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37章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37章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为朝廷解困。”杨改革说道这里,就算是把自己该“表演”的部分,给“表演”完了,接下来,就该看自己的“圣斗士”刘吉善的了。这重开国子监,已经势在必行了。

杨改革的话一说完,这下面就“嗡嗡”的议论开来,半响没人接话茬。杨改革也不急,知道这事刘吉善会为自己出面的。也就安心等着有人跳出来为自己战斗就是。

不一会,一个小官果然就跳出来,道:“启禀陛下,臣请重开国子监纳贡,例监,以缓解朝廷目前之困局。”

杨改革心中暗笑,好戏果然来了,道:“嗯,这位卿家所言甚是。”

这个话题一开,很多大臣就是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纷纷站在一边看戏。也有的大臣皱着眉头,想问题。

“启禀皇上,臣以为,此事不妥,想如今,这国子监已经是塞滞得不成样子了,即使重开纳贡,例监,恐怕也难以奏效啊!”一位大臣就出来提意见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历来,我朝都有开纳贡,例监的先例,陛下完全可以效仿,重开这纳贡和例监,只是XX大人说言极是,现如今,我朝这国子监已经懈滞得不成样子,也就聊聊无几的监生在国子监就学,即使重开国子监,恐怕也没有什么效果啊!”这个官的言论和前面那个人的意思一样,开可以,但是这效果难说。

“启禀陛下,臣也赞同XX大人所言,这开国子监纳贡乃是有先例的,只是如今国子监不必先前……”

……

“启禀陛下,臣也赞同……”

杨改革也有点诧异,本以为朝臣们会大大的争论一番,反对这用功名换银子的事,反对用“铜臭”缓解财政压力,对铜臭一副不屑的样子,必定会经过刘吉善和大臣们“大战”一番,才能确定这开纳贡,例监的,没想到,朝臣们根本就不反对这重开纳贡,例监,想想,可能如同这个官说得那样,这明朝前面已经有很多皇帝这样干过了,有了先例,如果效仿,完全没有问题。

“既然这国子监塞滞严重,那位爱卿可有解决的办法?”这问题,又回到那个老大难问题了。毕业不包分配,这含金量就不高啊!

一位大臣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要解决这国子监监生塞滞的问题,必定要解决这历事问题啊!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这国子监想通过纳贡,例监为朝廷输送输纳,难!”这个官倒是把问题说清楚了。

杨改革觉得今天的氛围有点怪,怎么大臣们这样配合,把这个事一下子谈到这个地步了?也太快了点吧。有“阴谋”。杨改革暗暗留心起来。

“既然如此,那朝廷可为这国子监的历事生开些历事的名额,预留一些官吏名额,作为这国子监监生的入仕之用,这样一来,这国子监历事的问题,岂不是解决了?这重开国子监以纳贡,例监来缓解财政压力,岂不是可行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杨改革发现,今天讨论的这个东西,实在太容易了。这才几句话,就讨论到历事问题上来了。

第166章 吏官

“既然如此,那朝廷可为这国子监的历事生开些历事的名额,预留一些官吏名额,作为这国子监监生的入仕之用,这样一来,这国子监历事的问题,岂不是解决了?这重开国子监以纳贡,例监来缓解财政压力,岂不是可行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今天这事,有点怪,怎么这样容易就谈到历事问题,谈到这监生入仕的问题上来了,太快了点,杨改革在心里嘀咕着。

“敢问陛下,不知道陛下要留多少名额给国子监的监生?”一位大臣出来问道。

“这个……,这位爱卿觉得该留多少为宜?”说实话,到底给国子监的人留多少“位子”的问题,杨改革现在还没想好。

这个出来言事的大臣道:“回禀陛下,臣敢问,这重开国子监,陛下准备让多少人入监?准备输多少纳捐?”

“这个嘛,多多益善,朕觉得,能入监万人也不算多,几万人也是可以的,如此,每年靠这纳贡,也可以缓解我朝的财政压力,这赈灾,饷边,也才得力啊!”杨改革随口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一万人不少,几万人不多,越多越好。人越多,收入就越多。

这个出来言事的大臣差点被皇帝的话吓噎着,皇帝的胃口还不是一般的大,整理了一下思维,道:“回禀陛下,臣以为,这一万人也太多了点,即使是能升入率性堂的人去掉八九成,这每年剩下的也有一千之数,如此之众的人,陛下可想过,朝廷那里得如此之多的官位给这些监生入仕之用?朝廷也绝拿不出如此之多的地方安置如此之多的监生啊!臣以为,陛下重开国子监例监,人数不宜多,在千人之数,就足矣,这能从率性堂出来历事者,也不过百十来人,如此,朝廷或许勉强能为这些人提供一些官职,如此,国子监也才有吸引力,否则,世人也不傻,这看不到前途的国子监,谁会来例监呢?”

