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443章

乱明-第443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这些豪商和高官做得极为隐蔽,但架不住有心人的密切关注,消息迅速传了出去,一部分豪商、高官开始动心。

正在此时,北京的大街小巷突然冒出了一些流言:自崇祯七年大规模开海以来,大明利用手头的丝绸、瓷器换取了大量的白银,大明境内的白银迅速增多,长期看,还会持续增加。而黄金则增加不多,市面上几乎难以找到黄金的踪迹,因此,从长远看,以黄金为本金的金票还将持续升值!

流言流传多日,豪商、高官们细细一想,实情果然如此。于是,这帮人如同疯了一般,将手头的银票全部兑换成大圆,然后拉着大圆至邦泰钱庄北京分号兑换成金票。

大明史上,第一次货币战,终于拉开了序幕。

第594章 江南的诉求

银票自发行以来,终于迎来了最困难的局面。

原本,银票已经风靡北京,正逐步往山东、山西、北直隶扩散,势头还不错,连孙应元和周遇吉南下时,手头携带的也是银票。可是金票的骤然升值,致使源丰钱庄人满为患,全是将手头银票换成大圆的人。

银票发行总额不过两百五十万圆,并且本金率足够高,达到八成。如此高的本金率,抗风险能力自然非同一般。杨嗣昌不相信民间连五十万圆的银票都无法保留,令范永斗放开手脚兑换。

果然,当兑换额达到一百八十多万圆时,前来兑换大圆的人越来越少,最终恢复了正常。甚至还出现了大圆回流的迹象。

杨嗣昌、范永斗放开手脚兑换,无意之间为银票赢得了声誉,无论是商家,还是百姓,对银票的信心陡然上升。

与此同时,大街小巷中甚至还出现了流言,说金票的本金率才三成,若是大家都去挤兑,金票会立即崩溃,成为一钱不值的废纸。

流言来自何处,不问可知。不过,商家和百姓听到流言后,心里虽疑惑,却丝毫没有减轻他们对金票的追捧,毕竟,邦泰钱庄对于兑换也是来者不拒,从未听说过真金实银不够的情况出现。

于是,金票和银票的争端,逐渐降温,开始恢复正常。

直觉告诉杨嗣昌、陈奇瑜,林纯鸿的手段绝不止这一点,但银票抗住了金票的第一波冲击,而且赢得了宝贵的信誉,无论怎么看,都算得上喜事一件。

杨嗣昌、陈奇瑜信心满满,决定先在蓟辽一线用银票来发放军饷。

以前的军饷,都是用大圆或者铜钱来发放,现在正好将大圆和铜钱作为本金,而用银票来取而代之,操作起来并不难。

当杨嗣昌、陈奇瑜提心吊胆地盯着荆州,逐步扩大银票的使用范围时,钱秉镫也回到了荆州。

钱秉镫满以为林纯鸿会立即下达命令狙击银票,哪想到,林纯鸿一直按兵不动,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件事情。

至于北方的钱庄调整兑换比一事,怎么看都像是走既定流程,一点针对银票的意思都没有。

钱秉镫疑惑不解,前往星拱楼求见林纯鸿,询问原因。

得知钱秉镫的来意后,林纯鸿大笑道:“为什么要狙击银票?朝廷里都是一些死脑筋,正好用银票给他们洗洗脑。”

钱秉镫愕然,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再说,银票迟早要统一为明币……你的方案中,为何要叫明币?太难听了!下次修改方案时,改为华夏币!”

“诺!”

林纯鸿点头笑道:“既然要统一为华夏币,银票流通的范围越广,对华夏币的推广越有利。”

钱秉镫急道:“不狙击银票,不给朝廷施加压力,何谈统一为华夏币?”

“狙击银票?”林纯鸿不屑地说道:“区区几百万圆的发行量,值得我们去专门应付?再说,杨嗣昌、陈奇瑜把本金率搞得这么高,我们无论采用什么策略,都无法把银票打死!你放心,我们的方案会有人支持的,犯不着我们冲在前面。”

“谁会支持?”

