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84章

天下豪商-第84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个大宋的权贵。

    当然了,他也不知道武好古的路子恁般粗,可以直接通往大宋未来的官家赵佶……

    “好,好,”米友仁连连点头,“马二哥的本领高强,若能一同去开封府,路上可就能保无虞了。”

    米友仁说话的时候,心思也转开了。

    他是知道马植是什么人物的,那可是有大背景,有大本事的人……更重要的是,马植是真正“知辽”的。

    他家是辽国汉人四大家族之一,族中的长辈、兄弟在辽国朝廷当官的数不胜数,自然知道辽国会不会真的力挺西夏……

    这样的人物,要是推荐给了宰相章惇,那么凭着举荐之功,他米友仁马上就可得官了。

    “元晖,你在和谁说话?”

    米友仁正在心里面盘算着是不是快点捞个一官半职的时候,武好古的声音传来了。

    原来武好古也起来了,正穿衣服的时候就听见米友仁在和谁说话,于是就衣衫不整的拉开了房门。然后,一张有点中性的,红红的俏丽面庞,就出现在了武好古的眼眸中。

    西门青……看上去好漂亮啊!

    武好古瞅了眼羞答答的大姐姐,一边把根腰带系好,一边说:“大姐起得可早。”

    “习武之人,都习惯早起了……”西门青红着脸说,“大郎,时候不早了,你洗漱则个就来吃早食,吃完后柴家人便会护送我们出发。”

    “护送?”武好古眉头微皱,“前方不大安稳?”

    “前面是黄泛区了。”西门青叹了口气。

    黄泛区当然是“三易回河”造成的!

    如果说北宋这一百多年间做过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恐怕“三易回河”还要在“联金灭辽”之上了。

    就是因为“恐辽”,好端端的河北大平原给折腾得支离破碎,到处都有黄泛区,黄泛区不仅道路难行,而且盗贼丛生。便是西门家的走私商队,没有柴家这种地头蛇的护卫,也不大敢接近黄泛区。

    不知道是不是心里面“有鬼”,武好古和西门青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竟然无话可说了。

    洗漱完毕后,武好古和米友仁就跟着西门青去吃了早饭,还在吃饭的厅堂里面见到了马植、林万成、郭京和刘无忌等人。

    他们都已经吃好了早饭,也收拾停当,随时可以上路了。

    武好古和西门青、米友仁在一张方桌子周围坐了下来,柴家的两个老妇给他们上了炊饼和稀粥。武好古低着头伸手去拿炊饼,却一下捏住了个滑溜溜的手背,他忙抬头一看,发现这只手背是属于西门大姐姐的!

    西门大姐也正红着脸在看武好古,四目相对,都流露出复杂的目光。

    “快吃,快吃,吃完了还要赶路呢。”米友仁很及时的给两人打了圆场。

    吃完了早饭,林冲、张熙载就来报告,说是一切准备就绪,柴家的护卫也都准备好了。

    武好古吸了口气,对西门青道:“大姐,既然一切都准备妥当,那我们便去向柴老官人告辞,然后上路吧。”

    西门青答应着,便和武好古、马植一起去见了柴老官人,然后出了柴家庄,扳鞍上马,扬鞭一路西去了。

 第121章 没有草场吗?

    (全本小说网,HTTPS://。)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肥羊。/全本小说网/https://。/

    完全出乎了武好古的预料,他在传说中的“黄泛区”看到的并不是一片黄水无边无际的场面。而是绿色的草原上散布着白云也似的羊群,在大草原上四下流动。整个天地之间,就像一幅草原风景画。

    如果不是知道这里属于大宋的河北东路,武好古大概会认为自己到了阻卜人的大草原上了呢!

    “大姐,这里怎恁多的草地?不是说此地是黄泛区么?”

    离开了柴家庄一路西行,已经走了两天,武好古和西门青之间的尴尬也渐去了,赶路沉闷的时候,武好古开始主动寻西门青聊天了。

    西门青也恢复了江湖儿女的本色,和武好古在一起一点也不扭捏,笑着答道:“黄河决了恁多次,光是在河北东路境内改道就好几回了,这黄泛区在河北东路到处都是,我们现在路过的这处是老的黄泛区。大水早就退了好几年,又无甚人来耕种,便成了草地,附近的禁军占了下来养肥羊了。

    大郎在开封府吃到的羊肉,恐怕就有出自河北东路黄泛之地的。”

    武好古点点头,他换魂苏醒以来,可是吃了不少羊肉——在宋朝,猪肉似乎不大上台面,羊肉才是武好古这个层次的有钱人最主要的肉食,每年的消耗量应该是极大的。

    “那些羊,难道不是从辽国买来的?”

    在武好古前世的思维定式中,宋朝是没有多少养马之地的,这也是大宋军事上总处于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是没有地方养马的大宋,又怎么会有恁般多的地盘养羊呢?

    “大郎开甚玩笑?”马植闻言笑了起来,“辽国才多少人在放羊?自己还得吃呢,怎有恁般多羊卖给大宋?据某所知,每年互市上卖出去的羊,顶天就是三四十万只,够谁吃的?”

    此时的大宋,据后世研究说有一亿人口,便是没有恁般多,六七千万是怎么都少不了的。

    而其中有能力消费羊肉的宋人,至少有上千万人,其中还有几十万挺能吃的官僚地主阶级成员,一年被吃掉的羊至少有几百上千万只——一只羊可没多少斤肉啊!根本不可能全从辽国进口,要不然辽人都得去吃素了。

    所以在没有地方养马的宋朝的土地上,羊可是养了无数的!

