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79章

大清风云-第79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拉藏汗的这些军事行动无疑深得康熙欢心,心腹仇敌被拉藏汗清除了,康熙的心情是喜悦的,他给予了拉藏汗充分的信任。
西藏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矛盾盘根错节,宗教领袖达赖和军事集团和硕特汗王是自古就存在矛盾,他们都想夺得西藏的最高统治权。顾实汗死后,青海的台吉们和西藏的和硕特汗之间为了争权也发生了冲突,青海的这些台吉们内部又有许多分歧和矛盾。各种势力都想挟持达赖以提高自身的威望,真假达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五世达赖死后,居然出现了三个六世达赖。
真假达赖之争的肇始者是拉藏汗。康熙四十四年七月,拉藏汗突然给康熙上了一道奏章,陈述了“假达赖”事情的整个经过,拉藏汗的意思是由桑结嘉措确立的仓央嘉措六世达赖根本不是真的转世灵童,这个仓央嘉措好酒好色,哪有佛门高人的半点样子。拉藏汗请求康熙废黜这个达赖,然后寻找真正的转世灵童。
这个仓央嘉措到底是个什么人呢?他的表现又有什么异于活佛的地方呢?
仓央嘉措来到布达拉宫后,他的表现跟前世完全不一样,他也很聪明,不过他的聪明停留在对爱情和诗歌的追求上,跟人们印象里的活佛迥然有别。他写了很多有名的诗句,我们不妨摘录几首:心中爱慕的人儿,若能够百年偕老,不亚于从大海里面采来珍奇的异宝。
凛凛草上霜,飕飕寒风起。
鲜花与蜜蜂,怎能不分离?
为爱人祈福的幡儿,树在柳树旁边。
看守柳树的阿哥,请别用石头打它。
一个活佛居然是写情诗的高手,这是人们无法接受的。桑结嘉措生前也试图纠正他这种离经叛道的倾向,可是根本不起作用。当桑结嘉措被杀后,拉藏汗将他押往北京。令人吃惊的是,在行至西宁口的时候,这位“假达赖”居然病故。究竟是不是病故无人清楚,有人说他是被害,也有人说他到五台山云游去了。
仓央嘉措死后,拉藏汗受命寻找真正的转世灵童。拉藏汗立伊喜嘉措为新的六世达赖,伊喜嘉措当了十一年达赖,而且经过班禅和康熙皇帝的确认,但是始终无法得到藏族人民的承认。西藏人民始终认为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的真身,尽管拉藏汗苦口婆心地告诉人们仓央嘉措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可惜无法动摇百姓对仓央嘉措的信仰。由于西藏内部对这个达赖不信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以青海台吉和拉藏汗不合为由,派遣侍郎赫寿入藏,协助拉藏汗管理西藏事务。这是清廷第一次派遣驻藏大臣,由于西藏的局面比较复杂,康熙派人到西藏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通过提升班禅的宗教地位来缓解西藏的宗教危机。
由于西藏上下对伊喜嘉措很不满,拉藏汗的压力很大,如果这个傀儡得不到西藏人的拥戴,那他的统治权就会受到威胁。后来,拉萨上层找到了一个名叫格桑嘉措的人为真达赖的转世灵童。康熙再次让班禅确认这个真假,班禅仍然认为这个是真的。
康熙皇帝废黜仓央嘉措的行为引起了西藏人民的抵触情绪,他支持的拉藏汗在西藏也深陷政治危机。在西藏内部,逐渐酝酿起一股风潮,企图寻求准噶尔部落的人来赶走拉藏汗。
后来西藏发生动乱,拉藏汗被杀,伊喜嘉措被囚禁在拉萨的药王山上。
入藏平叛
西藏上空风云变幻,准噶尔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对西藏窥伺已久,他感到夺取权力的机会到了。
早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策妄阿拉布坦就试探性地邀请仓央嘉措到准噶尔来讲学,遭到拉藏汗的拒绝。为了消除拉藏汗的戒心,他又改变政策,与拉藏汗和亲。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策旺阿拉布坦和拉藏汗结为儿女亲家,与此同时,他又积极联络西藏的反对势力,密谋推翻拉藏汗的统治。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一月,策妄阿拉布坦派堂弟策零敦多布以护送女婿噶尔丹丹衷(拉藏汗的儿子)夫妇回藏省亲为借口,秘密组织了一支六千人的军队向西藏进发。此外,策旺阿拉布坦还组织了三百人,对格桑嘉措所在的青海塔尔寺进行突然袭击,计划抢夺格桑嘉措,然后护送格桑嘉措进入布达拉宫。
