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淘宝十年产品事 >

第3章

淘宝十年产品事-第3章

小说: 淘宝十年产品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10000个商品的时候,你不分就傻了,就成为一种浪费。因为我们发现,商品数量比较少的时候,而这里的商品数量,是能被买家看到的有效数量。于是,当商品数越来越多,到10万、100万、1000万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类目分得更细。

    但是,不可能全部平铺,想象一下,一下子展现给买家1000个类目让他筛选,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出现了多级类目的概念,它就是一棵类目树。对卖家来说也是一样的,发布商品的时候,要对类目树做出选择,

    如下图所示。

    问:具体怎么分,如果你来分“服装”的话怎么分?

    答:男装、女装。

    问:那商品到1亿的时候怎么分?

    答:T恤、裤子、品牌。上面再划一块,把童装划出来。

    问:女装呢?

    答:还是T恤。欧美风、日韩风。
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3)
    问:大家发现有什么问题吗?

    答:乱掉了……太深了……

    商品越来越多,类目树就会越来越深,买家就会越来越难找到想要的商品,另一方面,早期的淘宝又需要更多的商品,这个矛盾是问题的本质,成为交易额的天花板,整整困扰淘宝三四年之久。

    从服装到男装到T恤,为什么?正常的用户购物路径,每一次点击,用户都会有一定比例的流失,大概超过50%,这样你可以算一下,0。5×0。5×0。5,这样再下去就没几个用户进来了。但另一方面,商品太多,你又必须得这么分,有很多品牌,比如说杰克琼斯、美特斯邦威、耐克,不分出来,那在T恤上找,也是很费力的。

    再者,这样分下去,我们的“小二”也会比较累,因为很乱——我们发现,除了男装,女装下面也是有T恤的,T恤下面也是有品牌的,美特斯邦威、耐克……这样的树分下去以后,交叉和重合不可避免,变成了一个很难管理的网。0米0花0书0库0 ;http://www。7mihua。com

    这两个问题怎么解决?直到2006年,我们才引入了的概念。

    “属性”

    对了,淘宝的员工也称作“小二”,我们先提一下这个称呼的由来。

    淘宝最早的创立者们都是阿里巴巴的员工,但淘宝的风格与阿里巴巴有明显差异。当时,大家都觉得淘宝一定不能一本正经,一定要好玩——ForFun,所以,我们把自己和买卖家之间的关系,比作了一个在茶馆里的感觉。大家一起聊天,小二肩上搭一块毛巾——“啊,客官您来了”掸两下桌子,给他端两杯茶,然后掌柜就来招呼两句。所有的一切,一定要“ForFun”慢慢给大家介绍。
看似完美的类目+属性(1)
    03。看似完美的类目+属性

    从2003年一直到2006年下半年,过了三年多,我们才引入属性,这是一个革命性变化,为什么这么久?一方面,淘宝小二对业务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商品管理的本质是分类(再深究一步,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匹配供求关系)今天很多小二都能回答出来,

    少;另一方面,商品数量是逐步增长的,这个问题到2006年才变成一个会“死人”的问题。对产品经理来说,问题总是太多,资源总是太少,所以,什么问题是会“死人”的,才会优先解决什么问题。在2004年、2005年,用类目分下去,还不会“死人”,到2006年商品数量已经破千万了,意味着这样分下去就没办法分了。

    这时候,淘宝有一个传奇的产品经理——一灯,提出了属性的概念,属性很好地解决了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与类目相比,属性更离散、更灵活,类似Tag,一个商品只能属于一个类目,但可以有多个属性。今天大家都能一下子想到这个概念,但在2006年却实属不易。m米m花m书m库m ;www。7mihua。com

    品牌是一个属性,性别、颜色、尺寸、材质也是属性……属性下面会有值,即属性值,比如品牌下面有杰克琼斯、耐克、诺基亚、苹果,所以,属性的本质还是为了分类。

    其实,最早有属性的类目是食品,淘宝上卖食品,食品监管部门说食品有些标准化信息是必须有的,比如,批文、生产日期、健字号。当时对食品类目做了十几个属性定义,每个商品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属性值。最早这个属性只是用来描述的,而不是用来分类用的。淘宝的很多产品,都是灰度发布②的,比如先用个别类目做属性的试点,就是一个例子,虽然这个例子有点被动,但思路很有价值,可以小范围试错、优化,成熟之后再大规模推广。

    回到属性,我们讲到类目之外又有了属性,属性下面有属性值,其实有的属性值还会变成子属性。子属性是为了更好地分类,比如像品牌和子品牌(或系列)。品牌是属性,阿迪、耐克、匡威是属性值,同时,阿迪又会是一个子属性,它的子属性值为Performance系列阿迪又会是一个子属性,“(三条纹)、Originals系列(三叶草)和Style系列(圆球形LOGO)”。如果没有子属性的概念,那又会出现没有子类目一样的情况,太多的属性值并列,导致无法筛选。

