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高加索会战 作者:[苏联] А·А·格列奇科 >

第3章

高加索会战 作者:[苏联] А·А·格列奇科-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海和巴库保持对俄国施加影响。鉴此,实现土耳其帝国计划……也符合我们的利益”。(见《兴登堡回忆录》,德文节译本,彼得格勒,中央合作《思想》出版社,1922年版,第104页)

  这样,在这里又揭示出在德国帝国主义者计划中争夺高加索的另一方面的意义——抵制英国对俄国的影响并借助土耳其在高加索站住阵脚。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一开始,德国帝国主义冒险计划的破产就已成定局。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应不了他们狂妄的侵略野心。德国帝国主义者被协约国的武装力量牵制在欧洲,不得不暂时放弃在高加索和土耳其的利益。

  于1918年,在俄国刚一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德国帝国主义对高加索实行侵略政策和战略的新阶段开始了。1918年2月对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共同武装干涉爆发之后,德国帝国主义者竭力利用我国内战的时机,以实现其占领波罗的海沿岸、乌克兰和高加索的梦寐以求的计划。

  高加索这时成了激烈阶级斗争的舞台。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府上了台,它们是资产阶级和地主、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等最反动势力同外国帝国主义特务走狗勾结在一起的大杂烩,倚仗西方帝国主义者撑腰,推行反人民的政策。同时,后者也利用这些政府作为入侵高加索的幌子。

  1918年2月12日,土耳其军队开始对外高加索进行武装干涉。他们在德国帝国土义者的许诺下,到5月底就占领了亚美尼亚大片土地,侵入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淮备进犯巴库。与此同时,德军从西线也对苏维埃共和国发起了攻势。这是德、土帝国主义者早就策划奸的反对年轻的苏维埃国家的联合行动。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号召全体人民起来同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长期而艰苦的斗争开始了。在这一斗争的初期,苏维埃国家无力投入大量兵力保卫高加索和给德、土侵略者迎头痛击。

  德国帝国主义者趁此时机和利用土耳其对德国附庸依赖关系,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便在高加索站住脚、攫取它的自然财富和人力资源继续扩大对苏维埃共和国的侵略和在西方继续进行战争。

  1918年5月25日,根据同格鲁吉亚孟什维克政府订立的条约,德国第一批3,ooo名士兵在波提登陆,5月30日,以舒伦堡伯爵为首的德国外交使团到达梯弗里斯(即今第比利斯),接着对住在格鲁吉亚的德国侨民和对在外高加索的奥地利、德国战俘宣布动员令。德国军事专家和军队开进了格曹吉亚。格鲁古亚的铁路和水路运输很快就被德国占领者霸占了。

  德国干涉者一站住脚就开始着手把格鲁吉亚政府的一些部门和机关、以及一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完全控制到自己的手里,并且获得往德国出口原料的专利权。德国占领者在格鲁吉亚到处建立恐怖和暴力制度。他们强征农民的粮食,向人民索取苛捐杂税,组织恰图拉锰矿等许多厂矿企业为德国生产。在德国士兵的刺刀下,在格鲁吉亚建立地主资产阶级的秩序。于是格鲁吉亚就这样变成德国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向高加索和近东扩大侵略的跳板。

  然而,使德国帝国主义者最感兴趣的还是巴库的石油。鲁登道夫写道:“我们只有指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才能从巴库弄到石油。……根据同土耳其达成的协议,冯·克雷斯上校将负责经营巴统——梯弗里斯——巴库这条拥有大量油槽车的铁路。但是,在所有这方面的根本问题,当然喽,还是我们怎么能够进到巴库的问题。”(鲁登道夫:《我对1914-1918年战争的回忆》,第2卷,第219、220页)

  德国帝国土义者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再次利用土耳其。德国与土耳其一起着手瞧备近犯巴库。德国军国主义者不仅把巴库看作是一个重要的石油产区,而且还看作是一个外高加索全部革命力量的联合中心,欧洲通往亚洲、近东和中东各国的咽喉。只要巴库还在劳动人民手里一天,十月革命红旗还在巴库上空飘扬一天,德国人就不会相信他们在高加索的统治是牢固的。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和土耳其帝国主义者要那样顽固地向巴库进攻的原因。

  德国干涉者为了入侵高加索和实现其侵略计划,不仅利用土耳其和格禽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民族主义政府,而且还利用流窜至我国南部的白匪军头子——反革命将军克拉斯诺夫、邓尼金及其他匪首。德国帝国主义者帮助克拉斯诺夫将军向察里津进犯,以便把高加索和里海沿岸地区同苏维埃俄罗斯之间的联系切断,并阻止苏军对高加索各族人民的援助,首先是阻止对革命的巴库的援助。德寇从苏呼米援助格鲁吉亚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军队向索契和土阿朴谢进犯,接应邓尼金的白匪军。

  德国帝国主义者就是这样借用我国内部的反革命势力妄图钻进北高加索,以便侵占库班产粮区、迈科普和格罗兹尼油田的。

  德国和土耳其侵略者针对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多民族成分、他们的性格、宗教信仰和文化的特点,沙皇制度在许多世纪以来制造的民族纠纷,企图轻而易举地实现他们的高加索计划,他们在阿塞拜疆和达格斯坦到处进行挑拨离间和破坏话动,大造巴库苏维埃政权的谣言,在伊斯兰教徒中间煽动泛伊斯兰主义情绪,等等。