策零敦多布不走寻常路,选择了一条极为隐蔽的路线。他从南疆和田出发,翻越巍峨的昆仑山脉,再途经阿里,抵达藏北的那曲。这条路线非常艰险,海拔很高,一路上人烟稀少,之所以选择这条路有两个原因,既能避免被清军发现,又能出其不意攻击拉藏汗。
当这支部队出现的时候,完全出乎拉藏汗的意料。在藏北纳木错湖畔,拉藏汗匆匆和敌人展开战斗,但这一切出乎拉藏汗的意料,他始终觉得和谈是可能的,因此贻误了战机。再加上准噶尔军队事先已经对西藏内部进行了分裂瓦解,拉藏汗的军队很快就被打败。随即,准噶尔军队包围了布达拉宫,杀死拉藏汗,囚禁了伊喜嘉措。
准噶尔军控制西藏后,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屠杀和劫掠,非黄教的寺庙被摧毁的有五百多所。
由于西藏地方遥远,康熙很晚才得知这个消息。他立即派遣满族将领额伦特和蒙古族将领色楞去征讨,两人统帅七千人,从青海出发。色楞率领先锋部队侦查,额伦特带主力尾随。不过,这次出征因为准备不充分,而且两个将领脾气不和,在到达藏北那曲一带时遭到准噶尔军队的袭击,清军大败,额伦特战死。这次失败的主要责任还在于色楞,色楞有勇无谋,轻敌冒进,他带着先锋部队进入敌人埋伏圈后,看到敌人后退,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结果让全军都深陷泥潭,再加上粮草也被敌军切断,结果全军覆没,色楞本人也阵亡。
准噶尔取得了这次胜利,非常得意,他们继续向东进军,打算和清廷争夺巴塘、里塘等地,甚至企图进犯青海、云南。
清军失败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大家熟悉的场面又出现了,王公大臣们纷纷说西藏偏远,地形险恶,不宜出兵;康熙却力排众议,认为如果不出兵西藏,边境将不堪设想,所以必须出兵。当然,在出兵之前,康熙要总结上次失败的原因,在康熙看来,失败的原因就是不够重视,准备不足,派出的兵力不够多。
这次,康熙任命皇十四子固山贝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统领三路大军开赴前线,号称三十六万大军,实际数目可能也就五六万人。
为了孤立准噶尔,康熙还进行了政治工作,争取青海蒙古王公的支持。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康熙提拔四川巡抚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康熙的目的是让年羹尧开辟由四川进军西藏的路线,能够保证各路兵马随时开入西藏,让西藏断掉天高皇帝远的念头。年羹尧上任之后,不负所望,在成都驻兵,并设立驿站。康熙还让大臣带领满洲兵一千人、蒙古兵一千人、吐蕃兵两千人、绿营步骑兵各一千人,护送新达赖入西藏,所有这些事情都由年羹尧总理。
虽然康熙很积极地备战,务求胜利,但是大臣们还是很担心,实际情况正如康熙所料,清军所向披靡。准噶尔军队根本就没有做出有效的抵抗,其时,藏人早就对准噶尔部不满,准噶尔军队在西藏的残暴行径引起了藏人的不满。清军进入拉萨后,藏人普遍表示欢迎。
清军进入拉萨这天是九月十五日,拉萨上空晴朗无云,满汉大臣、蒙古各部落的首领、西藏的喇嘛贵族纷纷欢迎清军,然后在布达拉宫为格桑嘉措举行隆重的坐床典礼。
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喇嘛人等感激圣主再造弘恩,罔不踊跃欢欣,男女老幼襁负来迎。见我大兵,群拥环绕,鼓奏各种乐器……”
清军护送达赖入藏,由此赢得了藏族人民的欢迎,充分体现了康熙处理民族问题的高明手段。
接下来,康熙要做的是重建西藏的行政机构。
康熙让清军统帅延信将军先成立临时的军政府,军政府的主要责任是清除准噶尔分裂势力的余孽,并打击准噶尔的支持者。对于那些违法作乱的喇嘛也丝毫不留情面,该杀的杀,该囚禁的囚禁。
