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

第454章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第454章

小说: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十六就要把翰林院的翰林官们喊来商议此事了。
  这一部小小的字典; 由黛玉自费掏钱印刷,为此,她宁花了重金请来老匠人,教冰玉堂中已经学会不少字的女子如何制雕版; 如何裁纸印刷,然后干脆就把印刷的作坊,设在了冰玉堂的小偏院里。
  印刷之中最重要的雕版是十分浩大的工程,好在黛玉的那一笔簪花小楷,足以作为范本,又因为考虑到这本字典起初就是为了让完全不识字的人能够快速检索,所以其中字意解析并不是很繁复,常用字整理完毕之后,又花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字典的雕版,仅这一部字典的木雕版,就排放了整整一间屋子,这一间屋子,也成了冰玉堂日后最重要的地方,门口就摆着两个大翁,盛满了水,用以防止走水。
  又说油墨,原本印刷的油墨常有不清晰,但是石油被发掘利用起来之后,现在基本各地印刷作坊的油墨都经过改良,所以印刷十分顺畅。
  虽然前期投资巨大,但是一旦完工开始印刷之后,出字典的速度就很快了,雕版能够反复利用多次,很快,冰玉堂中的女子就已经人手一本了。然后宝玉又叫人来买了数百本——不是送去军中,而是送去琼州岛橡胶园里头和金陵贾氏祖宅那边,给部分年轻的佃农脱盲用。
  再后来,又有粤省境内的番邦人,摸索着,知道了拼音字典学大明官方文字的好处,比自己瞎几把注音要有用多了,便也开始寻法子想要弄一本。
  如果说工具武器的制作方法,宝玉一定会前前后后叫人瞒得死死的,不过字典,还真没有这个必要,他巴不得番邦人多学学汉字,好方便日后文化输出呢。
  再说那些番邦人寻摸了半天,发现自己誊抄一本实在是不现实,还不如花重金去想法子买几本呢。
  甚至于到了寿昌十五年年底,冰玉堂里头的管事女子还在将军夫人再一次莅临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问了,如有人想要买这一部字典,能否售卖?
  这和先前冰玉堂中的自梳女悄悄教家中子侄识字的性质可是完全不同,黛玉斟酌了一二,然后答应了这个要求。她不奢求这一部字典能够赚回什么利润,毕竟从小到大,她就从来没有因为缺钱而考虑过什么问题,但是如今这一份卖字典的收益,却又是一份能够维持印刷小作坊里头的收支。再加上,黛玉似乎已经无师自通开了窍,印刷作坊也印一些小故事、话本子等等,虽然作者都是佚名(敲黑板,大家自行猜测)却十分吸引人,尤其吸引闺阁中的女子。
  妻子忙于事业,做丈夫了也不能落后。
  宝玉那边,军改也进行得很顺利,毕竟原先军改的圣旨就已经传达至大明各省,粤省这边,若不是前一任将军执行不到位;广西那边,若不是前任一刀切强制逼迫当地少/数/民/族,引起了反弹,也不至于两省数年成效甚微。
  叫宝玉说,其实广西那边比粤省军改要更容易得多,大约是因为更加穷苦的地方,有落实到实地的饷银和福利,那儿的将士们就更容易满足吧。
  但是不管怎么说,两省之内的将士们,尤其是底层军官和一些队正副队正等人,对贾将军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也许到了明年武举大比之年之后,这样的感激会更甚。
  两广军队除了文化水平大大提升,本职方面的军事水平就更不要说了,尤其广西省,多当地壮族人,很是勇武,得系统性的指点之后,打起军体拳虎虎生风,投掷、骑射皆是不可同日而语,轮休时上山打猎获得的猎物都更多了些。所以愿意帮着寻找橡胶树的当地人是越来越多了。
