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168章

大清风云-第168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撤职后依然做违法的勾当,那么就要追究保荐人的责任。正所谓外举不避嫌,内举不避亲,既要鼓励保荐人的积极性,又要杜绝保荐人徇私舞弊的做法。
保荐确实可以让国家选拔出一些优秀的人才,譬如大名鼎鼎的林则徐就是通过保荐升职的。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进士,道光二年(1822年),当上淮海道,后署理浙江盐政史,不久又升迁为江苏按察使。道光四年(1824年),升署理江苏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升任东河河道总督。道光十二年(1832年),任江苏巡抚。林则徐是一个正直的人,他能在官场上飙升离不开道光的政策支持。林则徐也没有辜负道光的期望,确实为国家尽心尽力,办了不少好事。
在治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光对人才是何等的饥渴,所以他能够做到不拘一格,越级提拔人才。杨发和田大武本来只不过是普通士兵,在平定张格尔的叛乱中侥幸生擒了贼首张格尔,道光非常高兴,提拔杨发为甘肃宁远堡守备、田大武为陕西抚标左营守备。道光甚至亲自接见这两人,当面夸奖这两人年富力壮,是可造之材。
道光选拔人才的第三个办法是考核政绩。作为一个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也不可能对帝国的官员都了解,只能根据一些政绩的数据来判断。虽然政绩可以作假,但不能不承认这也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
道光选拔人才的第四个办法是从源头抓起。所谓人才一般都是读书人,所以学院的教育要抓紧,因为这直接关乎人才的素质。道光这个办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投资教育,投资教育不能是一句空话。道光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拨款给一些知名的学院,甚至将良田大宅让给书院。这是实实在在的支持,虽然未必会有多大的效果,投资力度也不大,但可见道光对人才的那一颗虔诚向往之心。
道光所用的这些办法只不过是对历代圣王选人用人的总结,并没有多少创造性,但能真心实意地去做,已经很难得了。
从道光的言行上看,他简直是清朝的周公啊,为何世人又评价他用人一塌煳涂呢?换句话说,为什么道光就这么跟人才无缘呢?难道他不够真诚吗?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首先,我们必须得说,当时的官僚机构确实太腐败了。官僚集团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即便是皇帝,在这个庞大的集团面前也显得相对无力。当既得利益群体把持了权力之后,他们能允许道光提拔一些干练果敢的人才来损害自己的利益吗?显然是不能的。而且道光如果真想提拔出王安石、张居正这样的人,势必会损害这些集团的利益。这是客观原因,怨不得道光,以道光的能力不可能有雍正的魄力。
其次,各地举荐的人才大多是庸才,因为很多官员本身就是庸才,他们能举荐出比自己能力还强的人吗?如果真有这种魄力,他们也就不是庸才了。所以,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一般人只会提拔能力低于自己、能受自己控制的人。然而,这对于道光治国却极为不利,得不到人才,他的所有改革都会成空,功比汉高祖、唐太宗的梦想只能是梦想。
再次,道光想通过科举的方式选拔人才,这是正常的诉求。但是当时科场腐败深入骨髓,从科场中选拔出来的精英寥寥无几,若不整肃科场,如何能够选拔出优秀的人才?道光看问题做事情不够全面深刻,没有想到帝国的问题盘根错节,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胆识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最后,道光虽然求贤若渴,但往往是说得多,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给力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道光最信任的两个宰相,一个是曹振镛,一个是穆彰阿。曹振镛是典型的张廷玉派弟子,他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多磕头少说话”的理论,虽然曹振镛的官场哲学跟张廷玉类似,但是能力远远比不上张廷玉。曹振镛这个人最害怕自己提拔的人超过自己,所以有意识地提拔一些才具平庸的人,这样这些人就威胁不到自己的地位。而穆彰阿是个大贪官,他与曹振镛联手将道光蒙在鼓里。道光居然让这两人把持朝政,由此可见他说得虽好听,但一到实际问题上就是睁眼瞎。
我们不能认为道光就此表现出来的姿态全是作秀,他应该是真诚的,只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太缺乏手腕和力量了。用现在的话说,心是好的,只是把事情办砸了。
遍地都是贪官酷吏
道光一心想整顿吏治,可是事与愿违,腐败似乎是大清国的痼疾,就是把古代的三皇五帝和后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部叫过来,似乎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官僚集团的腐败和残酷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贪官多的地方,酷吏也多。
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广东番禹县出现了一个新鲜的玩意儿。这种东西由来已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只是从未记入史册,所以对道光来说非常新鲜。可是一点都不好玩儿,引起了道光很强的反感,这是可以理解的。
番禺县居然私设班房监狱。这是什么概念啊,等于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设置一个私人监狱,凡是自己看不惯的都可以抓进来,而且私设的监狱不受国法限制,官员只要能瞒得了上面,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隐蔽角落的小暴君。不用想象我们也知道,在这种班房里,虐待犯人肯定是家常便饭。
番禺县衙门附近布满了这种班房,顺德衙门东面的“知遇亭”,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凡是被虐待得快死的人,都丢到这里等死。像这样的私设监狱在许多县里都有,进了班房比进正规监狱下场更惨。许多班房把人关押在囚笼里,连腿都站不直,活生生连猪狗都不如。
班房里的差役更是以虐待犯人为乐,要想逃避被虐待,必须支付大量的赎罪钱。合法伤害权被差役们玩得如鱼得水,这些差役似乎个个都有折磨人的天赋,他们想出的酷刑花样百出,往往让犯人们叫苦不迭。但凡有钱的人,谁都会选择破财消灾,没钱的人,只好自认倒霉了。
这些酷吏为了敛财,甚至故意捏造案情逮捕当地的有钱人,人都不是傻子,知道被这帮流氓盯上了,只能拿钱赎人。没钱的人,或者不肯出钱的人,往往会被这些流氓打死。这些穿着公务员服装的地头蛇在乡里横行霸道、欺男霸女,百姓深受其害,却拿他们毫无办法。
四川仁寿县县令恒泰收人贿赂以后,将强奸改为通奸,还将无辜平民定为江洋大盗,虐待致死。有的犯人被带到公堂上,恒泰什么也不问,居然先下令给犯人打两三千小板,结果很多犯人还没有接受审问就被杖毙。草菅人命在各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一种办事习惯。
道光虽然精兵简政,裁减冗员,其实也是一项虚政。道光确实裁减了不少冗员,但是他裁减的只是正式登记在册的官员,换句话说是朝廷命官,然而背后大概有十倍的白员。所谓白员就是没有经过政府授权,却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官员。这个庞大的冗员队伍俨然帝国长出来的肿瘤,不割去帝国是不可能起死回生的。
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月十八日,查出湖南宝庆府邵阳县在监狱之外私设了三个班房,分别为外班房、自新房和中公所。在这三个班房里每年“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成为当地百姓眼中的公害。
道光明确下令禁止动用一切非法私刑,禁止虐待犯人,并且痛斥各地县吏如狼似虎,伤天害理。道光的禁令或许能起到一时的作用,但肯定不会有实质性的作用。
到了道光时期,清朝的吏治灾害已经形同蝗灾,铺天盖地,无人能治,无人能医。到最后,道光也只能像嘉庆那样仰天长叹,发出“顺其自然”的感慨。
不是道光不想管,而是真的管不了。

