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150章

大清风云-第150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周华是个汉子,雍正未尝不在心里敬佩他,闽浙总督也对他颇为佩服,曾写诗奉劝他:“物外有人闲始见,山中可乐老方知。”希望他不要再管闲事了,好好寄情于山水吧!
乾隆即位以后,天下大赦,齐周华也获得自由了。乾隆上台后推行了一些新政,又让齐周华看到了希望,按捺不住“过问世事”的冲动。
很快齐周华就失望了,他发现这个新皇帝并不比雍正好多少,他上台后处死了曾静师徒,却没有为吕留良平反,也没有召回吕留良发配的家人。后来,齐周华到武当山当了十年的道士。乾隆二十一年,他的儿子把他接回家还俗。没想到这么一来就出事了。
齐周华回到家里后,脾气非常怪异,他要变卖家产,出版自己这辈子写的作品。最后,闹得跟家人亲族合不来,自己搬到城外一个小楼里居住,他还关起门来谁也不见,成了孤家寡人。族长齐长庚甚至向官府申请把齐周华逐出宗族,齐周华大骂齐长庚的老婆已经七十了,还到处偷人,简直人尽可夫。最后到了什么地步,齐周华的两个儿子痛打父亲,全家人都排斥他。他的家人所以这么做自是担心这个倔强的老头遗祸家门,清代动不动就搞文字狱,他又口无遮拦,这种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久,齐周华在杭州把自己平生所写的著作出版,并亲自写了对联:“恶劫难逃,早知不得其死;斯文未丧,庶几无忝所生。”说明齐周华早就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但自言对得起生养自己的父母。
齐周华也是自己想死,这人间在他眼里已是地狱。当时他家人反对他出书,倒未必是吝惜钱财,而是担心身家性命。齐周华不怕死,他们可怕死。
亲眼见过那么多文字狱,齐周华应该是有心理准备的,他与族人闹翻可能就是为了保护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齐周华把涉及他人之处全部删掉,直面乾隆这个专制魔鬼。
乾隆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浙江巡抚熊学鹏到天台县视察,齐周华拦住他的轿子,献上自己的《名山藏》等书,此外他还呈上一个状子,告发自己的亲族“迫害”自己。
案子一审就是个文字狱,齐周华供认不讳,只是否认李绂、谢济世、沈德潜、房明畴等人为自己作序,这些他全部都改名了,声称是托人伪作,全都是自己写的。乾隆明白,这个人是公开挑衅自己,下令将齐周华凌迟处死。
遗憾的是,齐周华为亲朋好友设的脱身之计在奸诈的乾隆面前完全没有起作用,齐周华的子孙照样连坐,其中四人拟斩监候,妻妾儿媳及小孩发配功臣为奴。堂弟齐召南本是礼部侍郎,被革职抄家,回家不久,齐召南就忧愤而死。李绂、谢济世等人虽久已死去,但也被抄家。
齐周华一案不光牵连甚重,而且著作也被焚毁,他想藏之名山、期盼警醒后来者的愿望也落空了。
一柱楼里飘出死亡气息
死神从天而降
江浙一带是文字狱的重灾区,一柱楼诗案也是发生在江南。这起冤案非常恐怖,不光牵连了许多活着的人,还牵连到死去的人。在乾隆后期,人们提起这个案子无不心惊胆战,这个案子与康熙朝的庄氏史狱、戴名世的南山案和雍正朝的查嗣庭案,并称为清朝四大文字冤狱。
能够跻身于四大冤狱,说明总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来看看吧!
