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602章

我要做皇帝-第602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因为少府实在太庞大了,下属的部门太多了。

    仅设一个两个副手的话,就算是三头六臂也管不过来。

    于是,设六丞来辅佐少府,管理这庞大的皇家机构跟庄园作坊。

    这位被天子点名的少府丞。博士们并不陌生。

    因为他也是自己人。

    更是黄老派为数不多的年轻俊杰——相比现在动不动就六七十岁的黄老巨擘,今年才堪堪五十岁不到的成毅,真真是年富力强!

    更重要的是,这位少府丞,还是现在天子心腹,尚书令汲黯的仕途引路人。

    谁不知道,当初就是此人慧眼如炬,果断无比,毅然向当时还只是皇子的今上举荐了汲黯。

    汲黯至今奉成毅如父兄,一如当年北平文侯侍奉安国武候及安国武侯夫人一般。

    每次下朝,汲黯首先都要去成毅府邸请安,然后才会回家。

    每逢休沐,更是跟儿子一样,前去成毅府邸,陪同成毅说话聊天。

    哪怕是现在,汲黯官职越来越高,权柄越来越大,也依旧如故。

    以至于此事传扬天下,成为佳话,甚至有成为典故的可能——现在,民间就有将张苍汲黯,相提并论,认为是忠义相继,知恩图报的代名词和最佳榜样。

    因此,当刘彻提出让成毅去主持教授格物课程时,没有人愿意出头反对!

    开什么玩笑?

    谁敢得罪汲黯这样的巨头?

    不要命了吗?

    人家是尚书令,执掌的就是一切上奏天子的公文跟奏疏,并且负责整理和汇报天下郡国事务,朝臣杂务。而且,有迹象表明,天子在未来会不断的增加尚书令跟尚书衙门的权柄,极有可能未来尚书令将取代大行或者典属国这样的摆设九卿,成为一个全新的实权九卿。

    得罪了他,就不怕汲黯记小本本,然后来个秋后算账吗?

    即使汲黯本人是个君子,不会公报私仇。

    但下面的人呢?

    更何况,若是跳出来反对这个任命,更有可能挑起两个大学派之间的直接对峙。

    反对成毅=反对汲黯=对抗黄老派=挑起黄老vs本派的战争,更有可能波及池鱼。

    譬如说,儒家现在的未来跟期望——颜异就是汲黯的属下。

    若是儒家跳出来唱对台戏,没有人敢保证,汲黯不会给颜异小鞋穿。

    同样的道理,法家也不敢冒险。

    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很多士大夫名士,并不怕得罪皇帝。

    得罪了皇帝,皇帝还能把他吃了不成?

    作为文学之士,本身并没有实权的士大夫,只要不去辱骂皇帝或者密谋诅咒刘氏祖宗,谋反什么的,皇帝顶多将之赶出长安,赶回家种田。

    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不少博士,根本不在乎这个。

    相反,这可能还是一种荣誉——被皇帝赶回家种田,这证明了俺直言上谏,干冒天颜,也要坚持真理、正义的伟大人格。

    更证明了俺忠贞不屈,不计个人得失与荣辱的优良品德。

    真真是如今刷粉上v的不二捷径。

    譬如,前几年,那位被赶回家种田的辕固生,如今在他老家已是声名鹊起,为郡国乡里敬重,天下人敬仰的名士。

    他甚至得到了当今天下,最受人尊崇和敬仰的大名士,诸子百家所共同尊敬的大学问家,当代《尚书》传人,执天下话语权牛耳的第一大v,济南人伏生的慰问,伏生还特许辕固生可以登门拜访,授辕固生《尚书》。

    这可是了不得的荣誉啊!

    要知道,哪怕是孔子的嫡系后代,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亲自册封的奉祀君孔滕跟孔滕的儿子孔忠,也没有得到伏生的认可,得以传授《尚书》。

    直到十几年后,现在在家种田的孔安国,才得到伏生的儿子的认可,被授予《尚书》。

    就算是如今的当朝三公,御史大夫晁错,初入仕途时,也是靠的伏生的认可,得以沾光,授为《尚书》博士,才得以进入仕途。

    当今之世,伏生就是最大的学阀兼学霸。

    顺便说一句,此时《尚书》并非是儒家的独享的经典。

    它是诸子百家共同认可和尊崇的先王著作,与《易经》一样,有着超然的地位。

    《尚书》跟儒家的关系,可能是孔子曾经编篡和整理过。

    但这并不说,孔子整理过,就是儒家的了。

    儒家,也还没有这么不要脸跟没节操。

    博士们不怕皇帝,但却怕那些执掌了权柄,尤其是汲黯这样年富力强,前途光明的巨头。

    旁的不说,汲黯只要稍微的跟下面的人暗示暗示。

    保证,会有很多人愿意为了讨好汲黯,而来为难甚至打压博士官们。

    为难跟打压,或者不算什么。

    但,可怕的是,人家干不掉你,奈何不了你,但拿你的门人弟子亲朋好友出气。

    所以,很多学者跟文人,敢跟皇帝唱对台戏,却不敢跟权臣唧唧歪歪。

    因为,惹恼了皇帝,无非回家种田嘛。

    对博士们来说,他们来长安当博士,只是来镀金的,回家种田就种田,甚至很多人,更喜欢在老家当学阀,而不是在长安当博士。

    但,若是得罪了权臣,尤其是某些没节操没下限的权臣,那就要悲剧了。

    人家既然没节操没下限,那么专门走下三路,盯着自己的门人弟子跟亲朋上措施,也就合情合理了。

    于是,在沉吟片刻,思索过后,博士们不得不捏着鼻子认可皇帝在自己的地盘继续掺沙子的举动。

    ps:  今天还有2更,起码6000字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六百九十三节 制度(2)

    “至于生源……”刘彻停顿了一下下,看着群臣。

    在本心上来说,刘彻当然希望,这太学跟武苑的学生,都是来自社会各个阶级。

    一切唯才是举,如同考举一样,有本事,有能耐,你就可以过关。

    但这,是不可能的!

