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明朝大丈夫 >

第429章

明朝大丈夫-第429章

小说: 明朝大丈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景笑道:“还有今晚那些个朝鲜人,也要皇上温言抚慰。”

r/>;朱由检笑道:“呵呵,李兄放心,你今天给我的面子给得足足的,我怎么也得把这些事办得漂漂亮亮。”

李景摇头笑道:“皇上这话说的过了,你忘了我刚才说的,咱们是君臣一体啊!”

朱由检练练点头:“说的是,咱们是君臣一体,最终都是为了中兴大明。我刚才的话说错了,我自罚一杯。”

李景端起酒杯,陪朱由检喝了一杯,然后说道:“皇上,其实我并不是想剥夺皇上的权力,但是皇权过重,实在不利于治国。皇上应该知道,大明数任先帝都是……若非朝中有贤臣,大明还不知会成为什么样子。

这样的皇帝以前有,以后恐怕也少不了,一旦出了那样的皇帝,要是再任用严嵩那样的奸臣,势必对国家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我才要限制皇权。”

朱由检叹了口气:“多谢李兄为历任先帝保留颜面。李兄说的对,不管哪朝哪代,不可避免地都会出现昏君,凡是昏君,大多任用佞臣,因此,国家才会败落。”

李景正色道:“皇上并非昏君,说起来,皇上是难得的贤明之君。其实,对皇上的为人我是很钦佩的。

但是我说句不中听的话,皇上的性格有些……怎么说呢,有些优柔寡断,或者说该断的不断,不该断的却果断,这样的性格是不适合领导国家的。而且皇上在识人方面有些欠缺,因此,皇上虽然贤明,可是终究挽救不了大明的颓败之势。”

朱由检叹道:“李兄一语中的,这两年我没事儿的时候就在反思,我的性格确如李兄所言优柔寡断,这个人说的话我觉得有道理,那个人说的话也觉得有道理,最终政务让我处理的一塌糊涂。而且我确无识人之明,该用的贤臣没用,不该用的人我却重用,最终导致大明的局势越来越差。”

顿了顿,朱由检接道:“好在最关键的时候,我终于没听那些庸臣的话,没有罢免李兄的官职。不然的话,我哪里有机会跟李兄坐在一起,把酒叙话。”

李景端起酒杯,向朱由检举了举道:“皇上,今天你我君臣算是直抒胸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掏心窝子。来!为你我能够交心,我敬皇上一杯。”

朱由检举起酒杯笑道:“就冲李兄这句交心,一杯怎么能行?起码也得三杯。”

李景闻言大笑:“三杯就三杯。来!干了!”

“干!”朱由检笑着举杯一饮而尽。

见二人杯干,王承恩急忙倒酒,朱由检和李景也不多言,真就连干三杯。

三杯饮尽,二人执手同时大笑。

“皇上,您和国公爷都喝了不少了,歇一歇吧,晚上还得喝呢。”王承恩说道。

朱由检闻言笑道:“说的是,李兄就别回府了,随我回宫歇息吧。”

李景看了看天,点点头道:“也好,那我就到偏殿暂歇一会儿。”

朱由检摇头道:“李兄到东暖阁歇息吧,那里我一直给李兄留着呢。”

王承恩笑着接道:“是啊,自打国公爷出宫以后,皇上就把东暖阁空了下来,说一旦国公爷进宫,有个歇息的地方。”

李景笑了笑,轻轻拍了拍朱由检的肩头:“劳皇上费心了。”

听李景如此说,朱由检便知李景是同意了,忙对王承恩道:“把朕的暖轿抬来,抬国公爷到东暖阁休息。”

李景笑道:“我坐皇上的暖轿,那皇上坐什么?承恩,给我弄个软椅就行。”

朱由检笑道:“你只管坐,你忘了刚才说的话?我趁这个时间见见朝鲜那些人,把李兄交代的事情给办了。”

李景笑了笑,自是明白朱由检为何这般急迫。

点点头,李景笑道:“呵呵,这会儿说话确实比席间说话合适。那皇上就趁这个时间见一见朝鲜的官员吧。”

