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红楼之黛玉养了一只猫 >

第130章

红楼之黛玉养了一只猫-第130章

小说: 红楼之黛玉养了一只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黛玉学了一天的规矩,累得骨头都要散架了,傍晚的时候歪在床上由慧儿给她捏腿。不知不觉一个小纸人自袖口攀上手腕,黛玉知道是周航又送消息来,便清了清嗓子,道:“慧儿,你先下去吧,让我自个儿待会儿。”
  慧儿道了声“是”,躬身退下。
  黛玉这才将小人从手腕取下来,放在叠的整整齐齐的被子上。
  小人告诉黛玉,最新一批的裁撤名单已经出来,其中有贾政的名字。黛玉咬了咬唇,心想,二舅舅可是外祖母的爱子,自己怕是又不得清净了。


第102章 
  贾母来林府拜访; 姿态放得很低。
  黛玉在厅房接待; 将贾母往上座让; 贾母执意不肯,直道:“折煞老身,在太子妃面前; 老身哪里敢托大,太子妃上座才是。”
  黛玉抓了贾母的手好说歹说,“圣上以孝治天下; 黛玉虽然注定是皇家的人,然孝礼不可废,外祖母理应上座。况且万事都有规有矩,黛玉蒙圣恩赐婚; 但一日未举行大礼; 便一日不得以太子妃三字称之,还望外祖母以后谨言慎行。否则传了出去,人还当我林黛玉是不识礼仪的轻浮之辈呢。”
  一句话说的贾母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干扯着嘴角,眼中却无半分的笑意。
  贾母最终也没肯坐首座; 只在左手边第一把椅子上坐下。
  王氏站在贾母身边; 笑呵呵的道:“外甥女越发出落的齐整了,别人都说我们家的几个女孩儿算是好的了; 这跟外甥女一比,就好比那天上飞的孔雀与地上跑的野鸭子; 真是没法比啊!”
  说着便要上前去拉黛玉的手,黛玉看见王氏笑嘻嘻的脸,心里有些膈应,下意识的便后退了一小步。这时,现在黛玉身边的两个嬷嬷便上前一步,一左一右的现在黛玉身边,厉声呵斥了一句。
  这两个嬷嬷乃是宫里派出来的掌事嬷嬷,皆有品级在身,便是平日里宫中低等些的嫔妃犯了错,她们也敢直言呵斥,何况是外面一个六品的命妇?
  两位嬷嬷训斥起人来,那一身的气势也不是盖的。
  王氏差点下跪,若非她骨子里看不上黛玉的,不肯在林黛玉面前失了面子尊严,估计真跪了。王氏愣了愣,极为巧妙的掩饰好眼中一闪而过的怨毒,愣是挤出了一脸灿烂的笑,刚要说什么,贾母连忙假咳几声止住她。
  黛玉在嬷嬷们的伺候下坐了上座,装作没看见的样子,低头整理衣襟。
  贾母也知道如今黛玉是彻底跟她生分了,她心里觉得黛玉有点没良心,当初她在贾府寄居的时候自己是何等的疼她,连亲孙女还都要靠后,可这丫头,就是个白眼狼,一回到林府,连自己这个外祖母都不认了,反倒向着贾赦那个逆子欺负她。唉,当初真是白疼她了!
  不过,如今形势终究不同了,黛玉和林如海的身份也已不可同日而语。何况,她还有事情求她,少不得忍耐些个。
  贾母从前觉得跟黛玉有很多话题可以谈,可今天不知道怎么回事,看着眼神冷冽,不带一丝笑意温情,似乎是全然陌生的黛玉,她不知道该跟她谈什么。幸好路上早将要说的筹谋于胸,不然这时候,还真是不知道怎么开口呢。
  为了拉近关系,贾母先从黛玉的娘、她的女儿——贾敏说起。说贾敏小时候如何聪敏,如何孝顺,自己如何疼她,她如何跟开玩笑说二哥最疼她,她以后有了好东西都给二哥。
  “你母亲当年啊,跟你二舅舅的关系最好,你母亲未出阁的时候养的娇,针线也不常做,嫌费眼睛,但是你二舅舅身上穿的鞋袜、佩戴的荷包香囊都是你母亲亲自做的,我和你外祖父想要都没有。我这几个孩子中,所疼着唯有你母,谁曾想……”
  说着便落下泪来,鸳鸯忙递帕子,贾母接过帕子擦了擦泪。
  黛玉的眼圈也有些红,母亲虽已去世多年,但她每每想起,仍是不自觉的心疼落泪。想起母亲便想起自己六岁多悲痛中含泪进京,她在贾府不不小心时时在意,仍是免不了被人欺辱、背地里嚼舌根。
  黛玉微垂眼睑,调整好情绪,端起茶碗道:“外祖母,这是上好的老君眉,我新得的,您尝尝。”
  贾母只得端起茶碗品茶。
  接下来的时间,一直没找到机会继续方才的话题。
  直到用了午饭,贾母见再不提的话,黛玉要回去午歇,更没机会说了。她不想才跑一趟,因也不管合不合时宜拉着黛玉便又讨论起来。谈了一会儿贾敏,便谈起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似乎她也知道黛玉在贾府生活的并不怎么如意,所以只是一带而过,谈起历朝历代宫妃之事。目的便是为了告诉黛玉宫妃之难,便是皇后也有许多不得已之事,若没有一大批手握实权的亲戚帮扶,很难再宫里生存下去。
