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206章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206章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光是杨改革纳闷,朝堂之上,其他人也纳闷,沿河运到江南是比较简单,这坐船,一日千里也不是吹牛,但是,这江南哪里还有地方供这样多的人去耕种啊?能耕种的,人家早就开垦了,还等着你过去耕种?都准备看看这徐光启怎么说。

徐光启也许觉得自己这个办法过于的异想天开,停顿了一下,才回答道:“围洞庭湖……”说完,徐光启就闭嘴了,这个办法,确实是异想天开了点,说完了,就不说了,准备让君臣都有一个适应的时间。

啊!!杨改革呆住了,围洞庭湖?这个主意比自己这个穿越者还要能异想天开啊!洞庭湖是那样好围的吗?那洞庭湖多大多深,你能围得了?

不光是皇帝吃惊,大臣们同样是大吃一惊!没想到,这徐子先的胆子和魄力如此的大,敢说围洞庭湖,这得多么大的胆啊!

“徐师傅,你肯定,是围洞庭湖?”杨改革弱弱的问道,杨改革十分的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回禀陛下,确实是围洞庭湖。”徐光启说这句话的时候,气定神闲,好似这件事一定能成一样。

杨改革那个晕,这都是怎么了?这都能行?

“徐师傅,这能行吗?”杨改革晕乎乎的,只能看徐光启如何的解释,这件事,杨改革又暗暗自责,没有把握好时间,没有和徐光启好好的沟通,否则,也不至于自己如此的被动和不解。

“回禀陛下,围湖造田,不是臣今日首次提出,古已有之,不光是洞庭湖,这太湖,鄱阳湖,等等,都在围垦之列,大规模的围垦,甚至可远推至宋,当年为了抵挡元军南下,曾经在荆江南北筑院田,开垦过近二十万倾的良田,所以,臣以为,这围湖一事,大有可为。”徐光启微微道来。

朝堂之上,不少人陷入了深思,听了徐光启的话,不少人点头,这围湖一事,确实,古已有之,不少书上都有记载,有的人觉得,这确实是件可行的事。

“启禀陛下,臣以为,徐少保所言有理,这围湖古已有之,想洞庭湖烟波浩渺,有八百里洞庭之说,如果能围出一部分作为良田,容纳百万移民,也不是难事,也算是造福百姓的一大善举啊!臣赞成。”一个大臣率先就出来赞成徐光启的计划了。

杨改革还在为这围洞庭湖的壮举感慨。还在为徐光启那种开阔性、散发性,惊艳的思维感到惊讶!

徐光启又接着道:“……陛下,这洞庭湖素来有八百里洞庭之说,臣查阅过不少文牍,发现这洞庭湖有些地方,水只有几尺深,有点不过丈余深,这完全可以筑土围院,改造成院田,这院田不光土地肥沃,而且还不缺水,如果不怕这溃堤,这完全就是鱼米之乡啊!想这移民如果知道是把他们迁移到鱼米之乡,估计很乐意,……这八百里洞庭,乃水草丰盛,鱼肥米多之地,别说迁移百万移民,怕是数百万,也绰绰有余……”徐光启为自己的计划解说着。

杨改革被徐光启的围湖造田计划几乎打动了,如果真的如徐光启说的,这围湖出来的田,是良田,又不缺水,是造就一个鱼米之乡,移民们肯定会很容易接受,移民的抵触情绪会很低,便于移民。能容纳百万移民,那往这里移民,则一点问题没有,不必等到自己搞定了郑芝龙,往台湾移民,那时间是在是赶不上,不过也纠结了,这洞庭湖是干什么的,杨改革还是有点印象的,中学课本里就说了,这是长江泄洪的地方,这把洞庭湖围了,那长江发大水咋办?日后的环保人士不会找自己麻烦吧?

