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区域经济学原理 >

第15章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15章

小说: 区域经济学原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缪尔达尔(瑞典)
  
  
  
  
  
  
卡尔多(英)
  
  
  
  
狄克逊、瑟尔沃尔(英)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1957)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模式∕《区域政策案例分析》(1970)
  
  
  
循环累积因果模型《区域增长率差异的卡尔多曲线模型》(1975)
  缪尔达尔的观点: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并存的〃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不平等,应采取政府干预的方法刺激不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源于〃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即: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发达区域会因市场的作用而持续、累积地加速增长,并同时产生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和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前者对不发达区域有利,后者对不发达区域不利;由于前者远小于后者,在不平衡的互动过程中,发达区域愈繁荣,不发达区域愈衰落。
   卡尔多的观点:强调集聚经济、报酬递增、要素流入等产生的利益的循环累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这些因素融合在其倡导的〃相对效率工资〃(货币工资与生产率指标之比)概念之中;发达区域因集聚经济存在产生规模报酬递增,其产出和生产增长率提高,致使相对效率工资下降,而相对效率工资下降又导致区域产出增长率提高,促使高速增长区域更趋增长。
  狄克逊和瑟尔沃尔的观点:根据卡尔多的思想,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循环累积因果模型。
赫希曼(美)
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经济发展战略》(1958)
  ①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在每一处出现,而一旦出现,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出发点集中。
  ②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之间存在着〃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前者是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经济资源的吸引,后者是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的经济辐射,从而形成区际间经济传递。
  ③从长期看,涓滴效应总会大于极化效应,从而可以通过非均衡发展策略缩小区际差距。
弗里德曼(美)
核心(中心)…边缘(外围)理论∕《区域发展政策…委内瑞拉案例研究》(1966);
《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1967)
《城市化、规划和区域发展》(1973)
  ①核心区具有较高增长倾向的区域,边缘区是其发展途径受控于且依附于核心区的区域,核心区和边缘区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
  ②核心区通过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联动效应和生产效应等6种反馈机制强化其对边缘区的支配地位,并通过核心区的扩散效应引导边缘区发展,二者边界变得模糊,最终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威廉姆逊(美)
倒U型理论∕《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1965)
  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形态。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总体经济增长,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继而区域差异保持稳定;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将随着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
阿朗索(美)
钟型理论∕《五种钟型曲线》(1980)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经济增长往往趋向于扩大区际间的不平衡;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长放缓,趋向于区际间的平衡发展。
  资料来源:1。 PERROUX  F。 Note sur la notion des p?les de croissance'J'。 Economie appliqué; 1955(1…2):307…320。
         2。PERROUX  F。 The pole of development'new place in a general theory of economic activity'G'//HIGGINS B and SAVOIE D ;e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ssays in Honour of Francois Perroux。 Boston:Unwin Hyman;1988。
       3。BOUDEVILLE J R。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6。 
       4。 MYR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M'。London:Duckworth;1957。
       5。KALDOR N。 The case for regional policies'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17(3):337…348。
       6。DIXON R J;THIRLWALL A P。 A model of regional Growth Rates differences along Kaldorian lines'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75;27(2):201…214。
       7。HIRSCHMAN  A  O。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New Haven:Yale Unversity Press;1958。
