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赵云 >

第108章

赵云-第108章

小说: 赵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赵家人都是这样吧,长着这个年代最好看的四方脸,脸上的线条十分刚毅。

阅人无数的袁隗也不由暗自为自己的女婿喝彩,小伙子武力值是不错的。至于文才,只能用将就来形容。

不过,凡事不能强求,他听说过亲家赵仲是赵家的智囊,想必肯定要给自己的长子留一条后路,女儿肯定不会吃亏。

日后有高家与赵家在冀州守望相助,袁家在那里就固若金汤。

等等,他突然想了起来,袁隗禁不住问道:“赵云如此厉害?赵梅和他接触得多就能获得女张良的称号?”

“岳父大人明鉴,”赵巴苦笑道:“小婿不如子龙之万一,他每每料事必准。我赵家能有今日,子龙功不可没。”

他是个实诚人,只想今后赵云在京城里能得到岳父的看顾,哪想到其中的弯弯绕绕?

“恩,”袁隗点点头:“本初与你同行,胞妹成婚,他作为两边嫡亲的兄长不能不去。”

他已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让袁绍在海商这一块里,袁家也要强势而入。

荀焘的书房里,目前荀家健在的荀汪、荀爽、荀肃、荀旉俱皆到场。

作为族长,荀焘首先开口道:“颍川大族的参与,此事已谈妥,诸位贤弟不可再起波澜,荀家的名声不容破坏。”

他必须要定好基调,前几天大族们聚在一起,荀汪与荀旉隐隐有反对之意,想自家吃独食,推广书籍的重任荀家来担当就可以了。

说实话,对荀爽离开颍川书院,荀汪是最高兴的,他居然捞个祭酒。

“今日为兄招呼你等,实为赵家礼金。”财帛动人心,荀焘也不淡定:“不是小数目,燕赵风味为首的赵家商铺,给了一年半数的收益。”

“照单全收就是,”荀汪抢白:“些许礼金,我荀家嫡女还不值?钟家还在抱怨,言及他家也有嫡子未有婚配。”

“哼!”荀焘在这里等着他呢,把写有礼金的喜单往桌上一拍:“一千三百万金,而且日后每年都有这个数。”

荀家并不像表面上这么和谐,要不然荀爽为何出走燕赵书院?另一个时空里,这个著名的学者出来做官,可能也是因为荀家的内部矛盾。

当然,如今他想要复出,却是为自己的女婿铺路。

“一千三百万金?”荀旉惊呼:“一个酒肆这么赚钱?”

“不去管他,我们接下就表明今后我荀家也是他们的老板。”荀焘声音低沉:“退回去是不可能的,我们拿何物还人家?”

“六弟不就在燕赵书院吗?”荀汪不以为然:“我家最出名的都给了他们还能如何?”

“让文若、友若帮子龙吧,”荀肃叹口气:“六哥帮自己女婿,天经地义。

十常侍得宠之谜

三国演义第一回,就点明乱自上起,而罪魁祸首就是十常侍。

从汉桓帝时代的曹节,到勾结张角的封谞,到把持朝政的赵忠、张让等人,都是十常侍之一。

十常侍在汉灵帝时期更加嚣张跋扈,这些人互相勾结,排除异己,只要和自己意见不合,就找机会将对方驱逐或诛杀。

对一些剿灭黄巾有功的大臣,赵忠、张让等人也毫不客气,只要没有上交保护费,一律罢免官职。

就算是皇甫嵩、朱隽等一方诸侯不交钱,也照样罢他们的官。

十常侍为非作歹,横行不法,但很奇怪,汉灵帝却对他们非常信任,视之为忠臣,更不会舍得杀掉十常侍了。

他们究竟有什么本事,让汉灵帝如此信任他们,就算是有人当面揭穿,灵帝也信之不疑?

当朝政日坏,百姓愁苦,长沙的区星率领民众反叛;渔阳的张举、张纯造反,张举还称天子,张纯也不赖,做大将军。

当下面的奏章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十常侍都把这些走着隐瞒起来,并不汇报给汉灵帝。

于是,当汉灵帝在宫中和众人宴饮的时候,谏议大夫刘陶跑到汉灵帝身前放声大哭。灵帝心里有点窝火,自己正高兴,真是败兴!

