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205章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205章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大臣被皇帝一顿数落,顿时刮掉一层脸皮,不过,这高兴劲居然还没过去,恬这脸继续道:“回禀陛下,这天灾应验了固然不值得高兴,可是有件事,值得高兴啊!陛下梦中的神人,神人啊!能给陛下托梦,能预知后来的事……”

这个大臣心目中,天灾还没有那个什么子虚乌有的神人重要,杨改革为之气结,在这个大臣眼里,怕这神奇的神人,能预知后事的神人,比那个什么干旱更加有意思。

“这位卿家?你的意思是说,这天灾干旱还不如神人重要?是吗?”杨改革心中的怒火,不知不觉的就高涨起来,这家伙不开眼,咒骂老子早点归西。

“回禀陛下,臣不是说神人比天灾重要,天灾当然比神人更重要,不过,臣觉得有一件事,更加的重要,比天灾还重要。”这个大臣换了一副媚笑的脸,给皇帝答复。

“哦?有什么比神人,比天灾还重要?”杨改革纳闷了,比天灾还重要?莫非你还想把神人请出来显示神迹不成?要这样,我可就没办法了。

“回禀陛下,这天灾固然重要,可是,也远不如万岁爷的龙体重要啊!陛下英明神武,睿智清明,乃是千年不出的明主,圣君,……如今这神人告梦之事成为现实,说明这个神人确实有本事,确实是有大神力的,陛下何不求神人,告知如何长生不死呢?想这神人如此的关照陛下,必定会有办法的,到时候,陛下该当享受万万年的至尊啊!陛下,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岂能说不是好事?陛下以为呢?”这个大臣一脸的媚笑,说出了自己的意思。

呕……!杨改革看了这家伙的献媚,那样子,那声音,那语调,简直……没法说,杨改革想干呕。那马屁拍得,也不嫌恶心,居然敢把天灾说成好事,这思维是何等的强大,自己这皇帝,干一天都觉得累,如果穿越过来,不是穿越到了崇祯身上,自己打死也不愿意当崇祯的。还万万年?你当老子是干尸啊!不赈灾,十几年之后,老子就要吊死在煤山了,还万万年,万万年个鸟啊!

杨改革决定对这家伙行“注目礼”,这种事,杨改革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的好。

朝中不少的人对这家伙拍马屁十分的反感,见皇帝用奇怪的眼神看着这家伙,似乎是在注视,心有灵犀,也跟着皇帝注视这家伙,不多时,朝中很多人都发现了这个“秘密”,开始同样的用“注视礼”看这家伙。

这个说天灾是好事的家伙,终于感觉到有什么不一样了,环顾一下,才发现,自己被很多人注视了,媚笑的脸终于变色了,把头低得低低的。

杨改革心中狂骂了一阵子,又见这家伙把头低到裤裆里去了,才道:“诸位卿家,接着议事,既然这天灾已经有了端倪,那么,就都说说怎么办吧,正事要紧,不要说些无关紧要的事。”

杨改革觉得,还是先说正事吧,这天灾来临远比这个拍马屁的家伙重要。

朝臣们见皇帝发话,又开始干正事起来。

首辅施凤来打算恢复自己内阁首辅的资格和待遇,于是,第一个发话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这天灾既然已经初现端倪,就万万耽误不得,应当立刻开始着手赈灾,否则,一旦天灾降临,怕会来不及……。”这个首辅本来是一贯打酱油的,在朝堂上,政事上都不怎么发言的,一心的想的是给别人一个不揽权的印象,好给自己留条后路,安安静静的致仕退休。不过,就算是这样,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这暗中,有人拿他当枪使,要害他,这施凤来有所察觉,也改变作风。既然不让老夫清静的致仕,那么,就投靠皇帝得了,让你们那些拿老夫当枪使的家伙吃吃瘪,也许,自己靠向皇帝,皇帝接纳了呢?那自己岂不是可以多干几年首辅?

