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华夏立国传 >

第301章

华夏立国传-第301章

小说: 华夏立国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好后直接卖给一些定居的世家和商人。

曾华带头在洛阳南城洛水边修建了一座行在别府。其余各文官武将和大商人们也纷纷在南城修建别府,占了位置再说。

所以这个时候的洛阳正是大建设的时候,接着太和西征大捷的顺风。北府的财政富足了很多,所以投入到洛阳的资金也更多了,司州大学,洛阳藏书馆,洛阳印书馆等等开始建设了。

曾华一行在河阴(今河南孟津北)上岸,在两千侍卫军的护卫下很快便赶到了洛阳。在行在休息一晚后,曾华一行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晋室陵墓。已尽人臣之道。

晋室陵园都在首阳山(即今邙山),据记载应该有五个陵墓,即晋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文帝(司马昭)崇阳陵、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惠帝(司马衷)太阳陵,按照晋宣帝司马懿地“家训”不封不树不谒陵,隐秘地埋在首阳山上,原本以为经过时间的掩埋,可以安静地躲在地上永远保存。可惜司马懿的子孙不争气,短短几十年便分崩瓦解。永嘉之乱时,刘渊遣石勒攻破长安。烧毁宫室,大掘陵墓。再后来就是上百年地改朝换代。无尽无止的战乱。

这五座陵墓早就被盗掘一空,败落不堪了。

桓温收复洛阳后。江左很是花了些钱修缮祖宗陵园,可是不管怎么修缮,也改变不了这已经变成空墓的结局。

曾华、王猛、朴等人身穿朝服,执臣子之礼,在崇阳陵前的晋陵祭殿隆重行礼,好生祭祀了一番晋室的祖宗,而身为司马宗室的桂阳公主更是哭得稀里哗啦。祭拜完后,众人登上了祭殿后的高台,这里是用来行春秋大祭地。

站在高台上,看到远处的陵墓山丘在西斜的阳光下昏昏沉沉,还算整齐的陵道和寂静的山林却怎么也掩饰不住处处杂草显现出的苍凉,再远处是隐现在橘黄色阳光中的山峦,那里是后汉的诸帝陵墓,它们已经在后汉末年董卓之乱中被一把大火化为废墟。

不管他生前是怎样的威震天下,多么地富足四海,死后还不是一抨黄土。曾华看着远处的山峦陵墓,心里暗自感叹着。在曾华地眼里,那些陵墓不正代表着后汉(东汉)和晋朝吗?不管它修得如何气势恢宏,最后地下场就如同这陵墓隐现在杂草之中一样,黯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回想那些在历史上叱咤风云地人物,死后连安身之地都荡然无存,而他们创立的所谓不世之功,也跟着烟消云散了。

曾华不由想到自己身后事,自己现在已经开创了一段新历史,带着华夏民族走上了一条新路,只是不知道历史会不会跟自己开一个玩笑,在自己死后不知不觉让流淌的长河拐了一个弯,又回到以前的轨迹上。自己所建立的功勋和事业会不会和这晋室陵墓一样。在杂草夕阳中黯然败落。可是自己又怎么管得到后人地想法和命运的改变呢?

曾华不由抬起头看着这苍茫的天地在西斜的阳光中变得萧然肃穆,心绪暗暗变得更加沉重,不由自主地念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

一旁的王猛和朴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喃喃地念着这首苍凉悲壮的诗句,在慢慢体会着其中俯仰古今的味道的时候,不由想起了晋室的败落,想起中原的战乱,想起了自己和万千百姓都因此而颠沛流离。想起了永嘉年间洛阳地那把大火,想起了这百余年间中原无数的两腿羊在苦苦地挣扎,不由从心底涌起了无限抑郁悲凉之感。

王猛和朴细细体会着诗句中曾华的感受,无数的先人,无论是旷世豪杰还是普通百姓都已经消失在茫茫的黄土中,而现在北府创立的不世功绩会不会因为后继无人或者是后人无能,和这汉帝秦皇、魏武晋文一样,最后消失在

