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企业政治研究 >

第4章

企业政治研究-第4章

小说: 企业政治研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劳动是一个社会价值增长行为,而不是别的什么行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而劳动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价值增长”。不是以社会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不能称之为劳动行为。人的消费行为不是以社会价值增长为目的的,所以,人的消费行为不是劳动行为。

  第三,劳动具有的“有目的”性,其主观意愿特性非常明晰。劳动的目的不仅非常明确,而且,这个目的是经过人一系列的分析、综合、判断而形成的,是人的一种清晰的思维结果。目的的存在与否不以行为结果认定,行为结果与目的意愿相一致,是行为的成功,否则为失败。因此,仅仅有社会价值增长这个结果,但行为的目的意愿并不是社会价值增长,不能认定为劳动行为,有如战士打靶射中了一只野狗仍然不是打猎一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劳动中,社会价值增长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首先是一个期望。这个期望以目标的形式存在着。

  第四,劳动是人类的行为,是人类行为的特有命题。虽然人类劳动过程中也有动物参与,但动物的参与不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只表现为人类对动物能动特性的发现与利用。所以,人类过程中的动物只是一种工具。

  第五,由于劳动以社会价值增长为目的,便确定了劳动的经济范畴属性。人类非经济范畴行为是影响社会价值增长的重要因素,如娱乐行为可以适当提高人类劳动的兴趣,然而,那不是一个具体的社会价值增长目标系统中的劳动行为,只是一个社会价值增长目标系统的外部因素。

  归结上述可以说,劳动的本质特性就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价值增长过程。当然 ,我们也可将其表述为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价值创造过程。。 最好的txt下载网

劳动过程的一般形式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三、劳动过程的日益社会化

  2、劳动过程的一般形式

  劳动是根据人类需求而进行的,人类生活需要什么,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劳动出现。人类生活需求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劳动形式表现出极其的多样化,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而日益丰富多彩。

  我们已经认识到,从劳动力形式来说,人类劳动可以区分为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而从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上看,劳动形式非常复杂,很难做到学术精确上的类别划分,中国国家统计局现执行的行业分类标准多达24个门类、98个大类、508个中类、1001个小类。劳动在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上的复杂性,源于使用价值的可分割性,这深刻反映了劳动组合的内在机理,也深刻反映了劳动成果利益多元特性的客观基础。

  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是人类需求原点,是劳动价值依存的物质基础。采矿、种植、养殖、制造、加工、仓贮、建筑、运输、贸易、餐饮、旅馆、金融、文化、医务等,不同的劳动形式体现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功用,不同的劳动形式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和组织方法。这种以劳动成果使用价值为特性的劳动形式分类,是劳动行业分类的客观基础,人们认识劳动一般也是从这个角度开始的。

  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劳动产品,不同的劳动产品有着不同的技术流程,不同的技术流程又体现为一个个的流程环节,这个流程环节一般通称为工序。工序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基本技术单元,有着独立的技术结果,钉一颗钉子,修改一篇文章,都可是一道工序。一个劳动过程的工序的多少,由这个劳动产品的特点与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决定。越简单的产品工序越少,反之越多,劳动的简单与复杂之分就在于劳动工序的多与少。工序之间的关系有平行的,有递进的,也存在着交叉。不同的劳动环节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不同的技术水平决定着一定劳动时间内劳动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劳动动作是劳动活动的最基本元素。没有动作,不成其为劳动,即使是智力劳动也必须将思维结果用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收集资料,发出声音,写成文字,绘成画面,或做出表情。因此,一个工序总是由若干劳动动作构成。劳动动作不仅表现为劳动活动的最基本元素,同时也就是劳动技术的最基本元素,不同的技术特点在人力的要求上,就表现在其动作是否符合技术规范。每一劳动动作的成果含量、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劳动效率。劳动效率是一个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技术值,即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劳动成果与一定劳动量的比值:

  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劳动成果

  ————————————

  一定劳动量

  劳动过程的设计与劳动成果的考核问题,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后面将进行专题论述,这里只是将问题提起,做一般的叙述。

  劳动产品是劳动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劳动行业是以不同的劳动产品形式来区别的。牧业养出羊,制造业产出斧头,种植业种出粮食,羊、斧头、粮食就是产品的形式。这类产品有着具体的产品形式,可移动、可贮存,完全独立地脱离劳动过程而进入消费过程,这是一般人们所认识的产品形式,也是劳动产品的主要形式。这样的劳动产品,我们可以称之为独立产品。可是,还有一类劳动,如酒店业、演出业、医疗业等,并没有像斧头和羊和粮食一样独立具体的产品形式,卖方出售的是一个劳动过程,买方的消费过程便是卖方的劳动过程。这里劳动的使用价值不是体现在劳动终端的产品上,而是体现在劳动过程之中。消费过程结束即劳动过程结束,消费过程没有结束,而劳动过程结束,则是产品不完整;消费过程结束,劳动过程事实上不能继续下去。这类产品,过去是称之为“服务”业的,“服务”的表意已如前述,我们以为是完全可称之为过程产品的。世界信息业和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信息产品和金融产品,但信息产品和金融产品总要物化成一个载体,终归还是一个独立产品。可见,劳动产品存在着独立产品和过程产品两类不同形式。