有首辅开张,下面的人也都纷纷附和,这天灾,皇帝很早前就预测了,大部分人都有了心理准备。朝廷也有不少的对策,也不是遇到天灾就没一点办法的。

等下面的人都开口议论了一阵子,杨改革才道:“徐师傅,这件事,你准备得如何了?”杨改革以前,就把这赈灾的事,交给徐光启做预案的,不过那个时候,这天灾还在预测当中,即便是有异常的天象发生,但是没发生天灾,也不可能大张旗鼓的大规模提前赈灾,因为这朝廷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使用,也不可能为了皇帝的一个预测而大动干戈,不过现在,这端倪初现,已经可以认定这天灾将至了,才到了动用朝廷的力量,开始着手赈灾的时候了。

“启禀陛下,这对抗天灾的策略,臣已经准备了一些。”徐光启没有参与刚才的讨论,一直很安静。现在轮到他说话了,说得很干脆。

众大臣见皇帝早有准备,还把这样重要的事交给徐光启,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这皇帝叫徐光启“师傅”,看来,名不虚传啊!比劳什子的太师称号可强多了。

“嗯,说说,有哪些对策吧。”杨改革最近的脑子,没有用到这方面来,想的都是如何赚钱,这几天,更是在搞科技,搞发明,现在,一时间,脑子还转不过来弯。

“启禀陛下,臣的对策,分为赈济、迁移、抗旱、招募、免赋税、以工代赈……”徐光启的话一说出来,这朝堂上立刻安静得很,到了掉根针都听的见的程度,纷纷听听这位实际上的帝师会说些什么,今年朝廷为了赈灾,可没少刮银子,听说户部现在肥得冒油。

这徐光启的赈灾方案,杨改革由于事出突然,还没有和徐光启沟通过,还是头一次听到徐光启的赈灾方案。

这样多?杨改革很好奇,道:“徐师傅快说说,这都有那些办法?”

“启禀陛下,这赈济,臣拟定的是,朝廷拨钱粮经运河入黄河,运至开封等沿河城市,再陆路运至受灾各州县赈济,如此,受灾各地,有粮可食,必可减轻天灾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如今是五月中旬,如果如今下达圣旨,开始赈灾,圣旨到南方,怕最少也得小半个月,……在南方筹集、调集粮食,怕又需要一段时间,再把粮食走水路运到开封,陕西各受灾的州县,又要一个月,如此下来,怕至少也要到七八月去了,这,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徐光启早已经有了对策,微微道来,立刻博得不少人的点头称赞。

“不错,确实不错,如今,这确实是到了该下圣旨大规模赈灾的时候了,如再迟,怕迟则生变啊!”杨改革点点头,这个时间点,确实是不能再迟了,再迟,八月份陕西的老百姓还吃不上朝廷的救济粮,怕农民起义,也就是早晚的事。

“……这赈灾是和以工代赈连在一块的,陛下,可一边在南方调集赈灾粮,可一边派人到陕西各受灾的州县,组织受灾的百姓,组成运粮队,协助运粮,其中的一些则开往运河、黄河等沿河两岸驻扎,一来,这沿河驻扎之后,粮食容易运到,就地食粮,损耗较小,二来,一些地方水浅不易运粮的地方,可以充作纤夫,快速的助粮船运至陕西。如今已近是五月中旬,派人到陕西各州县把人组织起来,没有一个月,怕是不成,再沿河下至黄河,运河两岸,这几个一起,有一个半到两个月,时间就够了,刚好可以接到江南的运粮船队,如此,也不会误了运粮的时间……”徐光启的计划,一环扣这一环。时间控制得刚刚好。