  另外,因为宝玉来两广之后,水泥路的铺设进程也是一日千里,原本只有两省省府内主干道铺了路,现如今,两年过去,两广之内几个人口较多的城镇之间都有了连通的水泥路,当然,修路资金一部分是户部拨款,另一部分是当地乡绅富户捐助——至于路修好之后,立起一块巨石路碑上书某年某月某地某族某户人家捐赠金银几何,特立碑褒奖等等等的,宝玉摸着良心说这绝对不是套路,石碑是上好的大理石,又专门盖了凉亭遮风避雨,最大程度上防止风化,这一份功绩一定能传百年的——当然,当初说的千百年只是个虚指而已,千年可能有点难,但是几百年还是没问题的,届时可以给后世当个考古依据么,说不定当地这些人家的后人还可以指着石碑吹牛逼呢。
  南边在热火朝天地整顿军事、加强基建,并且拼音启蒙正在慢慢传开。
  而京城那边,今年最值得一提的事,莫过于宝玉留在京中的一双儿子——的学习情况。
  春天的时候,芽哥儿也被最疼爱他的祖父贾政赶鸭子上架下场去考科举了(其实林如海是不怎么赞同的,但是考虑到各种情况,他还是决定不插手亲家府上太多的事儿。芽哥儿哭唧唧地想着:外祖父,求插手!!!),同样是十虚岁,但是他却没有当年他亲哥哥那样的好运——或者说是实力了,考过了县试、府试,但是终究还是在院试的时候落得个孙山之外;
  于此成为对比的,是秋天的时候,萌哥儿得了他外祖父林如海赞同,在阖府殷切期盼的眼神中,终于下场参加乡试,并且不负众望地成为了解元,至此,加上之前的小三元,和如今□□之中的前两元,萌哥儿只差金榜题名夺得会元,便可以成为史书中绝对要被记上一笔的连中六元的少年英才。
  不过叫京中众人失望的是,据可靠消息,荣国府的这位小爷不打算参加来年的春闱。
  不知道的人只觉得这不趁热打铁,很是遗憾,而直到一些内情的人却在心中连连赞叹:稳,真是稳。现如今贾萌才十四,再过四年(来年春闱加三年一轮,正好四年)他年岁正好,翰林院熬几年资历,有家势、有本事,便可扶摇直上了。
  得知名次的第一时间,萌哥儿关心的便不是能不能扶摇直上,而是想着弟弟那边会不会受到打击什么的——他对兄弟之情有信心,但是扛不住因为年龄差距不能天天呆一块,要是有什么人对着弟弟多嘴几句,伤了弟弟的自尊心就不好了。这种会造成兄弟阋墙的不良苗头,要趁早掐死。
  好在,男孩子之间,没什么事是不可以开诚布公谈的,叫萌哥儿开心的是,傻弟弟还是那个傻弟弟,并没有因为他自己落榜、哥哥中举便觉得羡慕嫉妒恨了,反而很豁达地说,打算下次和外祖父商量去考武科。
  萌哥儿慢吞吞地说:“爹说过了,武科不比文科,考体魄的环节很多,不是靠巧劲儿就能取得好名次的,若是你真的想去考武科,那么还得等上七八年吧。”
  芽哥儿张了张嘴:【啊,其实我原想的是凭自己的文化水平考武科会比较容易过呢,这样子祖父盯着自己的慈爱目光也许就能少一点了呢……并不是真的一定想要考科举谋出身的啊。其实我觉得跟着祖父和云中子道长玩泥巴也很有趣啊,嘿嘿嘿啊哥哥!!!】
  所以说这大概就是亲兄弟吧,芽哥儿没有说出口的话,萌哥儿用脚指头就能猜到了,他露齿一笑说:“吓唬你的,爹说他和娘亲妹妹再过一年就能回京了,到时候你和爹爹好好说说,只要是正当的事儿,哪怕你以后真想当个卖爆米花的,爹也不会反对的。”
  芽哥儿听哥哥一说,顿时松了一口气,他从不怀疑哥哥的消息来源,毕竟哥哥因为和大皇子私交不错,有时候知道爹爹的消息比府里所有人都要早一步:“嗯,我也不是说不想考科举啦,就是觉得我可能这方面不如哥你这么开窍,但是我跟你说,我那绝对不是爆米花啊,是改良了之后利用蒸汽煮饭的锅子!!!真的,别看水开之后白雾缭绕的,其实在密闭容器内,沸腾之后的冲力可大了!”