  企业是劳动的组织形式,劳动的组织形式又总是以产品为中心。没有产品目标,无以组织劳动,产品解决的就是“干什么”的问题。

劳动组织日益企业化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三、劳动过程的日益社会化

  3、劳动组织日益企业化

  人类劳动发端于个体农(林、牧、渔)业,受用于家庭。很长历史时期中,家庭模式主导着人类社会体制,包括国家、政府都是家庭模式。于是,劳动组织形式多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即或有外来劳动力的加入,也是以奴隶或仆工的身份出现,这便是小农经济的劳动组织特点。小农经济的劳动组织形式不是能称之为企业的,因为在这里不是一种公正平等的利益组合,而是一种役使与服役的关系,或是一种东家与仆工的关系。无论役使与服役关系或是东家与仆工关系,都是建立在对劳动力人身进行统治的基础之上,显然,劳动成果分配上必然是一种非等价关系。这种劳动组织关系是以政治压迫为基础的劳动管理模式,存在严重的政治奴役与劳动掠夺。

  以土地私有为特点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相结合,导致的必然是利益严重倾斜,贫富两极分化。富者无须投入经营便可稳获丰厚财富,除天灾人祸再无半点风险,而贫者求富却无可投的资财。翻开中国的历史,在洋务运动以前没有大工场的记载,在1949年以前竟无大农场的痕迹。可见,小农经济的劳动组织模式是不能激发社会劳动积极性的,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文明历史长于他人,而经济却远远落后于他人,小农经济便是落后的根缘。

  企业现象的出现,是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几近两百年、跨越三个世纪的蜿蜒曲折,企业化运动带动着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企业终于由可诅咒的妖魔修成正果,全方位挺进劳动组织范畴。企业化了的劳动组织形式特点在于利益的对等原则,在于企业以独立的权利和义务实体(即法人)形式出现于社会,以法人的姿态开展经济活动,并承担由此所发生的一切利益与风险。这一法人责任体例,有别于个人责任体例,也有别于家庭责任体例,更有别于国家、政府责任体例。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间的工厂、商店、作业组等之所以不能称之为企业化,就在于这个权利与义务没有法人化。

  1984年开始,中国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至现在不到30年的时间,城市经济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全面实现企业化,农业经济也正一步一步走向商业化轨道,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热潮方兴未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下,企业的经营触角不断伸向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需求不断被无孔不入的企业运动从潜意识中发掘出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消费新浪潮。

  劳动组织企业化,不仅仅是个劳动组织形式范畴,更重要的是,劳动组织企业化引发了社会人际利益关系的深刻变革,人际利益关系由过去的线性运行急剧地向着非线性运行转变。如上所述,劳动过程不仅仅是若干劳动动作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复杂的利益组合过程。这种利益关乎到直接参与劳动过程的劳动者,同时也关乎到劳动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劳动成果的利益多元性,决定着企业管理行为不仅仅是管理一些纯技术流程,而是一个多元化了的社会利益分配过程。因此,企业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组合劳动力,合理安排劳动活动,更重要的则是需要协调平衡多方利益。关于这一点,中国企业化运动的先驱者许多是始料不及的,骤然的成功与富有,让他们过于迷信着个人和企业的能量,认识不到社会利益规则的存在,这必然是要遭受惩中枪落马的。

  劳动组织企业化趋势表明,现代乃至今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企业现象不仅仅是一个“生意”含义的经济现象,多元利益的组合,不断丰富着企业深刻的社会内涵,而且其社会性会越来越强,从社会发展意义上说,劳动组织企业化是人类社会政治*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 想看书来

经营是企业不变的内核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四、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经济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过程,劳动则是经济的根本源泉。通过探讨经济本质与劳动本质,我们已经意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企业在当今的社会中,充当的便是一个劳动组织者的角色。因此,企业应当是一个劳动组织。至此,企业的本质似是已经落箨成竹。其实不然,如果将企业本质的认识停留在劳动组织层面,必然地进入一个个悖论怪圈。

  怪圈之一:如果认定企业是劳动组织,那么行政机构、军事机构、文化机构等社会管理机构就不是劳动组织;这些社会管理机构不是劳动组织,那么,这些机构中的人也就不是劳动者。不劳动者不其食,不劳而获便是剥削。那么,社会管理机构成员都是剥削者。可是,从理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