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心灵白金 >

第2章

心灵白金-第2章

小说: 心灵白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想念的、无心思想念的、不是有想不是无想的众生等,都要使他们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了断一切苦烦,渡过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死的幸福彼岸。

  这就是佛的人生观,大家看佛多么伟大!我们平常骂人时,说人猪狗不如,又说人狼心狗肺,但是在佛的眼中,众生平等,万物同类。鹰饿了,佛把自己的肉割掉喂它,这是佛对众生平等的实践。人并不比万物高贵半分!佛不但要解人类之苦,还要解万物之苦。说到这里,不禁对佛的胸怀佩服的五体投地。佛为何要这么说?不明白的人,会说这真是越看越离主题十万八千里,你说了半天,人生的真谛在什么地方?听不懂!

  
  我说你应该听的懂。既然众生平等,你现在和鸡比一下,和树比一下,和石头比一下,是不是觉得自己十分幸福!就说我们常见的几样动物吧!鸡天天为人下蛋,还要被人杀掉吃肉。鸡被割了喉咙,放了血以后不也还是在动吗?见过杀猪吗?见过杀狗吗?杀狗的那些人是多么残忍!在杀狗时,杀狗的人首先抓紧它的嘴,然后用一把长刀插入狗的喉咙快速取出来,大量的血便从狗的喉咙喷射出来,洒满一地。这是真的!你们在吃肉时,可以想想,假如自己是一头猪,被摆上了屠宰台上,你会怎么样。当那一把长刀向你砍来时,你会怎么样,能怎么样?“满汉全席”有道菜是猴脑。平时每当喂猴子时,训练它把头放在桌面上的圆孔内,把双脚双手放在圈内,然后就给它好的食物。当客人正式要求吃猴脑时,那只猴子自动来到餐桌,高高兴兴地让店老板把它的双手双脚绑好后,可这次等待它的不是好吃的食品,而是一把利刀,劈开它大脑顶部,将滚汤倒在猴脑中,边搅拌,边品尝。此时桌下的猴子虽然不能动弹,其挣扎痛苦之状,是可想而知的。有人想吃新鲜猫肉,其方法是水烧开后,将活活的猫扔到开水里,活活烫死后,去掉皮毛,立即爆炒,速度极快,据说,客人开始吃时,猫肉仍会颤动。同时,不少人去餐馆吃饭时,习惯于点鱼缸的活鱼,厨师依命,把活鱼抓出来,去除鱼鳞,破肚开肠,油炸后送给客人,据说放到餐桌上时,鱼嘴还动呢!它们真的就不爱惜生命吗?死时真的一点都不痛苦吗?

  这就是万物之苦的一个写照,也是佛要解脱万物的原因。人活着不容易,万物活着更不容易!看到这些,做为一个能主宰自我,有法律保护,能说会笑的人,你还有理由觉得自己不快乐吗?人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自身是佛不做佛。

  苦莫大于不知足,幸福的源泉其实就在这里。

  佛最后说,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其实并不见有一个众生为我所度。这是什么缘故?须菩提!若菩萨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对待别分,以为有个我能化度众生,又见有所谓的众生为我所度,这样就不能称为菩萨了。佛真的很谦虚,但又说的是实话。人万事只能靠自己,寻找幸福的源泉也是这样。佛只是帮你找到本来就存在的幸福而已。而幸福的源泉就在自己的心里,人本来就是幸福的,无需到别处寻找幸福的源泉,所以也就不存在化度之说了。这个道理伸展开来,就是——自身就是佛,不需要到别处寻找。本文不是讲如何降服自心吗?佛说的话,只有降服其心的人才能说出来。佛如此无欲求,无执无着,真是降服其心者的典范!如果你不能降服自心,就多琢磨一番佛最后说的这段话,相信你就会体会到无欲,无求,无我的真实幸福。

生命旅途的最高境界是种美丽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四品讲的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们看佛是怎么说的。佛说至善至真至美的人们了知一切都是空,所以不执著。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若至善至真至美的人们行善时,没有行善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无相而施的行善方法,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在佛的眼中,什么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呢?四个字:不求回报。不求回报对之社会就是做好事不求回报,我们小时候学雷锋,学的就是这种精神。换之自我,就是为理想默默付出,而不强求结果。不一定成功,只享受过程。而还有一个言外之意就是,付出自然会有回报,只是强求不来罢了; 一切随缘。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做到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达到这种境界是很寂寞的,一般人受不了。看看我们那些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和一些德才兼备的成功人士,这些人也可以称之为生活中的菩萨们,他们大多都是能享受寂寞,追求理想的人。