  “玩儿归玩儿,还是要注意安全,上半年皇庄子上的事儿你也是听祖父说过的。真想弄什么实验,还是得知会祖父一声,咱们祖父咳咳,在这方便毕竟还是专业的。”萌哥儿三天两头就会和弟弟强调一遍安全问题,好在芽哥儿也是个听得进去的,转头就去和亲亲祖父讲自己最近的发现了。
  贾政如今在这方面的思维是十分灵活,手把手地教最疼爱的孙子如何画图,如何讲图给工匠听,然后在寿昌十五年年底,弄出了古代版的高压锅——多亏了有橡胶圈内做密封呢!
  然后,腊月里,宝玉收到京城送来的高压锅和便宜爹骄傲得要溢出信封却依旧强忍着用批判的口吻写信讲述芽哥儿在其中出的主意,宝玉摸着下巴想:【自己俩儿子,估摸以后走的路子是完全不同啊!】


第443章 
  寿昌十六年,也是三年一届的文武科举大比之年; 开了春便是文科春闱; 会与殿试; 虽然这两场和萌哥儿没什么关系,但是荣国府依旧是一派紧张气氛——因为二房的珠大老爷的长子兰大爷今年又双。叒叕要下场了。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解释一下荣国府现如今四代同堂复杂的称呼; 也是贾母在年后正月里发话正式改口之后的称呼——毕竟作为荣国府宁国府辈分最高的老封君; 贾母不发话; 贾赦和贾政一个无心一个无胆; 才不敢给自己往上抬辈分呢。更不要提已经落魄的宁国府; 这边贾母才说了什么,那边尤氏便连连点头说还是老祖宗考虑周全; 我们回头回府一定改口、马上改口!
  于是就两府一起改口了。
  首先; 贾母还是当之无愧的老祖宗; 或者是被喊做老太君。老太太这个称呼已经递下去给她俩儿媳用了;
  贾赦、贾政、邢氏、王氏的称呼升了一级,是为大老太爷、二老太爷、大老太太、二老太太;
  贾珠夫妇这一辈分的目前叫珠大老爷; 珠大太太;
  贾兰、贾芃这一辈从草字辈的则是和上一辈贾珠贾琏一样; 荣国府大房二房中的男丁分开序齿,荣国府大房的两位都是王熙凤生的; 便是芃大爷和蓬二爷(现如今跟着宝二老爷在两广种树呢);荣国府二房的几位哥儿现在被唤做兰大爷; 苒二爷,茗三爷,萌四爷,芽五爷。
  再下一代是从山字辈的; 目前只有贾兰的儿子贾崇和贾巍两个,一个七岁一个四岁,被喊做崇哥儿和巍哥儿,但是他们父辈的叔伯兄弟有八个,这还仅仅是荣国府,没算上宁国府那边的人口繁衍速度,等草字辈的都有娃儿之后,可以预见荣国府以后会有一大串的山字辈萝卜头们。(贾母:我现在对草字辈的这几个都已经快记混了!)
  至于嫁出去的姑娘们,元春那个辈分的都成了姑太太,再下一辈的大姐儿和巧姐儿都已经出阁了,现在是大姑奶奶和二姑奶奶,就剩下宝玉膝下一双女儿,现在是三姑娘和四姑娘,要等她们被改口唤做三姑奶奶和四姑奶奶,恐怕还得十几年。
  所以远在南边的宝玉和黛玉,如今可就成是荣国府中下人们喊着的二房宝二老爷和宝二太太(黛玉:喵喵喵?)。
  当然,在有心人眼里,却觉得这是因为荣国府二房嫡长子贾珠的嫡长子贾兰的嫡长子贾崇(贾母:我就说叫人眼晕吧!还拗口!)今年开春满七岁要入族学,再不能诨喊了,老祖宗才有拨正长子嫡孙称谓的念头的。
  这有心人,大约——就是李纨和她儿媳妇吧,也许只有这么想了,李纨才能继续说服自己,她所出的第三子贾茗被她按在京中好好学习,没有像贾芃他们那样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