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81章

大清风云-第81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熙十八年,京城发生地震,康熙命令文武百官上书言得失,官员们总结出了六大问题,其中就有“吏治腐败,民生艰难”,地方官为了前途,谄媚上司,搜刮百姓。京城的一些大官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巧立各种名目中饱私囊,地方的官僚如果要向户部报销的话,是必须得送礼的。不送礼的话,户部官员就对其百般刁难。送够了礼,即使虚报,也可以通过。贪腐事件已经形成集团化的趋势。
官员们在推荐人才的时候,习惯于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互相包庇,结党营私。即使像康熙这样贤明的君主都拿不出非常有力的措施对付这些官场腐败现象。譬如,康熙发现山西巡抚穆尔赛贪酷成性,秽迹昭彰,但当康熙问大学士和九卿们穆尔赛这个人为官怎么样时,这些人居然一起包庇,说穆尔赛这个人是一个好官,为政清廉,体恤百姓。
康熙的首席大臣明珠也是一个贪官,但康熙始终没有动他。康熙曾经对明珠说:“明朝末期,君臣隔阂,导致天下有难,百姓生存难,上面不守道,下面不守法,结果亡国了。”康熙的言外之意是希望明珠能够收敛点,可是管用吗?说实话,没多大作用。
但对于吏治,康熙绝不会不闻不问,他多次表明自己整饬吏治的决心。康熙公开说:“现在什么事情都可以慢慢做好,唯独吏治安民这件事最不能迟缓。”
为了整顿官吏,康熙实行了考核制,定期对官员进行抽查。在康熙后三十年里,处理了一千五百多个官僚,这些人要么因为“才力不及”,要么因为“浮躁”被降职调用,还有一千五百多人被革职。受到表彰的清官和有能力的官员有七百多人,被惩处的官员有五百多人,被辞掉的老弱干部有两千七百多人,这些老弱已经失去了工作能力,仍然霸占在岗位上,让康熙很不满。
康熙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还只是治标。除此之外,康熙在思想教育方面也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但是思想教育是所有方法里效果最不好的。这些官僚都是聪明人,你跟聪明人说老生常谈的道理不管用。
当然,康熙还实行了另一个有效的方法:密奏。密奏可能存在挟私报复的情况,康熙并不会一味相信密奏的内容,会进行核实工作。用密奏的方式查贪官,效果比思想教育要好得多,通过这种方式,康熙查出了大量的贪官。
贪官是查不尽的,康熙能力再强也没有三头六臂,所以在治贪的同时他积极宣扬清官,树立榜样作用。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他召见了直隶巡抚于成龙,当面夸奖他:“你是这年头第一清官,朕对此是心知肚明的,希望你能够始终保持这种气节,像你这样的人就是我大清的栋梁啊!”康熙经常对大臣们夸奖于成龙,希望大家以于成龙为榜样。对于成龙,康熙屡次给予荣誉和经济上的嘉奖。于成龙死后,康熙因为他操守始终如一,加封太子太保,谥清端,并亲自送给于成龙家人“高行清粹”的匾额。
事实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康熙推出一个于成龙是希望出现千百万个于成龙。虽然一时间不可能出现这么多清官,但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清官逐渐形成了一股力量。大清的官僚体系里出现了一股清流,像傅腊塔、格尔古德、范承勋、王骘、彭鹏等这些人都是清官。
康熙不仅提拔清官,而且对清官进行了必要的保护。康熙很清楚,清官廉吏在官场上很容易受到排斥,对于那些攻击清官的言论和行为他从不轻易相信,而是切实考察。江宁知府陈鹏年是一个清官,康熙南巡来到江宁时,陈鹏年极力阻止总督增派钱粮,结果总督为了整他,让他接待康熙。康熙的近侍照例找到陈鹏年,向他索贿,陈鹏年不理。近侍便故意陷害陈鹏年,在康熙卧榻上放一个蚯蚓篓。
这事发生后,康熙当然不高兴了,心想,你这个陈鹏年是怎么接待我的,居然在床上放了个蚯蚓篓。但康熙在江宁织造府的时候,曾经问了一个小孩子:“你们这里有好官吗?”小孩当即说出了陈鹏年的名字。康熙再派人调查,发现陈鹏年确实是一个清官,他觉得这事不对劲,陈鹏年应该不会做出这种事情,于是派人去调查,发现是别人想陷害陈鹏年。还有一次,陈鹏年被人陷害入狱,百姓们纷纷为他请命。这些事情被康熙发现后,力保陈鹏年,并接连将他升为浙江巡抚、兵部侍郎、左都御史、两江总督、河道总督、吏部尚书等等。
康熙经常鼓励官员们要做清官,他说:“做好官,不仅自己光荣,还能光宗耀祖,反之则身败名裂,留下骂名,做贪官有什么好的?”
