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64章

大清风云-第64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显然,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活动。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就参与了这件事,索额图当时已经是吏部侍郎,为了配合康熙擒拿鳌拜,居然进宫做了侍卫。索额图因为擒拿鳌拜有功,一个月后升任为大学士。
说鳌拜对康熙的行为毫无觉察也不对,宫中到底有鳌拜的眼线,鳌拜不可能不了解康熙的动向,不过他万万没想到康熙敢在大殿上擒拿自己。加之当时朝中全是自己的势力,鳌拜实在没想到康熙的胆子居然这么大,竟敢擒拿自己。
接下来的问题是: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这些个侍卫真能制服得了他?就算人手众多,鳌拜又猝不及防,被制服了。那为什么鳌拜被抓后,他的党羽没有谋反?
事情还得从鳌拜的性格说起,鳌拜这个人作威作福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他根本就没有谋反的举动,鳌拜是异姓臣子,依据满族传统,奴才对主子必须保持高度忠诚。鳌拜从小就生活在家法严厉等级森严的满族社会里,奴才和主子的思想特别根深蒂固,骨子里是不敢谋反的。
当然这只是我的判断,鳌拜表面上是一头老虎,骨子里还是一条狗。
鳌拜被抓了之后,也没有争辩,所有罪名都承认了,说明鳌拜骨子里还是认康熙这个主子的。这时,鳌拜为了保全性命,突然揭开衣服,袒露身体,露出身上的累累伤痕。鳌拜说:“这是我以前为了救你的祖父留下的伤痕,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康熙一看,触动很大,最终免鳌拜一死,判处无期徒刑,鳌拜的儿子也免死。
鳌拜被捕后,遏必隆和一等侍卫阿南达等也被抓了。经过详细调查,并没有发现遏必隆有结党的痕迹,但遏必隆明知鳌拜结党作恶,却不进行弹劾阻止,被革去爵位,一等公爵的封号传给儿子。鳌拜的一些党羽比鳌拜的下场还惨,内大臣兼大学士班布尔善、鳌拜的弟弟穆里玛和侄子塞本得以及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吏部侍郎等人,全部处以死刑。
对于一些趋炎附势、巴结鳌拜的小人,康熙选择从轻发落,教导训诫一番之后,继续做官。
幕后高人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康熙亲政之初,孝庄在背后遥控指挥。在许多人眼里,孝庄就是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如来佛,康熙的主观能动性根本就没有凸显出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很难解释康熙后来的作为,那时孝庄已经死去了多年,康熙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既打败噶尔丹,又把俄罗斯搞得服服帖帖。在康熙时代,清朝的版图达到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
由此可见,即使康熙在十几岁的时候,也是有自己独立思维的,绝对不是任何人的傀儡。既不是鳌拜的傀儡,也不是孝庄的傀儡。所以,康熙和孝庄的关系事实上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温情:一对感情深厚的祖孙。由于处在权力的高位上,两人的关系事实上是非常微妙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康熙智擒鳌拜这事情是在孝庄的授意下进行的,还是康熙“自作主张”的。
要解开这个谜并不容易,只能根据史料发现蛛丝马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收有一份《康熙帝钦定鳌拜等十二条罪状谕》,里面的日期是“康熙八年五月十二日”,但是《清圣祖实录》里面记载康熙捉拿鳌拜的时间为“康熙八年五月戊申”,也就是五月十六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康熙捉拿鳌拜的时间比史书记载提前了五天,史书记载的这天实际上并不是擒拿鳌拜的时间,而是向王公大臣宣布鳌拜罪状的时间。
中间这五天,康熙在干啥呢?为什么他没有立即向朝臣宣布鳌拜的罪状?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牵涉到康熙和孝庄的关系。
这五天的时间里,康熙就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为啥?因为捉拿鳌拜这事完全是他自己的主张,所以现在他正在等慈宁宫那边的态度。
康熙为啥事先不请示孝庄?因为他认为孝庄不会支持自己,一个是怕自己把事情办砸,另外以孝庄的性格也不会同意做这么出格的事情。四个辅政大臣是孝庄亲自选定的,康熙亲政后,孝庄又挽留辅政大臣。康熙曾经就亲政的事情亲自询问过孝庄,孝庄以一个长者的眼光说道:“钱粮、刑罚这些事,事关重大,你又不太了解,如果出错了,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毫无疑问,四大辅臣把事情搞得也挺乱的,尤其是鳌拜,但是孝庄一直坚持维稳逻辑,不想把问题进一步弄复杂。
一般人认为孝庄对康熙非常信任,康熙也对孝庄很信任。事实上,真是这样吗?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孝庄对于这个孙子能否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是心存怀疑的,这种怀疑非常正常,搁谁谁都怀疑,一个少年能够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吗?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么多昏君暴君就知道了,那些人大多是成年人,结果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煳涂,而康熙还未成年呢!