       8。FRIEDMANN J。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 。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1966;FRIEDMANN  J。 A general theroy of polarized development 'M'。 Los Angeless:UCLA;1967;FRIEDMANN J。  Urbanization ; Planning ;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M'。Beverly Hills;Calif; Sage Publication;1973。
       9。WILLIAMSON  J G。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5(13):3…45。
       10。ALONSO W。Five Bell Shaped Curves'J'。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0(45):5…16。
     二、增长极理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1903…1987)在论文《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1950)88中将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匀质空间三种类型,从极化空间入手,首倡〃极〃概念,论述了 〃极〃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继而在论文《略论增长极的概念》(1955)89中,佩鲁倡导〃增长极〃概念,指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影响整个经济增长。在《20 世纪的经济》(1961)90一书中,佩鲁对增长极理论做了更充分、教科书式的阐述。在佩鲁对增长极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欧美学者也对其增长极理论作了许多新的诠释和拓展。针对增长极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增长极概念被简单化、被滥用现象,佩鲁在论文《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一般理论中的新地位》(1988)91中辨析了〃增长极〃和〃发展极〃两个概念,进一步拓展了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1。 经济空间论域中的〃极〃概念 
  〃经济空间〃概念是佩鲁增长极理论的基点。所谓经济空间,是指〃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经济关系〃,92这种经济空间是对经济关系(主要是产业关系)的抽象概括,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地理空间。佩鲁将经济空间分为计划空间、作为受力场的极化空间和匀质空间三类。〃计划空间〃是由原材料、劳动力、资本等的供应者和购买者之间经营计划联系的空间。〃匀质空间〃是指内部经济变量等值的空间,如同一市场价格下的厂家、同一人均收入的城市等。佩鲁着重分析了作为受力场的极化空间。〃极化空间〃由一些中心(焦点或极)组成,每一中心都具有自己的吸引和排斥范围的场,并与其它中心交汇。这种空间中心即所谓的〃极〃,它通过极化(吸引)不断积聚自身的发展并通过扩散(排斥)带动受力场附近区域发展。基于经济空间论域中的〃极〃概念,佩鲁提出了〃增长极〃概念。
  2。 增长极论视域中的〃推进型产业〃、〃关键产业〃和〃推进型单元〃概念
  在经典文献《略论增长极概念》(1955)中,佩鲁从产业关联及相互依存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其增长极理论,他关注的重点是在经济空间中具有支配效应和创新效应的产业和产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产业综合体具有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他指出,经济的增长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而且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佩鲁从推进型产业与经济增长、产业综合体与经济增长、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三个方面阐释了增长极理论理论。
   (1)推进型产业与经济增长。佩鲁将〃推进型产业〃、〃被推进型产业〃概念界定为:某一产业当增加其产出(或增加购买生产性服务)时,若能增加另外一个或数个产业的产出(或投入),则前者可称之为〃推进型产业〃,后者可称之为〃被推进型产业〃。佩鲁将增长极与推进型产业联系起来,认为推进型产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工业产值和国民经济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推进型产业是经济成长中最富有活力的产业,它不仅对被推进型产业施加影响,而且还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 
   (2)产业综合体与经济增长。佩鲁引入了〃关键产业〃(key industry)、〃非竞争性产业综合体体系〃和〃地域聚集〃概念。他认为,那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增长远远超过它自身产出的增长的产业可称之为〃关键产业〃;推进型产业与被推进型产业往往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的产业综合体体系,但由于产业综合体属于寡头垄断形式的组合,因而内部之间存在着寡头竞争或毁灭性冲突,并由此将诱发出被推进型产业的扩张和增长;关键产业或非竞争性的产业综合体体系由于在地域上的聚集而带来特定的经济后果,地理上聚集起来并处于增长中的综合产业极由于相互邻近和相互的接触,从而使其经济活动地位得到强化。
   (3)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佩鲁认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是以相对活跃的集合体(推进型产业、地理上聚集的产业和活动极)和相对被动的集合体(被推进型产业和依存于地理上聚集的一些活动极的和地区)的组合,前者引致后者产生增长现象。
  佩鲁继承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创新,而创新总倾向于集中在推进型产业。因此,佩鲁的〃增长极〃是指极化空间中的推进型产业或关键产业,该产业能增加另外一个或数个产业的产出或投入,并通过对被推进型产业的影响来实现经济增长。
  事实上,佩鲁在经典文献《略论增长极的概念》(1955)中并未对〃增长极〃概念作一明确的界定。直到1961年,佩鲁才在论文《区域推进型企业和推进型区域》中明确提出〃增长极是在特定环境中的推进型单元〃。93这种推进型单元是与周围经济环境相结合,对另外的经济单元施加不可逆或部分不可逆影响,产生支配效应的推进型单元,包括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此,他引入了〃区域推进型企业〃和〃推进型区域〃等概念,这事实上是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从抽象的经济空间走向现实地理空间的初步探讨。
   (1)区域推进型企业。佩鲁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区域中大企业(即区域推进型企业)的总产值占区域内总产值的60%,而众多独立的小企业只占40%,是作为被推进型企业而存在。大企业通过预期和创新行为,将对整个区域的供给与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