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328章

大隋帝国风云-第328章

小说: 大隋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月二十五日,桑干镇战场,武牙郎将张伦率三千代北儿郎拼死阻御北虏的攻击。在句注要塞,马邑太守王仁恭指挥代北主力军浴血攻坚,战斗打得非常惨烈。

八月二十五日,雁门战场,始毕可汗与莫贺咄设依旧是督军猛攻,而帝国皇帝则坐镇城楼,从容指挥,甚至有闲心与黄门侍郎裴世矩摆棋对弈。

八月二十五日,俟斤康苏密遵从始毕可汗之令,在继续保持对崞城攻击的同时,调主力猛攻崞山。

镇戊崞山的骁果第二军顽强坚守,但崞山防御线是临时所建,并不牢固,加上骁果第二军连日作战疲惫不堪,损失惨重,而北虏却攻势如潮,导致防线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太原援军终于赶到了。八月二十五日下午未时正,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率两万援军抵达崞山战场。

这段时间,云定兴可谓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他于本月初皇帝北上巡塞之日起,便想尽一切办法征召军队,但山西、河东诸鹰扬要么百般推诿、迟迟不至,要么敷衍了事,派出老弱士卒滥竽充数。好在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唐国公李渊遵从圣旨,派遣次子李世民与麾下数员大将率一万五千人马日夜兼程赶赴太原,算是救了云定兴的急。

但李渊所遣的一万五千将士中,府兵不足三分之一,其中一万余人都是刚刚投降或者被俘的河东叛军。李渊不愿血腥杀戮,残酷镇压,无奈之下遂就地整编,并紧急送往代北战场,也算是“一箭双雕”了。实际上不论这些叛军将士现在是何种心理,只要到了代北战场,看到入侵的北虏,必定会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北虏是中土人世世代代的敌人,与敌人相遇,当然奋不顾身、一往无前、誓死相搏了。

然而,有勇气有士气并不代表就有击败北虏的战斗力,这支军队的武力实际上并不值得期待,但云定兴已经顾不上了这些细枝末节了。

十四日,他接到皇帝被困雁门的消息,差点就没有一夜白头。他手上无兵拿什么去救援皇帝?但他在太原却迟迟不去救援皇帝,肯定是死路一条。这时候唐国公李渊就是他的救命恩人,而代表李渊北上勤王的李世民则是掌控他生死的“夺命判官”,假如李世民故意为难他,拖延北上的时间,他哭都找不到地方。好在李世民非常配合,得知皇帝被困雁门,马上督军日夜兼程急行军,于二十二日抵达太原首府晋阳城。

云定兴亲自出城相迎,于二十三日也就是皇帝被围雁门的第十天,终于率援军从晋阳城出发了。

云定兴督军急行,三百余里路程两天多时间就走完了。就在崞山防线摇摇欲坠之际,太原援军抵达崞山战场。云定兴和将士们不待喘口气便冲了上去,奋勇厮杀,重新稳固了防线。

康苏密亲眼看到中土援军来临,大感不安,一边急报始毕可汗,一边急书由偏道攻打楼烦关的军队,命令他们火速撤回。

在康苏密看来,突厥人已经失去了赢得这场决战的最佳机会。突厥人赢得战争的最佳机会就是在中土援军没有抵达战场之前攻克雁门,擒下帝国皇帝。如今中土援军已到,其后续援军必然源源不断而来,突厥人肯定阻挡不住中土军队的猛烈攻击,所以始毕可汗不得不面对现实,不得不下令撤军,不得不吐出到嘴的猎物。而自己随时都有可能撤离崞山战场,主力一走,攻打楼烦关的那支军队便陷入了中土人的包围,必死无疑,但那些都是康苏密的族人,绝不能抛弃。

这边康苏密信心动摇,瞻前顾后,已经没有了攻击欲望,而那边的云定兴也是焦虑不安,愁眉不展。以他目前手上的兵力,他打不到雁门,如果强行攻击,反而有被北虏人击败的可能,毕竟援军里有一半将士都是刚刚收编的叛军,若是在激战之刻掉头一跑,整个崞山防线就完了。

