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85章

天下豪商-第85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三易回河”事件,河北东路几乎处处萧条,可偏偏繁荣了一座大名府城。还真有点“环大名贫困圈”的意思。

    不过仔细想想也对,大名府城在唐朝中后期就因为强镇魏博而繁荣起来,成为河北首屈一指的大城。

    到了大宋仁宗朝,更是将大名府抬到了陪都的位置,还将之作为河北东西两路的抗辽大本营来建设。雄城坚塞,虽然没有用来抵挡吃斋念佛的契丹铁骑,但是却挡住了滔滔黄河水。让大名雄城在历次黄河决口事件中,都安然无恙。

    因此,河北东路的富商豪门,全都从老家搬入了大名府城,极大的繁荣了这座规模不亚于开封府的大城。

    同时,由于黄河北流时正好从大名府城外通过,使得大名府左近各条水道的水量大增,通航能力也增长了几倍。来自契丹的牛羊毛皮,来自定州、磁州的瓷器,以及从南方沿着中运河—黄河运来的各种货物,全都汇集在了大名府城。

    “大郎,前面便是北河门了,北河门右侧不远处就是下水关,那里是永济渠从北面进入大名府城的水道。因为永济渠还连着北流的黄河,所以进出下水关的船只极多,常常会出现堵塞。”

    西门青的老家阳谷县就紧挨着大名府,西门一族也有人在大名开医馆药铺,因而她对大名府的情况非常熟悉。还没进北河门,就主动给武好古做起了导游。

    在行到大名府城北异常宽阔的护城河边的时候,武好古等人也遇上了交通堵塞。入城的车马行人排起了长队,行进的速度跟蜗牛爬行差不多。

    “大姐,”武好古道,“入城的陆路似乎也堵了。”

    西门青点点头说:“上回来的时候还不堵,不想今日竟然堵成这样。”

    走在后面的大和尚鲁智深插话道:“该是和西面横山的大战有关系。”

    郭京和鲁智深走在并排,这时笑道:“横山离此不知多远……这大名府的道路堵塞,怎会和横山有关?”

    “有关系的,”大和尚说,“如今是十月了,西贼再不决战,这天可就忒冷了。洒家估摸着,眼下可就是大战方酣的时候。

    而这战事,多半与西贼是大大不利的!

    在这时候,河北东西两路就得严加提防辽人南下,大名府入城的盘查自然严格了。”

    还别说,这大和尚的分析颇有道理。

    武好古这时突然想到了马植,“马二哥入城的时候不会有麻烦吧?”

    “不会的,”西门青道,“早就安排好了文引,保管能过。况且还有智深大师和小米官人在,有谁会为难智深大师和米家的朋友?”

    西门青说的不错,待到一行人过关的时候,鲁智深出示了度牒和僧官官照,守门的厢兵大概也是信佛的,都双手合十朝着大和尚行礼,对于和鲁智深一块儿到来的众人,也没有半点留难的意思。

    进了北河门,便是一条笔直宽阔的大街,直通大名府的宫城——大名府城是大宋的陪都,城市中心也有一座殿阁林立的宫城。

    大街两侧,也和开封府内城一样,鳞次栉比的都是商铺酒楼,和这条大街十字相交的小巷也都繁华异常。西门青高速武好古,大名府城最繁华的便是东北角了。而大名府城东北角最热闹的则是安平大街,也就是武好古等人现在所处的大街左近,以及永济渠两岸。

    前者是整个大宋最大的牛羊马驮交易中心。

    后者则是大宋最大的瓷器汇集之所——现在中国的瓷器生产中心还在北方,河北西路的定州、磁州都是赫赫有名的瓷都。而定窑和磁窑的产品,则都会汇集到大名府。再由瓷器商人将它们贩往开封府或是海州,而从海州出口的瓷器中,一多半都是从大名府运去的。

    武好古对瓷器没有什么兴趣,不过他已经准备要办个养马场了,因此便留意了一番,发现和安平大街交叉的街巷中就有一条专门卖马的马市街。于是便想着安顿好了,再拉着懂马的西门青和马植过来看看,若是有好马,就先买下来,骑着回开封府。然后再想办法在河北什么地方搞个不大不小的庄园,能养个几十匹种马,一百匹左右的幼驹就足够了。

    他已经想好了,自家的马场不求数量,但求培育高大健壮的母马,等到母马“定了型”,再叫它们和汗血种或阿拉伯种的公马交配,大约就能养出精品战马了。

    当然了,这恐怕是个需要持续投入几十年才可见到效果的烧钱买卖,和武好古准备开办的六艺书院是差不多的烧钱项目……

    会赚钱只能齐家,会烧钱才能救天下啊!

    ……

    大名府城南,高大的围墙圈起了一座正在施工的老宅子。宅子占地很大,从高处可以看见数十座楼阁耸立,不过全都显得破旧不堪。工人们进进出出,正在一部分楼阁周遭搭起架子,预备大修一番了。

    大宅子的花园里面,也有不少农夫打扮的人在铲除杂草,还有些人则在铲除一片片不知什么时候被开出来的田埂,都忙得不亦乐乎。

    就在大宅后花园内,一栋已经被翻新过的楼阁二层内,此时正有一个眉清目朗,戴着青色幞头,一身儒衫,几缕长髯,大袖飘飘,望之直若八仙中的曹国舅的五十来岁的男子,正背着手看着院子里的施工。眉目之间,满满的都是喜色,藏也藏不住。

    这男子,正是潘家将门的一族之长,刚刚封了恩州刺史的潘孝严,就是潘孝庵的族兄。

    他现在的心情,真是好到了极点。因为潘家将门,马上就要双喜临门了!

