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1210章

天下豪商-第1210章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是周国的陆军几十年没打仗,军官们一时间进不了状态。而且他们也不适应这样的快节奏攻防——棱堡无敌的时代虽然早就结束了,周国陆军的高层也知道。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儿,制定出全新的,而且适合战场实际情况的战术是另一回事儿。

    周军现在仍然喜欢依托棱堡进行布署,而且他们也不大会集中大兵团打运动战,而是以师或者军为单位进行作战。

    在大周军官们的概念中,由三个步兵师加上一个炮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工兵团和一个辎重团组成的野战军,已经足够独当一面了。哪怕遭遇到几倍之敌,也足以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防御。

    所以在大周共和226年9月16日、17日,出现在襄城以南和郾城以西的两路周军,就是隶属于共和军陆军河南军团的两个军。番号分别为共和陆军第十八军和共和陆军第十九军。两个军都是共和陆军的“常备部队”,也就担任战略值班任务的骨干精锐。即便在和平时期,也都是齐装满员,五万多人的大编制。装备更是精良,一个军光是炮兵连就有25个之多,拥有各种火炮150门。为了拖拽那么多的火炮和与之配套的弹药车、修理车,一个军光是配属于炮兵的挽马就多达数千匹。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辎重车辆和挽马、战马。

    一个军开动起来,那真叫一个浩浩荡荡啊!

    如此浩荡的军容,在共和226年9月18日时,就被一支数量更加庞大的敌人阻挡在了襄城以南姜店镇一带。

    指挥共和陆军第18军的是“义勇派”的武元镇中将,而他的机宜长则是韩山童上校。

    两人在9月18日晚上的时候,只是被出现在南面平原上,如同地上星海一般的两宋联军的明营给震惊了。

    这天晚上,双方都下了明营,两军相隔大约10里,灯笼篝火,星星点点的布满了旷野。

    而一大一小两处“星海”之间,则是一片漆黑,偶尔有火箭划过星空,在旷野或大周的营地间爆起一团火光,留下一团光亮的残影后又归于平静。

    这是西宋军在用火箭炮进行骚扰性袭击!

    武元镇和韩山童在中军大营中和机宜们制定好了次日的作战部署,然后命人吹响了过夜号,便起身巡营。

    出了中军大帐时,正好看见火箭从空中掠过的火光,两人都微微皱眉。这种隶属于炮兵的火箭射程也就三四里,而且发射起来非常方便,虽然没有什么准头,但是骚扰的效果却极佳。

    在不出动大队人马进行搜索的情况下,根本无法驱逐在夜幕掩护下行动的敌方火箭兵。而出动大队人马则意味着可能会打一场夜战。

    而夜战对于人数较少,而且也不如对方精锐的周军明显是不利的。

    所以武元镇和韩山童宁愿让部队忍受敌方火箭的骚扰,也不愿意冒险出击。

    至于以己方火箭兵还击,也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因为那样同样会引发一场夜战!

    今天晚上,散布在旷野和麦田中的西宋骑兵和枪大夫的人数,一定少不到哪儿去!

    将目光从空中收回后,两人就开始例行的夜营巡查。

    现在的周军依旧没有摆脱“棱堡时代”的影响,非常重视扎营。哪怕只是临时驻扎的行营,也会层层叠叠,扎得非常考究。寨墙、壕沟、出垒、望台、炮垒,一样都不缺少。这等扎营的工夫,比起西宋的精锐可强了不少,和东宋陆军则不相上下。

    之所以会这样,不仅是周军的思路有点旧,还因为周军现在的主要兵源已经从农民变成了工人阶级,其中也有许多建筑工人,施工的水平当然是高的。

 第1499章 走向战场

    (全本小说网,HTTPS://。)

    工人阶级的军队不仅善于施工,纪律也是极好的。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大周共和国已经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中了,这是大工厂和大产业的时代,需要的就是能够遵守劳动纪律的工人。而纪律,又是一支军队得以组成的根本。

    除了拥有良好的纪律,大周共和国的工人阶级现在也拥有比较高的识字率。

    随着大生产时代的到来,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成为了工业资本家们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国家的教育政策也逐步进行了调整,从二十年前开始就实行了九年制的全民强制义务教育。

    当然了,在这之前,教育也相当普及了。大周共和国的识字率早在100年前就突破了50%,而在9年义务教育实施前,80%的大周成年人是识字的。

    而二十年的9年义务制教育更进一步提升了大周人民的受教育水平,而且义务教育并不仅仅为工业化服务,同样也为国家的军事服务。

    军事体育、军训和服从纪律听指挥的习惯,都被融入了9年义务教育之中。

    因此在共和226年9月18日时,出现在姜店镇周围的五万多大周共和军战士,表现出了极高的纪律性和服从性。

    另外,这些共和军战士的身体素质也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虽然大周共和国正在遭遇过剩危机,但是肉蛋奶什么的劳动人民还是吃得上的。

    而且公立学校里面都有免费的学生午餐,足够可以保证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足够的营养。

    所以大周共和军的战士普遍高大结实,体力充沛。看上去个个都是好兵!

    但是他们毕竟没有上过真正的战场,现在又被西宋的火箭炮没完没了的骚扰,营地中的气氛难免变得紧张而压抑。

    今天晚上,周军大营中所有人都失眠了!

