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王羲之评传 >

第8章

王羲之评传-第8章

小说: 王羲之评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实要求,但此政治方略不能全盘肯定,特别是在后期有较为恶劣的后果。据《晋书·顾和传》载:〃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既然可以网漏吞舟,何须〃察察为政〃?细致了解治理情况岂不是多此一举?在当时由于① 《晋书·王羲之传》。
① 《晋书·庾翼传》。
② 《世说新语·政事》。
王导的愦愦之政,对贪官污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门阀豪强更是宽容放任。〃时王寻辅政,主幼时艰,务存大纲,不拘细目,委任赵胤、贾宁等诸将,井下奉法,大臣患之。〃①鉴于这种情况,陶侃和瘦亮都曾想起兵废黜王导,由于郗鉴的劝阻,未曾行动。王羲之对在王导政治统治下的时局极为不满,尤其对〃仓督监耗盗官米〃的罪恶表示极大的愤慨。主张惩办贪官污吏和不称职的官员。王羲之反对〃网漏吞舟〃、反对王导的〃愦愦之政〃是不言而喻的。
 

四、政治理想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拔萃国举〃,在他一生中不乏救国匡时之志。他给殷浩的书信中曾表示: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②当时关陇由苻秦王国统治,已蜀是由成汉王国霸占,他们都很强大,经常侵扰东晋,构成外患。王羲之立志要〃宣国家威德〃,收复关陇、巴蜀,在边疆艰苦奋战、建功立业。但事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后来他做殷浩的护军将军和会稽内史,在《恭命帖》中云:〃寻复逼,或谓不可以不恭命,遂不获已,处世之道尽矣!〃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实现。
王羲之认为力争武功,作非所当,主张文治为上,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宜虚己求贤,与有识之士共谋国家大事。
王羲之希望自己成为诸葛亮式的人物,自然他想有一个像刘备一样的君主〃三顾茅庐〃。他非常赞赏诸葛亮对刘备的建言。诸葛亮在隆中长期观察天下形势,精心谋划统一中国的策略。与刘备的这番谈话就是所谓的〃隆中对〃。
上羲之在《遗殷浩书》,《与会稽王笺》中均站在比较客观的主场,对〃彼〃、〃我〃的情况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提出了〃保江〃战略策略,从中不难看出他吸收了诸葛亮军事思想。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和诸葛亮不同,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政治纲领行事,而殷浩拒绝接受他的战略对策。
王羲之敬慕诸葛亮,他与诸葛亮有不少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山东临沂人,都在豫章(今江西南昌)任过职;他们唇枪舌剑,都有辩才。王羲之赞赏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联合孙权、内修政理,以夺取中原,完成统一大业的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政策策略。
王羲之认为〃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他反对党同伐异,主张协和共处,维护政局安定。为了统一大业,要效法廉颇、蔺相如,一致对外,他劝殷浩把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画在屏风上,以示训导。文献上这样说:殷洪源与桓温不协,王逸少移书苦谏,欲画廉蔺于屏风???王羲之曾在谢万的信中说,〃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陆贾是汉初政论家,辞赋家,官至大中大夫,他认为武力可以夺取政权,却不能单靠它来维持政权。所以① 《晋书·庾亮传》。
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右军集题词》。
他向汉高祖提出:〃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②王羲之依陆贾处世,即依陆贾的政见处世。
东晋建立不久,其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使用武力是不适当的,政以道胜,其道者就是儒家、黄老之道,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章评述。
 

