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大清风云 >

第148章

大清风云-第148章

小说: 大清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吓死大臣的伪稿案
在古代,贪污受贿也许不算是大事,但如果文字有问题,那可是天大的事情,清代尤其如此。什么错误都可以犯,就是别在文字上犯错,那可是要抄家灭门的。
这不,乾隆十六年本来好好的,莫名其妙就出现了一件让人恐怖的事情。大家知道,孙嘉淦在雍正朝就以敢于直谏闻名,应该说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好官。当年雍正对兄弟们痛下杀手,孙嘉淦就谏言让他“亲骨肉”。雍正虽然恼怒,但细细一想,觉得这个人为官正直,值得重用,反而提拔他。
到乾隆时期,孙嘉淦已经当上了工部尚书。本来乾隆也挺重视他的,没想到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一切。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份奏稿,大家争相传阅,这份神秘的奏稿最后传到了乾隆的手中,由此引起了清朝的一起特大奇案——伪稿案。
而一向胆大直言的大臣孙嘉淦竟被活活吓死。我们不禁好奇,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奏稿,居然可以把一个好端端的活人吓死?
乾隆收到这份奏稿是在乾隆十六年八月,批到云贵总督硕色的密折时,折子里掉下来一张纸,正是那份传得沸沸扬扬的奏稿。乾隆拿起来一看,越看眼睛越大,他愤怒地勐击案桌。冷静下来以后,乾隆知道这个稿子虽然署名是孙嘉淦,但肯定不是孙嘉淦写的。这个奏稿文字粗鄙,显然是没什么文化的人托孙嘉淦的名字写的。
伪稿中充斥着大量诽谤朝政的言论,而且捏造乾隆的朱批。乾隆觉得这背后肯定有不可告人的阴谋,决心把这个重大的政治犯揪出来。当然,乾隆指示军机大臣们,这事情不能走漏了风声,最好在无声无息中找到幕后黑手。
乾隆年轻时的偶像是唐太宗,所以对魏征式的官员有一种叶公好龙般的向往。还是皇子的时候,乾隆就特别敬仰孙嘉淦,等他当了皇帝,立即提拔孙嘉淦为吏部侍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让孙嘉淦监督百官。刚开始的时候,孙嘉淦也经常给乾隆谏言,那时乾隆多少还听得进去,甚至当着朝臣的面夸奖孙嘉淦。乾隆三年,乾隆提拔孙嘉淦为吏部尚书,后来又让他当直隶总督,大有把他扶上丞相的意思。孙嘉淦后来又升为协办大学士,应该说孙嘉淦的前景一片光明,直逼鄂尔泰和张廷玉。
可能正因为孙嘉淦敢于直谏的名声,有人居然冒充他的奏折辱骂当今皇上。乾隆当然知道他是清白的,也告诉他不必担心。但孙嘉淦自己害怕啊,他怕这事迟早会牵累到自己,是啊,这个歹徒为什么谁都不冒充偏偏冒充自己,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啊!自己这次恐怕难逃惩罚了,就这样,孙嘉淦越想越怕,时间一长,居然惊吓而死。这太荒唐了,也毁了他从前胆大的名声,可见,在封建社会里没有一个大臣的胆子是真正胆大的,即便是魏征,未尝不是提着脑袋跟唐太宗上班。
孙嘉淦能被吓死,说明这稿子的内容绝对“惊天地泣鬼神”,但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无法知道,因为乾隆已经把相关资料全部销毁了。根据乾隆审理这个案子时在大臣们奏折上的朱批来看,伪稿无非是说乾隆失德,有十大过等等,伪稿还为被乾隆冤杀的张广泗鸣冤。
贵州巡抚终于查到线索,伪稿是从一个叫谭永福的商人那里抄出来的。乾隆十六年六月,四川人谭永福到贵州做生意,经过安顺的时候,他对人说自己身上有一份新闻,就这么传开了。根据谭永福的交代,他是跟自己的伙计在云南的一家商号信丰行发现这个奏稿的。线索到了信丰行,信丰行的人说他们是从江西人朱醒庵那里得到底稿的。朱醒庵说是他的同乡从湖北人陈俊臣那里得到底稿的。