    ……

    大周共和军的官兵们失眠的时候,他们的对手却大多已经鼾声如雷了。

    之所以是大多,那是因为联军之中还有一个东宋的步兵师。东宋的官兵也和周国的官兵一样,都是很好的新兵蛋子,大战在即,当然会忐忑不安。

    而和他们一起出现在战场上的西宋的九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的官兵,在大战前夜却显得非常安稳。

    除了值守的官兵,其他人,包括赵良将元帅,现在都已经鼾声如雷了。

    这些人大多是上过战场的老兵,而且不是军户出身,就是枪大夫出身——也许称他们为武士阶级更合适一点!

    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而且又推行军户制和打靶取士的西宋,在200多年的演变进化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世代从军的武士地主阶级。

    现在西宋军中的骨干,基本就出身于这个阶层!

    而大部分西宋农民,是没有资格从军上升的。所以当兵在如今的西宋,不是仅是一部分人的义务,而且还是荣誉,是身份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容易养出精兵。

    但是武士地主阶级的数量比较太少,所以西宋只能走精兵路线,而不能像大周、东宋一样搞人海战术。

    而在姜家镇战场上,人数的优势却在两宋联军一边。

    所以9月19日的决战,对于两宋联军而言,不仅要取胜,而且还必须大胜!

    ……

    火箭的呼啸和爆炸声断断续续响了半夜,大周共和军则忍受着了半个晚上,硬是没有出动一兵一卒去驱离西宋的火箭兵。

    实际上,赵良将根本没有在夜色下伏兵,他早就算准了周军的将领不敢夜战——西宋可是以善打夜战闻名的!

    天亮前半个时辰,双方的大军都开始升火造饭。两军的营地,再一次灯火通明!

    与此同时,双方的先遣队都开始出发,向着各自需要占领的阵地进发。

    充当先遣队的通常是使用线膛枪的轻步兵。现在正是秋天,姜店镇周围的麦田已经成熟。长势很好的麦穗一大片一大片的,很好的掩护了轻步兵的活动。

    不久后,西宋军营中突然响起了一通鼓声,随即就是此起彼伏的军号,安静的大军仿佛一瞬间就从沉睡中醒来,哨声和口令声响成了一片。

    决战的时刻,马上就要来临了!

    西宋军队在决战前,照例是有一顿饱餐的。如果条件允许,还会有肉食供应。

    来自荆湖北路汉阳军的军户兵陈友谅和他的五弟陈友仁,正和几个同袍一起享用“最后的早餐”。主食是白面馒头,另外每人还能得到一片腌肉。

    腌肉是从周国的农家抢来的,用来制作馒头的白面同样是从周人那里抢的……

    现在两宋联军已经深入周国境内350多里了,距离入侵开始的时间,也过去了七八天。

    当时携带的军粮早就耗尽了,补给全靠在战区征集。

    征集的意思也不一定就是抢,关键看谁去征。如果是东宋的官兵出马,一定是会给钱的。

    不过西宋的官兵就没那么好心肠了。抢点吃喝那都是客气的,不客气的还要抢钱。再凶狠一点的,还带杀人放火!

    而被西宋官兵抢回来的肉食是极多的!大周境内乡村的食品丰富程度大大出乎了西宋官兵的预料,哪怕是最普通的富农(大周境内好像没有中农和贫农),家里面也储存着大量的腌肉、牲畜和家禽。

    肉食似乎是他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不过陈友谅、陈友仁他们却不能放开了吃肉,主要是肚子受不了……他们这种普通军户家庭的子弟,一年都难得吃一回肉。

    有那么穷?

    当然穷了!

    如今可不是西宋开国初年了,荆楚一带的普通军户根本不可能有百亩田庄了。能有个二三十亩土地,那就算是富裕的了。

    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当然是蒙宋百年战争消耗了西宋军户和枪大夫的财力——万里远征而无所获,那是足够让一个地主之家破产的!

    此外,豪门军户的大量出现,也是造成普通军户失去土地的一个原因。

    因为西征的开支无法得到补偿,许多普通军户就不得不将土地抵押给豪门军户,自己则变成了豪门军户的佃户。

    西宋朝廷可以发德政令宣布军户和普通地主、商人间的土地交易无效,却没有办法用同样的办法对付豪门军户。所以就只得承认交易有效,眼睁睁看着土地越来越集中。

    不过因为军户高人一等,也有上升的可能,并且由于滑膛枪时代到来造成服役成本下降,所以到了西宋建国200多年时,西宋朝廷还是有兵可用的。当然了,西宋在200多年前实行的打靶取士,也保证了如今还有兵可用。

    虽然还有兵可用,但是当兵的人却一代比一代穷,而且也一代比一代危险!

    一群梦想着出人头地,但是总也没机会的穷人,人人有枪,这事儿……不对啊!

    一帮穷军户和穷枪大夫默默吃完了馍夹咸肉,不久后各队队长吹响了集结的哨音。士兵们纷纷起身,按着班排列阵,列队完毕,各队的队长就开始检查士兵们的装备和干粮。

    装备很简单,一条燧发枪,一把套筒刺刀,一条子弹袋,一个火药壶,一个铅弹盒,一个装水的葫芦等等。

    燧发枪和套筒刺刀通常是兵士自备的,不过燧发枪的口径有统一的规定,以便统一配发铅弹。

    铅弹和火药都是朝廷提供的。士兵们则会自制纸壳弹,以方便装弹。自制的纸壳弹都插在子弹带上,按着规定至少要准备24发。

    除了这些寻常的装备,还有一部分士兵会携带几枚手炮,也就是手榴弹。

    他们被称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