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中国盗墓 作者:华博 >

第19章

中国盗墓 作者:华博-第19章

小说: 中国盗墓 作者:华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安陵依山为穴,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两侧列置石兽一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天禄和麒麟是传说中的灵异瑞兽,陵前列置二兽,寓意皇帝受命于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修安陵前的石兽与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一样,是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但其风格不同于西汉石雕的朴实与浑厚,而是注重形体美,刀法细腻,是名副其实的圆雕。从造型上看,尽管这些石兽是人们凭着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但是它作为一种兽类的形象是真实的。石兽整体和局部造型和谐,动势富有节奏感,似在旷野面对苍穹嘶吼、奔腾,充满了艺术魅力,是南宋石雕艺术的珍品。 

        南北朝之北朝陵墓的特点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为十六国统治时期。这些少数民族有的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的刚刚进入奴隶制,带有残酷的掠夺性。他们入主中原,使中原社会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更没有能力营建大规模的陵寝,多采用传统的“替埋”办法,不起坟。 

        史载,后赵的石勒和其母都是采用这种葬制,没有任何标记。因此这一时期的陵墓至今未被发现。 
        公元三八六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为了巩固其政权,北魏统治者吸收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改革,又以佛教作为思想统治的武器,从而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陵寝的建制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北魏迁都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带,迁都洛阳后,陵域选择在洛阳泸河以西的北邙山。北魏陵园建制有以下特点: 

        一、逐渐恢复了秦汉以来的陵寝规制,一般建有较高大的封土堆,陵前建筑祭殿,为上陵拜谒之所。 
        二、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 
        三、北魏迁都洛阳后,陵域布局规整,带有鲜卑族族葬的遗风。泸河以西是北魏诸帝陵域,泸河以东,为近支皇族墓葬区和嫔妃葬地,再往东排列是“九姓帝族”,“勋旧八姓”和内迁“余部诸姓”以及其他降臣墓地。这一布局与汉代帝陵陪葬制度有所区别。 

        北朝皇陵的典范: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镇川公社附近的方山南部。东临采梁山,北依长城,清澈的御河,沿方山侧蜿蜒而去。 
        永固陵始建于太和年间,历时四年,是北魏帝后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死后仍做皇帝梦:魏晋南北朝的陵墓特色(2) 
         
        永固陵俗称“祁皇坟”,底方上圆。地宫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前室平面呈梯形,后室平面近方形,墓室南北总长十七米多。连接前后室的甬道呈长方形,均用青砖砌成。冯太后棺椁放置在后室。为防盗掘,墓门由条砖封闭,还特意在墓道内堆积大量石块,在甬道内设置封门墙。整个地宫规模宏大,仅建筑墓室砖就达二十余万块。 

        永固陵陵园建制基本沿袭东汉。在陵前建有石殿,称为“永固堂”,是朝祭典礼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又大都被盗走,所剩无几。 

        永固陵以它高耸壮观的陵冢,独特的陵园塔基成为北魏王朝陵园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虽然说陵园制度局限于皇帝的特殊礼仪,不能尽显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但是它仍然从不同侧面反应了当时的人文、地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发展进程,尤其是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 

        南北朝陵墓的石雕艺术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其造型设计和雕刻手法在汉代雕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由粗简向精湛发展,超脱出了汉代石雕古朴粗略的技法,艺术构思和雕刻技巧都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期的陵墓,整个墓址的布局中包括有神道碑和巨大的石兽(天禄、麒麟与辟邪),南朝的麒麟与辟邪的造型,就是汉代同类神话动物形象的发展,不仅体形更庞大,其勇猛的特点也刻划得更显着。在北方发现的小型辟邪具有同样的造型特点。 

        在南北朝陵墓前的石刻中,石兽和石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石兽又称辟邪有二种,一种躯体较瘦,头足较长,身上雕刻较多纹饰,只用于帝陵,一般称麒麟。另一种躯体肥壮,短颈长鬣,略似狮子,身上无多雕饰,只用于王侯墓,一般称“辟邪”。现存麒麟以梁武帝陵前的最大,长3。32米,腰围2。4米,高2。7米,下有矩形座,为整石雕成,异常壮伟。 