林纯鸿指了指东边,道:“本督估计,江南人快坐不住了!”

……

崇祯十一年十月初二,荆州所控各大报纸皆全文刊发《新设大明银行之议》。该文与钱秉镫交予范永斗的方案仅仅只有一点区别,就是将明币改为了华夏币。

此文一经发布,在荆州、广东等地引起了轰动。荆州、广东等地经历了钱庄多年的熏陶,懂货币道理的人不少。一些大的商家早就觉得大明货币体系混乱,给生意带来了不少麻烦。一些商家雇佣的枪手公然在报纸上撰文叫嚣:干脆禁止大圆和铜钱流通,将华夏币作为大明唯一的合法货币。

屁股决定脑袋,这帮商家在商言商,恨不得明天就统一货币体系,至于由谁来主导货币发行,和他们关系不大,他们也懒得去管。

对于江南而言,这篇文章引起的反应就有点五花八门了。

走南闯北的商家,自然希望大明能统一货币体系,并且拥有靠谱的管理机构,保持货币大致上的稳定,对货币的投放量进行严格管理。除了这个共同需求以外,按照与荆州关系的远近,他们的态度也有所区别。

对于如贾思宜一般干脆投入荆州怀抱的商家而言,他们认为荆州经济实力雄厚,管理上更为严格科学,管理人员更为专业,远比朝廷那帮啥都不懂的官僚靠谱,自然希望货币体系由荆州来主导,坚决反对朝廷掺合。

至于如王大俊一般态度中立的商家们,也觉得由荆州来主导比朝廷靠谱,只是心理上难以接受荆州来领导全国,他们希冀江南的商家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第三类商家,以棉布商人居多,他们因为荆州激烈的竞争而损失惨重,心里比较厌恶荆州,根本无法接受荆州主导货币体系。

从人数上而言,第一类和第二类商人并不多,大多数都是中立者。

一时之间,他们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或支持,或反对,或提出各种建议,江南舆论界再一次被引爆,热闹非凡。

这些情况,瞿式耜、张溥等东林党、复社成员自然看在眼里。

瞿式耜、张溥这类人对货币学并不怎么精通,看到这篇文章后,自然有点摸不着头脑。好在这帮人都是饱学之士,智商不是一般地高,他们马上从市面上购买了一些相关书籍,连夜苦读之下,终于弄明白了文章所说的意思。

至于他们的理解有多深刻,就不得而知了。

在弄明白意思之后,他们的心里充满了苦涩。

仅从经济实力而言,湖广以北在高速发展十年后,无论生活水平还是总体财富上,都赶不上江南的水平。有好事者曾估算过,将广东的海贸以及荆州所控地区的总和加起来,差不多与江南地区相当。

从人文和思想上来看,江南地区执全国之牛耳,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得上江南人杰地灵。然而,现在这一地位遭到了荆州的挑战。尤其在上一次大战中,荆州另辟蹊径,将整个江南搞得灰头土脸,本地区差不多有两成以上的士子开始追捧荆州的行知书堂。

这些,是骄傲的江南士子和豪强难以接受的。

在瞿式耜、张溥等人心目中,这些年江南可谓江河日下。一方面,自天启年间开始,东林党遭到毁灭性打击,江南豪强借助东林党增强朝政话语权的努力遭到重大挫折。崇祯初年,江南势力之间厮杀不断,在朝政的话语权上进一步式微,以至于现在朱由检以山西陈醋为基础,构建大明的货币体系。

另一方面,江南遭到了荆州势力竞争,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思想上,皆失去了全国领先的地位,甚至本地也遭到了荆州的侵蚀。

新设大明银行之奏议,完全不关江南人什么事,一切由荆州和朝廷说了算,这让江南势力情何以堪!

