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1228章

大明1617-第1228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不是有魏忠贤和田尔耕等人压着,怕是早就有人来寻和记的麻烦了。

    和记一年在京师要送几万两银子的礼,只能买来表面的平安,那些权贵圈的高层对和记一年百万以上的利润早就红了眼,哪怕是和记有独霸草原的实力,只要这种实力到不了大明京师,那就阻止不了这些人还是在打和记的主意,并且已经开始试探的过程。

    李梦辰不介意自己被利用,他一个河南举子根本没有象样的关系网,如果能被那些大人物看中,就等于提前步入了权力的圈子,中进士的希望都大了很多。

    一旦中了进士,大好的前程就在等着他,比自己苦熬资格要强的多了。

    “李兄,对方龟缩不出,如之奈何?”

    说话的是北直河间的举子王正志,一脸嘻嘻哈哈没正形的样子,他这次过来就是凑个人数,没有李梦辰那么强烈的功利心,所以神态相当的轻松。

    “那只能使杀手锏了。”李梦辰微微一笑,和记商行不理不睬的态度也早就在意料之中……此前也不是没有人来此闹过事,学屠龙术的酸秀才,妄想一搏成名,外地刚过来的混混,想在这肥得流油的大商行门前弄些好处,还有那些外地来的自以为是的大人物,想在和记这边打秋风,这些人毫无例外的失败了,只能成为笑谈。

    “来呀,把我送给和记的两块匾打开来,叫他们好好瞧瞧。”

    四周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了,连赶过来打探消息的周奎也在其中,相信人群里肯定有类似的人物,京营将门的世家出身的将领,微服过来看看风色,某个侯爵或伯爵家族里出身,挂着指挥使官职的纨绔子弟,或是宫中派出来的宦官,东厂的打事番子,锦衣卫的校尉微服混在人群之中。

    甚至会有一些文官府邸里的长随伴当,被家主人派出来,看看和记这边的动静。

    在平常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早晨皇帝急召阁老入宫的事早就传扬开来了,坊间的气氛相当微妙,固然还没到和记大军临城的危急局面,可是也有很多人坚称,张瀚野心勃勃,必定会向大明挥刀。

    已经有不少人说张瀚的仁德爱民就是打扮自己的形象,和王莽曹操相似,是一个无视君父,狼子野心的枭雄。

    和记此前的文宣工作陷入了相当困难和尴尬的境地,好象一夜之间人们的心思和舆论就全都变了。

    在和记没有一统草原之前,张瀚是一个白手打拼起家的杰出的商行领袖,是一个名臣之后,又因为蒙古人的骚扰奋起反击,一个孤胆英雄的形象。

    加上和记一直公平买卖,和记的医馆在普通百姓间得了很多分。

    现在舆论一变,此前受过和记好处的人都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仿佛一夜之间,张瀚就成了现世的活曹操!

    而大明天子也并非汉献帝,如果双方必有一战的话,无非就是张瀚不应有的野心,大明天子的帝位传承二百多年,自古得国之正无过大明,天子并无失德,张瀚如果为了自己的一已之利悍然入侵,只能坐实了这是一个为了达成目地而不择手段的人。此前的所为无非就是拉拢和收买人心,将来如果这样的人得了天下,谁知道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就算是董卓,在其未进京之前不也是汉家的忠臣良将?

    这种指斥确实是相当的严重,和记还有张瀚其实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拥护者,但在这样掷地有声的质疑之下,很多人都不敢反驳,或是不知道怎么反驳。

    甚至也有相当部份对和记有好感的人也产生了怀疑,这就是所谓的积望不足。

    如果大明内乱,民不聊生,而张瀚积攒的威望已经足够,那么就是所有人,所有阶层都渴盼着他能出来拔乱反正。

    在没有乱搞之前的王莽就是一个天下人都能接受的新皇帝,任何角度来看这人都毫无瑕疵可言,贵族们接受他,将军们向他效忠,士人和百姓都认为他能创立一个辉煌的新朝。连刘汉的宗室们也半信半疑,但最少没有人反抗。

    一直到王莽把所有的事都搞砸了,才弄的天下人都反对。

    李渊也是养望,从河东起兵到入关中,一路顺畅无比,因为除了唐公之外,关中到河东的关拢贵族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领头人,一个叫大家都能接受的建立新朝的家族。

    得国之正,也就是得国相当的艰难,赵大得国容易,根子就歪了,朱元璋是凭自己的血汗干出来的,得天下名至实归。

    而张瀚,要想叫所有人认可,需要做的事情还真是很多。

 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送匾

    “送什么礼?”一个和记的伙计冷眼打量着眼前这几个举人,冷眼反问。

    这些伙计只是挂名,多半是军情司行动组的人,也有是帐局的镖师,当然是派过来的正经军人。

    他们都冷眼看着眼前这几人,看着眼前的这一场闹剧。

    四周的商行很多过来瞧热闹的,也有很多商行的掌柜和伙计面露不愤。

    大家都开门做生意的,如果没事就过来个举人老爷来堵门,这生意还做不做的?不管怎样,和记现在就是北方商业的龙头,大家都指着和记一起发财。

    “来来来,快点。”李梦辰身后跟着两个长随,还有另外一位举人带的长随,两块匾额用红绸布蒙着,相当的显眼。

    刘吉与李国宾等人快步赶了过来,正好看到这一幕。

    “这位孝廉何意?”和记诸掌柜只有李国宾有功名,当然是假功名,京师不少人知道,但没有人戳穿。

    当下也只有李国宾上前,拱手道:“在我和记门前这般做态,是何用意?”