        石柱又名墓表,下为雕双螭的柱础,础上立柱,雕饰分三段:下段雕若干条凹棱,如古希腊陶立克柱身;中段雕凸出柱身之矩形平版,绕柱身雕绳纹连于平版,作绑捆状,版上用阴文刻“某某之神道”等字;上段雕与下段正相反之圆面凸棱,柱顶承托一个雕有一圈覆莲之圆盘,盘上雕一与神道入口石兽相同之小型兽。整个柱身下大上小,比例秀美,雕工精劲,是很优秀的建筑石雕。 

        非常遗憾的是,在北方,帝王陵墓地表的石刻群雕没有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实例,只有在洛阳邙山上发现有身高超过3米的石雕文吏残像,可能是北魏孝庄帝静陵前石雕群中的遗物。但是在帝王陵墓地下墓室中发现有精美浮雕作品,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清理了北魏文明皇太后冯氏永固陵的地下墓室,在石门拱券门楣两侧的龛柱上都有浮雕,题材是口衔宝珠的孔雀和手捧莲蕾的赤足童子,刀法圆熟,造型生动,是罕见的北魏浮雕艺术精品 
        
       
      盗墓最多的节度使:温韬盗唐朝诸皇陵(1) 
         
        作案时间:唐代末、五代初 
        作案地点:唐十八陵,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峻山上 
        作案人:五代节度使温韬 
        作案手段:唐诸陵在境者悉发之,取所藏金宝 
        作案后果:唐十九陵(除乾陵外)全部被盗 
        盗墓性质:官盗 
        可信程度:有史记载 
        从三国时期的曹丕起,就主张薄葬,这个主张在唐朝也得到当权者的赞赏。唐高祖李渊曾经往华清池温汤沐浴,途经秦始皇陵,感叹道:“古者帝王,竭生灵之力,殚府库之财,营起山陵,此复何益?”内史侍郎封伦答道:“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自秦、汉帝王盛为厚葬,故百姓众庶竞相遵仿。凡是古冢丘封,悉多藏珍宝,咸见开发。若死而无知,厚葬深为虚费;若魂而有识,被发岂不痛哉。”李渊赞赏他的见识,说道:“从今之后,自上导下,悉为薄葬。” 

        唐昭陵的修建 
        唐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今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峻山上。昭陵与贞观10年(636)开始营建,至贞观23年李世民安葬于此,共营建了13年。它是唐太宗亲自选址并设计修建的,占地30万亩,比当时的长安城几乎大一倍。拥有陪葬墓193座,从碑志看,陪葬墓主都是初唐时的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墓群主要分布在九峻山陵寝东、西、南三面,呈扇形排开。陪葬墓中,以魏征墓、徐懋功墓较为有名。 

        昭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园,它集无数个“世界之最”和“中国第一”于一身,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九峻山“久峰俱峻”,“山峦起伏,气势雄伟”,为“关内道之名山”。该山颇为神奇,从其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极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当地人称之为“笔架山”。昭陵依九峻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 

        据说唐王朝依山为陵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但是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真正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峻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检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以防盗掘而已。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 

        当时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回绕旋转,这从杜甫所写的《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诗句中就可以得到证明。虽然前人的这些记载未必可靠,但从中却可看出其富丽堂皇和工程繁难的程度。昭陵四周当时建筑,根据宋敏求《长安志图》记载:“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周围12里。” 

        凡到过唐昭陵所在的九峻山的人,都会发现遍及整个山坡上的厚厚的羊粪层,是别处甚为罕见的。传说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弄清羊粪层到底有多深,在一个地方从早晨太阳出一直挖到太阳落山还没有挖到底下的山石上。 

        九峻山上这么厚的羊粪到底是从那儿来的?说法甚多。但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大概是与当初修建昭陵墓有关。 
        十三年的营建陵墓工程中,昭陵不但墙垣四绕,城角四隅建有楼阁,还有四周各方修砌重重城门,规模十分浩大,需要的砖瓦什物数量尤其是巨大,这里所需用的一砖一瓦必须从陵下运到山顶上。在一千多年前,虽然属于盛唐时期,要把这些东西从山下一直运到海拔一千一百八十七点六米高度的人迹罕至的九峻山顶上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而且,陵园的修建是有时间限制的。如何能够很快地把堆积在山脚下的东西运到山顶上,难住了当时主管修建陵园的官员。 

        他们虽然也征调民夫,但是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