但还是压住火气,问刘陶为何大哭。

刘陶就说:“天下危在旦夕,陛下怎么还能够和太监在一起喝酒取乐呢?”

自古以来,文人都喜欢夸大其词,一如现在网间诸多文字。

作为谏议大夫,玩弄文词是基本功,可这个刘陶还不过关。

虽然说忠义可嘉,但要长期抗战,还得先保住性命再说。

开口就是天下危在旦夕,置汉灵帝于何地?不就是当面批评灵帝混蛋,就是他害的吗?难怪灵帝生气。

灵帝说:“天下承平日久,有何危急?”

看灵帝语气,有些质疑,有些反问,但还没有想治刘陶的罪。

灵帝知道天下纷乱吗?应该不知道。

一方面是十常侍有意隐瞒各地奏报,另一方面是作为天子的汉灵帝自己,自视甚高,根本不会觉得自己的统治会有什么问题。

十常侍经常歌功颂德,隐瞒真相,是灵帝不杀十常侍的第一个原因。

刘陶说:“四方盗贼并起,侵掠州郡。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祸在目前矣!”

他虽然耿直,但是不笨,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可能冲撞了汉灵帝,急忙明确自己矛头所刺的方向: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

既然是十常侍的问题,那吾皇依旧圣明!而朝廷正人皆去,是告诉汉灵帝,有这种看法的并非一人,而是众臣的公议。

十常侍和朝中大臣关系一向很僵,从汉桓帝时期开始,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就想铲除他们,而后面的皇甫嵩、朱隽等人对十常侍意见都很大。

一旦汉灵帝询问一些宰辅大臣的意见,马上可以得到验证。

于是十常侍不等汉灵帝询问,首先跪下来,但并非请罪,而是倒打一耙,攻为守。

“大臣不相容,臣等不能活矣!愿乞性命归田里,尽将家产以助军资。”

言罢痛哭。面对朝廷大臣的攻击,十常侍表示这些不过是朝廷大臣和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

一向强势的十常侍,在汉灵帝的面前却总是扮演着弱者的角色。

并且官员们最看重的无非是官位和财富,既然大臣抨击十常侍卖官害民,那我们情愿辞官归乡,捐出所有财产!

十常侍很高明,历来天子最讨厌党争,一旦大臣抱成团,就可能架空皇帝。

而表示无意于官爵财富,更是技高一筹,让汉灵帝心中的天平立刻倾向于十常侍。

十常侍以攻为守,表示无意官位财富,是灵帝不杀十常侍的第二个原因。

汉灵帝大怒,斥责刘陶:“你们家也有服侍你的人,为什么唯独不能容忍服侍我的人呢?”

这句话体现了灵帝作为帝王的寂寞和无奈。虽然贵为天子,但是却事事要以天下为重。

尤其是大臣们经常打着大义和道德的旗号,约束皇帝,让皇帝无法享受到做自己的快乐,一旦什么都要为他人,为苍生,确实也是件很累的事。

就像乾隆帝晚年怎么会不知道和拔郏皇嵌嗄昃旃酥拢瞳|也能倾心讨好,给了乾隆别人无法给予的快乐和享受。

汉代的皇帝大都幼年登基,从小陪伴他的太监,就是他唯一能够信任的人。

做皇帝时的寂寞和无助,对十常侍的依赖和信任,是灵帝不杀十常侍的第三个原因。

刘陶被士兵拖出去,遇上了司徒陈耽,陈耽一看火大,截下刘陶。

他跑去质问汉灵帝:“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身无寸功,皆封列侯;况封谞等结连黄巾,欲为内乱: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见崩摧矣!”

陈耽作为司徒,是三公的身份,语气比刘陶更加强硬,用鲜明的对比,直斥灵帝昏聩!