  黛玉也听出来了,这是告诉她若想将来在皇家立住脚跟,必须得有一个强大的娘家。
  她林黛玉是家中的独女,没有兄弟,甚至连个嫡亲的叔伯也没有,便是父亲再位高权重,终究势单力薄,若想获得长久的富贵,必须得依靠他们贾家。所以,贾家有没有权势便很重要了。虽然没有明说要她帮忙保贾政的官职,但言语中已经带出来了。
  真是,强词夺理!
  黛玉并没有动怒,而是仰头笑道:“不瞒外祖母,我平日也读些史书,见解却与外祖母不同。历朝历代,但凡外戚擅权者,均不得善终……”
  意思是您不要命可以,我还想多活些时日呢。
  当天,贾母走的时候脸色很不好看,王夫人跟在贾母身后,脸色更不好看。她心里充满恨意,一恨林黛玉,二恨嫁贾母。恨林黛玉自不必说,恨贾母是因为她出尔反尔。
  今儿今儿来的时候明明说好的,求林黛玉办两件事,一件是保住老爷的官职,另一件便是托林黛玉转告林如海,想办法让宫里的元春上位。只要元春能获得皇帝的恩宠,贾府显贵起来还远吗,说不定势头还要出超过去了么的林府。
  王氏恨贾母信誓旦旦的过来,竟然一件事都没有办成,还累她受了不少窝囊气。
  却说贾母等人走后,黛玉在一众人的簇拥下回房歇息。虽然已进入春天,因才吹了一夜的北风,天有些凉儿,黛玉出去的时候还穿着夹衣。进了房间,紫鹃、慧儿伺候着黛玉脱了外面的大衣裳、卸下钗环。黛玉在美人靠上躺了,紫鹃放下帷幔,示意外面的小丫头能噤声,不要打扰姑娘休息。
  紫鹃走后,黛玉在美人靠上歪了一会儿,复又睁开眼,将放在床头的一本《道德经》取来观看。自赐婚的圣旨下达,她便日日在嬷嬷、女官的教导下学习宫廷礼仪,如何起坐、如何行礼,甚至连如何走路、迈步时候的仪态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
  因过于繁忙,连书都好久没怎么读了。至于家里的琐事、外面的产业,更是全求交给几个管事的婆子,自己已经几乎不怎么过问了。好在之前在周航的帮助下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便是没有她,只要按那套放下走下去,便不会出什么纰漏。
  林如海已经开始四处搜罗宝贝给女儿准备嫁妆。
  女子的嫁妆越足,在夫家便越有底气,皇家也不例外。林如海几乎将自己历年所的珍宝,并家里的产业、田庄等都列入了黛玉的嫁妆单子。
  林黛玉有一次去书房给父亲送茶,可巧看到嫁妆单子,都吓了一跳。
  “爹爹,你是要把整个林家给女儿陪嫁么?”她道。
  “为父只你一个孩子,不给你,难道还留给外人么?”林如海很疑惑的道。
  “爹爹!”黛玉叫了一声,“爹爹身强体壮,日后未必就没有子嗣的?”
  “胡说什么!”林如海厉喝一声。他在林黛玉面前一向是宠溺女儿的慈父,连大声说话都没有,更何况这样的厉喝,黛玉没想到他突然会这样,愣了愣,眼中蓄起水光,弱弱的叫了一声“爹爹”。林如海立刻心疼了起来,忙道:“乖女儿,为父不是凶你……”
  “爹爹……”林黛玉红了眼眶,“是女儿说错话了。”
  按说这样的一句话不至于黛玉伤心委屈到如此境地,她在贾府住着的时候闲言碎语听得多了,有些下人说的还很难听很粗俗,她都没有在意过。因为那些人,她林黛玉根本就不屑。可如今,自己在意到心坎的父亲这么一句无关痛痒的厉喝,黛玉就觉得委屈的不行。她也是为了爹爹考虑啊,爹爹虽然年纪不小了,但在灵泉水的滋养之下身体比四十上下的也不差什么。
  林黛玉心疼林如海,不想人家说他绝了林家的后……
  “女儿,为父有你一个就够了。那样的话,以后不要说了……”
  林黛玉点点头道:“女儿知道了。”
  三月底,从贾府传来一个好消息,迎春的婚事定下了,南方是一个翰林之子,年方十八,已经中了秀才,听说为人斯文有礼,十分不错。黛玉在家中学礼仪不能出门,便休书一封命人送去,并送上了贺仪。
  迎春已满十五岁,定了之后不久便开始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等,婚期也很快定了下来,就在六月十六。
  临近六月,黛玉准备两套头面,一套赤金的,一套点翠的,还有一个紫檀木的梳妆匣,预备给迎春做添妆之礼。
  此时,朝廷考核精简官员的举措也进行到了尾声,贾政终究是别裁撤了下来。据说,为此他很是消极,日日待在家里和一众宾客读书饮酒,一个多月未曾迈出家门一步。
  皇宫,太极殿。
  周航刚进宫门便感到了大殿里弥漫的低气压,宫人们个个缩着脖子屏气凝神,御案前的地上扔着一册凌乱的奏折,台阶上皇帝红着脸怒气腾腾。
  不用说,问题肯定出在奏折上了。
  周航哀叹一声自己沦为灭火筒的悲惨命运,走上前,将地上的奏折捡起,笑呵呵的道:“父皇,哪个不长眼的又惹您生气了?”