天地间?想到这里,王猛和朴两人悄然着流着眼泪古伤今。忧国忧民的悲凉。

许久,曾华等人才从这种情绪中恢复过来,收拾好了便走下台来。王猛摇头道:“大将军许久没有做诗词了。想不到今日的一首诗让王某感触万千,竟然失态了。”

旁边的朴接言道:“正是,此情,此诗,真是让人情不自禁。”

曾华却在一边汗颜,今日不由自主地剽窃一回,估计又要流传天下了。曾华地父亲算得上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给儿女们的启蒙书籍就是《唐诗三百首》和《宋词选集》,所以这两本书也成了曾华在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全部课外读物,而这些唐诗宋词深深地刻在了曾华地脑海里,时不时就泛滥出来,成就了曾华那天下闻名的文采。不过还要,还有点良心的曾华总是克制自己,不要再随意剽窃了,要不然他肚子里的唐诗宋词能跟批发市场的白菜一样往外出。

接着曾华、王猛、朴、瓦勒良、何伏帝延一起去游历洛阳大学。

按照北府尚书省和学部的规定,洛阳大学和长安大学、雍州大学、城大学、成都大学以及正在建设的昭武大学都属于国学。按照“异世”地说法,这些学校都属于国家重点大学。这些国学可以说是天下万千读书人的圣殿。所以连学部都只有管辖权和监督权。根本没有日常管理权,什么学术研究更加没有资格去管。完全由各国学自行处理。各国学校长都是由平章国事直接任命聘请,待遇等同参知政事,而各国学教授和州学教授不一样,全是先有校长提名,国学教授组成的学务合议会合议审定,然后再由学部备案,最后由校长出面代表国学聘请教授。顺便提一句就是由各翰林院学士组成的翰林院则是各国学、州学和他们的教授在学术等纠纷中的最高裁决机构,也是连尚书省都无权过问,除非是打官司打到大理寺去。

第一任洛阳大学校长是许谦,他原是拓跋什翼键的谋士,擅长天文地理,当时他就任洛阳大学时还是百废待兴,所以他在职数年更像是为洛阳大学专门搞基建。后来他转任州刺史,洛阳大学校长的位置便由罗友接任。罗友和隆算得上新学派的领军人物,他利用自己地名望,从长安大学,雍州大学,梁州大学和成都大学挖来数十名教授,也为洛阳大学立下了学术氛围,成了新学派的另一个中心。永和二年转任成都大学校长后洛阳大学校长便由袁方平接任至今。

袁方平是曾华故友袁乔袁彦叔之子,原本是冀州刺史,兴宁三年受阳平郡东阳武案牵连,连坐免职,于是便转到雍州大学,专心治学。他本有大才,苦心研学几年后便成为大家,尤其在治史和诗赋方面在国学中也算是屈指一数。

他出任洛阳大学校长后,便是洛阳大学异军突起地时期。袁方平在学术思想上属于中立派,不新也不保守,坚持曾华跟他提及地“百花齐放,求同存邑”。在他任期,不但新学派更加兴旺,而且还请来了孙绰,许询等江左玄学名士。大谈“寓目理自陈”地山水文学。这些江左名士发现自己地玄学在治国治天下方面不及新学,所以干脆不知专注于自己的长处,大行诗词歌赋,治史考据。不过治史考据是雍州大学的长处,连长安大学都要避其锋芒,于是洛阳大学便开始大扬诗词歌赋。

袁方平做出最让天下人震惊的事情就是极力促成了聘请不到三十岁的江左画家顾恺之为洛阳大学学士,成为国学教授。而随着顾恺之就职洛阳大学,各地有名的画师便纷纷涌向洛阳,一时南派北派,东派西派各流派的画师纷纷在洛阳大学和司州大学就职。互相交流切磋,提高画技,一时成为天下画师中心。