对朱由检拱了拱手,李景唤来几名侍卫,自去东暖阁休息去了。

在东暖阁小睡了一个时辰,小九回报夜间的宴席已经准备停当,李景当即穿衣回到皇极殿参加宴席。

除夕这天晚上的宴席参加的人数虽少,却比中午热闹得多,开宴不久,教坊司的歌女们便开始表演歌舞,曼妙的歌舞令众人如痴如醉。许多年来,宫中也没有办过这样的宴席,从朱由检往下,可谓皆大欢喜。席间,高奇等人向李景敬酒之后,李棕带领朝鲜一众官员一起向李景敬酒,李景温言勉励了几句,算是给李棕等人吃了颗定心丸。

'嘿,微信关

注";和阅读";,发送";免费";立享全本0元看哦'

。。

第五百八十三章 断案

大年初一一早,李府里的人便络绎不绝,高奇、马五、陈国柱、周衡臣、杨柳风、虞乐亭、方程等嫡系人马似乎是早就约好了,一大早就来给李景拜年。

往年这个时候,李景是必定要招呼大家中午在家里吃饭的,不过今年李景却没有留众人在家吃饭,而是带着众人前往袁府给袁可立的夫人宋氏拜年,中午也留在袁府陪着老夫人吃了顿午饭,下午李景又到沈正的府里,给岳父岳母拜了个年。

等李景回到府里,却发现高奇马五等人早已在家等候。

李景也知这一顿无论如何是逃不掉的,好在现在有资格跟自己喝酒的也就这几个人,这顿喝完,以后就清净了。

在陪高奇等人痛饮了一番之后,接下来几日又接待了几拨亲朋故旧之后,李景终于得暇在家陪家人安安静静地过了几天清净日子。

年节过后,李景正欲打点精神处理朝鲜方面的事务,这时昌平县报上来一桩案子。

正常来说,不管是什么案子,总不至于惊动李景,可是这桩案子却有些不同,发案以后。各级官员居然不知如何判处,层层上报,最后报到李景这里。

李府书房,李景拿着昌平报上来的卷宗仔细地看了一遍。

这个案子其实并不复杂,乃是一桩杀母未遂案,按说这样的案子,判起来非常容易,弑母乃是死罪,无论是遂还是未遂,都是斩立决。

可是这个案子的凶手乃是一名十二岁的孩子,他杀的并非生母,而是父亲的妾室。

按照伦理算,父亲的妾室也算是孩子的母亲,同样是忤逆,罪名是一样的,但是这桩案子之所以难判,实因这家的家事太过复杂。

这户人家姓董,家主董平,今年三十九岁,商人出身。

董平的发妻张氏温良贤惠,与董平夫妻感情甚笃。

不过自从六年前,张氏不小心烫伤了脸,容颜损毁之后,夫妻之间的感情便一落千丈。

董家在昌平虽算不上大富之家,家境也极为殷实。在张氏毁容之后不久,董平便纳了一房妾室。

本来纳妾也没什么,这年头,但凡有点钱的男人有几个不纳妾的?反正只要向朝廷缴纳了纳妾的银

子就行。

可是董平纳的妾室刘氏着实是个悍妇,仗着年轻漂亮,又见董平不待见大妇,便屡屡生事,待看到董平并不维护张氏以后,更是变本加厉,开始虐待张氏。

等刘氏有了孩子以后,又开始虐待张氏所生的一双子女。其时,张氏的儿子不到八岁,女儿也只三岁。

按说做父亲的哪有不疼自己的孩子的,不过刘氏也不是一味的蛮干,她很懂得用心计。她虐待张氏和张氏的孩子都是趁董平出门做生意的时候,等董平回家,她又拿出一副慈母的样子。