  但是,一切伎俩都帮助不了德国侵略者实现他们的攫取高加索财富的计划,也帮助不了把外国奴役的枷锁套在高加索劳动人民的身上。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英明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苏维埃共和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授队保证了高加索各族人民在国内战争和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者的斗争中获得胜利。德国帝国主义入侵高加索的企图这次又可耻地失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帝国主义者企图入侵东方的新阶段。

  众所周知,希特勒匪徒在击败法国和其他西欧国家之后就立即开始了反苏战争的具体准备。进攻英国的“海狮”登陆作战准备工作退居到第二位。这个战役的准备工作继续进行,只是出于政治和战略伪装上的需要。德军参谋总部的主要注意力转到制定反苏的战略计划和实施这场战争准备的实际措施上了。法西斯德国的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上将在其工作日记中的记载,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1940年7月31日,他记下了希特勒下达的对苏战争战略计划——“巴巴罗萨”计划——指令的原始材料。

  按照这些指示,反苏战争的开始叫间定在1941年5月,作战时间——五个月。按照最初的企图,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南向基辅实施一个突击,从波罗的海沿岸和白俄罗斯方向向莫斯科实施另一个突击。“此后,从北边和南边两侧进行包围,稍后,实施局部战役占领巴库地区”。(见《军事历史杂志》,1959年,第2期,第67页)

  这些指示成了制定1940年12月18日希持勒第21号训令的基础。这—训令规定战争要达到的最初目标是:消灭苏联西部地区的苏联陆军的主力,占领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所和岛克兰,向普里皮亚特河以北进行主要突击,以便迅速地打到莫斯科。

  因此,在希特勒的训令中在战争第一阶段丝毫也未提到高加索。看来,这是因为希持勒匪徒从速决战思想出发,他们认为若是达到战争的最初目标苏联就会土崩瓦解,井且就可毫尤阻挡地占领苏联伏尔加柯、阿尔汉格尔斯克以西地区的所有领土。这样,就没必要专为占领高加索和巴库去进行—次作战了。

  然而,战争并没有按照法国斯统帅部计划的那样发展。“闪电战”思想,在希特勒侵略苏联一开始就破产了。在法西斯德国军事当局的面前愈来愈清楚地呈现出一场持久战的前景。这种情况迫使德国战略家对其计划做了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即德军主力逐渐从莫斯科战略方向移向乌克兰——高加索方向。这种思想特别明显地反映在德军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部的后来的训令里、希特勒在德军高级将领会议上作的指示里和外交文件里。例如在1941年7月12日发出的德军最高统帅部第33号补充训令中就已强调进攻高加索的必要性。这份训令中谈到:“一旦战役态势和物资技术保障情况许可,隶属坦克第4集团军的坦克第1集群和坦克第2集群及其尾随的各步兵师和山地步兵师在占领哈尔科夫工业区之后,便应立即渡过顿河向高加索进攻”。

  1941年8月12日发出的德军最高统帅部第34号补充训令中,给德军在东线南翼作战的部队规定了占领克里木的任务。这份文件中谈到,“因为克里木是敌人的空军基地所以它对罗马尼亚石油区是个特大的威胁”。(见《军事历史杂志》,1959年,第6期,第37页)

  希持勒军事当局要侵占克里木不仅指望以此保障罗马尼亚石油产区的安全,而且也想用它作为入侵高加索的跳板。第34号补充训令中还规定必须把山地部队派到克里木去,并“检查运用这支部队横渡刻赤海峡和继续向巴统方向进攻的能力”。(同上)

  法西斯德寇欲要迅速击败苏联武装力量,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我国西北和高加索工业区的计划到1941年底就完全破产了。1941年底以前结束战争的希望已成泡影。在法西斯德军最高当局中发生了动摇和意见分歧。希特勒及其统帅部提出在战场两翼连续不断地用坦克兵团实施突击,以便在冬季到来之前占领苏德战场南段的克里木、顿巴斯的工业区,切断苏军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补给,并且同芬兰军队一起在北段包围列宁格勒的战略,同陆军总部坚持的主力仍按原来部署用坦克兵团在莫斯科战略方向上继续实施进攻的意见发生了冲突。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希特勒于1941年8月21日给陆军总司令官下达了训令。训令中强调指出德军要尽快占领克里木、顿巴不斯和进入高加索的重要性。

  希特勒热中于占领克里木、顿巴斯煤矿区、高加索和攫取黑海制海权的想法,在他1941年8月22日给陆军总部写的一封便由中透露了出来。希特勒在这封便函中向陆军总部解释说,战争的基本目的‘一是彻底消灭俄国这个大陆强国——只有用消灭俄国武装力量和占领或毁灭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地的办法才能达到。“……从政治上考虑,最紧要的是尽快地前出到俄国的石油产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断绝俄国的石油来源,而且啊首要的是要给伊朗以现实的希望,使他们看到不久就能得到德国的实际援助,以抗拒来自俄国和英国的威胁。

  从上述任务的角度来看……莫斯科问题就其本身意义而言,实际上已退居到了次要地位”。(见《军事历史杂志》,1962年,第11期,第86页)

  希特勒1941年8月21日发出的训令和1941年8月22日给陆军总部写的关于对苏作战问题的便函,成了前希特勒将军们在西方资产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别有用心文章的主题。如,“元首”的老部下及其意志的执行者蔡茨勒、提伯尔斯克希、布卢门特里特、韦斯特法尔等将军企图把法西斯德军将领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的滔天罪行洗刷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