第219章 围湖造田

“很好,很好,徐师傅,这样的安排,时间衔接得很好,不至于耽误事……”杨改革夸奖道,说道这里,杨改革才出了一身冷汗,才想起来,这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那就是一坨渣,远不是二十一世纪可以打电话,调火车,用飞机那样方便,这北京的赈灾圣旨到南方得小个把月,南方筹集粮食又是一个月,粮食运到陕西,又要一个月,这三个月就过去了,要想让陕西的老百姓吃到赈济粮不造反……,起码要在四月份就提前下圣旨准备。杨改革那个时候,虽然知道陕西会干旱,虽然也知道陕西要赈灾,但是绝没有想到,要提前两三个月时间去赈灾,杨改革原本以为,即便到了六月份再开始赈灾,也来得及,那里想过,这古代的交通实在太渣,要是六月份开始赈灾,那么,陕西的老百姓起码要到八九月份才能吃到赈济粮,那个时候,怕已经造反了。

更让杨改革惊出一身冷汗的是,杨改革自己把这农历当公历过了,习惯了公历时间,还在用公历的时间月份计算农历的粮食生产周期。杨改革想起来,这古代用的是农历记事,也就是说,如今的五月,端午节刚过,如果用二十一世纪的公历来算,已经是六月中旬了,按照杨改革的理解,这暑假才是收割粮食的季节,应该在七月左右,到那个时候,那些地方受灾才知道,才会开始赈灾,如果按照杨改革以公历当农历过的算法,杨改革以为七月才会收割粮食,实际上,农历在六月就开始收割粮食了,如果农历七月才开始赈济,明显的把这赈灾的时间延迟了一个月的时间,那个时候再赈灾,怕什么都晚了。

杨改革心里,懊悔不已,自己天天念叨赈灾,天天为赈灾想办法,却没料到,把这最基本的赈灾时间,都给搞混了,如果不是有人今天提起这提前赈灾的事,怕自己会按部就班的把这赈灾的事,搞到六七月去啊,要是到那个时候才赈灾,天晓得……

“接下来呢?接下来还有那些措施?”杨改革惊出一身冷汗,这事,自己可真的够糊涂的。

“……回禀陛下,接下来,臣以为,光是赈济和以工代赈是不够的,还得把陕西的百姓迁移出去,这才是正途。”徐光启接着说自己的计划。

“迁移出去?迁移到那里去?”杨改革觉得好奇,这受灾了迁移出去,是没错,这陕西那块地,养不了那样多的人,多的人除了迁移,没有别的办法。不过,这往哪里迁移?不会是说迁移到台湾去吧?那里是个好地方,一年三熟,土地肥沃,不过,现在还没搞定郑芝龙呢,怎么迁?肯定是不行啊!人家根本不给我这个当皇帝的面子啊!

“……回禀陛下,是的,迁移,臣的这个对策,是和前两个相辅相承的,沿河运赈灾粮过去,回来,则可把人用船运送出来,这沿河运送,比这陆路要快,要节约时间,也节约粮食……”徐光启没有直接回答往哪里迁移,而是解释这迁移的好处来。

“沿河迁移出来?迁移到哪里去呢?陕西要迁移出来的,怕有几十万户,或者上百万户之多啊!那个地方能容易如此之多的人呢?”杨改革就纳闷了,这台湾根本就没有搞定,根本不可能迁移啊?自己是准备把人口迁移到台湾去,不过,这郑芝龙才刚刚接触,还在招郑芝龙入京呢,谈都还没有谈呢,如何安置?总不能让那些老百姓到江南去耕种吧?要是那样,这江南的老百姓还不和陕西的老百姓打起来。

“……回禀陛下,臣的打算是围湖造田,以供数十万户百姓安居。”徐光启现在才把自己的打算说出来,说到这里,停顿了下来,似乎为是为让君臣有个接受的过程。

围湖?杨改革纳闷,在那里围湖?“徐师傅,这,在那里围湖?那个湖可以供数十万的百姓安居?”杨改革心目中的湖,就比院塘大一点,上百万人口下去,这湖怕是连水珠子都不会剩下一个。

不光是杨改革纳闷,朝堂之上,其他人也纳闷,沿河运到江南是比较简单,这坐船,一日千里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