湖北官员兴师动众审判陈俊臣,让他们失望的是,陈俊臣也不是伪造稿子的元凶。官员们顺藤摸瓜,摸到了江西一个叫“天一堂”的铺子。江西巡抚舒格终于查出了元凶,不过这个结果让乾隆非常窝火,因为案子的元凶居然是一个名叫罗哲文的死人。
乾隆不甘心啊,所谓死无对证,查到死人头上万事大吉,自己不白给人骂了吗?乾隆开始思考,会不会是孙嘉淦得罪了什么人,有人故意报复他呢?循着这个思路去查,也没有查出个所以然。
到了九月,直隶、四川、山东、甘肃、江西、河南、江苏、福建……都在传抄这个稿子,连京城都在传,甚至蒙古王公都看到了伪稿。真是越禁传播的速度越快,三个月后已经捉拿了两百八十多个传抄的犯人,但真正的元凶仍然不知道是谁。
眼看这个案子牵连得越来越大,一些顾全大局的大臣上书请求乾隆终止这个案子,释放株连的人众。御史书成首先上书,乾隆得知后暴跳如雷,其他事情上他可以宽恕,但是涉及自己,乾隆反应非常剧烈,他痛骂书成身为满洲人,却说出大逆不道丧心病狂的话,竟然纵容社会上的人辱骂君主。乾隆愤怒地将书成革职,没多久,侍郎钱陈群也上书请求他终止此案。乾隆又把他痛骂一顿,愤怒地表示,绝对不会停止追查此事。
这一次乾隆是被真正激怒了,所以我们也能理解孙嘉淦为何被吓死。
现在全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事了,也没有什么好隐瞒了,乾隆决定公开缉拿要犯,号召各地官员先放下手头工作,把缉拿伪稿元凶当成头等大事。经过一年半的追查,因这个案子受牵连的人已经达到上千人,十几名办事不力的督抚大员受到惩罚。尽管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但元凶还是没有找到。
乾隆只好把气撒在官员身上,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西巡抚鄂昌都受到了处分,被乾隆当面责骂。官员们人人自危,朝野上下鸡犬不宁。
十七年底,出现了一个新的线索,江西巡抚鄂容安缉拿了传抄伪稿的千总卢鲁生父子。乾隆让鄂容安把他们押到京城审问。军机大臣经过审讯得知,卢鲁生是从南昌守备刘时达那里得到原稿的。根据刘时达的供词,他们并不是伪稿的源头,稿子的源头在江苏。
最奇怪的是,没过多久,卢鲁生就推翻原供,“承认”稿子就是自己伪造的,表示愿意认罪伏法。案子就这么结了,卢鲁生被判凌迟,他的两个儿子被处斩。除了查抄官员按律法处置外,其他株连之人全部释放。
乾隆为什么要匆匆结案呢?他真的相信卢鲁生是元凶吗?乾隆是何等精明的人,他知道这个案子再查下去只会越陷越深,所以指示军机大臣逼迫卢鲁生承认自己就是元凶,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也好终止这起惊天大案。
真正的元凶是谁已经不重要了,最关键的是乾隆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通过这起案子,震慑了那些对自己不满的人。
两个不要命的疯子
在现代社会疯子杀人理论上都是无罪的,如果说疯子说了什么疯话,大家都不会跟他们一般见识。别人是疯子,跟疯子计较岂不是代表自己也是疯子。然而,在封建社会,专制政府比疯子还疯,一个疯子说了几句狂悖的话,居然要置之死地。
乾隆十六年,山西巡抚阿思哈抓获了一个叫王肇基的人,这个人既没偷什么,又没抢什么,只不过说了一些胡话。但是,阿思哈却比抓到盗贼更加警惕,亲自审问他。其实,这个王肇基并不是什么疯子,不过是个穷酸秀才,想当官想发财想疯了。
皇太后万寿,他胡诌了一首诗歌颂皇太后,想谋个一官半职。他把这首诗投给山西汾州府的衙门,想让衙门的人给自己推荐个一官半职干干。
同知图桑阿本拿到诗一看,发现全是阿谀之词,阿谀倒没问题,拍马屁也是好的,但关键要阿对地方、拍到点子上。王肇基万万没有想到,谋官不成,反而惹祸。他在诗歌下面附了一段评论,正是这段评论要了他的命。
我们现在不知道这段评论到底写了什么,不过官方说王肇基的言论“毁谤圣贤,狂妄悖逆”,看来王肇基对时政发表了一些自以为是的评论。
阿思哈派人到王肇基的家里搜,又发现更多悖逆的书文。王肇基辩解说:“我不过是一个小民,写诗祝贺皇太后,只希望圣上喜欢,没有其他意思。”
阿思哈又问:“你在诗后面发表议论,妄议国事,指责大臣,毁谤圣贤,到底是何用意?”