徐述夔,扬州东台县人。他是一个神童般的人物,在古代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平庸才能平安,平安是福啊!徐述夔十七岁考上秀才,三十五岁考上举人,科举之路虽然走得缓慢一点,但他对前途还是充满希望的,希望一展宏图,成为国家栋梁。
不过,他的思想还没有调整好,没有调整到朝廷需要的那个频道。他曾经对学生说过:“本朝剃头不如明朝剃头好看。”其实,他也就是发发牢骚,自视才高,却没有得到重用。不平则鸣,写下了诸如此类的诗句:“旧日天心原梦梦,近来世事益非非”“江北久无干净土,乾坤何处可为家”等等。
徐述夔之所以这么不得志,是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他考中举人那年的试题是《君使臣以礼》,徐述夔在答卷中写下了“礼者,君所自尽也”,结合上下文看这只是很平常的句子,但是把君和自尽放在一起,一下子就被审阅的礼部官员发现了。根据清朝科场的规矩,举人的答卷必须交到京城,由礼部官员审阅。
这么一来,徐述夔的仕途就此堵死,甚至此后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心灰意冷的他回到了家里,专心写作,以此来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徐述夔打算这辈子过一种书斋生活了,他特地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别致的小楼作为书房。这个小楼很奇特,中间是一根大柱子,在柱子上端辟了两层,其他的梁柱都是嫁接在大柱子上的,所以整栋楼看起来就像是一把雨伞。楼梯是在外面的,在楼的下面有回廊和天井,种着许多梅树,环境确实不错。
徐述夔在这里读了一辈子的书,也写了一辈子的书,直到乾隆二十八年去世,终年六十岁。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诗集和小说,其中有《一柱楼诗》《快士传》《五色石传奇》《八洞天》等作品。
在徐述夔生前,这些书都没有拿去出版,乾隆二十八年,他的儿子为了纪念他,把他的遗作拿去出版。万万没想到居然惹来了大祸?
徐述夔的书中到底写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东西呢?
首先我们说说他的诗集,在诗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譬如“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举杯忽见明天子,却把壶儿抛半边”等,这些句子确实有对清代失望,怀念明代的意思。
《快士传》是一本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落榜文人,在书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落榜文人的那种痛苦和无奈。书中也提到文字狱。这部小说文字优美,情节曲折,算得上是佳作。
其他的作品“逆情”不是很大,徐述夔的作品是非常丰富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然后到图书馆里借他的书看看。
怎么就给盯上了呢?
有人猜测,徐述夔给小楼取名为“一柱楼”是有深意的,“一柱”便是“易朱”的意思,由此推测徐述夔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当然也有人说,徐述夔取这个名字是想表现自己鹤立鸡群、卓而不类。这些看法都只是猜测,即使徐述夔真有“易朱”的意思,也不能根据这个楼名给他定罪。
徐述夔的儿子徐怀祖刊发了父亲的书籍后,还到处送人,在出版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争相购买徐述夔的书籍。连江南诗坛泰斗沈德潜也赞不绝口,沈德潜跟徐述夔在同一年考中举人,两人虽然交往不是很密切,但也认识。他亲自为徐述夔写了一篇传记,称赞徐述夔人品和才华双绝,是天下读书人学习的榜样。
这桩文字狱是在徐述夔书籍出版十四年后爆发的,究竟是如何引起乾隆的注意呢?