第十一章遗诏引发政府改组风波

还有一次,早朝结束后,道光把曹振镛留下来,曹振镛以为有什么大事,没想到道光问他鸡蛋多少钱一个。曹振镛是何等精明的人,立刻明白了道光一定是对御膳房起了疑心,想知道御膳房有没有揩油。曹振镛便捂着肚子说:“不知道,老臣这几天胃口不好,从不吃鸡蛋。”堂堂宰相,曹振镛连御膳房的人都不得罪,由此可见此人为官之圆滑。
这事得从乾隆出生说起
在《风流天子》中我们讲到了乾隆的身世之谜,这是清宫的重要疑案之一。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乾隆的声誉,也关系到皇位继承的合法性。
道光在宝座上屁股还没坐热,这个问题就被提了出来,最终引发了一场政坛地震。
嘉庆死后,道光让军机大臣代拟嘉庆遗诏,由于嘉庆在避暑山庄崩逝,遗诏中不可能不提到避暑山庄。恰好,避暑山庄跟乾隆特别有渊源,很多人包括嘉庆都认为乾隆出生于避暑山庄。于是,我们从遗诏中看到了这样的话:“况避暑山庄为皇考降生之地。”拟诏的人本来是想说避暑山庄为风水圣地,高宗乾隆出生于此,嘉庆也逝世于此,说明此地与大清关系密切。
我们知道,乾隆在《御制诗集》里一再强调自己出生于雍和宫,遗诏中的说法无疑挑起了这个敏感的问题。当然,一般人还发现不了它。
最早指出这个问题的是翰林院编修刘凤诰,不过那时遗诏已经昭告天下。刘凤诰之所以能发现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曾经编修过《高宗实录》,知道乾隆曾在诗作中三次提到自己出生在雍和宫。当时,刘凤诰把这个上报给嘉庆,嘉庆感到意外,因为嘉庆一直以为乾隆出生在避暑山庄。既然皇考自己这么说,那就定为雍和宫吧,嘉庆对此事并未重视,在一向务实的嘉庆眼里,这不过是细枝末节。
《高宗实录》虽然采纳了乾隆出生于雍和宫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广泛流传。《高宗实录》不过抄录了五份,分别保存在紫禁城、圆明园和沈阳故宫等地方。别说一般老百姓不知道,就是军机大臣也无权查看,因为这东西就相当于乾隆的档案。
谁也没有想到,刘凤诰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揪着这个细节不放,他是有目的的,而且背后指使者很可能就是道光。刘凤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跟拟定遗诏的军机大臣首领托津有很深的梁子,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刘凤诰这个人。
刘凤诰官职不过七品,但能在翰林院担任编修已经说明此人是饱学之士。既然是有名的才子,书法和文章都相当出彩,曾经是殿试中的探花,国考能考到全国第三,理应前途无量。不过,这人有个毛病,恃才傲物,派头太大,口无遮拦,又纵饮无度。如果仅仅是生活作风有问题,也不至于惨到做一个翰林编修,嘉庆也曾重用过他,让他担任浙江考区的主考官。可惜,他辜负圣恩,在主考期间作弊,最后嘉庆决定将他流放。
刘凤诰和托津的矛盾就是这时结下的。嘉庆本打算把刘凤诰流放到新疆,托津忽然跳出来说,不行啊,新疆这地方可不像从前那样落后了,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疆已经相当繁荣了。如果把刘凤诰流放到那里等于是让他公费旅游,干脆把他流放到黑龙江吧!那地方冰天雪地,野兽横行,适合思想改造啊!
嘉庆一听,托津的话有道理,流放就得有流放的样子,不能让官员到了流放地还能吃喝嫖赌,再说了,新疆的姑娘那么漂亮,把这小子流放到那里岂不是让他享艳福了。
刘凤诰后来了解到背后给自己难堪的人就是托津,恨得咬牙切齿,待在黑龙江四年的时间里,无时无刻不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