正当瞿式耜、张溥长吁短叹之时,扬州时报上忽然刊载了黄宗羲的一篇文章,黄宗羲对设立大明银行大加赞赏,认为此构想可以理顺大明混乱的货币体系,为凝聚事实上四分五裂的大明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是,黄宗羲大力抨击了管委会成员的构成,他认为,若管委会由十一人构成,那么,主席可由朝廷任命,再按照钱庄发展的程度,可由湖广指定四人,南直隶、浙江、江西、山西、福建、广东各指定一人。

黄宗羲的建议,既考虑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又照顾了荆州在货币方面一家独大的局面,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同时,正如林纯鸿看到这条建议后所说的:“大明的地方势力,正在蓬勃兴起。”

一石激起千层浪,瞿式耜、张溥等人砰然心动,所有的人无不意识到,若真要新设大明银行,大明银行管委会如何设置,将是斗争的焦点。

一时间,关于管委会如何构成的设想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有的建议各省分别指派一人,有的力主:甭管人员来自何省,但其本身必须精通货币和经济学,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筛选和认证……

总之,由于掺杂了各种政治企图,各种建议五花八门,奇特无比。

各大报纸,热闹万分,士子们、豪商们,无不热衷于议论大明银行,开创了华夏史上民间议政的先河。

慢慢地,舆论逐渐达成了共识:大明银行必须设立,管委会的权力必须由各地分润。

舆论界几乎一边倒地反对荆州提出的管委会设置方案,瞿式耜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正当他怡然自得,觉得出了一口恶气之时,忽然接到了张溥和王大俊的拜帖。

张溥的拜帖,或者说王大俊的拜帖,一点都不奇怪,奇怪的是王大俊和张溥一同递交了拜帖。

两人在合谋什么事情?瞿式耜狐疑不定地将两人迎入西厢厅。

第595章 串联

新设大明银行的奏议传至安平,郑芝龙也坐不住了。

崇祯十年、十一年,对郑芝龙可谓喜事连连。先是占据棉兰老岛,顺利占据西北角的大型金矿、铜矿;紧接着,以优势兵力合围宿雾岛的西班牙残余舰队,将西班牙势力彻底从南洋驱逐;然后,他梦寐以求的三层甲板战舰下水,迅速形成战斗力。

有了两艘三层甲板战舰,郑芝龙底气甚足,将矛头指向了近在咫尺的荷兰人。果然,一番争斗后,郑芝龙彻底将荷兰人驱逐出南洋,掌握了一半的香料来源。

经历两年的奋战,郑芝龙的经济实力和舰队实力皆上了一个档次。

然而,郑芝龙相当清醒,他知道,之所以能将郑氏集团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无非就是把握住了林纯鸿将焦点集中于大陆,对海洋实施收缩战略的时机。

一旦林纯鸿重新将目光聚焦于海洋,他仍然没有实力与林纯鸿相抗。

从经济上而言,除了日本外,几乎所有的货源及市场都控制在林纯鸿手中,就连与西洋人贸易的通道,也被林纯鸿卡得死死的,一旦林纯鸿对他不满,随时都可以斩断他的商贸通道。

从技术上而言,更是如此。

海军舰队是吞金兽,更是各种前沿技术的试金石。就拿铸炮来说,经过长期的努力,郑芝龙的工匠们掌握了重炮铸造法,能够铸造从十斤到六十斤的各型重炮。不过,铸造重炮的前提条件是从林纯鸿的广州炼钢工坊中获取足够的精钢。

这种精钢,除了林纯鸿和西洋人外,无人能提供。

于是,郑芝龙非常郁闷地发现,棉兰老岛辛辛苦苦地挖出的黄金,全部用来买精钢还不够。

不过,为了梦寐以求的三层甲板战舰,郑芝龙忍了,从广州购买了大量的精钢,铸造各型重炮,建造三层甲板战舰及对既有战舰进行改造。

也就是说,郑芝龙的强大,是建立在林纯鸿默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