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红楼之拖油瓶 >

第11章

红楼之拖油瓶-第11章

小说: 红楼之拖油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怪道吴老先生桃李遍地,周家将吴先生休回娘家,连嫁妆都不给,也无人替吴先生道不平。用句后世的话说,连原告都不主张自己的权利了,旁人再是义愤填膺,又有什么用呢?
  这才叫民不举官不究呢!
  另一厢,陈氏听了吴先生这一篇糊涂话,气的连连冷笑,开口讥讽道:“先生真真是个贤惠人儿,有这样的慈悲心肠。我瞧着,连朝廷都该颁块儿牌坊给你。如若不然,真是可惜了先生的这番心意了。”
  说罢,直捂着胸口嚷嚷不休,只说自己气的肝儿疼。
  吴家太太和吴先生则满面尴尬。吴先生讪讪的道:“我知道姑奶奶是恨我性子太软绵,实在立不起来。我也知道这些个。可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那婆婆百般不好,终究是对先夫有养育之恩。我与先夫夫妻一场,却又没能替周家留下一脉香火,已是对他不起。如今家有高堂需要照料,更不能与他同生共死,我心里更是无颜念他。那些个身外之物,倘若我婆婆真要留下,我也不讨要了。她如今年岁已高,膝下无子嗣奉养,身旁多留些银钱傍身也是好的。”
  陈氏听了吴先生这么情真意切的一番话,只能翻翻白眼,嗤笑冷哼,十分烦躁的扇着手帕子。心下则暗暗生恼——
  早知这吴先生脑子拎不清,当初就不该撺掇着母亲和嫂子去登门拜访,请了做先生。倘若她将这么些狗屁不通的假道学教给婉姐儿几个,她才要头疼呢!
  想到这里,陈氏愈发不放心。如秋水般的眸子在大姐儿和二姐儿身上巡视一回,心下暗暗定了主意。
  暂且不言陈氏心中到底作定了甚么主意。只说陈老太太和冯氏听了吴先生这一篇解释,却觉得这位女先生请的果然不错——至少其人品学问是很好的。虽然脑袋有些拎不清,但为人业师,能够在言传身教上令人挑不出毛病儿来,总比那些在人前道貌岸然,背地里又是另一幅面孔的小人强多了。
  至于这样的性子在人情往来中会不会吃亏——那端看旁人怎么说了。需要捧着的时候便是正面教材,需要警醒的时候便是反面教材。龙生九子还各有不同呢,何况一个先生教出来的学生。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眼面前儿最需要解决的,却是周家会不会因嫉生恨,故意生出是非来作践吴先生,带累坏了陈家女儿们的清誉。
  陈老太太与冯氏相视一眼,却未曾多说。只吩咐屋内伺候的丫鬟们调开桌椅,罗列杯盘。寂然用过午膳,陈老太太便笑道:“今儿念了一上午的书,又遇见这么些事儿,想必大家都累了。暂且回房歇着罢。”
  众人闻言,只得起身辞别陈母,又相互道别一回,方才各自回房安歇。
  至晚间陈珪下衙,冯氏一壁替陈珪宽衣解带,换上家常衣服,一壁向陈珪提及白日之事,又犯愁该如何应对周家。陈珪一时也想不到太好的法子来解决此事。凝神想了一回,不觉皱眉,厌烦的道:“早知如此麻烦,当初还不如换一位女先生罢了。读书识字的先生甚多,很不必在这一颗树上吊死。”
  冯氏听了这话,不觉开口替吴先生解释道:“我倒觉得这位吴先生人很好。只不过命不好,摊上了那样的婆家罢了。何况这件事情归根结底又不是她的错。我们怎好因旁人之故,迁怒于她?”
  陈珪冷笑一声,开口说道:“我又不是衙门里的青天老爷,还给他们断官司分对错不成?再者说来,清官也难断家务事,何况她家那位婆婆又是那样难缠的人。我只怕她自己立不起来,反倒牵连了婉姐儿的名声儿。咱们家已经够乱了,我可懒得理会旁人的家长里短。”