巡视的时候,他对山东官员说:“做官啊,清廉放在第一位,当清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但百姓景仰,就是卸任之后,百姓追思,创建祠庙,岂不是美事。百姓的口碑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各位好自为之。”
奖掖清官的同时,康熙对贪官的打击也毫不手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处决了贪官王永祚。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揪出了蔡毓荣贪污集团,鉴于蔡毓荣平定吴三桂有功,免死刑,发配黑龙江。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展开了对穆尔赛贪污案的清查,再次挖出了一个庞大的贪污集团。
总之,在康熙执政期间,始终将吏治作为头等大事。虽然康熙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譬如他就始终没有拿下大贪官明珠,但他在吏治方面做出的功绩还是应当肯定的。

第八章家事更比国事烦

在太子位置上坐了三十多年,胤礽的心情已经有点变态,确实,这个等待太漫长,容易让人疯狂。有一次,围猎的时候,他听说康熙身份欠安,心情很兴奋,几次派人去察看康熙的日常起居。还有一次,他本人偷偷地来到康熙帐前,扒开帷幄的缝隙,偷看里面的情况。不巧,这事被其他皇子撞见了,将这事告诉了康熙。
皇帝好做,父亲难做
作为一个皇帝,康熙能够打八十分以上。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好父亲,至少比他老爹顺治强得多,康熙是一个非常有父爱的皇帝,但别人眼里的好父亲未必是儿子眼中的好父亲。
作为一个父亲,康熙有太多的痛处,以至于最后雍正继位都不明不白,到处流传雍正夺嫡篡位。我们来看看康熙与众不同的一面吧!
一切还得从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的那天说起,这一天康熙结婚了,年仅十二岁。新娘是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这次婚姻是一次政治婚姻,当然也不排除小康熙爱上了那个比他大三个月的小姑娘,不过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康熙刚继位时政局不稳,让他早点结婚是为了生儿育女,给大清国一颗定心丸。同时,方便康熙早点成熟,早点亲政。康熙跟他爸顺治一样,虽然早婚,但其实也不早。他发育得比较早,很早就对女性表现出了“雄心勃勃”的兴趣。孝庄看到康熙那么早就对女人感兴趣,不希望他闹出什么笑话,所以早点让他结婚。孝庄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人,康熙一生深受他影响。
结婚两年后,康熙才生下第一个孩子,而且是个男孩,不过这个孩子没保住。康熙再接再厉,生了十来个小孩,接连夭折了七个。
幸运的是,康熙和赫舍里氏非常恩爱,康熙后来回忆她说:“皇后节俭居家,宽仁待下,仪型允备,淑德着闻。”这场包办婚姻开出了爱情的花朵,这是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幸福的一件事,至少,顺治的悲剧不会再重演了。
康熙八年(1669年),灭掉鳌拜之后,赫舍里氏又怀孕了,为康熙生下了一个儿子。对这个孩子,康熙非常珍爱,给他取名为“承祜”,希望承上天的保佑,这孩子能茁壮成长。