“徐师傅,这洞庭湖是长江发大水时候泄洪形成的,这大规模的围院了,不会对长江泄洪造成影响吧?”杨改革又担心起这个来。不过话还没说完,又觉的自己是多余的瞎操心,这眼下老百姓造反,自己都还搞不定呢,还有心思管长江是不是没地方泄洪?明末的农民起义,可不是发生在江南,而是发生在北方,自己还是先把北方的老百姓搞定吧。

皇帝的这番话让徐光启很是不解,这长江泄洪和围一点院坝有什么关系?这前人都不是这样干的吗?又不是我们大明朝首创大规模围湖。

杨改革很无奈,自己不该说这话,这是多余的:“徐师傅,这个,就当朕没说,暂且不管那个什么泄洪的事,先说说这围湖,具体的怎么操作吧。”杨改革是下定决心,先把湖围了再说,至于以后的什么洪水和泄洪,以后再说吧,这眼下,还是以移民,防止老百姓造反为最重要的事。

徐光启也就没去考虑那个什么泄洪的事了,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这陕西受灾地方的百姓,光吃赈济是不行的,这天灾,陛下预测会延绵数年,所以,臣才想出了这个移民的办法,走水路,经黄河,至运河,再转长江,把移民送到洞庭湖,太湖等地,然后组织百姓围湖,所得之地,可分给灾民,如此,陕西延绵数年的天灾,才是解决的正道。”徐光启简短的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杨改革点头,这个,是没错的,这天灾,绝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如果年年都躺在陕西等着自己的救济粮,怕自己也没那个能耐,每年数百万,上千万的赈济粮往陕西送,自己没那个财力,这徐光启说的对,送到洞庭湖,太湖去围湖造田去,然后自己耕种,这个,才是正道啊!否则,连续几年天灾下来,自己怕是有数千万的家产,也给他们吃穷了。

“诸位卿家,都说说这个办法如何?议议吧。”杨改革觉得这个办法挺好,准备问问其他人的意思。

首辅施凤来又第一个说道:“回禀陛下,臣以为此事有大作为,想我朝当年,也是迁移山西等地百万移民的,如今再行此举,当真是活人百万的善政啊!陛下,此策乃大善之策啊!是行大功德之事事……”首辅施凤来一门心思的投靠皇帝,见皇帝的左膀右臂提议围湖造田,立刻为这件事鼓吹。

“我朝早年还有迁移百万移民的事?”杨改革这个小白的不足,立刻表现出来?很好奇,这明朝还有过百万移民的事?移民可不简单啊!最是复杂了。要是真有这事,自己现在再移民,似乎也算是有迹可寻了。不经意间,就问出口了。

好在群臣也不太在意,这皇帝年轻,不耻下问,也不算什么,说起来,还是优良的品德。尽管这问题有点小白。

首辅施凤来道:“回禀陛下,确实有,那是我朝太祖洪武年间的事了,那时候,河北,山东等地遭受战乱,地广人稀,而山西则地少人多,所以,朝廷下令迁山西的无田者往山东,河北等地,历时数十年,人口百万,乃历史上有数的人口大迁移,也只有在我朝,才会有如此爱民的举措……。”

施凤来能当上首辅,也是有几把刷子的,立刻把这移民的事,简单的说了一下。

“还有这事?”杨改革很好奇,这古代移民,可不简单啊!那都得靠两只脚走出来,一千里,那可得一步步的走啊!这粮食,更是运输不便,这代价,怕是不菲。不过,这也算是一件好事,这前面有先例的事,现在,自己再做,只需要遵循先例就成,这个阻力就小很多。

“嗯,这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如今,徐师傅也提议移民百万,乃至数百万,那施爱卿,你说说,可有什么旧例可循?”杨改革对这施凤来的好感,上升了。这个首辅,也不是没一点用的啊!