    李梦辰一脸鄙视的道:“这位小友,俺只是来送匾额,又能有甚意思?”

    李国宾的秀才学识是有的,但不能进学是一生遗憾,按科场规矩,进了学的称朋友,就象举人别称孝廉,民间称老爷,秀才又叫茂才,也被人称相公,未进学的还得分白身和童生两种,好歹李国宾是个童生,和张瀚一样的学历。

    李梦辰的称呼令长袖善舞在京师如鱼得水的李国宾也是老脸一红,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李国宾家里已经当了几代的掮客,京师的权贵之家也待其如座上宾。弄个秀才身份不过是为了上门结交时方便一些,也没有人当回事。

    只有这种尖酸刻薄小人,才会有意当面羞辱。

    李国宾平静了一下,对李梦辰道:“举人在京师也不是什么贵重身份,老弟要自重一些。和记商行也更不是闹事的所在,出了什么事,大家都很难看。”

    “我是举人!”李梦辰扬着下巴道:“况且今日之事,义之所在,势在必行。”

    “何必同他们多话!”王正志昂然上前,一把掀开第一道红绸,朗声道:“这是送给故大学士凤磐公的!”

    四周传来喧哗声,京师不比别的地方,故大学士张凤磐就是张瀚的先人,这层关系不少人都知道。

    “张凤磐相公有甲征泰征二子,泰征生张耘,和记大东主张瀚就是张耘的嫡孙。”

    “原来如此。”

    “看写的什么?”

    “国之柱石。”

    “这是好话呀,看这几个举子的模样还以为是来闹事,这岂不是奉承张老相公的话?”

    “倒也当的起。”有人熟悉掌故,说道:“张江陵相公死后就是凤磐公继任首辅,还算是个好阁老,有名望有手段,张江陵很多事,都是凤磐公领头帮着皇帝给清理干净。后来丁忧回家,突然暴疾而亡,不然的话后来的相公们还得让一让位哩。”

    张四维在万历心里确实是一个相当靠的住的辅臣,相当的倚重,如果不是张四维暴毙,丁忧期结束后按大明的传统,首辅年富力强又简在帝心,必定回京重任首辅,申时行和王锡爵等人还得往后靠靠。

    “哪有这么简单!”王正志似乎听到了众人的话,脸上露出一丝狞笑,大声道:“还有一副,送给和记大东主张瀚,也是我大明的卫所指挥,现在正在草原高居天可汗,臣服众虏,也不知道对我大明是何心思。枭雄啊,我等公议送他一块匾,看他究竟如何!”

    王正志说话间把另一块红绸揭了开来。

    “孝子贤孙。”

    “唉,用心有些过深了,究竟是举人,这样直白的嘲讽有些失了格局气度。”

    “张大人到底还是在打北虏,这些人急什么。”

    “这老兄有所不知了吧,打下林丹汗,张东主就是草原之主了,手握雄兵在北,这样的人物会甘居人下?”

    “这倒是了。”

    “是嘛。他们这些能人争天下,只怕苦了我们这些人。大军南下,京师首当其冲,到时候你看吧,受苦受罪的是谁?”

    “我还一直以为张大人有仁心,是个好东主好官,名臣之后到底不凡,现在看来,造反有逆心的还不都是这名臣高官之后?王莽曹操不必提了,隋文帝,北周大臣,唐高祖,隋之大臣,还是国戚,宋太祖,后周大将,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唉,千古将相都做了古,现在又是有出来新的了。”

    “自古得国之古无过我大明,今上又无失德,外有东虏为祸,和记如果真的有异志,真是亲者痛,仇者快啊。”

    跑过来围观的多半是对政治和大局相当敏感的人,不乏有识之士。

    但所有人都是忧心忡忡,只有一群与和记相熟,并且关系十分亲近的商人在劝解。他们哪劝得了几个举子,越劝说李梦辰和王正志等人就越是高傲,他们扬着脸,逼迫和记的人一定要接受这两块匾。

    四周的明眼人也知道,这种讽刺和讥嘲太明显了,和记的人又怎会看不出?

    就算是那些战兵和军官充当的护卫也是读过书的,对这种皮里阳秋的讽刺也第一时间就看明白了,护卫们的眼里几乎要喷出火来了。

    国之柱石,张四维算当之无愧,不管有多少建树或是完全没有,总归是当国内阁首辅的大明文官第一人,受封赠的官职中就有上柱国,也有文臣的最高荣誉太师一职,国之柱石这四个字是完全当的起。

    至于张瀚的孝子贤孙匾,大明也是号称以孝立国,自汉宣传治国以孝之后,华夏列朝都是把孝提到相当高的程度。

    就算是几百年后的现代中国人也是和国外大有不同,奉养父母,和父母一起居住仍然是可以接受,并且广泛被认可的行为。

    不奉养,或是虐待,会受到舆论的严厉谴责。

    这是一种千年以上的文化传承,已经烙在了人们的骨子里。

    哪怕是几百年后都被广泛认可的思想,在几百年前的大明又如何?

    如果父母到官府告儿孙忤逆,坐实的话地方官可以判处被告者死刑,只是一般这种案子事涉名教,影响到地方官的前程,一般都是劝说几句,然后拿来不孝子痛责一番,或是痛打一顿。真的出什么名教案子,整个地方会蒙羞,比如弑亲案,一旦出了,犯罪者必受凌迟之刑,地方官会贬职,前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当地的科举都会被停止若干次,整个地方都为之蒙羞。

    这种逻辑就是某地出了不孝之徒,整个地方的风水不好,人文也差,这样的地方才会出这种案子,所以就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包括无关的整个人群都一样跑不掉。

    如果某地真的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