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四念处 >

第3章

四念处-第3章

小说: 四念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六个内在的和外在的根尘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六个内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和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根尘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他知道眼根,他知道色尘,他知道任何依于这两者所生起的结缚(系缚)。他知道未生起的结缚(系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结缚(系缚)如何舍弃,他知道舍弃的结缚(系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他知道耳根也知道声尘……他知道鼻根也知道香尘……他知道舌根也知道味尘……他知道身根也知道触尘……他知道意根也知道法尘,他知道任何依于这两者所生起的结缚,他知道未生起的结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结缚如何舍弃,他知道舍弃的结缚如何于未来不再生起。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六个内在的和外在的根尘心法来观察心法。」
四、七个正觉的因素(七觉支)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七个正觉因素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呢﹖比丘,如果念觉支(意念专注的正觉因素)在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念觉支在自己(的内心)消失了,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生起,他知道完全开发的念觉支是如何发生。如果择法觉支(检查身心状态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精进觉支(力行正道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喜觉支(法喜洋溢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猗息觉支(安详宁静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定觉支(专精一致的正觉因素)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如果舍觉支(泰然舍弃的正觉因素)

在他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比丘知其出现;如果舍觉支在他自己(的内心)消失了,他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生起,他知道完全开发的舍觉支如何发生。」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就关于七个正觉因素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
五、四圣谛
「再者,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有关于四圣谛的心法来观察心法,他如何观察思惟﹖比丘如实知『这是苦』;如实知『这是苦集』;如实知『这是苦灭』;如实知『这是苦灭之道』」
比丘们,什么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对五蕴的执着(北传译为五阴炽盛)就是苦。

「比丘们,什么是生﹖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受生,形成、出生、诸蕴的出现,感官的获得,比丘们,那就叫做生。」
「什么是老﹖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老化,衰弱、落牙、白发、皱肤、佝偻、感官功能衰退,比丘们,那就叫做老。」
「什么是死﹖在任何种类的一切众生都有过世,迁逝、终止、消失、死亡、弥留、结束、诸蕴分离、舍弃身体,比丘们,那就叫做死。」
「什么是忧﹖不论什么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忧伤、哀愁、内心的忧愁、内心的忧患,比丘们,那就叫做忧。」
「什么是悲﹖不论什么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哭泣、哀悼、悲伤啜泣、大声恸哭,比丘们,那就叫做悲。」
「什么是苦﹖任何身体上痛苦的感受,不愉快的感受,从身体接触所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那就叫做苦。」
「什么是恼﹖任何心理上痛苦的感受,心理上不愉快的感受,从心理接触所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那就叫做恼。」
「什么是失望沮丧﹖不论什么时候,当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失望、绝望、沮丧、失神,比丘们,那就叫做失望沮丧。」
「比丘们,什么是怨憎会﹖任何人都会有他不想要、不喜欢、不愉快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任何人都会遇到幸灾乐祸者,心怀害意、不适、不可靠的人、而必须与他们聚会、交往、连络、共事,比丘们,那就叫做怨憎会。」

「什么是爱别离﹖任何人都会有他想要、喜欢、愉快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任何人都会遇到随喜祝福者,心怀善意、适意、可靠的人,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晚辈、朋友、同事、血亲,却丧失聚会、交往、连络、共事的因缘,比丘们,那就叫做爱别离。」

「什么是求不得﹖比丘们,受生所支配的众生们生起这样的愿望:『哦!但愿我们不受生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必受生!』但是这不是靠着愿望就能得到的,那就是求不得。受老、病、死、忧、悲、苦、恼和绝望所支配的众生们,生起这样的愿望。『哦!但愿我们不受老……绝望所支配,但愿我们不会发生这些事!』但是这不是靠着愿望就能得到的,那就是求不得。」

「比丘们,简而言之,怎么说对五蕴的执着是苦呢﹖如下所述:对色蕴的执着,对受蕴的执着,对想蕴的执着,对行(心理形成)蕴的执着,对识蕴的执着,简而言之,这些就是对五蕴的执着。比丘们,那就叫做苦圣谛。」