接着袁方平又向曾华讨来了原龟兹、疏勒等西域诸国的数百名宫廷乐师,择优聘为乐科博士、学士,也成为洛阳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又轰动一时。没有两年,洛阳大学便成为天下诗词歌赋,乐声歌舞地“文艺中心”,后来居然有众多名士大叹“天下风流半在洛阳”,比起长安西城别有一番境界。

得知曾华将游历洛阳大学。袁方平不由大喜,在大学中的适园设下野宴,汇集了洛阳大学的众多教授名士。准备与曾华一行举行一场诗词会。

曾华从行在别府出发,需要穿过观德大道,在走过洛河上的修文三联桥,走到城北之后才到洛阳大学。

按照洛阳的“新的城市规划”,洛阳以洛水为界,分成南城北城,北城为洛阳大学、司州大学、洛阳陆军士官学院、洛阳工学院、洛阳神学院和河南郡学。名副其实的校园区,也包括数万教师教授和学生的生活区,总计是十二园区。而南区则是官署、民居、商铺、集市以及江右著名的酒肆乐坊,分成二十四坊,六条大道。

走在观德大道上,曾华等人发现洛阳与长安相比,不到在繁华上远逊一筹。更在气势上远远落后。这也难怪,长安是北府的都府,自然可以有一副雄视天下地气魄。但是又有谁敢在洛阳修出这种气魄来。

曾华和瓦勒良对街边的建筑指指点点,因为这位是位建筑高手。在观赏中。曾华和瓦勒良不约而同地发现洛阳的建筑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地殿阁楼台。而瓦勒良更指出了其建筑特征“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长安建筑深远。有些建筑如官署别府的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修文桥分别跨在洛水南北两岸和河中的小洲,分为三段拱桥,所以被称为三联桥,因为在北岸直接连着洛阳大学,所以被取名为修文桥。这座建筑精良的桥梁终于引起了瓦勒良的一阵感叹。

走进洛阳大学,发现这座校园依着中轴线作纵深布置,自外而内,馆阁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在袁方平的引导下,曾华一行走进了适园,受到了上百名教授名士地热闹欢迎。曾华非常地客气地与所有的教授名士一一见礼,语气非常轻松,使得原本非常紧张的诸位名士也放下心来。

过了一会,在曾华、袁方平、王猛和朴的慢慢引导下,众人变得更加轻松,有点像开诗歌会的样子,而非常聪明和会做人的何伏帝延以请教的名义插斜打诨,很快便引起一阵哄闹嬉笑声,气氛越发的活跃。

这时,袁方平对曾华说道:“大将军,我等知道你于昨日又得古诗一首,我等诵读之后大为

无不拜服。今日得此良日,我受诸位士子之托,请一首,为洛阳大学添色。”

曾华一听心里愣了一下,想不到前天才写的《登高怀古》,这么快就传遍了洛阳士子,看来洛阳已经成为天下诗词歌赋地中心了。不过如果自己不好好引导的话,说不定历史就没有辉煌灿烂地唐诗和宋词,因为以后很有可能是没有唐朝和宋朝了。为了让后世也能产生类似唐诗宋词这样地中国文学顶峰,自己就勉为其难地再剽窃几回吧。

曾华终于为自己剽窃找到了借口,但是还没有想好剽窃那首诗,于是便找了个借口拖延一下:“让我赋诗一首也可以。不过敬酒要先饮,求诗要先赋。”

众人不由大笑,于是便纷纷坐在那里斟酌起来。

大家先请王猛来上一首,毕竟他是平章国事,是北府第二人,怎么能少了他呢?于是大声叫道:“请太宰大人来上一首!”

王猛听得大家地“呼声”,站起身来淡淡一笑说道:“王某只是擅长治政理事,不会诗词歌赋,还请诸位原谅。在此王某自干一杯,以此赔罪。”说完。也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便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众人一愣,还想说些什么,突然看到王猛那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