当然,孝庄最担心的还是康熙身上有顺治的影子。可以说,顺治已经给孝庄造成了心理阴影,偏偏康熙身上有很多顺治的影子,比如喜欢汉文化,父子俩都有叛逆倾向。所不同的是,康熙似乎比顺治更沉稳、更细心,也更现实,但是他们父子在精神层面是相通的。孝庄对顺治更多的是否定,而康熙却更多的是认同,他觉得当时很多人没理解父亲,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其实是一个天才的管理者,高瞻远瞩,秉性真纯。
所以,康熙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顺治“平反”,他想告诉世人,我老爸是被人抹黑了,没有宣传说的那么差劲。他为顺治修建了“孝陵神功圣德碑”,通过歌颂顺治含蓄地表达了对孝庄当年崇尚满洲贬低汉人的不满。
这些做法毫无疑问让孝庄很担心康熙变成下一个顺治,这可能就是孝庄为什么让辅臣继续辅政的原因。孝庄已经六十多岁了,她不想再承受折磨,不想再有任何风浪,此时的她又如何能够理解胸怀天下雄才大略的康熙呢?换句话说,孝庄只想守着一亩三分地,别出乱子就行,而康熙却想独步历史,成为开疆拓土的千古帝王。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顺治身上的那些叛逆和敏感,康熙都继承了。但是更可怕的是,康熙比他父亲多了沉着、勇气和城府,俨然是一个经过改良修复的升级版顺治。
鳌拜擅权康熙早就看不下去了,如果不尽快拿下鳌拜,他感觉朝政会越来越混乱,自己的权力也会面临着诸多不稳定因素。既然不能请示孝庄,那就来个先斩后奏。
擒拿鳌拜之后,康熙最担心的莫过于孝庄的态度。如果孝庄不同意这事的话,康熙估计也只能乖乖地放了,除非他敢进一步软禁太皇太后——康熙不是没有这个胆子的。康熙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木已成舟后,孝庄如果否定他,事情就不好收场,顺水推舟是人的正常本能。当然,康熙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大不了和祖母翻脸,自己单干,让祖母出局。一个花季少年能有这么惊人的权谋和敢作敢当的勇气,确实让人震惊,让人佩服,也让人心底发寒,然而这正是帝王的本色。
应该说,顺治的一生致力于对孝庄的叛逆,但顺治至死都没有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最终这个任务被他的儿子康熙完成了。相信,顺治九泉之下也会瞑目的。
结果出来了,康熙胜利了,孝庄妥协了。孝庄虽然妥协了,但提出不要把斗争扩大化,尽量避免引起社会动荡。这一点,康熙欣然接受,毕竟他不是朱元璋那样的刽子手,动不动就喜欢集体屠杀。
扳倒鳌拜,康熙的人生之路就顺畅得多。然而,这件事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康熙不光打倒了权臣,还结束了孝庄幕后操纵国政的局面。从此,大清国康熙一个人说了算。
康熙成为权力竞争的最大赢家,在对待祖母孝庄上面,就表现得特别孝顺,这种孝顺似乎有些过了头,过了头的东西就给人作秀的嫌疑。孝庄外出疗养,一向亲政的康熙也会陪同前往,不离左右,在世人眼里,康熙绝对是一个孝顺孙子的典范。甚至连自己的儿子夭折、皇后生病,康熙也居然瞒着不告诉祖母,还是陪着祖母。