但汉灵帝也见惯风波,马上避重就轻,抓住刘陶语句中的一个破绽进行猛烈攻击:“封谞作乱,其事不明。十常侍中,岂无一二忠臣?”

汉灵帝以为,封谞只是有造反嫌疑,都已经被抓,大臣们还要再牵扯到其他人就实在有些过分了。难道要把自己身边的人全部都抓光吗?

这里,汉灵帝把自己的位置已经坚定的和十常侍捆绑在一起,对陈耽等朝廷大臣已经变成了敌对态势。

陈耽知道再说只能招祸,于是拼死磕头,血溅台阶。汉灵帝大怒,吩咐将刘陶陈耽一并下狱。

灵帝以十常侍为私人财物,将朝臣反对视为对自己皇权的挑衅,是灵帝不杀十常侍的第四个原因。

当然,十常侍就命人将二位大臣在狱中杀害,同时矫诏命令孙坚担任长沙太守,去剿灭区星;命令刘虞为幽州牧,去剿灭渔洋张举张纯。

孙坚精通谋略,不出五十天就平定长沙,而刘虞得刘备帮助,数日大战就击溃张举主力,渔阳尽平。

十常侍代表朝廷封赏孙坚为乌程侯,拜刘虞为太尉,连逃犯刘备也被免除当日鞭打督邮的罪过,任命为平原县令。

平原县广有钱粮,刘备的日子舒服了很多,怨气自然也淡了很多。

他们虽然贪婪,但并不昏聩,问题出现及时进行补救,当然他们这么做是无奈之举,只是为了更长久的维系自己的权力。

也因为如此,成为灵帝不杀十常侍的又一个原因。

第一百七十一章灵帝不爽了

(推荐美女作家新书:《换个身体玩逆袭》作者:一缕冥火,很漂漂的一个妹纸,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依然笔耕不缀,很讲究质量,每天就一更。)

老好人荀爽出离愤怒,好嘛,赵家付出了这么多,荀家就如此对待?

荀彧、荀谌,本身就和赵云在一起求学,关系深笃。然而,因为家族的决议一直都没有,他们二人如今在燕赵书院地位相当尴尬。

毫不犹豫地讲,如今在书院任职的博士,那些人的水平在荀爽看来,也就那样,还不如让荀文若、荀友若顶上去。

自家两个侄儿,不要说在颍川和燕赵书院,天下大可去得,这是他作为座师的自信,同时也是二人水平已经到了一定高度。

“两位兄长,两位贤弟,”荀爽忍住怒气,缓声说道:“文若与友若,吾自蒙童时一路教授他们,水平自然不差。”

“然则颍川书院成立以来,我荀家人皆从此出,岂止文若、友若耶?”

“如公达者,年纪即长,历年四处游学,隐然为天下顶尖大才,可任谋主。”

“文若诚然大才,其长于内政,来日天下有变,当为陈平。”

“友若均衡,全面不如公达,内政不如文若。有谋主之志无谋主之才,且性烈固执。遇明主则无事,尤其忠忱。”

说完,不住摇头,有些时候,明知道自家侄儿的性格,却没法去改变什么,感觉难受。

他们本来是亲兄弟,荀谌年龄稍长,当事人荀彧娶妻唐氏,不少人拿出来说事。

作为长兄,他把所有的压力都自己扛着,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可不屑于和任何人解释。

久而久之,养成了孤傲的性格,令荀爽也束手无策。

中常侍唐衡即荀彧的岳父,宦官肯定不能生育,唐氏实则为其养女,是他在路边捡到的一个孤儿,可见其人本性不坏。

同为宦官,同为权势滔天,是唐衡等五侯把权力从外戚当中夺过来,可以说是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才有如今的党锢之祸。

然在历史上,史官对唐衡所着笔墨不多,圆滑可见一斑。而对张让、赵忠等人,史官自是毫不犹豫地贬斥。

当是时,梁冀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其跋扈之气焰无以言表,皇帝反而成了无权的傀儡。

他的两个妹妹都曾先后被立为皇后,冲帝、质帝、桓帝也皆由梁冀策立为帝。

汉桓帝即位后,随着年龄的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