云定兴不敢打,而李世民也没有积极进攻的想法,他同样担心自己的军队有临阵崩溃之危,但形势摆着这里,不进攻,任由皇帝在雁门饱受北虏的打击,那将来“秋后算帐”,大家都吃不了兜着走,尤其唐国公李渊,承受的危机更大。李世民思来想去,向云定兴献了一个“疑兵之计”。

第325章 身陷重围中的皇帝

八月二十六日,崞山。

康苏密接到了始毕可汗的回复。始毕可汗认为,中土援军出现在崞山战场,实属正常,如果它迟迟不出现,那才是反常之事。而中土援军的出现,为突厥人解答了几个疑惑且担忧的问题。

突厥人从越过句注山包围雁门城,至今已整整十三天。中土援军距离雁门战场最近的就是三百多里外的太原郡首府晋阳城,但十三天来,太原方向的援军一直没有出现。这一度让突厥人非常紧张,担心这支队伍埋伏在雁门城附近,以致于突厥人不敢把全部力量投入到攻打雁门的战斗中,始终保留着一支预备军以防不测。另外就是从楼烦关方向突然杀出来的中土军队,也曾让突厥人怀疑有中土援军已经抵达战场,或者中土人本来就在楼烦关以内藏匿了一支军队,目的是对雁门战场的突厥人实施合围。

然而,事实证明,突厥人的这些猜测都是错误的,都过高估计了中土人的实力,实际上中土人在北疆的镇戍力量就如突厥人在发动战争之前所获得的消息一样,十分薄弱,已经无力抵御突厥人的攻击。

中土太原方向的援军至今才抵达崞山战场,只能说明一件事,中土的北疆镇戍力量不是十分薄弱,而是根本不堪一击,这也是中土皇帝在得知突厥人即将发动战争之刻,毅然亲赴北疆巡塞,并在北疆一待就是几个月的根本原因所在。他试图欺骗突厥人,掩盖北疆镇戍力量严重不足的真相。结果真相还是被戳穿了,中土皇帝不但无法把他的个人影响力转化为十万大军的武力,不但未能掩盖中土“色厉荏苒”的真相,反而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把自己推进了身败名裂之深渊,也把中土北疆置于失陷之绝境。

另外,这也说明从楼烦关方向突然杀出来的中土军队,就是那支一溃千里的代北残军,其目的一方面是支援雁门战场,一方面则是试图误导突厥人,让突厥人对战局做出错误的解读,继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主动撤离雁门战场。

由此来分析,不难拨开笼罩在战场上的迷雾,看清整个战局。在中土国力因为年年征战而损耗殆尽,在中土北疆镇戍力量严重不足的大前提下,不论是在突厥主力大军的背后攻打白狼塞的燕北军队,还是同样在始毕可汗的背后攻打句注要塞的代北残军,实际上都不足以影响到战局的发展,都无法达到误导突厥人并迫使突厥人撤离雁门战场的目的,而真正可以影响到南北决战结果的,则是从中土腹地两京地区大量支援而来的精锐军队,但这支军队因为距离战场过于遥远,即便日夜兼程而行,抵达战场也尚需时日。突厥人因此还有足够时间,倾尽全力力量,攻打雁门擒获中土皇帝,赢得这场南北决战的胜利。

康苏密【“文”】从始毕可【“人”】汗的回复【“书”】中敏锐地【“屋”】嗅到了一丝危机,这个危机不是来自中土援军,而是来自始毕可汗和支持他的那些正在雁门城战场上疯狂厮杀的牙帐权贵们,他们对自己所拟定的战略目标和由此而描绘的美好前景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程度,他们似乎在自我编织的梦幻里越陷越深。