「比丘们,什么是苦集圣谛﹖那就是导致再生的渴爱,欣喜于贪欲和乐趣,时时处处寻找着新奇的欣乐:也就是感官的渴爱(欲爱),「存在」的渴爱(色爱),「不存在」的渴爱(无色爱)。」
「这渴爱从何处生起和滋长﹖世间任何适意和愉快的地方,就是渴爱生起和滋长的所在。」
「世间的适意和愉快是什么﹖世间的眼目是适意而愉快的,如是世间的耳、鼻、舌、身、意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世间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适意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世间的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世间的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所生出的感受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觉想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意愿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渴爱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忆想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
「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联想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生起并滋长。比丘们,那就叫做苦集圣谛。」
「比丘们,什么是苦灭圣谛呢﹖那就是渴爱的完全消失与熄灭,放弃、抛弃、解脱、舍离。如何舍弃这渴爱呢﹖它的止息是如何发生的呢﹖」
「世间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任何适意而愉快的事物,渴爱就在那儿止息。什么是世间适意和愉快的所在呢﹖」
「世间的眼目是适意而愉快的,如是世间的耳、鼻、舌、身、意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被舍弃,渴爱就在那儿止息。」
「世间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被舍弃,渴爱就在那儿止息。」
「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被舍弃,渴爱就在那儿止息。」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色、声、香、味、触、法的觉想;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意愿……;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渴爱;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忆想……;对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联想是适意而愉快的,渴爱就在那儿结束,渴爱就在那儿止息,比丘们,那就叫做苦灭圣谛。」

「比丘们,什么是苦灭道迹圣谛呢﹖那就是八正道,所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比丘们,什么是正见呢﹖比丘们,那就是知道苦,知道苦集,知道苦灭,知道苦灭道迹。这就叫做正见。」
「比丘们,什么是正志呢﹖决心离欲,决心不怀恶(敌)意,决心不愿伤害。比丘们,这就叫做正志。」
「比丘们,什么是正语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就叫做正语。」
「比丘们,什么是正业呢﹖不杀生,不取未经给与的东西,不做不正当的性行为,这就叫做正业。」
「比丘们,什么是正命﹖比丘们,圣弟子放弃错误的谋生方式,而以正当的方式维持生计。(这就叫做正命)。」
「比丘们,什么是正勤﹖比丘们,比丘立志,努力、精勤、用心、奋力去防止尚未生起的邪恶的心理状态,不让它生起。他立志……奋力去克服已经生起的邪恶的心理状态。他立志奋力去产生尚未生起的善良的心理状态。他立志…………努力、精勤、用心并奋力去维护已经生起的善良的心理状态,不让它们消失,让它们增长,开发至于完美。这就叫做正勤。」

「比丘们,什么是正念﹖比丘们,比丘坚定正住,就身体来观察思惟身体,热切的,念念分明的,专注的,袪除了世间的渴爱和烦忧;他坚定正住,就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他坚定正住,就心意来观察思惟心意……;他坚定正住,就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热切的,念念分明的,专注的,袪除了世间的渴爱和烦忧。这就叫做正念。」

「比丘们,什么叫做正定﹖比丘舍离了感官的欲望,舍离了不善的心理状态,进入并保持初禅——离欲而生,有觉想、有思惟(有觉有观),充满喜乐。然后,平息觉想和思惟,得到内在的宁静和心意的专一,他进入并保持第二禅——专精而生,没有觉想和思惟,充满喜乐。然后,喜受消失了,保持着轻安舒泰,专注和念念分明,他自己体验着圣弟子所说:『住于宁静和专注就是快乐』的乐受,他进入了第三禅。然后,他舍弃了苦乐的感受,先前的悲喜皆已消失,他进入并保持于第四禅——超越苦乐,由宁静和专注所净化。这就叫做正定。比丘们,那就叫做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就外在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就内、外在兼具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法生起的现相:他坚定正住,观察思惟心法消失的的现相;他坚定正住,一并观察思惟心法生起和消失的现相。然而,念住『有此心法』不过是为了觉察和认知(真相)所需而已,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那就是比丘应如是就关于四圣谛的心法来观察思惟心法。」

「比丘们,任何人如果修习四念处,只要七年,便可望得到两种果证之一:当生证得阿罗汉,或者,如果还有一些余蕴,就会证得阿那含(不还者)。姑且不说七年——任何人如果修习四念处,只要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就可望得到两种果证之一……;姑且不谈一年——任何人如果修习四念处,只要七个月……,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个月就可望得到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