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过龙兵 >

第73章

过龙兵-第73章

小说: 过龙兵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的事儿!我不过是你爸爸的一个打工头儿,以后有什么事儿小老板尽管吩咐就是了!”
  智新说:“吴厂长,你可千万别这么叫!要说小老板,你和各位科长、主任和工人们都有资格当才对!”
  吴有奇等人听他说得好玩,嘴巴一咧,把脑袋扭到一边去了。
  智新知道能不能取得这几个人的信任,不仅对自己和晨玉站得住脚站不住脚至关重要,对厂子下一步的发展思路也至关重要,便说:“是这么回事儿,我和晨玉刚才正跟我爸说我们俩的想法……”
  “智新,吴厂长他们还有事儿,今天就先认识一下,有什么事儿以后再说吧。”卓守则连忙打断说。
  智新知道父亲的用意,越发要把话说到众人面前。道:“行,具体的以后再说,我只说个意思。吴厂长和大家都想实行股份制,这实际上也是我和晨玉这次回来的基本想法。道理很简单,股份制不仅是国营集体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私营企业改良的方向。晨玉刚才说这是世界性的趋势,国外好多有名的大企业走的都是这条路。”
  “咳,咳!”卓守则试图阻止。智新只当是没听见,对晨玉说:“我说得没错吧?”
  晨玉说:“这的确是事实,世界上好多大企业,比方美国的福特公司、通用公司,日本的松下、三洋,包括香港的长江实业,都是由原先的家族企业转为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的。”
  吴有奇等人觉得新鲜,禁不住竖起了耳朵。
  智新说:“我爸转让灯具厂为的是建成一个大企业,你们可能也听说了。中国现有的灯具厂不少于一万家,与我们生产同类产品的也不下几百家。无论从哪方面说,我们与国外和香港、广东的厂家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从长远说,要靠灯具和现有的厂子干出多大名堂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吴厂长应该比我清楚。那怎么办?只有引进高科技产品和生命力强、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而要引进高科技和生命力强、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单靠我爸的力量肯定是不行的。”
  卓守则眼前一黯,说:“那你的意思是把灯具给丢了?”
  智新说:“那倒不是,灯具有市场当然可以照常生产,但大目标必须放到引进高科技和生命力强、市场需求量大的项目上。”
  卓守礼说:“那你有目标吗?”
  “可以这么说。”智新把郭百行和“蜂鸟”在美国的情况,以及郭百行已经原则上同意把“蜂鸟”交由他和晨玉引回中国的态度做了一番介绍。说:“要实现我爸提出的大目标,单靠一个人几个人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和晨玉的想法是从我爸开始,所有干部职工,包括吴厂长和你们几个,都要成为厂子的股东和小老板。这个想法,不知道吴厂长和你们几个赞成不赞成?”
  吴有奇和几位干部紧绷的脸绽开了。“小卓老板,不智新,要真像你说的可就太好了!只是……卓老板能同意吗?”
  卓守则皱了皱眉头说:“这个事儿智新刚才跟我说过。厂子刚转让,还是以后再说吧!”
  卓守礼说:“我也这样想,真那么搞不等于退回原来了吗?这不是闹着玩儿了吗!”
  “怎么是退回原来和闹着玩呢?”智新说,“你们又想干成一番大事业又不想让别人参与,这怎么可能呢!真那样,还要我和晨玉回来干什么呢?”
  “这是两码事儿!我要你回来,是让你帮着你爸……行了行了,你们几个赶快回去忙你们的吧!”卓守则朝吴有奇几个挥着手。
  吴有奇有心要走,见晨玉一连使过几个眼色,便与曲主任几个嘀咕了几句,说:“卓家的事儿按说我们不该管,可既然关系的是厂子和大家的利益我就得明说了:刚才智新和晨玉说的思路我们是百分之百地赞成、百分之百地支持!如果真那么办,我们保证全厂干部职工都跟我们几个一样坚决赞成和支持!”
  卓守则说:“行了,你们的态度我知道了。不过你们也别忘了泰明灯明厂是私营企业,股份不股份的事儿就用不着你们操那么多心了!”
  智新说:“爸,有你这么说说说话的吗!”
  吴有奇却并不急,与几个人又商量了几句又道:“既然卓老板这么说,我们几个也把话说到这儿:如果卓老板接受智新和晨玉的建议,我们保证支持卓老板将来当一个大老板、干成一番大事业;如果卓老板不接受智新和晨玉的意见,这个厂长我不干了,他们几个的科长主任的也到了头儿,就请卓老板另外找人吧!”
  “对!就是这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子不伺候了总行啦!”“对,不伺候啦!谁再干就是婊子养的!还他妈大企业大目标呢,狗屁!”曲主任和供销科长几个嚷着骂着,出门去了。
  卓守则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结局。他面色铁青,把桌子猛地一拍,吼道:“你小子聋了是怎么着?叫你不要说不要说你偏是逞能!你这是帮忙吗?我看你小子是帮乱还差不多!”
  智新如同没有听见,盯准一盆兰花欣赏起来。晨玉两排碎玉般的牙齿粲然一亮,也把脑袋转到窗外几只叽叽嘎嘎的小麻雀上了。


