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697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697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二哥,不如我们逃回乡里,二哥拿这些银子东山再起怎么样?”十多名汉子,见高义欢将银子给他们,心中都有些感动。

    “这次是我心太大,生产扩展太快,手中没留下足够的银子,所以一出问题,作坊立时就垮了,怨不得谁!要怪就只能怪这突然来的叛乱!”高义欢又叹了口气,“乡里我是回不去了,五德号的背景你们又不是不知道,大明我是待不下去,只能往南洋跑,或者是去日本挖矿!”

    五德号的势力遍布整个大明的版图,他欠了几千两银子,离开南京照样有人找他麻烦,他只有出海跑路一条路了。

    想起前段时间,他还是南京城内炽手可热新兴作坊主,转眼间就破产,要逃亡南洋,高义欢与众人的内心都是一阵唏嘘。

    “那嫂子和侄女怎么办?”去了南洋,那就是生死不知,怕是一两年也得不到一次消息,况且钱庄怕是不会放过她们。

    这点正是高义欢所担心的,不过他留下来也是无济于事,“方才赵五那厮又跑去追债,我怕他们抢走这三百两银子,情急之下先跑了出来,也不晓得家里情况怎么样!”

    他说着顿了一下,“如果没事,那我明天一早,就带着他们一起坐船去吕宋。我都打听好了,吕宋那边正在招人拓荒,而且据说还有金矿,我们一家去那边,才能躲掉五德商会,从新开始。”

    “二哥你就在这里住下,嫂子那边,我派人去盯着,要是没事,我让嫂子收拾东西,连夜过来!”高义贞说了句,便挥手让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前去盯着,他则接着问道:“二哥,听说吕宋岛上荒芜,现在又是叛军的地盘,去那里真能生活吗?”

    高义欢见有人去帮他盯着家里,放心了一些,深思道:“其实有两条路,年初的时候朝廷与东面的日本国签订了条约,朝廷获得一个金矿的开采权,正募集人手前去开采,工钱开得很高,但这对我而言,去了不过是做个矿工,拿点死钱,我心中还是有点不甘!”

    “二哥是做大事的人,去挖矿确实不太合适!”众多汉子附和了一句。

    高义欢接着说道:“去吕宋对我来说机会大一些,吕宋那里不在朝廷的管辖之内,郑家又擅长贸易,他们各个方面都缺人才,我去了可以先开荒,站住脚跟后,再找机会出海贸易,比给人挖矿要强上许多。”

    “二哥,如果去吕宋,那带上我一个!现在家里没地,作坊又倒闭了,我愿意随着二哥去吕宋,就算不能发达,至少还能在吕宋种地!”一名汉子开口说道。

    他原来是个佃户,只因为东家将田地由租给佃户种植,改成了直接聘请长工,他无地可种,所以跑来南京投靠了高二。

    当初高二忽悠高三叔卖了田,到南京开办作坊时,高四就比他爹更加心动。

    现在作坊垮了,家里的田又卖了一半,他回乡也无事可做,便生出了与他二哥一同去吕宋的心思。

    高三叔见儿子看向他,这次居然没有阻止,反而从三百两票子中拿出两百两,递给他,“做大事要本钱,你想跟着就跟着吧,不用牵挂家里!”


………………………………

第1153章依法治国,以德育民

    1、我们今天的

    “拐卖”一词在中国古代法律里出现得很晚。至少从秦汉至元明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古代法律一直把使用暴力或诈欺手段剥夺他人自由、使之处于被奴役状态的行为,称之为

    “略人”,将出卖略得人口的行为叫做

    “略卖人”。2、现在能够看到最早的有关法律条文,是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盗律》,处刑极其严厉:只要有了

    “略人”的行为,无论是否已经出卖,都要处以

    “磔刑”(处死并肢解尸体);知情收买之人

    “与同罪”;不知情收买及转卖的,

    “黥为城旦舂”(毁容后男犯从事筑城、女犯从事舂米苦役),买者后来知情的,也要同样处罚。

    另一条《捕律》规定,能够告发

    “略人”犯罪的,政府奖赏黄金十两。3、自秦汉以来,贩卖人口一直是朝廷重点打击的犯罪,基本都是死刑。

    后来逐步分不同情况,刑罚也有所区分。比如被卖方是否愿意(愿意的话可以减轻卖方刑罚,不愿意的话那就只有去死了),买卖10岁以下的,无论被卖方是否愿意,卖方一律从重处罚;如果卖卖后作为奴婢的,处绞刑,作为妻妾子孙的,处三年徒刑。

    对告发的还有奖励。4、因此,不要小瞧古人智慧,也不要认为古代就是万恶。

    在古代,人口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对户籍管理异常严格,对贩卖人口行为一直都是大力打击。

    我们古人的治国和司法思想是非常高明的。而且也不缺乏人性化。我们不要被影视作品里的卖身葬父等情节误导,那只是创作需要。
………………………………

第1154章恢复生产,鼓励手工业

    如今天下三分,各方都占据一个优势,金国势力虽弱,但它虎据关中,有函谷、潼关之固,有地利的优势。

    虽不足以气吞天下,但是守住关中和汉中,经营西域,日子也还不错。

    在征蜀失败之后,金国上下大概都已经意识到了争天下,并不太适合他们,只想弄好关中,徐图向西,割据西北。

    清则是站着北方和中原地区,是传统意义上中国的中心,有北方牧马之地和凶猛的满蒙骑兵。

    严格意义上来说,清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国家,因为他并没想过让治下百姓的生活变好,也没有想过要给天下带来什么,他的目的就是掠夺,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国家,他其实是一支拥有国家的军队,是八旗建立的军事殖民政权。