  言罢,倒是十分坚持叫陈家辞了这位吴先生,另换一个清静的来。
  冯氏皱眉,一声不言语。半日,说道:“老太太和蕙姐儿都很喜欢她呢。何况她才来我们家教书,也没犯甚么错,只因为这么一件事儿,就撵了人去,也太冷情了罢?我也难向我嫂子交代不是?”
  陈珪这才想起,这位吴先生还是冯氏的长嫂小孙氏荐了来的。听说这位吴先生同冯氏的长嫂还相交甚好。既有这么一层关系在,也不好不言不语的,就将人撵了去。何况他如今还有一件事儿,要求到大舅哥的头上去。既这么着,更不好为了吴先生的事情扫了小孙氏的颜面。
  陈珪思及此处,低声嘟囔了一句“麻烦”,刚要开口说什么,又有上房的小丫头子来传晚饭。陈珪便住了口,因说道:“先去吃饭。吴先生的事儿,以后有暇再说罢。”
  冯氏答应着,跟在陈珪身后一路逶迤至上房。彼时早已是掌灯时分,上房里亦是灯火通明。因晚上有外男回府,吴先生并吴家太太只在房中自便,并不过来。
  一见陈珪夫妇相携而来,上房正堂内除陈老太爷和陈老太太外,余者如陈氏、陈桡、陈婉并大姐儿、二姐儿皆站了起来。陈珪夫妇先上前给父母问好,又同妹子陈氏说了几句话,受过四个孩子的礼,方各自落座。
  丫头们早已在正堂边儿上的小花厅里摆好了饭,众人一齐移将过去,也不必冯氏在旁布菜,大家各自坐下,陈老太太笑着同陈珪说道:“你连日来早出晚归,十分辛苦。我已吩咐你媳妇叫厨房炖了野鸡崽子人参汤,你多喝两碗,早些休息罢。”
  陈珪笑着谢过母亲,早用鸡汤泡了饭,吃的十分香甜。
  因陈府饭桌上并无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陈氏又向来是个藏掖不住的。立刻便将白日里吴先生的一应旧事说了出来。末了叹道:“也不知那周家究竟怎样,若是真藏了坏心要败坏吴先生的名誉,我恐怕家中三个姐儿也跟着倒霉。”
  陈珪一发厌烦的皱了皱眉,只觉得原本香甜的野鸡崽子人参汤也油腻了。尚未说话,只听向来沉默的赵二姐儿撂下碗筷,状似无意的笑眯眯说道:“妈很犯愁么?我倒觉得吴先生家中之事很热闹。倒是比年下里听的戏文儿还精彩呢。倘若外头的戏文都是这样,我也不会每每听戏都犯困瞌睡。还有那些说书的,每年都是那么几套陈词滥调,我都快听得耳朵生茧子了。哪里有吴先生家的热闹。”
  一句无心之言,倒是启发了陈珪。只见他忙忙的便把碗筷一放,喜的拍膝画圈,因笑道:“妙啊,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个法子。果然是二姐儿聪明,这么刁钻的应对都叫你想到了。”
  赵二姐儿猛然被舅舅称赏不迭,不觉面露茫然之色,呆呆地看了过来。陈府众人也觉十分莫名。陈老太爷看着喜不自胜,连连称妙叫好的长子,沉声说道:“好好儿的吃着饭,你又发什么疯。镇日间就这么举止荒疏,言辞跳脱,也不怕桡儿见了背地里笑话你这当父亲的不尊重。”
  闷头吃饭的陈桡冷不防被祖父点了名儿,顿露尴尬之色。
  陈珪则不以为然,嬉皮笑脸的道:“父亲这话便错了。桡儿这小子若是能学到我的一半儿机敏,来日前程且不愁了。就怕他也是个读书读腐了的,只晓得君子方正,反瞧不上我的人情世故。”
  “你那是投机取巧!”陈老太爷说了一嘴,不欲牵扯太多,仍开口问道:“你还没说,方才且发的甚么疯!”
  陈珪见问,便嘻嘻地笑道:“方才听了妹子所言,我正愁该怎么应对周家的人,倒是二姐儿一语道破天机,叫我想到了一个好法子,所以才喜不自禁的笑出声来。”
  言罢,也不等众人开口询问,便将自己的盘算徐徐道来。
  
