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38章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38章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改革准备就把这个事就给这样定下来,下面却有人站出来,有事要奏了。

“启禀陛下,臣有一策,不知道该不该说?”这个官站在后面,杨改革一看,这不是刘吉善吗?

“嗯,刘爱卿说吧,什么事。”杨改革觉得,今天他根本就没发挥什么作用,群臣尽“帮”着自己说话,完全没有发挥的余地。不知道他现在又有什么高招。

“回禀陛下,臣以为,既然这朝廷的官职数目有限,拿不出如此多的官职给监生历事,陛下可把各衙门里一部分胥吏的名额,划拨给这国子监的监生,如此,陛下,每年依靠入监输捐的数额,可提高到二三百万两银子,还请陛下定夺。”刘吉善提议之后,就不作声了。

此话一出,立刻在朝堂之上激起大浪,群臣都侧目。

“启禀陛下,这胥吏向来都不入流,不为官,终身为吏,如果给国子监的监生分配这种职位,恐怕没有人会喜欢这种出路啊!谁会干这种终身为胥吏的差事呢?陛下,臣以为,纯粹多余。”一位大臣出来反对了。

杨改革觉得说得有道理,天下人争的是当官,不是做胥吏,这做吏和当官,有着天壤之别。

刘吉善又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为胥吏不入流,那是因为他们身上没有官品,陛下何不把这官品赐给这些干胥吏差事的举监监生呢?想这国子监,也有举人出身的监生。陛下可以给这些监生一个胥吏的差事,虽然这些个胥吏不入流,不入大家的法眼,但是陛下可以为这些举监出来历事者,带一个官品,这就成了带官品的吏,想日后,如果这名胥吏办事得力,勤恳有才,身上带着官品,倒是可以升迁出去为官,也不失为扩大国子监入仕之途啊!想这举人本身也是能入仕的,如果入仕,至少也是个九品,或者七八品也是可能的,陛下给他们身上带一个官品,也不过份,想必,许多人会对国子监趋之若鹜的。”刘吉善果然说话给力,这带官品的胥吏,这种主意,他都能想出来,可见,为了皇帝的差事,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绞尽脑汁的。

刘吉善的这番话,更是让大臣们惊讶!带官品的吏,这种东西……,以前有过么?大臣们一时间,大脑也纷纷短路了,胥吏不能当但官,那是因为他们是吏,没有品级,现在又搞出这种带官品的吏……,想想,刘吉善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举监的举人,是能出仕的,出仕了,起码也是个八九品官,甚至当个七品县令什么的也不奇怪。给他么身上背一个从九品的官帽子,干这种胥吏的差事,也不是不可能,这似乎“合情合理”,只是这个“吏官”的前途有限就是,升迁的前途不大,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为官一方,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杨改革没料到,这个刘吉善依然这样给力,战斗力依然这样强劲。当下就道:“刘爱卿这个主意不错,做胥吏的差事,身上背一个官品,这个,倒是一个不错的路子,可以极大的提高国子监历事的比例,可以极大的提高国子监入仕的途径啊!想这每年,又可多了不少输捐啊!那位爱卿可有异议?”杨改革高兴得很,只差“哈哈”大笑了。

众大臣纷纷在心里嘀咕,这件事,看上去,好像是国子监入仕的途径扩大了,可是,仔细想想,这其实是科举的入仕途径扩大了,想这刘吉善说的是把这举监纳入官品的范围内,这举监,就是举人入监之后的称呼,这举人,本身就是可以入仕为官的,可惜,每三年才有三百进士,能鲤鱼跃龙门的人不到一成,所以,如果这个举人能走国子监的路子入仕,先干胥吏的事,身上背个官品,想这待遇,许多考进士无望的举人,必定也会趋之若鹜的,毕竟,天天在官府衙门里混,多少混个脸熟,靠上司,同事朋友提携,日后升迁出去当个官,也是极有可能的。这是科举的一大出路啊!

众人纷纷在心中推算这其中的利益得失,有的人想清楚了,眉开眼笑。

“陛下,臣以为此事乃善政,想这天下每三年才有三百进士出身,而这举人,十倍于进士,此举,倒是为天下举人,谋了一条出路,虽然日后升迁有限,但是也不失为一条进身之路,想必,这天下举人,必定趋之若鹜。”这个大臣显然是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出来同意。

“启禀陛下,臣也认为有理,想我朝早年,这国子监塞滞得不成样子,也有以求官身告退者,朝廷可是给‘外九品职名,冠带闲住’的待遇,也是给这些监生带着一个外九品的官身,如今给这些举人一个官身,倒也不为过。”这个大臣立刻提出可行的依据来,这就是先前有先例。

其他很多人,一听,原来如此,也明白过来了,明面上是为国子监的入仕提供路子,实际上,却是为科举的举人提供更好的路子和待遇,国子监的事,其实根本的问题是科举和监生这两个入仕之路的体制之争,争的是那个体制主导当官的途径。现在只是让这些考进士无望的举人多在国子监多转了一圈,多交了一点“培训费”,这样,朝廷得捐输,举子得历事得入仕之路,也算得上是两全其美了。这个不涉及到当官之路的体制之争。

杨改革听这一说,也明白过来了,这明显的,就是让那些举人通过输捐去当官啊!这就是卖官粥爵给举人啊!如这个大臣所说的,每年进士平均下来不过百人,这举人,那可是十倍进士啊!这如果举人都通过这国子监,先做带官品的吏,再做官,这个路子,必定会吸引大批的举人走这条路,想这样多年,恐怕大多数的举人都没捞到一个官做做,如今开了这条路子,这国子监,今年恐怕会爆满啊!杨改革忽然发现,这刘吉善当真是可爱。

杨改革噼里啪啦的快速的打自己的算盘,盘算自己这头年能得多少钱,杨改革要的就是这几年能大量的搞银子,而不是什么细水长流的买卖,恨不得一锤子拉倒。这举人,是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这银子,绝对是有的,也就是说,一千石米,可以换个先干吏事的“官”当当,这一招,不可谓不毒啊!戳中了考进士无望,当官无望的举人们心中的那块痒痒啊!