    在满清,他的一切都是以军事征服为前提,所以的一切都是先满足八旗和其他军队,他们的目标并非要治理天下,而是要对天下进行殖民。

    可以说,这是一种先军政治,整个国家被八旗贵族掌控,而不是国家拥有八旗贵族。

    因为他没有心思来治理国家,打仗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所以清便充满侵略性,不断的扩张它的军事殖民,才能满足八旗贵族膨胀的欲望。

    明朝占据南方半壁,是正统王朝,拥有民心。

    同清相比,明作为正统王朝,打仗只是明朝的任务之一,军队受明廷控制,王彦除了要收复失地之外,还有治理天下,恢复民生的责任。

    从弘光朝覆灭,天下糜烂,民生凋敝,大明只剩西南数省之地,到如今据有半壁。

    王彦收拾旧河山,不只是光复多少版图,更加重要的是,他恢复了被满清催毁的民生,这才是一个正统王朝同满清的巨大区别。

    多尔衮可以不过北方刚刚恢复的民力,横征暴敛发动南侵战争,可作为一个正统王朝,王彦首先关注的必须是百姓的生计。

    从外郭回来之后,王彦便直接去了内阁,召集七国相商议。

    因为内阁权力的加强,原来狭小的办公之地,已经不能满足内阁的正常运转。

    为了加强朝廷运转和办事的效率,六部加上大理寺,全部集中到了内阁周围,形成了以文渊阁、议事堂、五军都督府、兵殿、吏殿等十座大殿为主的建筑群落,总计占地八百亩,大大小小的建筑八十余座,每个部门都有对号的楼阁,可以方面办事之人,及时找到,调高效率。

    明朝的国事,除了征税,开战等大事,以及年初各部的款项分配,经过议事堂授权之外,一般具体的事物,都是由内阁来进行处理和落实。

    内阁七名大学士,实际是行使古代宰相的职权,类似于宋代的群相制度。

    内阁中,实行审议表决制度,一般的事物,有多数大学士赞成便可通过,但是遇见大事,必须要有五名大学士通过,达不到标准,则必须有摄政亲王定夺,而对于摄政亲王的提议,有超过五名大学士反对,则内阁可以不遵从摄政亲王的命令。

    明朝的国事,首先是议事堂控制大的方向,征税、开战等大事,以及明朝一年的财政预算,这些都由议事堂掌控。

    议事堂会议不常开,一般只有年底和年初开一次,或者有议事堂官员对内阁不满,达到一定人数,可以申请召开议事堂会议,对内阁进行质疑,另外天下遭遇大事,摄政亲王有权临时召集议事堂会议。

    明朝具体的事物,则是由内阁在议事堂给的预算之内,进行处理,治理整个大明。

    内阁的会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每日的例会,一种也是摄政亲王提议临时召开的议事会议。

    在文渊阁内,王彦与七位大学士在咨政堂内坐好,小吏备好茶水、糕点,然后给七位国相,每人一份卷宗。

    这是王彦让应天知府庄文烈给他抄来的外郭资料,上面统计了外郭现有的作坊,人口等等信息。

    “今天在文渊阁议事,孤是想和众相商议南京外郭城贫民的安置问题。还有朝廷注入资金,或者给予优惠政策,帮助作坊恢复生产,鼓励开办更多作坊解决平民生计的问题。”王彦坐在中间,直接开口对众人沉声说道,“外郭的情况都在卷宗上,原有的五百余家各种作坊,现今复工的只有一百余家,整个外郭城有二十万百姓,没有生计。这么严重的问题,我们现在才注意到,这是孤的失职,更加是朝廷和内阁的失职!”

    几人见王彦面色不善,忙先快速的将卷宗游览一边,纸张翻阅沙沙作响。

    “殿下,这些日子以来,内阁和殿下都忙于接手浙、闽、赣三省的事宜,对于南京外郭的情况,没有进行关注,却有失职之嫌!”陈邦彦站起来说道:“殿下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内阁赶紧议一议,尽快处理此事,亡羊补牢,时未晚也!殿下也不用太过自责!”

    现在唐鲁方倒,王彦方胜,内阁几大学士,自然不敢违背他的意思。

    王彦坐正了身子,神情缓和了一些,“这次唐鲁两藩叛乱,给民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不只是南京,南直,乃至浙闽都有影响。之前豪族圈地,大量百姓失地,就靠着各地的作坊,以及兴起的各行各业,才找到活计生活。”

    王彦看了几人一眼,接着说道:“城中酒楼、店铺、商号能雇佣的人员,毕竟只是少数,且多要求有一技之长,这些失地的贫民,主要还是在各个作坊工作。这么多人,如果得不到安置,只要有人煽动,必然量成大祸!为了尽快安置,孤王决定由朝廷出资,帮一些作坊渡过难关,然后再给予一定的减税政策,鼓励士绅和商贾开办作坊,将这些百姓尽快安置,恢复南京的稳定!”

    新入阁的堵胤锡,听了王彦的话,点了点头,“如果各地作坊的生产不恢复,民间的士绅大族还有种植棉花、桑苗的百姓,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我赞成殿下的意见。”

    作坊倒闭,那民间的原料就会堆积,价格必然下降,使得种棉、种桑的人血本无归。明朝的经济已经形成一个系统,一个地方出了问题,其它地方也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王彦微微颔首,觉得堵胤锡说的有理,可堵胤锡却又说道:“不过,殿下让朝廷注入银钱,本官以为不妥。今岁以到年末,朝廷的预算已经用完,况且湖广和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