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214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214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把总见此,不好再说道什么,于是便领着丁四喜、戴之藩往西厢而去。

    道观并不大,不多时,三人就到了西厢,便见两名清兵站在一间屋子之前,里面有两个声音传递出来。

    “唐王殿下,今以被擒,就该为自身计,好好保重身体,多少吃一点食物,喝一点水啊~”

    “朕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于地下!”

    清廷一直不承认南明政权的合法性,斥责安宗皇帝为伪福王,隆武皇帝为伪唐王,有意拔高崇祯的地位,将他视为大明最后一任皇帝,以示满清入关为崇祯报仇的合法性,以示清廷继承华夏大统的合法性。

    对于这样的阴谋,后人应该看透,但如今不少皇汉,也认为崇祯是大明最后一任皇帝,而无视在南方苦苦坚持多年的南明政权,那请问南明二十余年,多少忠臣义士拼死抗争的意义何在?他们是叛贼吗?

    戴之藩闻声心里一震,陛下果然被关在西厢之中。

    这时他暗暗观察,将西厢的布局记在脑海里,隆武皇帝毕竟不是一般人,西厢又有曾皇后在,所有条件要好上许多,清兵的防守也是外紧内松,给了皇帝足够的活动空间。

    在西厢外面,有二十名清兵严密把守,但里面却只有六名清兵进行监视。

    这时,屋内的声音停了下来,而后便见一名清将气冲冲的从屋里出来,正好遇见撞见了戴之藩一行。

    那将领正是负责守卫紫光观的千户赵梓豪,乃是张存仁小妾的表兄,为人还算精明,很受张存仁的重用,所以才让他来看守隆武帝。

    这时赵梓豪撞见丁四喜,不禁微微一愣,然后问道:“丁师爷来此做甚?”

    丁四喜连忙躬身一礼,从胸口取出信件,当然沾着血迹的信封已经换掉,他递给赵千户,然后说道:“总督大人有重要的命令给赵千户,所以让我急着送来。”

    赵梓豪接过来,士卒立马将火把靠上来,他抽出信纸,见是张存仁的笔记,于是仔细观看。

    “哈哈~”赵梓豪看完,脸上怒气立马不见,笑道:“丁师爷带来的好消息啊!那位爷不吃不喝,一心要学崇祯皇帝,我就怕他砸在手里不好交代,每天都要过来看上三次,现在总算能送下山去,可算卸下了一副重担。走走,回某的住处,丁师爷陪某喝上一杯。”

    当下戴之藩只得又出了西厢,然后又被清兵安排在后院歇息。

    转眼时间就接近了五更天,一百多条黑影悄悄的摸到西墙外,借着荒草的掩护,隐藏起来。

    与此同时在东墙外,也同样上演了刚才的一幕,一队数十人的清军巡逻小队,从他们身前经过,却完全没有察觉。

    在道观的后院里,九名黑影悄悄摸到西厢外的高墙边,借着院里的树木、假山隐藏起来。

    戴之藩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隆武皇帝,只要他将皇帝护在身边,以三百精锐的明军战士,击杀两百清兵,难度应该不大。

    这时戴之藩将几名明军叫道身边,遂即小声吩咐道:“西厢内有六名清兵看守,但在外面却至少有二十多人!我们翻进去后,出手要快,要狠辣,不能有一点犹豫,一旦得手,立马拥入屋内,保护陛下,然后发射信号,明白吗?”

    跟着戴之藩进来的明军,不是总旗就是小旗,都是精悍之辈,他们立马小声应道:“请侯爷放心,不会有任何问题!”u000b几人答应一声,立刻跟随戴之藩一跃而起,双手一撑便越过了八尺高墙,落入西厢之内。

    五更天是人睡得甜美之时,六名看守站了一夜,都有些无精打采,但他们显然比一般清兵要精锐许多,并没有偷懒打混。

    戴之藩等人跳入院内,一名离得近些的清兵,立马引起了一丝警觉,他一抽战刀,便向黑暗的墙角走来,想要看看是什么东西发出响动。

    而就在他拿着火把走来的瞬间,戴之藩便张弓搭箭,擦了毒药的箭头便直接射穿他的咽喉,那士卒立马捂着喉咙倒地。

    “什么人?”