五、审量彼我的决策思想
战争中有一系列的决策问题,王羲之认为要〃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
这与〃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笔者认为〃审量彼我〃的军事思想更加深刻。这里有精审、审时度势的内涵,对〃彼此〃有量的分析,这一点无论是对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非常重要,没有对各种军事要素〃量〃的掌握与分析对比,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量〃不仅限于数的概念,还有衡量权衡之意,通过〃审量彼我〃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
对待北伐的基本态度东晋虽然在江南建立了政权,但北方的中原大片领土被胡人占领,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北伐是当时政治、军事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过我们不能离开当时双方的形势,简单地用支持或是反对北伐来判定是否正确。东晋初建时期,南渡的百姓,他们饱尝了家破人亡离乡背井之苦,怀念故土。而北方的士族迁至江南,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且惊魂未定,何去何从,如何对待残酷现实?存在着两种精神状态和情绪。《世说新语·言语》作了这样的记述: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竹宴。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止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里的周侯是王蓑之的延誉者周颌,他对江叹息代表了一部分过江士族的思想感情。而王导〃愀然变色〃,慷慨陈辞:〃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显然是另一种精神状态。王导的这一政治纲领,团结了朝野一批人,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拥护。他们以上述纲领作为精神支柱,盼望有朝一日光复中原大地。第一次发动北伐的是祖逖,他是中原沦陷后移居京口的一位将领,当时王导为首的统治集团不敢对北伐提出异议,怕夫去民心丢掉具有号召力的〃克复神州〃的旗帜,故提出〃使白招募〃组织北伐,只给祖逖调拨一千人的粮食、布三千匹,不给铠仗兵器。建兴元年(313 年),祖逖带领一批人马渡江,当船行驶到江心时,祖逖击揖而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表示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祖逖在淮阴铸造兵器招募士兵,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失地,晋元帝怕他势力太大,派怔西将军戴渊总领北方六州军事,阻止祖逖北伐活动。此时祖逖感到深受掣时,缺乏有力的支援,北伐成功无望,优愤而死,使收复的领土再次失去。
诚然,东晋政权建立不〃,立足不稳,政治上尚下强大,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客观原因。但统治阶级不肯支持是主要的。王导虽然慷慨激昂地表示② 《史记·陆贾传》。
要〃克复神州〃,但这纯属是一种策略,拢络人心而已。吕思勉论及《王导传》时说:〃此传颇能道出东晋建国之由。三言蔽之曰:'能调和南方人士,收用北来上大夫,不竭民力而已。??帝之本志盖仅在保全江表而不间北方,即王导之志亦如此。故能志同道台。东晋之所以能立国江东者以此,其终不能恢复北方者亦以此。〃①这种评论分析确实是击中了问题的要害。
有经纶大略的军事将领庾翼〃以石虎衰暴屡表北伐〃,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 年)他移屯襄阳,征发六州内车牛驴马和地主的奴仆当兵组织力量,命庾冰镇守武昌,为翼的后援,准备大举进攻后赵和成汉。当时蔡谟认为〃若弃江远去,以我所短,击彼所长,惧非庙胜之算〃。实际上,东晋士族地主和多数朝臣偏安江左,不肯冒〃累卵〃之险,害怕失去自己的安乐窝,所以反对这次北伐。而王羲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想克定有期〃。王羲之盛赞如此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东晋统治集团内部虽有矛盾还不是太尖锐,更重要的是北方石虎继位,他暴虐成性,任意残害百姓,〃猎车千乘,养兽万里,夺人妻女,十万盈宫〃①。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一触即发。这些都为北伐提供了准得的良机。王羲之支持庾翼北伐还基于对庾翼为人的深刻了解。庾翼〃戎政严明,经略深远,数年之中,公私充实,人情翁然,称其才干。由是自河以南,皆还归附。〃②他早有〃复兴〃的雄心壮志,以〃灭胡平蜀为己任〃,对北伐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基于敌我双方的形势分析,王羲之决定支持这次北伐。
(二)反对殷浩北伐
对殷浩发动的北伐,王羲之竭力反对。殷浩、桓温都是握有兵权的大将,他们为权力之争水人不容。殷浩将颖川荀羡作为羽翼以对付桓温。王羲之密说殷浩、荀羡应以大局为重,他认为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睦,不宜内构嫌隙。可是殷浩、荀羡怎么也听不进去。当王羲之知道殷浩要冒然进行北伐时,立即以书劝阻,但没有奏效。殷浩仍整军前行,结果在颖水桥(今河南省许昌县)吃了败仗。殷浩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准备再度北代。王羲之以为必败,并立即致书于殷浩和会稽王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尽怀极言〃劝其休养生息,尊贤虚已,不要快意于目前,致生民于涂炭。
王羲之在《遗殷浩书》中写道: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恒,不能须臾去怀,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败丧,此可熟念。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想识其由来也。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今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①,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摩而已。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①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第1 版,第4 章第1 节。① 《晋书·石季龙载纪上》。
② 《晋书·庾翼传》。
① 《晋书·王羲之传》原无〃若〃字,此据《资治通鉴》校补。
急。
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举,未能事事允称,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复与众共之。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征役兼至,皆以军期,对之丧气,罔之所厝。自顷年割剥遣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王羲之首先从上次北伐失败谈起,殷浩第一次北伐是公元352 年,就在这一年又准备第二次北伐,阖朝上下正为之〃惋怛〃,不能忘怀。在这种情况下,应诙认真地总结失败教训,而不能重蹈覆辙。还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从长计议,以期改弦更张,其出发点是为了巩固东晋的江山大业。信中分析了〃自寇乱以来〃的形势和前几次北伐失败的教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王羲之还从私人的角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