如此一来,不管是张氏还是孩子说什么,董平都不相信,反而认为张氏嫉妒刘氏,连带着孩子也厌恶起来。

眼见董平不管自己母子,张氏只好忍气吞声地过日子,如此堪堪过了数年。

直到今年,年前董平出门采办货物,刘氏又开始虐待张氏和她的孩子。

这时张氏的儿子已经十二岁了,已经懂事了,眼见庶母虐待母亲和妹妹,而父亲却完全不予理会,这孩子忍无可忍之下,便动了行凶的念头。

这一日,见刘氏又把妹妹叫到院子里罚站,冬日寒冷,看妹妹在院子里冻得浑身哆嗦,这孩子再也忍不住,从母亲房中找到剪刀,冲到刘氏房中,向刘氏连刺数剪。只是十二岁的孩子毕竟年小力微,加上冬天衣着厚实,这数剪并未对刘氏造成多大伤害。

刘氏很快反应过来,召唤仆人将这孩子擒住。擒住之后,刘氏先是把孩子一顿狠打,随后便把这孩子送到官府,任张氏如何求情,刘氏也是不理。

官府接到报案之后,顿时为难起来。

要知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刘氏欺凌大妇,虐待孩子,大家都有所耳闻,对刘氏都不没有好感,可是孩子戕害庶母人证俱在,知县有心回护,又不知如何维护。只好推脱年关将近,要年后再审,欲待等董平归家再做商量。奈何刘氏坚决不允,定要年前定案。知县无奈,只好将案子判了。

不过那知县在判案之时留了个心眼儿,在判了斩刑之后,把董家的家庭状况详细书写下来,并刘氏的状子以及本案的经过上交府衙。

因为大明律明文规定,凡是判处死刑必须经刑部核实,然后由大理寺判定(以前由皇帝进行勾决),

也就是说县令判斩刑并不一定能够通过。实际上那知县附上董家的家庭状况就是不想令这个判罚通过。

昌平县归顺天府管辖,顺天府府尹乃是张理,而张理却是李景一手提拔上来的。

换做别人,可能只能把案卷报给刑部,而张理在把案子报给刑部之后,随后便去找杨柳风,让杨柳风把这个案子报告给李景。

因为张理知道,根据大明律,这个孩子判斩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如果刘氏咬住不放,这孩子基本上是没有活路的,要想保住这孩子的命,只有让李景知道这个案子。

看完案卷,李景叹了口气道:“墨守成规啊!如此简单的案子,居然要交给我才能替这孩子免罪,你们这些人啊,枉自读了那么多圣贤之书,依我看,你们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见杨柳风和张理一脸尴尬,李景摇摇头道:“我们的大明律难道是为了保护刘氏这样的贱人而制定的么?我不知道这个知县在判这桩案子的时候是怎么想得,明明想替这个孩子脱罪,却不知道想办法。

他在审结这件案子的时候,为什么不让张氏状告刘氏?只要张氏能告刘氏不守本分,仗着丈夫的宠爱欺凌大妇,虐待大妇的孩子,这案子不马上就翻过来了吗?

还有你们,你们为何死抱着大明律不放?那么多律例可以借用,为何不知道变通?就算不知道借用律例,你们起码应该懂得人之常情吧?要知道律法不外乎人情,我们要是判了这个孩子的死刑,老百姓还不得骂死我们啊!”

顿了顿,李景又道:“还有,张理,我们设立民情署就是为了替老百姓,替那些弱者说话,可为什么我在董家这桩案子当中没有看到民情署的影子?昌平县那里的民情署都是摆设么?你给我查一查,昌平县的民情署里面选的都是些什么人,如果有人以权强迫或者是用钱收买得到了民情署的位置,马上给我抓起来。”

张理摇摇头道:“大帅,民情署选用的人可以肯定的说,定是当地的族长、里长,或者是比较有名的富绅这样的人。偶尔有一两名普通的老百姓,也必是老实巴交,连话都说不明白。这些普通的老百姓不过是充个样子而已。”

“恩?”李景闻言一怔,不由沉思起来。

看了看李景,张理叹了口气接道:“大帅,不是各地官

员没有用心做事,实在是这件事太不好办。您想,老百姓大多没见过世面,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