  第十四章
  
  按照陈珪的意思,不过是想把吴先生的遭遇换了名儿姓儿,假托前朝事迹,叫说书唱戏的编成戏文话本儿,于市井街头传唱开来。倘若周家并无别意,那话本戏文便是供人一笑,再无他意。倘若周家真的安心作耗,陈家有了这么一手准备,就算不是万全之策,事到临头时,亦不愁没有应对。
  说罢,陈珪仍夹了一筷子火腿入口,自得笑道:“这便是俗话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了。”
  陈府众人闻听此言,寻思了一回,冯氏皱眉说道:“此事到底关乎吴先生的清白私密,我们虽有心,终究不能替她做主儿,还是同她商讨一二,听听她的意思罢?”
  陈珪冷笑一声,不以为然的道:“那便同她说个明白。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纵使她心下不认同,我们也得这般做了,总不能束手就擒,眼睁睁等着旁人使坏。何况这天底下也没有凭白替人受过的道理——”
  一句话未落,陈氏在旁冷哼道:“哥哥这话在理儿。她想要贤良淑德凭白受屈,也不该带累了我们。说句不好听的话,既然是逆来顺受,当初又何必惺惺作态,应了咱们家的西席。她要是同咱们家半点儿干系没有,咱们是疯了才揽这种麻烦事儿上身。如今她既是咱们家的女先生,她的清誉便牵扯到咱家女孩子的名誉。既如此,就由不得她糊里糊涂的受人算计——她不怕屎盆子扣脑袋上,我还怕咱家闺女被溅了满身的污水呢。”
  一席话落,陈氏忽地又想起早先做定的主意,因说道:“我瞧着这位吴先生虽是读书识字,行事却很糊涂。若由着她来教导姑娘们,恐怕教的姑娘们也都呆呆笨笨的,反倒不好了。我便想着,打明儿她教姑娘们读书的时节,我们也在旁听着。若有不妥的,事后也好和姑娘们分说明白。可万万不能学了她这迂腐性子才好。”
  冯氏闻言,不觉为难的道:“这倒不好。平白无故的,怎好去听她的课,倒像我们不放心似的。”
  陈氏嗤笑道:“原就是不放心的意思,有什么好抹不开脸的。难道由着她把姑娘们教傻了才好?”
  冯氏闻言,一声儿不言语。半日,蚊子哼哼似的说道:“我还是觉着不太妥当。那好歹是我嫂子荐了来的先生,从前又和我嫂子相交甚好。不看僧面看佛面罢。”
  陈氏便狠狠的皱眉,气急败坏的道:“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挑唆了妈和嫂子去她们家拜访,如今倒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陈老太太看着陈氏鸡头白脸的模样儿,很是无奈的摇了摇头,缓缓的道:“不过是一点子小事罢了。既然老大都有了主意,慢慢儿地照做便是了。何必如此大动肝火。你如今也是二十五六岁的人了,一双女儿也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慌脚鸡似的,一点儿也上不得高台盘。”
  陈氏见说,只得不满的嘟着嘴,一旁陈老太爷也道:“蕙姐儿的性子仍旧太浮躁了,往日里我常说你,合该好生教导她才是——倘若安心一辈子呆在家里做姑奶奶,也还罢了。倘若不是,总该提点儿城府心气儿,学些儿眉眼高低。总是这么个样儿,如何使得。”
  陈老太太听了陈老太爷这一篇话,因笑道:“正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便说,蕙姐儿平日里合该同吴先生好生相处,也学一学人家的温婉贤淑。须知女子以贞静为要,吴先生读书识字,性子又这样的温婉,我瞧着便很好。倘若咱们家蕙姐儿能有吴先生的三分柔顺,我就安心了。”
  陈珪闻弦歌而知雅意,便笑着接口道:“正好儿吴先生目今在家里教书,这么难得的机遇,也叫蕙姐儿平日无事,去听听吴先生的教诲。倒是不盼着她能学出个模样儿来,只盼望蕙姐儿跟在吴先生身旁耳濡目染,也学些女子的安分随时,倒也罢了。”
  这话倒是同陈氏方才的话是一个意思,只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