承祜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很得夫妇俩的欢心,只可惜两岁半的时候,这孩子也夭折了。这对夫妻俩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皇后因此陷入了悲伤之中,就像当年皇太极的爱妃海兰珠丧子一样。
康熙的悲痛也可以想象,孩子的去世让他心情灰暗,遇事消极。大臣们纷纷劝他节哀顺变,皇后受得打击更大,儿子去世后,她不久就陷入了一场大病中。
就在康熙陪同祖母孝庄温泉疗养的时候,忽然接到皇后病重的消息。康熙是一个非常注重孝道的人,他不敢把这事告诉祖母,但精明的孝庄从康熙脸上看出了什么,问他原因。康熙如实相告,孝庄让他赶快回去照顾皇后。康熙于是连夜赶到皇后身边,在康熙的精心照顾下,皇后的病情好转,恢复了健康。
三藩叛乱之时,康熙帝焦头烂额,就在这内忧外患之中,皇宫中再次传来喜讯,皇后再次临盆了。但这次似乎有点……有点难产,或许是受了吴三桂叛乱的惊吓吧!总之,这次状态不是很好。
皇后没有让康熙失望,经过艰难挣扎,终于生出一个男孩。可惜,当太监把这个消息告诉康熙时,康熙却凝固了,没错,孩子保住了,大人没保住。
欢乐和痛苦同时来到,吴三桂等人还在那边折腾,康熙陷入了沉默中。皇后去世时不到二十一岁,如花的年华,康熙为她洒尽泪水。
当时战火纷飞,全国大乱,康熙在百忙之中仍然为皇后辍朝五日,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皇后的灵柩停了二十一天,康熙几乎每天都到皇后的灵前祭酒,然后一个人坐在那里默默流泪。皇后去世三年后,康熙没有册立皇后,后来还是在孝庄的要求下,册立了新皇后。
康熙对皇后的感情非常深,曾经写诗怀念:“月掩椒宫叹别离,伤怀始觉夜虫悲。”
也许正因为这份深情,皇后留下的儿子才享受到了清朝三百年来没有一个皇子享受的待遇,他生下来不到两年就被立为太子。这个太子就是胤礽。
胤礽并不是康熙最大的儿子,但却是嫡长子,他的地位在康熙所有的子女中是最尊贵的。康熙之所以给他这么好的待遇,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亡妻的怀念。胤礽两岁的时候,康熙推翻祖制,立他为太子。
康熙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有一天能成才,继承大统。所以,亲自担任他的教育重任。尽管康熙日理万机,还是抽出时间亲自教太子四书五经,每天临朝前,都要督促太子背诵昨天学习的内容。如此耳提面命,寄予了深厚的父爱。
太子六岁时,康熙为他请了著名的大学士授课。太子的表现也非常不错,继承了父母基因,各门课程都非常优异,文武皆备。而且太子长得仪表堂堂,有君王之相,康熙非常喜悦,特地为他建造了一座园林,以便随时能够见到太子。
康熙经常亲自检查太子的功课,一次,他问太子的老师汤斌:“太子的书读得怎么样?”
汤斌回答:“太子聪明睿智,学问精深,实在是江山社稷的福分。”
老师们虽然有拍马屁的嫌疑,但由此也能看出太子确实不是庸碌之辈。到了夏天时,太子坐在那儿学习,既不让人挥扇,也不脱衣服,端坐着看书,而且没有厌烦的样子。由于刻苦用功,太子的满汉文水平都相当高。以至于大臣们都说:“我们虽然也学过满文,但不能精通,看到皇太子的满文书法,臣等真是望尘莫及。”
汤斌甚至对皇太子说:“皇上对太子要求过于严格了,这么炎热的天气,功课又这么重,恐怕太子吃不消啊!”
康熙说:“太子每天苦读,寒暑未断,从来没有抱怨过,如果是我强迫他,他也不会这么聚精会神啊!你们都看到了,我什么时候逼过他?”
康熙兴致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