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区域经济学原理 >

第14章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14章

小说: 区域经济学原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资〃概念之中。卡尔多环累积因果理论模式的数学表达公式为:
  
  
  
  
  其中,ui是i区域的劳动力生产率指数、yi是i区域的产出增长率、wi是i区域的货币工资指数、wi/ui即为效率工资,且是全国货币工资指数。该模型描述了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累积因果关系:产出增长率的上升导致了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自然会带来有效工资的下降,有效工资的下降又使得该区域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导致产出增长率的进一步上升,这种累积因果运动会不断循环下去。
  狄克逊和瑟尔沃尔进一步发展了卡尔多的理论模式,尤其强调区域产出增长与其输出部门竞争力之间相互交替作用的正反馈机理,从而将累积因果过程纳入模型。他们认为,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加快或资本/劳动比率提高,将会提高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强化区域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促进输出部门的增长。而输出部门的扩张会极大地提高区域整体的产出增长,并通过加大研发力度或购买新机器设备等方式,为技术进步加快或资本/劳动比率的扩大提供重要支撑。这样,区域经济增长就形成了持续的、互为因果的自我累积过程(见图3。1)。
  
  该模型主要包含四个基本函数关系:
  (1)劳动生产率增长率q与区域产出增长率y之间的线性关系,又称维多恩法则(Verdoorn Law)。式3。1中,α为生产率的自主增长,λ为维多恩系数,0 《 λ 《 1。它表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滞后一期的产出增长,以及部分自主性因素,而且产出增长率越高,劳动生产率上升越快。
  q = α + λ y-1                                               (式3。1)
  (2)区域价格增长率p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q之间的关系。其中,c为区域内成本的上涨变化,取决于模型外部因素。它表明,生产成本的增加将会推动区域价格的上涨,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相反。
  p = c - q                                                  (式3。2)
  (3)区域输出增长率x与区域内价格的上涨变化p成反比,与区域主要竞争对手的价格上升率pf,以及〃世界〃81收入水平上升率z之间成正比关系。其中,β、θ为需求的价格弹性,δ为〃世界〃对该区域出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x = ﹣βp + θpf + δz                                       (式3。3)
  (4) 区域产出增长率与区域输出率成正比。其中,r为近似于1的常数。
  q = r x                                                      (式3。4)
  将3。1…3。4式综合考虑,由于长期均衡中的增长率倾向于稳定(y= y-1),可得到区域产出的均衡增长率:
  y* = r'﹣β(c -α)+θpf +δz'/(1-rβλ)
  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模型描述了当维多恩系数λ》0时,产出的任何增长通过增强区域竞争力,增加出口销售,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产出这一不断积累、自我循环的正反馈过程(见图3。2)。但该模型也客观存在一些缺陷。如:未能解释特定区域专业化输出的商品类型;对出口部门是区域产出增长的唯一源泉的假定过于简单;维多恩法则过于简化了产出增长导致生产率增长的过程;支持维多恩关系的实际证据不充分且颇有争议等。
  
  
  
  四、希伯特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希伯特(H。Siebert;1969)82试图整合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解释区域经济增长问题。其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可由如下模型加以阐释:
  
  其中,dYt为区域经济增量,dOt为区域内总产出增量,dMt为区域进口增量,dDt为区域内总需求增量,dXt为区域出口增量;dWt为区域的福利效果(welfare effects),指因区域间贸易条件改变后,该区域的福利得失。当(dOt+dMt)》(dDt+dXt)时,区域增长是由该区域总需求、出口和福利效果决定;反之,当(dOt+dMt)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