第167章 明朝的培训费

杨改革噼里啪啦的打着自己的算盘。

群臣也是同样打着自己的算盘,刘吉善的这个带官品的“吏”的建议,即不得罪科举制度,也不得罪国子监;又为举人们提供了入仕之路,又为朝廷输捐提供了可行的路子。这一下,满朝的文武,都对这个“小人”有了新看法。

“刘爱卿这个法子,当真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了,诸位爱卿可还有什么异议?如果没有异议,那这件事,就如此定下来了。”杨改革笑得合不拢嘴,这专门给举人们开后门,收举人们的“培训费”,然后让他们上岗,这个事,杨改革熟,这个事,在二十一世纪,可没少见。

想明白的杨改革觉得,这刘吉善实在太可爱了,光凭这一招,自己这个大学城,今年恐怕就会爆满啊!这数十年积累下来无法做官的举人,考不中进士的举人,还不把这国子监的门槛给踏破了?自己今年应该能得一个大丰收,心目中那种万人就学的场面,恐怕真的能行。这官的数额是有限的,这个吏嘛,起码是十倍以上官的数量,如果可以,自己还可以把这吏的数量再扩大几倍,如此,这头几年,想不赚钱都难。

不过还是有人出来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还是应该严格控制这国子监举监的名额,否则,这官府衙门即使是吏的数目,也不够这些举监的监生分啊!何况,这日后,还是得给这些举监的人予官职的,这倒时候,朝廷不能给出官职,这也是失信于天下啊!”一位大臣说了自己的担心。

杨改革觉得这个人的“眼光”过于长远了,自己就是要这两年救急,你还扯什么日后的事,想这些举人入监,起码得读个一两年吧,然后出去历事,又是一年半载,然后去当“吏官”,这又得好多年,真正等到他入仕的那天,起码也在四五年之后了。杨改革想,四五年之后,自己到是可以多开几个部门,比如“专利局”,“海关市舶司”,刚好给这些吏官一个出路,这日后也算得上是财源滚滚的好路子。上岗前的“培训费”,这个路子,中国人都熟。

“启禀陛下,臣以为这完全不用担心,老臣早先就禀报过陛下,这是如今朝廷急难,开支巨大,不得不开捐输,想隔几年,这朝廷的岁入丰裕了,也就不用开国子监的例监了,这日后的事,根本就不用操心,陛下此举,不过是给天下出仕无望的举人们,一个进身的路子罢了,必定得天下人的拥护啊!”这个大臣急杨改革所急,想皇帝之所想,给皇帝想法支招,好似这皇帝的贴心大臣。

杨改革也意外,这个官,不是先前告诉自己举监不可超过一千人的那位热心人吗?可真热心啊!到现在还帮自己说话,这群臣,今天的反应,更是奇怪。

杨改革对这个人也充满了好奇,小声的问王承恩:“大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啊?朕觉得他不错。”

“回陛下,此人叫毕自严,乃陛下召回的贤臣,现在居户部侍郎之职,对于理财很是精通。”王承恩小声的解释着。

“毕自严……”杨改革小声的嘀咕着。

自己登基之后召回的大臣,看样子,应该是这个身体的前任做的事,否则自己一点印象也没有,精通理财,杨改革来兴趣了,自己的户部,还就缺这样会理财的人,现在这个户部尚书,貌似不给力,应该考虑换一个了。既然这个人是自己的前身召回的,应该算得上是自己人,杨改革决定考察一段时间,然后重用。

“嗯,朕以为爱卿所言有理,想这几年完全是国库空虚,为暂时度过难关,开了这国子监,日后,这国子监还重开不重开,还是未知数呢,想举监的人还是早日举监,否则,过了这个村,可没这个店,呵呵,诸位爱卿就不要担忧了。”杨改革笑呵呵的,这个主意,实在太妙了,收“培训费”上岗,自己可没少见,怎么就想不出来呢?这刘吉善,还真的重用一下,可帮了自己的大忙了。

地上的朝臣们,被皇帝的话给“惊”的,基本上都不说话了,这个事,已经想通了的大臣觉得没有任何异议。

一个大臣又出来,这回不是说举监的事了:“启禀陛下,臣无异议,只是臣以为,这国子监的捐输,应该尽数归国库,以此来缓解朝廷的开支压力。”

杨改革傻了,要是都归国库了,自己这样心急火燎的张罗这事干嘛?找抽啊?

“唉……朕也难啊!朕要支持这宫室、百官们的开支,还要饷军,还要支援户部,也是缺钱啊!这位爱卿,如何就不为朕想想呢?”杨改革立刻出来哭穷,装可怜。

这位大臣没想到皇帝居然如此“不爱脸”的出来哭穷,还声称自己这是不为皇帝着想,吓了一跳,只得咧咧嘴,道:“那请陛下定夺就是。”就没见过这样“只爱钱,不爱脸”的皇帝。

“那就五五之数吧,一半解到国库,一半解到内帑,这事就这样定了,这国子监重开,是件大事,朕这进士班,也是在国子监就读的,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得派一名重臣去看着,这样吧,这件事,就交给朕的徐师傅,徐光启负总责,……另外,这件事,毕自严,毕卿家所言甚合朕心,又懂理财,毕爱卿,就去协助徐师傅把这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