  学会享受寂寞其实就离成功,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就不远了。但是真要做到这一点,何其难也!因为,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有多少人都羡慕流连那众星捧月、门庭若市的荣耀,那酒席间觥筹交错、谈笑嬉闹的惬意,或是并肩花前月下、畅谈春云夏雨的浪漫,或是他乡遇故知、高山伴流水的充实,还有游走交际场,往来风月阁的浮华。在这喧嚣的尘世间,有多少诱惑让我们虚度青春,背离理想。这也就是为何成功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人总是极少数的原因。然而,生命里太多的东西太容易的散去与破碎,也许,更多的时候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不愿深挖自身的佛性。因为生活里,没有永远的唯一,所有的东西终究有一天都会离我们而去,只有佛性与我们永存。有时不是佛性抛弃了我们,是我们自己先抛弃了佛性,因为我们学会了习惯性的否定,习惯性的抵制而让许多最美好的东西擦肩而过。太多的时候,我们自己更愿意相信是生活伤害了我们,而不愿去接受是自己佛性的缺失伤了自己。这就是我们和的那些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及各行业的德才兼备的成功人士(生活中的菩萨们)的根本区别。

  
  佛在第四品最后说:“须菩提!你认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

  须菩提说:“不可思量的,佛陀!”

  佛说:“须菩提!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

  须菩提说:“不可思量的,佛陀!” 

  佛说:“须菩提!菩萨因体悟三轮体空,不执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只要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

  这几句简单的话,蕴藏了极深的人生哲理。怎么能让我们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

  “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是充实的,有具体内容的。不可否认,梦想的光亮似乎总劈不开黑夜的阴影,短暂的花季总会归于最终的凋零,杯盏中的美酒浇不去心中的烦愁,频频举杯也会有人走茶凉的时候。所以,在喧闹的街市、在幽静的田园,一份独特的心境——寂寞常常会走进每个人的心间,帮我们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这就是每个心中的佛性——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其实,“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是一种生命的沉思,是生命的展示,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不是身居斗室,闭门造车,而是与佛祖相谈、与至善相伴,咀嚼人生浮沉的一方净土,是心灵的陶冶,是人生的一种品位,是一种淡定的胸怀、孤洁的操守。“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是饱经风霜袭击的一枝寒梅,不屑于和百花争艳,却独立残冬,是一种坚忍的心志和无言的人生承诺,是酒阑人散后一杯醒酒的清茶,是消去喧闹后的一份真实的享受,是人生的况味。“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是咀嚼人们谄媚或忠言的空间,是一种人生的难得的空闲,和幸福一样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更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和人生的最高境界。 

  
  到这里,我很想说:真的,很感激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佛这样的圣人帮我们发掘自身的佛性,为我们解脱烦挠。也很高兴有过这样的一本《金刚经》,纯净而又绵长,引导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中寻找到心中的宁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一份美丽心境叫不执着
第五品:“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五品讲得是“拿得起,放得下”,也就是不执着。佛说:“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佛这几句话问得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换了一般人,一定会回答说:你是佛教老大,肯定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你要是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还有谁敢说自已证得了无上正觉?!还有,你也说过法了,前面四品你说了好多,后面似乎还有三十多品你要继续说下去,我还准备继续听呢!”

  
  如果我们真这样执着的回答,佛大概会哑口无言了,并会在我们的答卷上划一个大大的鸭蛋。那么应该怎么回答呢?我们来看须菩提怎么说。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感悟的来理解,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标准。什么原因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开悟众生而假设的方法,不可以执着,其中的深奥道理,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正如佛所说的‘不可说’,要‘拿得起,放得下’保持中正的心态。既然如此,为何现实中还是有圣人,贤人,哲人之分呢?这是因为人们的慧根深浅不同,才产生了各种差别。”

  
  你看须菩提回答的多么精妙!既回答了,又好像没有回答,恰如佛的提问,让佛不给他打一百分都不行。其实,须菩提的的答案核心就四个字:不可执着!打个比喻,人心就象一扇窗户,由环境来决定改变。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说什么样的话,如果说你比谁成功卓越,倒不如说你比别人幸运。有时候,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事实仍然是事实,无法改变。想想,人心有时却不如窗户,可以灵活改变自身,去创造机会。这是因为人很执着,有时还要钻牛角尖。而窗户却是以静制动,随时而变,下雨的时候挡雨,刮风的时候挡风,当天热可以打开。其实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总会有跌宕起伏的时候。当你面对漫长的黑夜时,若一昧地执着内心,只会畏缩在角落里啜泣,那么你就有可能错过美丽的黎明。

  事实上,世间有太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我们大可不必太执着。对没有拥有的美好,无论重不重要,需不需要,我们都心甘情愿的执着地苦苦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