这位大臣居然替皇帝考虑得清清楚楚,方方面面,比杨改革自己的贴心大臣还贴心,居然还考虑了这个国子监的名声问题,出路,容纳力问题。按照这个思路,每年国子监能入监的人,也就在一千人这个数字了,因为再多,朝廷绝对拿不出那样多职位的。拿不出职位,这国子监就没有前途,没有前途,谁还来国子监?谁也不是傻子。

杨改革觉得这个一千人和自己心目中的数字,差距实在太大了,自己可是想开大学城啊!现在就弄个一千人,这就是普通中专的规模啊!还是私营的那种。

“这一千人,也未免太少了点吧,这一千人,就算每名例监输纳千石的米,每年也不过只有一百万石的米,这算下来,也不过才二百万两银子啊!这和我朝先前的万人就学,差得也太远了点吧。”杨改革不满的说道。这个和“规划”中的差距,真的实在太大了。

地上的大臣被皇帝的话搞的群体抽风,皇帝的话,不是一般的狠,实在太过于语出惊人了。一个大臣实在想不通,皇帝为何看不上这二百万两银子。

“启禀陛下,二百万两还不够吗?我朝每年的岁入,也不过三百万两的样子,陛下,已经很多了。”这位可是痛心疾首了,这都抵得上一年的岁入了,还不多,那什么叫多啊?(明朝的赋税很复杂,实际总征收量在三千万两白银以上,但是账面的数字,收到中央的才几百万两,其他的属于地方截留,就地消耗了,呵呵,和咱们现在的税改之前有点相似。)

“这千人就学,每年二百万两难道很多吗?我朝不是有过万人就学的场面吗?为何朕现在就不行了呢?”杨改革是不怎么看得起这二百万两,心想的是,自己随便的开个金手指,扒拉扒拉,就能搞到二百万两,心里想的是那种万人就学,每年收他个几千万两的“壮观场面”。

“回禀陛下,陛下可说我朝太祖,成祖之时的盛况?这万人就学,确实是盛极一时的壮举,不过,陛下,那时候国家草创,亟需人才,所以,即使万人入监就学,这每年仍然有千人能历事,能分配到官职,所以,这天下人,仍然趋之若鹜,不过,这后来,国家渐进走入正轨,也就不需要如此之多的人了,也没有多余的官职分配,所以,后来这万人入监,那是一二十年的塞滞积累的,并不是每年都有万人,陛下,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啊!如今当真没有如此之多的空位安置如此之多的人”这位大臣把这内因讲解给皇帝听,刚开始能万人入监,那是因为国家草创,大把的官职批发,入监的,有极大的希望可以入仕,即使万人入监,每年也能分配出来千个以上的官职,这就是国家草创的好处,到后来,国家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了,这人手显然就不用那样多了,这万人就读的,那是一二十年的积累,塞滞的,现在想学国家草创之时那样万人入监,那是不可能的,以前已经有人做过了,行不通,还把这国子监的名声搞臭了。

杨改革也傻了,原来这万人就读那是一二十年的积累,自己肯定不能指望自己像开国的时候那样,能大把的批发官职赚银子,杨改革心目当中的那个大学城,轰然倒塌了,这大学城,看样子是高不成了。杨改革泪奔,也明白过来,怪不得这成祖朱棣有钱修长城,有钱造郑和舰队下西洋,有钱干各种超级工程,原来,这钱全是从国子监这里搞出来的。现在自己想走这条路,是行不通了,这帝国,可是在末世啊!更不能随便的批发官帽子。

“朕觉得这位爱卿说得有理,这位爱卿,那依你看,朕重开国子监,这人数极限,每年大概是多少?”杨改革沉默了半天,决定务实一点,这每年收一万人的纳贡还是在梦里多想想吧,这还是先把每年一千人的纳贡搞到手再说,也觉得奇怪,今天这些朝臣怎么这样配合自己。整个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说话。基本上没什么人反对的。

这位刚才提醒皇帝的大臣受宠若惊,得皇帝如此和颜悦色的问话,可是难得,当下就道:“回禀陛下,臣以为,至多可在一千人为限比较好,如果是每年二千人,五年下来,也有万人规模了,规模太大了点,……每年历事,一二百人较好,再在这些人当中优选入仕,能有一百人,就不错了,这个,已经是极限了,最好是几年之后,待朝廷的岁入丰裕,停掉这例监的捐输,如此,也不会造成这国子监的监生塞滞,如下次,朝廷遇到急难之事,仍可重开例监输捐,而且,臣以为,这些入仕的官职,多给些冷僻的衙门较好,如此,也不会妨碍了科举,不会动摇国本。”这位大臣事事处处都为皇帝着想,把这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考虑得清清楚楚,更是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

杨改革觉得,这朝堂上,今天这些大臣,怎么都是向着自己说话,什么事都是顺着自己,难道这位是刘吉善的“马仔”?不像啊!这位大臣站的位置比刘吉善靠前多了。明显不会是刘吉善的马仔,刘吉善今天也没出场,这可真的是怪事。

“嗯,这位爱卿说得极为有理,朕觉得,既然诸位爱卿都同意重开国子监输捐,那就重开国子监吧,这人数,就暂且定在千人吧……”杨改革算了下,这位大臣说得在理,这每年一千人,四五年下来,也有五千人了,这五千人的规模,也不小了。每年提供十分之一的人历事,入仕,这样算起来,国子监的吸引力,也不小。

其实,这里面还有大学问,只是杨改革不明白而已,这每年一百个官的名额,看着挺多了,这也算得上是官僚们和皇帝之间达成的妥协了。其实,这国子监的监生里面,很多本身就是有功名的人,比如这举监,本身就是举人,举人是可以做官的,还有这萌监,那是朝廷官员,勋贵们的后代,必定会做官,这也是要出一定名额的,还有一些比如土官(就是少数民族首领,世代为官,区别于流官),这个学成之后,也是要回家做官的,还有一些监生,家里本来就是卫所、守备的千户,指挥使之类的武官,这些人,也是可以分到一些名额的,总体说来,其实,真正分给国子监例监的名额,不是很多。大臣们其实不过是偷换概念,偷奸耍滑,哄皇帝而已。杨改革这个皇帝,历史太小白了,被人骗了还帮人数钱。

杨改革准备就把这个事就给这样定下来,下面却有人站出来,有事要奏了。

“启禀陛下,臣有一策,不知道该不该说?”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