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区域经济学原理 >

第13章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13章

小说: 区域经济学原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栋生等(1993)
  内部因素包括:区内生产要素的供给、消费和投资需求、区域的空间结构
  
  外部因素包括:区际要素流动、区际商品贸易、区域外部需求、国家区域政策
  资料来源:整理自'台'于宗先,等。空间经济学'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140…142;陈栋生,等。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37
  
  3。 基于各种因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视角的分类
  根据区域经济增长诸要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将其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两类(陈栋生等,1993)。70
  直接影响因素即〃生产的因素〃,是指直接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直接影响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间接影响因素即指通过直接影响因素对社会生产过程间接发生作用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科技、教育、经营管理、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协作、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等。间接影响因素一般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质量来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
  总之,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是多元的。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析应重点关注以下三大内容:
   (1)生产要素分析。即分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影响作用。
   (2)制度要素分析。制度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倡导的一种具有相当强解释力的分析方法。对一个区域而言,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体制、法规、政策、组织、规划等)和非正式制度(道德、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或文化传统、企业家精神等)。制度供给的有效性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及质量的重要因素。
   (3)结构要素分析。西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及其区际差异问题,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一般被置于其理论框架之内,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一个变量(魏后凯,1990)。71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要素分析可分为:微观层次的企业组织结构分析;中观层次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分析;劳动就业结构分析等。区域经济学尤其应重视分析区域产业…空间结构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影响作用。
  
  二、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功能
  
  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诸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如何区分各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一个重要而又困难的论题。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功能论一般侧重分析主要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于宗先等,1986;陈栋生等,1993;郝寿义、安虎森等,1999、2004)。72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要素。广义的自然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狭义的自然条件即指自然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狭义的自然条件作为环境因素,间接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作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具体体现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对区域初始资本积累的影响等方面,亦即首先影响区域经济的投入结构,进而影响区域产出结构。
   (2)劳动力资源要素。劳动力资源即指区域内人口总体中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存在于人的生命体中的一种经济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数量、质量是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即为该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劳动力资源缺乏,则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所需人力资源的供给。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投入量的增加,可提高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影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构,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域适宜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力资源短缺、资金充裕区域则适宜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劳动力素质(即劳动者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的提高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出的增加;有序的劳动力空间流动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劳动力流入区、流出区经济增长。
   (3)资本要素。资本是一种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形成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资本的主要形成路径为:储蓄(私人、企业、政府储蓄)转化投资,进而形成物质资本(机器、设备、厂房、基础设施等)。区域经济增长并非单纯取决于储蓄和可投资资源的供给,而是主要取决于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资本的有效配置包括资本的时间配置和资本的空间配置。经济要素禀赋的差异、经济要素流动的强弱、经济要素技术水平的差异等直接影响资本的配置效率。
   (4)技术要素。技术是指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手段、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知识、经验等软技术,又包括工具、装备等硬技术。技术要素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跃居主导地位,区域的技术能力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各种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尤其是机器设备)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能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技术进步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5)区际贸易因素。基于区域外部需求的区际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区际贸易既包括一国范围内区域间的国内贸易,也包括区域跨国界的国际贸易;既包括区际商品贸易(商品输入和输出),也包括区际服务贸易(如旅游业等)。区际贸易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73
   (6)结构要素。区域内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配置及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空间结构的合理有序等,都是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
   (7)制度安排。政府通过正式制度安排(体制、政策、法规、组织、规划)可改变区域的要素供给特征和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非正式制度安排(道德、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或文化传统、企业家精神)的差异引致区域制度创新能力的差异,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侧重从供给的角度阐述经济增长的动因,并主要着眼于长期。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是以索洛(Robert M。 Solow;1956)74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发展而来,且满足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重要假设。即:总量生产函数为规模收益不变的一阶齐次方程,劳动力和资本间具有可替代性且可自由流动。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定区域内的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其数学模型可表述为:
  
  
  
  
  
  其中,yi是产出增长率,ki是资本增长率,li是劳动力增长率,ti是技术进步率;ai为资本产出弹性,1-ai为劳动产出弹性,si为储蓄率,vi为资本产出率;kji代表从j区域流动到i区域的资本存量,mji代表从j区域迁移到i区域的劳动力数量;ri、rj分别为i区域和j区域的资本回报率,wi、wj则分别为i区域和j区域的实际工资率。从模型中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资本劳动率提高,就会引起该区域工资率提高及资本收益率降低,从而导致劳动力从区域外移入,而资本从区域内移出。从长期而言,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将趋于缩小。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单纯从供给的角度阐释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因及差异,忽略了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
  
 二、区域输出基础模型

  凯恩斯主义强调有效需求是决定社会总产出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输出基础理论(Export Base Theory,又译作〃输出基地理论〃、〃出口基础理论〃)是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基础,一种侧重从需求角度阐述区域经济增长动因的经典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诺思(Douglas C。 North;1955)基于美国经济史分析角度,指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外部需求的拉动,区域外部需求的增加是区域经济增长最为关键的初始决定因素。75蒂伯特(Charles M。 Tiebout;1956)76等进一步拓展、完善了诺思的理论,形成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的输出基础理论。输出基础理论将经济部门划分为两大部门,即基础部门(basic sectors,包括所有的区域外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和非基础部门(non…basic sectors,包括所有的区域内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强调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输出导向型基础部门的增长,区域外部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输出基础理论可由如下经济关系等式表示:77
        E=D+X
        Y=D+M,或D=Y…M
        M=mY (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