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淘宝十年产品事 >

第2章

淘宝十年产品事-第2章

小说: 淘宝十年产品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①本书于2010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的产品定位
    本书的产品定位

    核心用户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一些产品的设计思路,甚至蕴含了哲学上的思考,相信,这本书不仅对产品经理们有帮助,它还能让电子商务从业者在里面看到身边的故事,电商、运营、设计等岗位的同学从另一个视角观察自己的工作。甚至,淘宝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控制还是放权,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如何选择价值观等方面的探索,也会给那些愿意思考的人们,带来一些启发。

    刚性需求

    产品经理到了一定阶段,再要成长,光靠学习一些知识、技能已经不够了,必须通过经典的案例学习,而本书就提供了小到页面细节,大到平台架构的丰富案例。%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电商从业者无法无视“淘宝”这个标杆的存在。十年来,她经历了哪些重大变化,核心产品的设计,以及背后的思考,深挖到淘宝信奉的价值逻辑,可以帮助大家做出更好的选择。愿意思考的人们,也可以从“淘宝”这个产品,或者说社会现象、经济现象里,活得更通透。

    用什么产品来满足

    我的解决方案就是——《淘宝十年产品事》,那么,就让我们从“一个买家来到淘宝会碰到什么产品”切进去,开始吧。
一个买家的淘宝之旅(1)
    第2章

    从“商品”说起

    本章,先介绍“一个买家的淘宝之旅”把大家带入一个买家的角色,Ta在使用淘宝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什么产品。然后,从“商品”这个淘

    宝上最基本的实体切入,看看淘宝的产品经理们面对数以亿计的商品时,是怎么分类管理的,用我的话来说,这就需要“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

    从最初简单的分类,到“看似‘完美’的类目+属性”,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也带来了更多新的问题,渐渐地,产品经理们体会到,自己的职责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产品”。随着淘宝的成熟,我们和卖家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本章的最后,“谈感情,还是谈利益”这个话题,终于摆上台面。+米+花+书+库+ ;__

    01.一个买家的淘宝之旅

    你应该在淘宝上买过东西,我们来说说最常见的购物过程。

    从某个入口类页面(或广义到产品)开始,经过某种导购过程,到达了需要你做交易决策的页面,之后,进入交易过程。

    手绘:一个买家的淘宝之旅

    每个环节,你会碰到如下一些典型的产品。

    我们跳过注册/登录的环节,直接看会员访问的入口,最典型的是淘宝首页(。taobao。)或某个活动页面,当然,对于一些资深的淘宝买家,Ta的入口也可能是“我的淘宝”的某个店铺首页,甚至是某些有SNS属性的页面,比如淘宝内部的论坛、帮派,或外部的蘑菇街、美丽说。

    然后,从这个入口到一个具体的商品详情页面,也叫商品Detail页的过程,都可以视为广义的导购过程。淘宝可以根据买家是否有明确的购物需求,而用不同的产品来导购:

    对有明确购物目标的(比如说要买一双Nike鞋,连货号都知道了)买家,提供搜索、搜索结果页。

    对于只有模糊购物目标的(比如想买几件T恤、一个路由器)买家,提供类目导航、各种频道页导航。

    对于没有购物目标的(很像线下逛街的女生,随便看看,看到好的就买)买家,可以提供各种促销活动信息。君不见,多少本来没购物需求的人,面对“双11”的促销页面,忍不住直呼想“剁手”。
一个买家的淘宝之旅(2)
    导购的过程页面,经常是一个列表,所以也叫List页。

    随着购物诉求越来越多样,近年来我们在尝试通过购物的心理诉求来分类导购,比如“求新、求便宜(对List按照价格排序就是很典型的对应功能)是场景化的导购,比如对装修,可以按照“水电阶段、泥瓦阶段、木工阶段、油漆阶段、软装阶段”等引导买家。这里面的学问很多,靠的是对行业和用户的理解。

    这个环节背后,还有一些买家不太能感受到的产品,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营销体系、会员体系、广告系统等。有时候,出现在你面前的宝贝,可能是根据你的会员信息和历史行为等数据,通过营销或广告系统里某个强大的算法算出来的。

    接下来,你到了商品Detail页,在页面上浏览各种信息,做出购买决策:可以不买;可以“立刻购买”也可以再考虑考虑,把宝贝放进;“收藏夹”或“加入购物车”还可以通过“阿里旺旺”和卖家沟通。;

    之后,就进入交易过程,从付款到卖家发货到买家确认收货,到评价,当然,还有可能存在的逆向流程,比如退款、退货。支付环节的支付宝,因为早在2004年就独立出去了,这里就不细说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看到支付宝的产品故事。

    对了,定义一下,我们讲的淘宝,是广义淘宝,一些延伸产品也算,比如B2C平台“天猫”C2B的“聚划算”等,都可算是淘宝非、常有特点的垂直市场。而“一淘”,可看作淘内加淘外的全网导购的一个入口。