第103章 
  周航兴冲冲踏入殿门; 却见李昭面有怒色; 细问之下才知道是山东有一名唤胡威的知府上了一道奏折。这道奏折倒也没说什么值得皇帝雷霆大怒的要事; 只是因去岁大旱,许多百姓颗粒无收,有些存粮的人家还好; 那些家无余粮的百姓已经捉襟见肘,极穷的连饭都快要吃不上了,根本没有钱粮缴纳朝廷的赋税; 请求圣上大发慈悲,免了这些灾民的税收。
  这都还没什么,以民为本嘛,自然要以百姓为先; 首要便是得让百姓生存下去; 这没什么错。
  李昭爱民如子,向来也是按这个标准行事,照理碰见这样的事他最合理的行动便是立刻下诏免了那些灾民的赋税,给这些人发钱发粮,盛世之下,岂能让百姓饿死?
  况且灾民不赈易成流民; 流民多了则生动乱; 这也是为朝廷的安定考虑。
  处理了灾民的事,然后再将知府胡威嘉奖一番; 不说升官吧,至少也会赐些东西。
  然而令他生气的是胡威太不识趣; 明明如今已是贞元元年,朝廷早给各地发了邸报告之,此人胆大包天竟还在奏折中称长兴二十四年。
  长兴是太上皇在位时的年号,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影射他继位不正么?
  周航展开奏折一看,果然写的是长兴二十四年。邸报五个月前已五百里加急送往各地,便是偏远如琼州等人迹罕至之地也该早已送到,不存在他还没有收到朝廷邸报而不知新朝年号的情况。也就是说,是故意为之了。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