    品牌和系列,在现实中也是有从属关系的,比较适合把系列挂在品牌下面,这样一个品牌有相应的系列,另外一个品牌有另外相应的系列,所以说,属性和类目一样,也是一棵树——属性树。这是属性与简单Tag的差别,Tag没有结构,更加松散,上亿的商品没有办法用如此松散的Tag来管理,所以,属性有结构,并且也有级数的控制。
看似完美的类目+属性(2)
    我们再来看看属性值的管理,大家有没有发现属性值和属性值其实是不同的?有的比较简单,属性值是离散的,比如性别只有两类——男、女,最多加上“中性”有的稍微复杂一点,。比如手机的品牌下面有苹果、诺基亚、三星,服装的品牌有杰克琼斯、耐克等,但小二很难列全,因为这个东西是不断变化的。还有的更复杂一点,比如重量,它是一个连续的值,没有办法全列出来。用如下一个表格简单地表示一下上述三种属性值。

    ②灰度发布是指在黑与白之间,能够平滑过渡的一种发布方式。ABtest就是一种灰度发布方式,让一部分用户继续用A,一部分用户开始用B,如果用户对B没有什么反对意见,那么逐步扩大范围,把所有用户都迁移到B上面来。灰度发布可以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在初始灰度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调整问题,以保证其影响度。┇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属性值在客观上的不同,导致了产品上的一些区别,这三种属性值从上到下,有两点值得说说。

    第一,管控的尺度是越来越松的。这比较容易理解,枚举不可输入——性别,是人都能列全,我们直接定了。枚举可输入——品牌,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品牌不能由卖家输入,卖家发布商品的时候就可能找不到自己的品牌。这时候怎么办?大家很容易想到解决方案——增加“其他”。但这样会使得我们永远不知道某些品牌,,所以,“可输入”起到一个信息采集的作用,因为这类属性值小二是不可提前预知的。系统通过用户输入的行为进行一个排序,比较重要的就挑出来,小二把它加到可选范围里面去,这样属性值就更完善了。而不可枚举,是放开让卖家自己玩的。

    第二,分类的功能是越来越小的。一般来说不可枚举的东西,是不可以分类的,这意味着这个值是描述性的。比如说尺寸、体积、重量,这种是不可枚举的,因为相关商品直接拿这个值做分类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有些时候可能会按区间来做分类。比如颜色,在某种程度上跟价格是一样的,因为颜色稍微变一点,就可以分出来,但是有谁能够说出20种以上的颜色?很难,如果你把几万种颜色描述出来,那对用户没有意义。所以产品经理就在做简化的动作,我们归归类好了,比如说红色、蓝色、灰色,再细一点,天蓝色、天青色,再加个“其他”,这样来分,把一个不可枚举的属性变成了可枚举的区间。

    有了这些属性以后,怎么跟类目搭上关系?
看似完美的类目+属性(3)
    首先,属性只能挂在叶子类目下面。非叶子类目其实也有对属性的

    需求,但那是通过另外的方式来实现的,下文谈到公共属性的时候,会说到这个问题。

    其次,类目和属性是有关联关系的,这避免了某个类目下无关属性

    属性值分类

    是否可枚举

    是否可输入

    说明

    1.如性别

    是

    否

    小二能枚举完全

    2.如品牌

    是

    是

    小二无法枚举完全,需要卖家帮忙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看似完美的类目+属性(4)
    3.如重量

    否

    是

    客观上有无穷多的属性值

    过多导致的麻烦。举个例子,对于T恤这个类目来说,假设父类目是男装,品牌这个属性肯定是需要的,材质也是必需的,颜色也是需要的,尺码也是需要的,但性别不需要……我们发现,有些属性适合放在这个类目,有些属性不适合放在这个类目,所以,我们建立了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就是类目属性。这是淘宝的专有词汇,正因二者有关联关系,任一类目都有自己特有的属性。

    那么,类目和属性怎么跟商品关联上?其实很简单,卖家发布商品的时候,先从根目录选到叶子类目,再选择这个叶子类目对应的类目属性的各种属性值。体现在前台则是,买家在挑选商品的时候,也能从类目和属性两个维度筛选。

    至此,我们对整个商品的描述很完整、也很完美。有了属性以后,我们分1亿商品都能轻松搞定。想当年,设计出这套体系的产品经理们,一定非常有成就感。但是,接下来新出现的问题才是更严重的。大家想想看,这个看起来非常完美的体系会有什么问题?
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产品(1)
    04。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产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