王肇回答:“现在是尧舜盛世,我怎么可能毁谤朝廷呢?我不过是把孔孟程朱的话糅合在一起,以显示自己有学问,希望皇上欣赏我,赏个一官半职。”
阿思哈开始还怀疑王肇基可能跟伪稿案有牵连,后来发现他不过是一个“疯汉”,他奏请乾隆,请乾隆定夺。这种事,在雍正朝最多就是打一顿或者关几个月,然后再释放。但乾隆比乃父更狠毒,居然让阿思哈把王肇基杖毙于廷下。
杖毙是非常残忍的一种刑罚,比斩立决更残酷,仅次于凌迟。王肇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疯子,他的死还可以说是因言论获罪。
两年后,一个真正的精神病人被凌迟,这是大清国第一个被用酷刑处死的精神病犯人。此后,陆续有精神病患者被处死。
这个人叫丁文斌,丁文斌从小就是一个孤僻多疑之人,读过一些书,但是连秀才都没有考上。他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打短工为生。乾隆十二年,他母亲病死。自此以后,丁文斌的性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常自言自语,对着墙壁说话。丁文斌的生活更加悲惨,要文没文,要力气没力气,生活过得很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精神越来越陷入混乱中,也没多少人愿意请他抄写或是授课。走投无路之下,他跑到路边摆摊,为人测字算命。一个精神病人给人算命这是非常荒唐的,很快他就混不下去,沦落为乞丐。
虽然生活这么艰难,他在内心里还幻想着娶到一个漂亮的老婆。乞讨的时候,他暗恋上董家的黄花闺女,虽然他是疯子,也知道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可能的事。丁文斌知道,要想取得漂亮媳妇必须有钱啊!
但是怎样才能有钱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造钱,这样不就成为富翁了吧,丁文斌在想象中把自己造的钱命名为“太公九府钱”。意淫的滋味是甜美的,可是睁开眼一看,失落感更重。想来想去他发现钱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自己之所以这么下贱,倒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权势啊!
丁文斌可算是想到点子上了,对于他这样的人这是认知的突破,但也是死亡的开始。丁文斌想入非非,世上最有权势的人莫过于皇帝,皇帝要什么有什么。如果当了皇帝,不就什么都有了吗?很多造反的人都跟丁文斌有相似的想法,不过他们好歹是理智的,知道能不能当上皇帝靠的是实力和运气,而不是空想。
但丁文斌除了空想,什么都不会。到了中年时,丁文斌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经常出现幻觉。后来,他经常听到“上帝”在跟自己说话,在“上帝”的启示下,他写下了《文武记》和《太公望传》这两本书。他自认为这两本书写得相当好,想投石问路,找个公职做做。便拦住了江苏学政庄有恭的轿子,庄有恭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丁文斌指望他能看上自己。
没想到,书是送给了庄有恭,但此后毫无音信。没办法,丁文斌又沉入了幻想中。“上帝”又开始对他说话了,让他把以前的作品改写成《洪范》和《春秋》。丁文斌于是就开始修改了,他把书中的“丁子日”统统改成“天子日”或“王帝日”。在中国古代史书里,只能用帝王的年号纪年,而丁文斌居然自号“丁子”,用自己的号来纪年。这已经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