    另外,还有一些产品需要大家自行脑补:

    第一,上面提到的产品,平时大家看到的多是前台,而任何一个产品都是有后台的,用户大多为淘宝员工或者卖家,而且后台的设计往往比前台更复杂(比如淘宝有一个给员工使用的强大的CRM系统①),但大家比较陌生,所以较少涉及。

    第二,文中提到的产品,大多只谈到了两三年前的思路与实施,通常一个产品在2013年的大方向,都是2011年左右就定下来的。有些产品,最近一两年已经天翻地覆,但一方面因为商业保密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尚未定型,难下定论的原因,也就不太涉及。

    第三,本文主要说消费者产品,即买家使用淘宝过程中会接触到的那些,而与卖家关系更大的产品,如商户工具、仓储物流、金融小贷、淘宝大学/阿里学院等,架构更加宏大,笔者自觉能力有限,要解释清楚也比较难,所以一笔带过。
一个买家的淘宝之旅(3)
    第四,我们多在说过去的故事,所以无线相关的产品提及不多,但部分道理是相通的。

    第五,大数据在2013年很热,淘宝虽然也有不少数据产品,但本书不追潮流,只谈历史。

    第六,社交网络、SNS被淘宝作为重点好几年了,却一直没有特别出彩的产品,大家也都没总结清楚,暂时也不深入讨论。

    第七,整个阿里,产品纵横交错,但本篇侧重于说淘宝,当然,这个淘宝指大淘宝,会包含天猫、一淘聚划算等。诸如阿里巴巴B2B、阿里云、支付宝之类的产品,就很少提及了。

    上面,我们默默地提到了网站的四种典型页面,对做网页产品的同学可能有些帮助。这里再提一下:

    第一种,Detail页面,好比新浪的一篇新闻,相对静态,主要用于展示信息。∝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第二种,List页面,比如Baidu(百度)的搜索结果,是一个引导性的过程页面。

    第三种,交互页面,需要用户填各种表单、需要互动的页面,比如各大网站的注册页面。

    第四种,综合页面,就是其他很难分类的,或者前三种混合的页面,呵呵,比如淘宝的购物车页面,就混合了List和交互。

    有了这个框架,碰到淘宝的任何产品,都可以找个位置放进去了,下一节开始,故事将一一展开。

    注①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即客户关系管理。
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1)
    02。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

    淘宝从2003年到2013年,从零开始,发展非常快,做到了一年上万亿的规模。2012年“双11”,淘宝的峰值交易额是191亿,天猫做了132亿,集市做了59亿。这是互联网给予的机会,当然也靠淘宝抓住了机会。

    截至2012年(大家可以随时找新闻更新数字):

    淘宝有4亿多注册会员。

    淘宝单天用户访问峰值1。2亿,是2012年的“双11”,中国1/10的人都来淘宝了。

    淘宝在线商品超过10亿,事实上我们商品库的数据可能超过20亿。

    淘宝有800万卖家,给社会创造的就业机会上千万。

    要把这些应用支撑起来,技术当然很重要,但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系统,根据需求的变化,从简单到逐渐复杂的现实案例。接下来,我们将以淘宝上最核心的一个对象——商品,也叫宝贝为例,来说说系统的变迁。$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你可以逐步了解到商品系统里“类目、属性、属性值、子属性、枚举可输入、类目属性、前台类目、后台类目、公共属性、关键属性、销售属性、商品属性、SPU、商品、SKU……”等概念,这么复杂?但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当时很要命的问题。

    我觉得,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比如,我自己就恨不得把家里的各种东西都归类放进对应的盒子里,然后在盒子上都贴上标签,再盒子套盒子,我们就是喜欢这种逻辑清晰的世界……而商品管理的核心,或者说基础就是“分类”,不要小看分类,高校里有一个信息管理专业,只研究这个课题。

    2003年5月,淘宝刚上线的时候,只有几个商品,可以想象,很容易管,根本不需要分类,无非就是把几个商品铺开来给用户选就行了。随着商品多起来以后,才牵扯到分类。因为我们有了很多商品以后,就需要管理,而管理首先需要将商品梳理清楚,分清楚,不能10亿商品一个个管,这样做没有意义。“分类”方法的变迁是整个商品系统变迁的核心。
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2)
    刚开始分类很简单,叫类目,类目就是一个纯粹的分类,像“服装、电器、手机”等这样分下去。我们拿服装来做例子,当所有商品到100多个的时候,服装有20个,不需要再分了。到了1000个的时候,服装有400个,不分也可以,但已经不太好选了。如果40个商品一页的话,就要翻10页。从用户翻页的习惯看,耐心的极限是3页,第3页以后的商品,点击率非常低。

    到了10000个商品的时候,你不分就傻了,就成为一种浪费。因为我们发现,商品数量比较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