康熙这么做或许是为了弥补孝庄对自己的不满,一个权力熏天的女人突然之间没有了权力,肯定会有失落感的,哪怕这个女人的权力欲望不是那么强。康熙坚持这么做只是为了告诉祖母一个道理:人走了,茶还是热的,没有权力,亲情还是有的。
后来的二十多年里,康熙隔几天就向祖母请安一次,孝庄感动之余分明也觉得这孩子还防着自己,怕大臣跟自己走得过近,分了他的权。孝庄其实不是一个权力欲望特别强的女人,到了晚年,她也只想好好过日子,犯不着跟孙子去争权。
从此以后,康熙开始逐步实现自己心中的宏伟蓝图。

第二章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

当年,经略洪承畴来到云南的时候,吴三桂请教他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洪承畴回答说:“不要让云南一日太平,只有天天出乱子,你才能保住地位扩充势力。”洪承畴一语道破法门,让吴三桂受益匪浅。
帝国身上的三颗大肿瘤
打倒鳌拜反帝王集团后,康熙又把眼光投向了远在边地的三藩。
这三个人我们都非常熟悉,我们先说说辽东人尚可喜。尚可喜在崇德元年被封为智顺王,顺治年间,跟随多尔衮追击李自成,李自成战死后,他回到辽东旧地。顺治三年,大顺军余部在南方起义,尚可喜奉命平定湖南。顺治六年,因平叛有功晋封为平南王。随后,他又击败桂王,不久,又在广西打败大西军余部和桂王的联军。由于尚可喜功劳卓著,清廷让他镇守广东。
耿仲明也是辽东人,以前和定南王孔有德都是毛文龙的部属,毛文龙被杀后,他们先投靠孙元化,后来又造反,绑架孙元化,最后投靠皇太极。在多尔衮入关,追击李自成的过程中,耿仲明也出力不少,李自成战死后,耿仲明还师辽阳。顺治三年,耿仲明出征湖南,立功不小。顺治六年,耿仲明进封靖南王。后来,耿仲明随尚可喜征广东时,部将藏匿犯人,清廷削夺他王爵,罚银五千两,耿仲明吓傻了,畏罪自杀。他的儿子耿继茂取代他的位置,和尚可喜合力拿下广州。清廷论功行赏,让耿继茂继承父亲的王爵,接着耿继茂又立下了不少战功。顺治十七年,耿继茂镇守福建。耿继茂的儿子耿精忠同豪格女儿结为夫妇,被封为和硕亲王。康熙十年,耿继茂病死,耿精忠承袭靖南王爵位。
吴三桂我们就不用介绍了,这个人的知名度实在太高,绝对是汉奸中的明星人物。在三藩中,吴三桂的功劳是最大的,对于大清定鼎中原最给力。
三藩让康熙感到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们军事力量的雄厚。
清朝定鼎中原后,为了节省开支,让三藩裁军。结果,名义上,耿、尚两藩各有兵力三千人,吴三桂有一万多人。实际数目肯定比这个要庞大,何况三藩一直在扩充实力。《闽中纪略》记载耿精忠光是王府里就有万余兵甲,地方上一些兵力也有很多,而且府中男子十四岁以上,全部配发弓箭,天天训练。除此之外,三藩还有绿骑兵和投诚兵,绿旗兵是由投降的明军组成,耿、尚二藩有绿骑兵各七千人,吴三桂有绿旗兵几万人。至于投诚兵则是指农民军的投降部队。这么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三藩实力的可怕。
三藩可以说是三家庞大的家族企业,重要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