原来徐述夔的家乡有几个望族,徐家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跟蔡家的关系很不好。两家经常闹矛盾,对簿公堂。乾隆四十二年,徐述夔的儿子徐怀祖去世,蔡家这时想赎回以前卖给徐家的田。徐怀祖曾经花了两千四百两银子从蔡家买了几顷的土地,当时是公平交易,愿买愿卖。
没想到蔡耘的堂兄蔡嘉树考上监生后,忽然要赎回田地,借口这块地里有他们家的祖坟。赎回也没问题,出价要合理,但蔡家只肯出九百六十两。不升值也就算了,你还贬值,谁卖啊!徐怀祖的儿子徐食田和徐食书很为难,他知道这是蔡家故意要敲诈他们。
蔡家在这个时候敲诈不仅仅是因为徐怀祖过世,更主要的是乾隆的禁书政策越来越严厉。蔡嘉树看过徐述夔的书,知道里面有文章可做。所以他威胁徐家,如果不把田让给自己,就告官。
徐食田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他觉得与其被蔡嘉树勒索要挟,不如主动将祖父的作品呈给官府。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有据可依的,乾隆颁布了谕旨,只要在两年的限期内交出禁书,可以免掉私藏禁书的罪名。
蔡嘉树敲诈不成,岂肯罢休,便去东台县县衙告发徐述夔书中有悖逆的话。县令不敢做主,立即送到江苏书局。江苏书局那边又把书退回来了,让他们标上“违碍”的句子。与此同时,东台县县令在判徐蔡两家的官司,把有祖坟的十亩田拨给蔡家。但蔡嘉树仍不满足,这距离他的期望还有距离,他甚至认为县令偏袒徐家,准备一举将徐家和县令一起告倒。
乾隆四十三年六月,蔡嘉树直接跑到江宁布政使衙门去告状。布政使官员陶易也不是傻子,了解整个案情后,他认为是蔡嘉树想低价赎回田地,没有得逞后故意报复;徐食田在规定时间内交出了禁书,理应免罪。陶易对蔡嘉树的行为非常鄙视,还在他的告发信上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陶易知道蔡嘉树是个卑鄙小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便让幕僚陆琰去处理这件事。陆琰比陶易的性情更耿直,他给蔡嘉树发出了一个警告:“写书的人如果在诗句中有疑似悖逆的文字,却没有实际悖逆的行为,那么,这个检举作者的人要判处诬告罪。”实际上是警告蔡嘉树及时收手。
扬州知府谢启昆后来才得知此事,说实话,他是胆战心惊的。虽说陶易是他的上司,但他做官时间比陶易要长,知道文字的问题不能这么随便处理。本来,徐家已经把书在规定时间内交出去,蔡嘉树是无事生非,案子可以轻松了结。但这事千万不能让乾隆知道了,乾隆对文字向来是宁紧勿松的。
它又是如何变成一个惊天大案呢?这还得从我们喜闻乐见的宰相刘罗锅说起。
刘罗锅干的好事
扬州衙门本来是想快点了解案子,不想也不敢惊动乾隆。没想到,乾隆居然知道了,这个惊动乾隆的人便是刘罗锅刘墉。刘墉当时在江苏担任学政,一个门生送给他一本《一柱楼诗》和沈德潜写的《徐述夔传》。
刘墉是个非常忠心的奴才,他收到这本书后,立即上报给乾隆。乾隆拿到诗集,很快就读完了。诗写得还不错嘛,乾隆心想,但是里面愤激的话太多了,这个徐述夔是不是生前吃了火药。乾隆告诉刘墉,如果这个徐述夔还活着,一定得好好惩罚他,他的孙子徐食田是在别人告发后才把书交出,也应该治罪,沈德潜不知好歹,为他作传,本来也该治罪,看他已经去世,就算了吧。
乾隆刚开始时也没想要大惊小怪,不过江苏巡抚杨魁给他一个奏折后,一切都变了。杨魁把蔡嘉树告状的过程添油加醋地复述了一遍,他说徐食田贿赂官吏,阻挠蔡嘉树告发。乾隆愤怒了,他让人把徐食田押到京城。
署理两江总督萨载火上浇油,极力怂恿乾隆把这个案子搞大,将徐述夔开棺戮尸。乾隆同意,将这个案子定为“罪大恶极”的逆案。乾隆其实是想把这个案子搞成一场政治运动,通过禁书达到思想改造和震慑官员的目的。
乾隆根本不给江苏官员们解释的机会,立即下令把布政使陶易、扬州知府谢启昆等人革职,押到京城审讯。
帝王心黑似洞
乾隆在处理这个案子的时候不是没有考虑到其中可能另有隐情,也就是说徐食田很可能是冤枉的。徐食田确实是在别人告发之前就把书呈交官府,但杨魁和萨载的奏折都说是告发后才送上去的。
乾隆想,如果徐食田在告发之前就呈交逆书,那么陶易判决蔡嘉树诬陷罪也是合理的,扬州知府谢启昆也是照章办事。没什么可指责的,唯一的罪犯就是蔡嘉树了。但是,这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