第二十四章
  六号台风刮了两天三夜,年传亮在宾馆里窝了两天三夜。
  企业改制,不少国营集体企业眨眨眼成了某些人的私有财产,让年传亮很是气愤不过。“这他妈不跟抢银行一样了吗?老天爷有眼,不天打五雷轰才是怪啦!”然而改制照样进行,尤其是智新和晨玉的一个“私营企业股份制改造”,竟然把吴有奇那伙人也给拢住了;而抗癌新药“蜂鸟”引回,又把泰明变成了一个由卓家控股的大公司。仅此一举,企业规模扩大了六倍,成了省和大市重点扶持的高科技企业不说,那个人模狗样的卓守则也成了企业改制的先进和典型。
  “行了,共产党这一套我算是看透了!他一个大地主大资本家又捞钱又当典型,咱们凭什么干坐着看热闹啊?咱们也改,也往腰包里装啊!”年传亮对老五哥和大路几个说。但海牛岛的企业那么多,村里和总公司的大权又在自己手里,拿不出个合适的办法是不行的;东沧和海州的几位“谋士”应邀而来,六号台风闹得再凶,也就难能引起年传亮的注意了。
  两天三夜精心谋划的结果是一套完整的改制方案形成了。“开会!先把厂长经理以上的干部找来,接下开职工大会!一个礼拜以内要保证见出成果来!”年传亮说。
  “这么大的事儿,是不是得给上边报一报?”老五哥提醒说。
  “报个屁!你理那些东西呢!”年传亮对展重阳、谢清耿耿于怀,既不想让他们插手也不想让他们捞到什么好处。
  “那要是搞了他们不承认呢?”大路也不无忧虑。
  “他们?他们算个鸟儿!”年传亮说:“这点事儿你们也看不透?咱们这个方案是既改了制、让个人得了好处,又没把村和总公司的利益都丢了,他们知道了不来抢功,我都把眼珠子抠出来!”
  转让从渔船开始,三十几对四百马力的大渔船、十几对二百七十马力的中等渔船,年传亮一点心思没动。但与渔船有关的企业年传亮就不客气了。冷藏厂三个,年传亮点了两个;加油站四个,年传亮点了三个。鱼粉厂、网绳厂、船厂,外加宾馆、望海楼酒店一个也没落下。码头上供水、供油、供冰的一条龙,年传亮也划到了自己名下。这样齐齐整整十一个单位,一律是年传亮打头、占百分之三十五的大股,原先的厂长经理是合伙人和具体经营者,占百分之十五的中股,余下的分到中层和一般职工。那些厂长经理原本存的都是自己当老板、拿大股的念头,面对年传亮的决定,也只得乖乖地捧出了一脸甜笑。
  “老板,这一次你不单是村里和总公司里的大老板还是俺们的小老板,俺们可全靠跟着你沾光了!”
  “放心!”年传亮慷慨得很也豪爽得很,“咱们这会儿是一根铁丝串起的糖葫芦,有我甜的就有你们甜的。亏不了你们!”
  在一片喝彩和祝贺声中,年传亮忽然说:“哎,黄河入海口那三千亩地还没主儿呢!怎么着,你们谁有胆量接过去?”
  黄河入海口的三千亩土地这些厂长经理们只是听说过,连见也没见过,更加人生地不熟和中间隔着几百公里,是绝对没有人敢于把心思向那儿转一转的。
  “老板,这个事儿我敢说,除了你就是白给,海牛岛也没有一个敢接的人!”一位厂长说。
  “这话说到家了!你要是不接恐怕是只能扔了!”又一个经理说。
  年传亮说:“这倒也是啊。行,接就接了,再怎么说那也是三千亩,丢了怪可惜了的!”
  眼看大局已定,年传亮忽然想起让大路写了一个“内部情况”,给镇上和市里送去了。送去一周,市里和镇上果然来了人,对海牛岛企业改制的经验进行了一番总结提高,在内部刊物和报纸上发出来不说,还要组织报告团到各单位去宣讲。年传亮骂一声“扯他妈的狗屁蛋!”把通知向老五哥面前一扔,带上大路直奔北京,参加起那本由两位名作家写的《中国有个海牛岛》的出版座谈会去了。
  座谈会被安排在人民大会堂。《中国有个海牛岛》出版后,年传亮心想人一辈子真正得意的时候不就是那么几次吗,自己混到今天,也该得意得意了;就按照两位名作家的建议,另外拨去十万块钱,让安排一个像模像样的座谈会。为了真正能够体现出“得意”的样子,进了北京后,他花了八千块钱买了一套皮尔卡丹,花了三千块钱买了一双老人头,又花了四千块钱买了一件迪柯尼和一条金利来。送出的请柬不下二百份,每份请柬后面带着五百元审读费,副部长以上的另外赠送一套价值一千五百元的保健器材。那果然引起了重视,单是到会的就有一百多人。大干部也来了。他穿着一身浅黄色休闲服,戴着一顶浅褐色绒线帽,见了年传亮一个劲儿地祝贺夸奖,会上的发言也跟火团儿似的,让年传亮生出光芒四放、光彩夺目的感觉来了。
  饭是在人民大会堂贵宾厅吃的,席间还格外点了几种连大干部也难得吃到的外国名餐,整个座谈会也就高潮迭起、热浪滚滚。
  吃饭中间,一名大报记者对年传亮进行了专题采访。说到企业改制的成果时,记者问:“年总能告诉我,这一次落到你个人名下的企业有几个吗?”
  年传亮说:“不能说是我个人名下,只能说是以我为主和我控股的企业。”
  记者说:“这样说也行。那么以你为主和你控股的企业有几个呢?”
  年传亮说:“算是十一个吧。”
  “包括那三千亩土地吗?”
  “那倒不。土地也是企业——农场嘛。那就算十二个了。”
  “这十二个企业总资产有多少呢?”
  年传亮说:“这我说不大好,不过估计少不下几百万。”
  “不是几百万,是几千万吧?”
  年传亮说:“那就得看怎么算了。”
  记者说:“怎么算,你个人的财富也不会少于几百万吧?”
  年传亮觉出有点不对头,说:“你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记者说:“我只是想知道这次改制为我们的企业家创造了多大财富。”
  年传亮说:“你不会是想上报吧?要是上报我可是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