“回禀陛下,有的,当时的朝廷给的政策是:自寻无主之地耕种,免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施凤来很简短的回答了皇帝的话。

杨改革不免的对这施凤来高看了几眼,记载这样久的东西,也能倒背如流,也算有点本事,要自己,自己绝不可能记得这样多的东西,把数据背得这样清晰。

“如此说来,现如今,只需要如徐师傅所言,走水路,把百姓迁移到南方,洞庭湖,太湖等地,让百姓们自己围湖,自己耕种,每户给点银子,这移民,就算是成了?”杨改革听到如此一说,心中大动,这个法子好,要是理想状态下,把这陕西的人全部迁移到洞庭湖,太湖这些地方去,怕这陕西的农民起义,就此终结了啊!没人了你还起义什么?自己可以腾出手来,和野猪皮放对,不用担心家里着火了。

“启禀陛下,事情绝不是如此简单的。现如今,这是天灾初现端倪,还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人受灾,更不知道有多少人需要迁移,这光是每户给二十两银子,怕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这沿途还得救济,吃食,还得各地驻军解送,防止暴乱,这还得把人运到南方去,运费更是不菲,还得在南方围湖之后才会有田可耕,这怕得一年以上,百姓才会有收成,这,陛下,觉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解决的啊!这得从长计议……”施凤来见皇帝想得太简单,于是,提醒皇帝,这看似移民百万很风光,很值得炫耀,其实,这其中的是是非非,磕磕绊绊不知道多少。

杨改革被施凤来提醒,才醒悟过来,这移民,向来就不是件简单的事。

在明末移民百万……,杨改革觉得汗颜!被自己的这个命题给镇住了。想起来了当年的三峡移民,这个,即便是以二十一世纪的财力、物力、人力,做起来,也不知道有多难,也是经历十几年才告一段落,还经常上中央台给予高度关注,更有贪污的在里面吹风搅雨,可见这件事,有多么重要和艰难,……更何况这贪污严重数倍的明末,想移民,……不是那样简单啊!杨改革想到这里,才发觉,自己的愿望是好的,可惜,现实总是很残酷的,杨改革一想到无数张着血盆大嘴准备在移民款项上大吃的硕鼠们,就觉得不寒而栗。

自己该怎么办?迁移的路线,迁移的政策,迁移的动员和组织,谁去执行?迁移的款项如何不被贪污和挪用?如何保证不发生事故?甚至还有大规模迁移带来的卫生问题,更是麻烦,一旦有大规模的疫病爆发,不堪设想……

群臣在下面纷纷议论,皇帝则坐在宝座上面,思绪飘到了如何移民上去了。

移民,理论上是好的,可是,不简单,不轻松,事情绝不是计划上,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千头万绪,困难重重。

第220章 超级工程

徐光启提议的围湖造田,把陕西的老百姓都迁移到洞庭湖,太湖,鄱阳湖这些地方去,理论上,是相当理想的一种状态,可惜,这移民,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这里面牵涉的人、事、物,不知道有多复杂,杨改革来自资讯十分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也算见识过三峡的移民,知道这移民的事,绝不简单。想着想着,就入神了,这该派谁去主持?移民的费用是多少?谁组织?怎么动员?如何执行?如何防止贪污?如何防止漂没?如何防止暴动?防疫卫生?这一系列的难题,让杨改革觉得压力很大。

朝臣们对于这个提议,也是议论纷纷。皇帝坐在宝座上面发呆,群臣在下面开展讨论。群臣们现在也学乖了,见皇帝发呆,不似以前那样,把话对着皇帝说,而是自己和同僚议论,都知道这个时候和皇帝说话是白搭,说不准你费了半天的口水,皇帝还在问你“什么,什么?”

徐光启气定神闲的站在那里。

杨改革沉思了许久,用手压了压,下面的大臣也很配合,自觉的不说话了,大殿里,顿时安静下来。都望着皇帝,看皇帝怎么说。

“徐师傅,这移民,是件好事,不过,也料想困难重重,徐师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