    一喜是他儿子潘意迎娶德国公主。这其实也没什么,大宋的公主没甚底权势,还会连累驸马不得出任实职。也就是开封府的将门热衷于和天家联姻,好巩固他们既有的富贵。

    二喜可就不得了啦!端王赵佶看上了潘孝严的十八妹潘巧莲!

    这端王,将来很可能要做皇帝的!若是他娶了潘巧莲,那潘孝严到时候就是国舅了。

    而且潘巧莲也不是那种弱不禁风的女人,那是个能生养的体型,将来生了儿子可就是太子啊!

    到那时,潘家就是开封府,不,是大宋第一将门了!

 第123章 以德服人(求收藏,求推荐)

    (全本小说网,HTTPS://。)

    一阵楼梯响动,传到了正得意的潘孝严耳朵里面,未来的国舅爷一扭头,只见一个高大俊朗,和他长得有七八分相像的青年上了楼。全本小说网;HTTPS://。.COm;

    “爹爹,”那青年冲着潘孝严拱了拱手,“七姐已经到了。”

    “意儿,小七长得怎么样?能和你十八姑姑比吗?”

    原来这青年便是潘孝严的长子,马上就要迎娶德国公主的左卫将军潘意了。他是和父亲一起到大名府来监督老宅修缮工程的。等大名府老宅修缮好了,他们父子俩还得去盯着开封府潘家园的修缮。

    潘家娶进一个公主,可是要破费不少的!

    不过这点花费也不算什么,因为潘家有两棵摇钱树,一是潘楼!潘楼的创始人是潘家的一个管家,实际上就是潘家将门的白手套——大宋立国初年的时候,经商并不是甚体面事情。所以勋贵们都叫心腹的家奴出面经商,自家则拿着大股坐享分红。

    而潘家的第二棵摇钱树就是潘孝庵经营的潘家金银绢帛交引铺了。这家铺子开得比较晚,是仁宗朝才开出来的。那个时候勋贵们都不认为经商丢人了,可以大明大方的开买卖。所以潘家将门也就不用白手套,直接叫族中会坐买卖的子弟出面了。

    有这两大摇钱树撑着,如今的潘家可不是什么外强中干,而是真的有钱!

    不过有钱有势的潘家将门,却不会仗势欺人,至少不会欺负武好古这样的人物……有可靠消息,端王赵佶对武好古的喜爱,是远远超过对潘巧莲的喜爱的!

    这个画画的,将来没准就位极人臣了。

    所以“潘大国舅”在这个时候,是很讲究以德服人的,在族里面寻了个姿色不亚于潘巧莲,年纪又比潘巧莲小,而且脾气秉性也好的女孩,准备收做自己的女儿,然后再嫁给武好古。

    “爹爹,七姐儿出落得可水灵了,”潘意笑着说,“比起我十八姑姑还好看一些,而且还知书达理,秉性比十八姑姑好多了,想来也不亏待武好古。”

    “意儿,你怎么这么说你十八姑姑?”潘孝严没好气地瞪了儿子一眼。

    接着又点点头说:“嗯,是不能亏待人家。再叫你十一叔准备一份嫁妆,风风光光把七姐儿嫁过去。

    这样,我们潘家将门就是三喜临门了!”

    “爹爹,您也太看重这个武好古了吧?”潘意一笑,“他不就是一画画的。”

    潘孝严瞧了儿子一眼,“要不是他的一幅画,你十八姑能入端王的眼?

    要是照规矩选妃,她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啊!”

    端王赵佶要选得是正妃,正妃是重德不重色的。而这个“德”,就量化成了投胎术。潘巧莲虽然是将门女,但她不是嫡出,有资格当亲王的正妃和皇后,但是理论上得排在别的嫡女之后。

    另外,潘巧莲许过一次赵家宗子,还把人家“克”死了,这就没资格去选妃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连资格都不大够的将门女,现在俨然是端王正妃的首选了——现在端王别人都不见,就要见她!

    若是潘巧莲真的做了皇后,这功劳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武好古啊!

    “意儿,我们家是受了武好古恩惠的,”潘孝严教训道,“受人恩惠,必须报之德……这叫以德服人,知道吗?”

    “爹爹教训的是,孩儿一定谨记在心。”

    “对,对,”潘孝严点点头,“你将来就是我家的一家之主,必须要牢记以德服人,我家才能长久。若是忘记了这个道理,便会落得和王晋卿一样,一生坎坷了。”

    “孩儿知道了。”

    潘孝严道:“去把七姐带过来,我亲眼瞧瞧她。”

    “孩儿马上去。”

    ……

    同一时间,武好古一行人已经到了大名府城西的潘孝庵的宅子了。这所宅子和潘家祖宅是不能比的,不过也是五进五出的大宅。宅子边上就是大名府的金银巷,这里是大名府的“金融街”,潘家金银绢帛交引铺就开在此间。

    武好古路过金银巷的时候观察了一下,发现大名府的潘家金银绢帛交引铺店面比开封府界身巷的总店还气派,是大名府金银巷上最大,最气派的金银绢帛交引铺。

    “潘家在这里势力是很大的,”西门青对武好古说,“城南的潘家老宅更是大名府中仅次于皇宫的大宅子。

    另外,大名府城外还有十几个潘家庄园,占有田地总在二十万亩以上。”

    米友仁也说:“潘家有钱在开封府将门中也是出名的,光是一个潘楼,一年就多少进项?何况还有潘家金银绢帛交引铺……就大名府城外的那些田,根本就不算甚底了,都便宜得很。”

    宋朝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土地集中,但是寻常的土地价格并不贵。即便在开封府境内,寻常的农田也就在几缗到十缗间。隔上几年就被水淹一次的大名府的农田就更贱了,有些地方几百文就能买一亩田了。

    “那大名府城内的房产呢?”武好古在潘孝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