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中国盗墓 作者:华博 >

第17章

中国盗墓 作者:华博-第17章

小说: 中国盗墓 作者:华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日:“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据史书记载,赤眉军掘开茂陵后,成千上万的士卒搬取陵中宝物。搬了几十天,但“陵中物仍不能减半”。茂陵附近的帝后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但最令人发指的是,这些起义军竟然干起了奸尸的可耻勾当。据《后汉书·刘宣子传》记载:赤眉起义军进入关中,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发兵西征,“逢大雪,坑谷皆满,上多冻死,乃复还,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26年,赤眉军再一次“光顾”了茂陵。当时他们正被刘秀领导的起义军打败,穷途末路,兵退咸阳。许多士兵都开了小差,军心十分不稳,樊崇为此一筹莫展。此时,起义军的军师给樊崇出主意说:“眼下我们东有刘秀攻打,西有隗嚣追击,两面受敌,想退是不可能了。只有设法再次打进长安,方有一线生机。只是现在雪下得这么大,军心不稳,我看主要是士兵闲来生事。这一带陵墓不少,不如叫大家去掘坟盗宝,士兵们有了财物,士气自然高昂,攻进长安就有希望了。”樊崇一听,茅塞顿开,立即下令士兵再次去盗茂陵。 

        东汉末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恶霸:董卓。此人是凉州的一个下层豪强,他的部属都是些地方上的土霸和羌族胡族的豪酋。董卓为首的一群极端凶恶的豺虎盗贼是历史上最野蛮的破坏者。当时人口、文化、财物最集中的洛阳、长安,都被这群野兽毁坏殆尽。 

        董卓曾下令大将吕布盗掘西汉诸皇陵。至于吕布盗掘诸陵的详细情况史无记载,不得而知。不过据说吕布盗茂陵时,董卓曾交付其一个秘密任务,那就是要其留心寻找茂陵墓中的秘方妙药。原来董卓有个孙女,名叫董白。此女长得花容月貌,且生性乖巧,甚得董卓喜爱,被视为掌上明珠。十岁时董卓就封她为渭阳君,但是可惜的是,这董白是个哑巴。此事令董卓十分忧虑,曾广延天下名医为之医治,均未见效。后来,董卓听手下大臣说,汉武帝刘彻一生敬神寻仙,熬炼仙药,其陵中也许会有专治哑巴的灵丹妙药。于是,他把这个任务交于吕布。 

        吕布带领大批士兵进入茂陵,在搬运大批宝物的同时,也细心地找起了灵丹妙药。但是搜遍了整个陵墓,连汉武帝的棺木都翻了个底儿朝天,灵丹妙药还是未能找到。这个故事系民间流传,真伪难辨,但董卓曾派吕布盗掘茂陵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朝末年,又一支农民起义军开进了汉武帝的茂陵,其首领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巢。关于黄巢起义军盗掘茂陵的细节,史无记载,不便妄加想象。 
        民盗盗墓过程   
       
      谁是茂陵掘盗人:茂陵的历次劫难(2) 
         
        公元前84年,汉武帝葬后刚刚四年,可谓尸骨未寒,但其陵已被人盗掘,陵中物品已经“上市”。 
        汉武帝梓宫中有一玉箱和玉杖,是西胡康渠国国王所献,汉武帝生前十分喜爱。但是在汉武帝死后刚过四年,一个扶风人在市场上看到一个商人正在出卖玉箱和玉杖,要价为青布30匹,钱9万。扶风人见这两件东西十分精致,绝非寻常之物,于是未加讨价就买下了。买来之后,扶风人爱不释手,常与宾客共赏。 

        恰巧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此人看到这两件东西后,转身就走。原来,此人乃汉武帝生前的一个小奴,认识玉箱、玉杖,所以他急忙将此事报告当地的官吏:有司。有司一听此事,这还了得,赶忙派人去拿扶风人。询问玉箱玉杖的来历。扶风人得知此乃先帝之物,十分惊恐,不敢隐瞒,将整个经过和盘托出。只说自己买时不知此乃茂陵之物,更不知卖主姓什名谁。有司派人缉拿商人,那商人早已不知去向。有司无奈之下,只好将玉箱、玉杖入官,盗墓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但茂陵被盗却是确凿的事情。 

        茂陵所遭受的种种劫难,是一代英主汉武帝生前绝难想象的。当初他费尽心机营造的宏伟陵墓,成了后世争相抢夺的宝地。伴随他的财宝器物,被盗贼肆意抢掠;就连他口含宝珠,身着“珠襦玉匣”的尸体,也曾被扬之于外,曝之于野。若有在天之灵,不知汉武帝将作何感想? 