    院子里剩下的几名清兵顿时一声惊呼,但几支羽箭却同时射来,剩下五名清兵也被射中要害一起倒地,连惨叫声都没有发出。u000b戴之藩与几名明军顿时同时一跃而起,向西厢扑去,他一脚踢开了屋门,冲了进去,便见黑暗之中一个人影从床上座了起来,他立马纳头就拜:“臣戴之藩救驾来迟,还请陛下赎罪~”

    与此同时,一支火箭向墙外射去,在夜空中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然后再半空炸开,十里可见,这就是动手的信号,墙外的秦锋立马站起身来,挥刀向强一指,大喝一声“杀啊”,明军士兵顿时架起长梯子,从东西两面,翻墙杀入。

    这一切都发生在瞬息之间,西厢外的清兵听见院内呼喊之时,刚要进院支援,但却又听间道观外忽然杀声一片,立刻大喊大叫起来,观内清军营房里,近百士兵也立马衣衫不整的冲了出来。u000b他们一阵慌乱,只见数百明军翻墙杀入,顿时下得魂飞魄散。

    (感谢悦冻窝芯、殊战之殇的打赏,感谢滋野三郎末裔的赠送。求大家支持。)

   

………………………………

第359章君臣重逢

    烟火升上天空,方圆十里的范围内都能看到,片刻之后,又有几道烟火升上天空,与第一道不同,后面几道都是紫光观的清兵发射的求救信号。

    位于光泽县的清军主力,自然也发现了这一变化,张存仁在睡梦之中被左右摇醒,正要大怒,左右却急道:“大人,紫光观方向升起数道烟火求救,恐怕大事有变。”

    张存仁闻语大惊失色,他在闽北之地搜山入林,废了多大的力气,才抓住隆武皇帝,怎么可能允许出什么差错。

    这时他心里一边担心,一边穿好官服,又一边让人将统领杜尔德请来,片刻后两人相见,张存仁遂即急道:“今天夜里紫光观突发烟火为号,必是遭了贼军围攻,还请章京立马率领一千八旗前往增援,务必不能让贼军夺走隆武帝。若贼势甚众,实在难以抵挡,那就立马将隆武杀掉,只将人头送往福州报功。”

    杜尔德连忙领一千人马出发,行到半道,两侧树林里,却忽然传出一声号响,左右两侧顿时杀出数百人马,却是袁宗第拦住了清兵去路,双方顿时在黑夜里一阵混战。

    此时已经日渐天明,东面的天空泛起一丝鱼白,张存仁在派出杜尔德之后,心中稍定,毕竟守观的是他的亲卫,战力非同一般,再加上一千八旗,在闽北基本没有敌手,但就在杜尔德出发不久,一名清军把总却又慌慌张张的禀报道:“大人,大事不好了,衫关方向突然出现了大批明军,正往光泽方向杀来~”

    “怎么可能?”张存仁难以置信道:“衫关方向怎么会有明军出现?”

    “大人,是巡哨传回来的消息,明军离光泽只有七八里,半个时辰就会杀到!”

    张存仁刚刚安定的内心,顿时惊起惊涛骇浪,他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明军出现在衫关方向,但哨骑绝对不会说谎。

    “明军有多少人马?”张存仁让努力镇定的问道。

    “天还没亮,巡哨也看不清楚,但北溪两岸绵延的都是明军,肯定有数万之众!”