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终于完成了西藏政府的改组工作。康熙废黜了西藏地方政府中的第巴一职,改设多名噶伦共同负责行政工作,这是康熙为了促进西藏稳定而实行的分权制度。刚开始的时候封了三名噶伦,这三名噶伦都是当地人,但是都非常忠于清廷。康熙既采用了藏人治藏的方法,又直接控制了西藏的地方政府,一举两得。
在蒙古王、众贝勒、台吉和酋长们的请求下,康熙允许他们在拉萨为自己创建丰碑,永垂不朽。随后,清军在拉萨留下三千人的驻藏军队,为了保持对西藏的有效控制,清政府还在西藏周边驻留军队。西藏如果出现动乱,这些军队会第一时间赶到,这无疑维护了西藏的稳定。
由于康熙的雄才大略,结束了蒙古部落对西藏的控制权,西藏再次进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第七章康熙的治国之道

始终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这是康熙治国的最大特点。他治国并没有什么新奇的花招,只是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真真切切地关心人民的利益,仅此而已。
重视民生,反对拆迁,鼓励垦荒
我们知道,康熙并不是开国之君,但是他却做了很多开国皇帝必须做的事情,所以历史对他的评价很高,既是守成之君,又是开疆拓土的大帝。
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这个算法是依照清军入主中原来算的,在康熙前面有四个对清朝起着重大作用的领袖,分别是的他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叔祖父多尔衮和父亲顺治。
顺治在位十八年,清朝并没有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民族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康熙登基以后,仍然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譬如战火不绝、割据政权独霸一方、经济萧条、财政匮乏等等。
清军入主中原后,在京畿大肆圈地,霸占了以前汉人的土地,由此引起许多强烈的反抗。清军对汉族地主和农民的反抗采取了极端的军事措施,烧杀抢掠,手段非常残忍。这段时期是多尔衮执政,随后多尔衮又推行了“逃人法”,这项法令在皇太极时基本废去,多尔衮重新启用,对汉民族采取了高压政策。
清初的暴政对国计民生带来了重大的危害,顺治亲政后,进行了一些改革,废除了多尔衮的许多弊政,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康熙始终将民生放在执政的首要地位,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社会才可能和谐,政权才能稳固。当然,康熙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他用实际行动解决了民生问题。
康熙实施了以下措施:
一、将荒熟土地分给臣民。康熙八年(1669年),将十七万顷的明朝藩王荒熟土地交给百姓,让他们开垦种植。所谓荒熟土地,既有荒地,也有直接可以种植的熟地。十二年(1673年),他又责令各省开垦荒地,为了鼓励开荒,他免费给开垦者种子、口粮和工具。康熙将这些土地命名为更名田,这种田租赋相对要高一些,但由于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经营者手上,所以老百姓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二、保护土地产权,释放奴仆为民。康熙八年,康熙对户部官员说:“这些年,一直将民间的土地圈给八旗,以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生,让朕很同情。以后圈占民房的行为应当永远禁止,今年圈占的土地,全部返回民间,并将古北口一带的空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