        茂陵文物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象,世谓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享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 
        《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 

        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历史上被盗的两汉名墓 
        两汉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个厚葬高峰,也是盗墓活动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历史上被盗掘的两汉墓多如牛毛,难以尽数。但是由于史书记载的局限和本书另外章节的阐述,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只是将一些重要的或有意思的盗墓事件缉录如下: 

        董仲舒母墓被盗 
        西汉时期,被盗的陵墓难以尽数,但是令后人奇怪的是,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母亲之墓竟然也被人盗掘!提起董母,恐怕无人知晓,但提起董仲舒,恐怕无人不晓。 
        董仲舒出生于河北景县的一个大地主家庭。他从小就潜心钻研儒学,十分刻苦。他的书房外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园子,然而他在书房学习三年,竟从未踏进过。对于经常骑的骏马,他也分不清雌雄。到20多岁时,他已成为对《公羊春秋》等经书深有研究的大学者。他虽博学,却未因此而步入仕途。不过名声却因其弟子在仕途的发展而越来越大,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在39岁那年,汉武帝召见了他。他以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的回答征服了汉武帝。汉武帝接受了他的主张,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因之成为西汉乃至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同年,汉武帝封董仲舒为“江都相”,董仲舒开始了坎坷的仕途生涯。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写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篇奏章。死后,被葬于长安西郊。汉武帝曾经过墓地,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地下马致意,故董仲舒的墓地又被称作“下马陵”。但令人不解的是,“下马陵”未见被盗掘的记载,而董仲舒之母的墓室却相传被盗。 

        据杜光庭的《灵异记》中记载:“蔡州西北百里平舆县界有仙女墓,即董仲舒为母追葬衣冠之所,传云董永初居玄山,仲舒既长,追思其母,因筑墓焉,秦宗权时,或云仲舒母是天女,人间无墓,恐是仲舒藏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于此,宗权命裨将领率百余人往发掘之……”从上文可略知盗墓者的动机,原来是为了盗得“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而这与董仲舒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董仲舒虽然一生致力于儒学,但他尤爱神学。另外,关于他能呼风唤雨,而且著有能避祸免灾的书的传闻在民间广为流传。而这终于导致其母之墓被盗的悲剧。 

        据《晋书·愍帝记》中记载:“(建兴三年)六月,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采帛不可胜记。时以朝廷草创,服章多阙,敕收其余,以实内府。” 

        据《史记》载,薄太后死于汉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而其墓于470年后被盗,即315年。另据《古书图成·堪舆卷》可知,盗墓贼为三秦人尹值、解武等。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晋愍帝建朝时,竟连穿衣都成问题,不得不收拾盗墓贼留下的“烂摊子”,用来充实内府所需。 

        孙吴政权盗汉墓 
        吴芮是汉高祖刘邦亲自封赏的第一代长沙王,死于公元前201年,其墓大约于225年前后被掘。关于其墓被掘,还有一个十分离奇的故事。 
        据说三国时魏灭吴后,魏国的一个名叫吴纲的南蛮校尉,在安徽寿春见到了一个东吴的老汉。老汉惊愕地对吴纲说:“你的身材相貌很像长沙王吴芮,只是个头矮了点。”吴纲听后大惊,忙说:“吴芮乃是我16世先祖,已死去400多年了,你怎么看得出我相貌像他?”老汉回答说: 

        “40年前,东吴在临湘(长沙)欲修孙坚庙,因缺少木材,就挖了长沙王之墓,取出棺椁作木料。当时我参加了掘墓之事,曾亲眼看到吴芮的尸体,其面目如生,所以就认出你了!”这个故事史上多有记载,如《水经·湘水注》中写道:“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与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日:‘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日:‘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余年矣。”《三国志·诸葛诞传注》中也载道:“……纲瞿然日:‘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日:‘更葬不?’答日:‘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发四百余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 

        关于我们知道的被盗的两汉名墓应该还有我国在1972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 
        1951年,夏鼐大师曾率湖南考古调查发掘团,在长沙调查、发掘了几百座墓葬,但结果证明,多数古墓均遭盗掘,完整者实在是凤毛麟角。为此,夏鼐大师曾在其发表的《长沙近郊古墓发掘记略》一文中,以抑郁的调子和淡淡的感伤写道:“我们所发掘的最大的一墓,长5米,宽4.2米,大多是木椁墓,椁木保存的程度不一样,有些只剩下放置棺木的漕沟的痕迹,木质已完全腐朽不见,有些椁木保存得非常完整,盗掘者须用锯或斧把椁盖的木板切一缺口才能进去。”“这次我们所发掘的西汉墓葬,仅有两座大墓内木椁保存比较良好,但也只有平铺墓底的地板及其下的枕木保存较佳……墓道向北,墓穴深度距地面8.8米,……后半是主室,室中是一个长10.8米,宽6.8米的木椁,放置木棺和重要的殉葬品。前半分为两室,贮藏陶器等,可惜这墓已被盗过好几次了。……另一木椁大墓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