    考举,士大夫勋贵列侯能容忍刘彻这样玩,是因为,知识,被他们垄断着,话语权、解释权,在他们手上。

    寒门弟子,泥腿子,再怎么蹦跶,也蹦跶不出他们的手掌心。

    历次考举也证明了这一点。

    几乎七成以上的考举过关士子,来自列侯士大夫勋贵阶级或者他们的弟子门人食客姻亲。

    而,最终能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的,迄今为止,几乎全部是列侯勋贵士大夫。

    寒门弟子,几乎全部在基层打转。

    想要杀出重围,这些寒门弟子,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于士大夫贵族阶级的努力。

    如此一来,胜负自分。

    即使日后,有来自底层的人杀出来。

    这样的人,也会很快被士大夫贵族阶级所同化、拉拢、收买,成为新的士大夫贵族。

    然而,若是在太学中,刘彻也这么玩。

    那么,士大夫跟贵族们,肯定会跳起来玩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种事情急不得……”刘彻心里想着:“历史上科举兴起于隋朝,但到宋朝,才从贵族玩物,成为全民运动……”

    “但,朕得想个办法,开个口子,能让一二寒门弟子进入太学,哪怕是一个人,也可以!”刘彻心里琢磨着。

    哪怕只是一个来自寒门的学生,也是象征意义。

    也能为以后扩大生源。做准备和预谋。

    眼珠子一转,刘彻笑了起来,因为,他想到一个名词——力田。

    力田者。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在地方上的种田能手。

    自战国开始,由于中国的统治阶级,从春秋时期的奴隶主跟国人,变成了地主阶级跟武人。

    于是。列国开始鼓励和奖赏那些种田种的好的人。

    到了汉室,力田这个名词开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重视。

    农民兼地痞无赖出身,还是个亭长的汉太祖刘邦,深知国家强不强,关键在粮食,粮食打的多不多,关键看农民的种田技术跟水平以及勤劳度。

    所以,刘邦登基后,就屡次在诏书中提到力田。

    并且开始提拔和任用那些种田能手,出任地方官员。

    刘邦的想法很朴素——你种田种的好。那么,请你将你的种田技术跟经验,向广大父老乡亲传授吧,带着大家一起多打粮食,致富奔小康。

    这个想法当然很好。

    就跟****太宗的先富带动后富一样。

    只是,结局基本都差不多……

    很多力田,最终都成为了当地的地主,甚至是跻身成为了如今的士大夫。

    至于乡亲们嘛……

    咳咳………

    当然,也不能说刘邦的政策完全没起到作用啦。

    有不少力田被忽悠了,果然走上了带领乡亲们多打粮食的道路。

    就是剩下的力田。多多少少也起到了传播先进技术的作用,更鼓励了百姓跟农稷官的士气。

    所以,刘邦以后,历代汉家天子。都提倡郡国举荐力田,给予力田们更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

    到太宗时,力田的地位,就已经拔高到了跟廉吏、三老以及孝子齐平的地步。

    从此以后,终两汉之世,力田的地位。基本没有变化,始终存在在统治者的认为的社会中坚地位。

    而在如今,因为没有举孝廉秀才制度,力田的本质,依然还是那些种田能手。

    既然是种田能手,那么,一定就是亲自下田劳作的人。

    这样的人,必然是来自社会底层的。

    这样想着,刘彻清了清喉咙道:“太学生源,朕以为当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地方郡国,郡级以上学苑,每岁当贡不少于十位品行纯良,有操守,明于礼乐的贤才……”

    当年,刘彻在河东就跟诸子百家的巨头们搞出了学苑制度,得到了皇帝老爹的同意。

    于是,天下郡国,如今学苑大兴。

    就是向来不热衷玩书院教育的黄老派,也在清河郡跟河南郡还有河内郡,搞了几个学苑,只是,这些学苑里,全部都是列侯子弟跟富豪子侄,高冷的黄老派,压根就没兴趣招收泥腿子。

    也就清河郡那个,因为窦广国的缘故,收了一百多位寒门士子入读。

    而法家则在北方的郡国,开了六七个学苑。

    就是纵横家,也在雒阳开了一个。

    墨家则不需要,他们在墨社里,普及知识跟文化,不拘什么人,也不要学费跟礼物,想听的就可以去,但有一条,听完以后,得一起帮忙下地劳作。

    而儒家这个bug,至今为止,在齐鲁吴楚大本营就开了十几个学苑。

    公羊派、谷梁派,齐、楚诗派,各自开花。

    他们甚至还在雒阳开了个重民学苑。

    至今为止,天下在册登记,接受官府资助和审查的学苑,诸子百家各派系加起来,已经有三十多个了。

    这些学苑,小的,几十百来个学生,多的,甚至有上千人在同时受教。

    一时间,文风鼎盛,海内俱是读书声。

    仅此一项,过去数年,汉室境内的读书人数量就增加了数千。

    这也因此成为刘彻这个天子的文治成绩。

    前不久,甚至有个鲁儒,上书拍刘彻马屁说:今陛下文治卓越,当可循成王故事,封禅泰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