    衫关与光泽相距四十多里,现在明军已经走到离县城七八里的地方,也就是说,明军大概是三更天左右开始行军。

    虽说天上月光很亮,但几万人马能在夜里进行长途跋涉,也说明的这支军队的不简单,肯定十分精锐,而光泽小城自然无法坚守,张存仁很快就做出了判断。

    张存仁这老贼,投清之后,被编入镶蓝旗,为清廷屡立大功,头脑还是很灵活,明锐的察觉到了危险,他感觉到从紫光观升起烟火求救,到数万明军杀至,肯定是经过精心策划,他现在留在光泽显然敌不过有准备的明军。

    张存仁立马当机立断道:“传令大军,带上大车,火速南撤。”

    在自身性命面前,张存仁果断做出了选择,就连紫光观内的隆武帝他也不管了,毕竟就算失去抓住隆武的功劳,他还有百量大车的金银珠宝。

    当即张存仁派人去通知杜尔德之后,便领着**千人马,迅速撤离光泽县,一量量大车,从城门处拉出,无数清兵护卫他们劫掠而来的财物向南逃窜。

    张存仁的决定很明智,在清兵离开光泽后不久,王彦便抵达了光泽县,一名骑兵跑到王彦身前禀报道:“启禀国公,清兵已经南撤,光泽县内以成空城。”

    “老狐狸,嗅觉还真是灵敏~”王彦在马上微微一笑,冷声说道:“督标副将何在?”

    王士琇闻声立马抱拳应道:“末将在此!还请国公吩咐~”

    “据黄廷交代,张贼在闽北搜刮抢夺了不少财物,你去帮本督夺回来。”王彦用马鞭指着南方道:“记住,拿回财物即可,不要追击太远,闽北的地形,我们并不熟悉,以免遭了埋伏。”

    “诺~国公放心!”王士琇再次抱拳,然后一挥手,身后棋牌官立马发出号令,一阵鼓声响起,近万督标骑兵,立马向南追去。

    游牧政权之所以屡屡发动战争,而中原王朝对于战争却十分谨慎,甚至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样的话语,就是因为中原王朝发动战争的成本高。

    游牧是打到哪儿抢到哪儿,战士既不要军饷,也不要粮食,战争成本极低,打仗基本都有的赚,而中原王朝却要粮要饷,死了还的抚恤,被战争破坏的地方还要花钱重建和赈济,怎么算都是划不来。

    满清虽然已经从半渔半猎向农耕转化,但行事风格依然是烧杀抢掠,所以南明在财政上天然处于弱势,需要大批钱财,但却没有什么赋税收入的来源。

    王彦知道张存仁抢了大批财物,自然不能放过。

    这时天已经完全亮了起来,王彦看着督标骑兵南去,遂即一挥马鞭,豪迈的说道:“诸将,随本督去迎接圣驾下山。”

    大队明军往紫光观的方向而去,走五里,路遇袁总第,他以七百精兵,袭击一千八旗兵,战得正憨时,杜尔德得知张存仁已经南撤,遂即慌忙脱离战斗,引兵南逃。

    当下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尘土蔽天,金鼓齐鸣,士卒打起旌旗,摆出仪仗,迎天子下山。

    众人经过崎岖的山道,来到紫光观前,观内的战斗已经结束,秦锋在门口等候,王彦遂即有些不安的问道:“陛下可曾安好?”

    “回禀国公,陛下多日为曾进食,又受了一些惊吓,身体稍恙,但并无大碍。”秦锋行礼道。

    “皇后、太子、左阁部与诸多大臣呢?”

    “皇后、太子与阁老都好,国公也不必担心!”

    王彦闻言,提起的心遂即放了下来,“历代先皇保佑,真乃汉家之幸也!”

    秦锋却道:“不过,混乱之中,曲阳王、西河王、松滋王,还有许多大臣宗室,还是被清兵杀害。卑职庇护不利,还请国公责罚。”

    “能保住陛下安全,你们就立天大的功劳,至于殉难的几位殿下和公卿,那并非你们的过错,本督会让人好好安葬,你不必放在心上!”王彦拍了拍秦锋的肩膀,然后温声道:“带本督去见陛下吧~”

    隆武帝从福京出发之后,就是一路奔波,被清兵追的毫无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