但愿这不是自己的错觉。康苏密如此安慰自己。事实上他也是坚定的主战派,不过他承认中土的强大,认为南北战争需要采取一种渐进方式逐步实现其战略目标,这样既能持续消耗中土的实力,又确保自身不会因为陷入战争泥潭而崩溃。

事实上从他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已经实现了预期目标,既彰显了突厥人的强大武力,又掳掠甚丰,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加强了始毕可汗对牙帐和大联盟的控制,同时也给了狂傲自大的中土人以重创,狠狠地凌辱了中土人的自尊,继而诱使中土人为了扳回自己的颜面,不得不一次次北上远征,而这便让突厥人在未来的南北战争中始终把持主动权,使得南北局势向着有利于突厥人的方向发展。所以,这一仗可以结束了,突厥人可以撤离了,几十万控弦呼啸而来,呼啸而去,纵横捭阖,挡者披靡,始毕可汗和这一代突厥人都将因为这场辉煌的胜利而载入史册。

但他只能想一想,他无力改变始毕可汗和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牙帐大权贵们的决策。是以二十六日中午,康苏密指挥军队再次向崞山发动了攻击,然而,让他吃惊的是,他的斥候竟然再一次看到有大量中土援军抵达崞山,并迅速出现在前线战场上,而各色飘扬的旌旗亦在山峦间不断增加,不断向防线两翼蔓延。

康苏密断然停止了攻击,并向始毕可汗禀报。

同日,在雁门战场,始毕可汗指挥大军倾尽全力展开攻击,战斗再掀高潮,双方的厮杀愈发的血腥和残酷。

裴世矩、宇文述、来护儿等军政大员则喜形于色。北虏投入全部力量攻击,足以说明战局发生了变化,而从时间上来推算,太原方向的援军应该到了并且正在向雁门攻击前进,而燕北军统帅伽蓝和他的军队也应该攻占了白狼塞或者云内城,切断了北虏大军的退路,已经给北虏造成了致命威胁。战局发展对北虏越来越不利,是以北虏图穷匕现,不得不倾尽全力,进行最后一搏。

皇帝对战局的分析和判断,与几位重臣基本一致。他低沉的情绪因此振作和兴奋起来。战局的发展说明没有人抛弃皇帝,也没有人置中土安危于不顾,大家都在奋战,也都在遵照皇帝的诏令奋勇杀敌,而这场战争也始终在皇帝所拟制的战略轨迹上坚决而有力的推进。不要看雁门的局势异常危急糟糕到了极致,但正因为雁门战场牢牢牵制住了始毕可汗和他的主力大军,才使得整个决战局势正向有利于中土的方向发展。

胜利已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为此雁门军民更需齐心协力,浴血奋战。

皇帝精神饱满,情绪亢奋,奔走巡视在雁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鼓励军民们顽强坚持,并信誓旦旦的承诺,半个月内,帝国卫府大军将云集城下,将城外北虏斩尽杀绝。

雁门城的军民每日都能看到信心满满的皇帝奋战在前线,每日都能聆听到气势如虹的皇帝挥舞着手臂慷慨激昂地大声演讲,雁门城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亲切而清晰地感受到曾经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皇帝就在他们身边,每一个人都能亲眼看到一个真实存在的、与他们长得一样普通吃着一样粟米,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愤怒一起悲伤、与他们一样勇敢无畏一样与北虏酣呼鏖战的皇帝,是以士气自始至终都空前高涨,人人都愿意为皇帝而战,为皇帝而死。

皇帝所到之处,欢呼声惊天动地,军民人人争先,誓死奋战。这种情绪深深的感染了皇帝,感染了他身边的臣僚。皇帝从军民的欢呼中重新寻回了自信,从君臣、君民上下齐心、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雁门战场上,他再一次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他仿若穿越了时空再一次回到了当年南征北战一统中土的戎马生涯中,看到了年轻时代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豪迈,看到了自己为了中土的统一为了中土千千万万苍生的福祉而浴血奋战一往无前的执着和勇气。

是的,那的确是勇气,久违了的似乎早已泯灭在权欲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