    “对了,马二哥,”武好古这时忽然想起了一件要紧事儿,“你可有办法从辽国走私几匹好的种马来大宋这边?”

    “几匹种马?”马植一笑,“大郎想要好马么?哥哥替你想办法就是了。”

    “那便多谢了,”武好古就在马上拱拱手,“好古想要在黄河边上找块草地养马……若是方便,还请马二哥聘几个养马人南来。”

    “养……养马?”马植一愣,“这可不易啊。

    而且,就几匹种马,要怎么养马?”

    武好古一笑:“马多了便是牧养,马少了就是饲养。牧养和饲养,各有所长,不是吗?”

    “少量饲养?那不就是《保马法》用的蠢办法么?”西门青听武好古想要“饲养马匹”,忍不住就嘟囔了一句。

    所谓《保马法》,就是保甲养马法。初衷是想减省官府养马的开支,将一部分官养的马匹摊给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五路及开封府界诸县的保甲去饲养。官府提供一定的养马费用,若是马匹病死,则有养马户赔偿。

    这项改革的初衷和王安石的其他新法一样,自然是好的。但是在推行过程中却几度兴废,造成了“保马”不成,牧监又完全废弛。到了如今,由于执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保马法》更成为了一向“扰民”和“害民”之法了。

    而西门青一族都在京东东西路置产兴业,自然受过《保马法》的不少苦头。

    武好古笑了笑道:“《保马法》的办法蠢,并不等于饲养马匹不可行……再说我也不多养,有个几十匹便可了。”

    “既然是大郎要养,那便包在某身上了……”马植思索了一下,“辽国那边好马不少,不过那马中极品,却要去西边的回鹘寻了。那里是良马的产地,哥哥帮你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弄几匹汗血宝马来做种马。”

    “不光是公马,”武好古插了句,“母马也要寻好的。”

    “母马也要好的?”西门青一愣,“大郎,你也忒讲究了吧?”

    养马需要配种这事儿,宋朝人当然是知道的,但是宋人似乎不大会育种——种马和牝马都是可以通过人工培育(主要是配种和近亲繁殖)进行改良的。比如想要得到高大健壮的马匹,就可以用高大的种马、母马反复进行近亲繁殖(近亲繁殖还分近亲、内配和反配三种),强化高大的基因,从而得到高大强壮的母马。

    再用高大的母马和汗血种、土库曼种、阿拉伯种的公马进行杂交,就会得到既高大又快速的“纯血马”了。

    而在王安石推行的《保马法》,宋人就更加忽视育种的问题。王安石对道德文章是精通的,可是对于饲养畜牧之道,完全是外行。所以他老人家的《保马法》只管马的数量,不管马的质量。

    根据《保马法》的规则,民户肯定喜欢饲养容易养活的,个头比较小的马匹。因为这种马吃的少,而且不容易病死。至于能不能养出战马,民户才不会关心呢。

    所以《保马法》只是保住了马的数量,并没有保住马的质量。因此如今的大宋“缺马”只是一个传说,缺战马倒是真的。

    而武好古其实也不懂养马,但是他却懂一点养狗。因为他的前世家里面就养过纯种金毛巡回犬,而且还是条能下崽卖钱的纯种狗,养了好几代。因而武好古知道高质量的纯种狗有多精贵,也知道好狗也是有“家谱”(血统证书)的,而且还知道几种狗的近亲交配方法……

    现在,武好古想把后世养狗的方法用到养马上来。不过他毕竟不是学生物学,不知道该怎么才能养育出高品质的战马。

    就是知道也不容易!因为大宋这边根本没有好的种马,公种和母种都没有。前者还可以高价购买汗血马和阿拉巴马,而后者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培育繁殖了——公马负责打炮,一匹公马能搞定几十匹母马,所以从远方引入一两匹公马就能育种了。而母马因为需求的数量大,根本不可能搞到手,就只能自己来养了。

    所以在宋朝培育优良战马的难点,大概就是引入阿拉伯种或汗血种的公马,以及养育出高大的本土母马了。

    武好古想了想,又说:“马二哥,西门大姐,你们都想想办法,帮我寻个几十匹好的母马,要高大强壮(能生养,而且容易配种)。公马,也尽可能选大个的,有几匹便可。至于……汗血马要公的,若是能搞来,花多少钱都行。”

 第122章 未来的潘国舅(求收藏,求推荐)

    (全本小说网,HTTPS://。)

    十月深秋,北风在耳边呼啸,河北东路的旷野上一片萧瑟。//全本小说网,HTTPS://。)//

    不过当武好古一行人靠近大宋王朝的北京大名府时,便立刻感受到了别样的繁华。

    路边不再荒芜,都是刚刚收割完毕的农田。

    现在正是晌午将要用食的时候,官道附近随处可见的村落庄园,全都飘出袅袅炊烟,给人一种富足的感觉。

    再往前,便可以看见高大的城门楼。

    高厚坚实的城墙,在阳光下透出一股子雄浑之气。

    那官道上来来往往的车马,川流不息,上面装满了从临近的磁州、定州运来的瓷器,时不时还有一群群牛羊被人驱赶着向大名府城而去,显出一副生机勃勃的景状。

    武好古牵着马,和西门青并肩走在自己这一行人的前面,随着车流人流缓步行走。他一边呼吸着和开封府几乎一模一样的繁华气息,一边又觉得不可思议。

    因为“三易回河”事件,河北东路几乎处处萧条,可偏偏繁荣了一座大名府城。还真有点“环大名贫困圈”的意思。

    不过仔细想想也对,大名府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