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娱乐大丈夫 >

第73章

娱乐大丈夫-第73章

小说: 娱乐大丈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然的点点头,姜成忽然有些兴奋地问道:“陈爷爷,照你这么说,想来你是有真功夫在身喽,能不能给我漏两手啊!”

    陈伯笑了笑没有说话,只是忽地身子下沉了一点,随后他若无其事地向旁边移了两步。姜成满脑袋问号,不知他的意思,不由得向陈伯刚才站立的地方瞄了两眼。突地,他的眼睛瞪了起来。

    他看到了什么?陈伯刚才站立的地方竟然出现了两个清晰的脚印!

    要知道,这个园子里除了两棵树底下是有一小块泥土的,其他地面都是由整块青砖铺就的。姜成来的时候仔细看过,都是高档货sè,就是那种拿锤子砸也要费好大劲才能砸坏的东西,可就是这样结实的东西,竟然让陈伯踩出了两个脚印。而且看他那股随意的表情,就知道刚才的确是“随便”露两手的结果。

    得到这个结论,姜成顿时对老人的话信了五成。不说别的,就这两手,没有几十年的真功夫在身,绝对使不出来。而能有这种真功夫传承的家族,至少也有几百年历史。

    看姜成那有些难以置信的表情,老人笑道:“不用羡慕,你若是想学,我可以让阿和教你。”

    姜成惊道:“这个我能学?!”

    老人有些好笑的说道:“当然了,你是我孙子,是我姜家嫡传子孙,这是我姜家嫡系传承的东西,你想学的话自然会传你。”

    陈伯也笑道:“成少爷若是想学,老朽自然倾囊相授。”

    有些喜悦的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很有兴趣学习这门真功夫,“陈爷爷,您刚刚这手叫什么名堂?”

    “六兽形之熊形——立地生根!”陈伯微笑道。

    “嗯,果然很贴切!”姜成点了点头,又问道:“对了,我曾经查过资料,发现这《六兽形》与《五禽戏》十分相似,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没什么,这《六兽形》拳法成型甚早,除了最核心的龙形没有遗失,其余五形都曾由先祖教授别人而流传了出去。那华佗也是有心人,经他总结归纳了这五形,创出了《五禽戏》,不过还是与原版有所差异。”老人仔细讲解道。

    姜成听了心中暗自点头。的确,华佗的《五禽戏》分为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这五戏,与《六兽形》中的五形就差一个牛形不符。

    “你可知这《六兽形》是由何人所创?”老人忽然又问了一个问题。

    姜成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老人笑道:“还是子牙先祖!”

    “哦?难道子牙先祖竟是一个武林高手?”姜成疑道。

    “你忘了,子牙先祖可是有个‘飞熊’的道号的。”老人笑道。

    “那不是《封神演义》里的东西吗?”姜成惊道。

    “这个不是。”老人肯定的摇了摇头,“事实上,神话故事也是有一些事实依据的。实际上,据先祖留下来的史料记载,在商灭周兴的战争中的确有一些奇人异士也参加了,这些人虽然不是传说中的神仙,但也都不是普通人。”

    姜成皱了皱眉头,“这些人莫不就是早期的武者?”

    “是的!”老人点头肯定。

    很多人认为,中华国术是在近代方才创立出来的,这实是一大谬论。实际上,早在上古三皇时期,我华夏先祖便在与自然搏斗中创出了一些名为“拟兽拳法”的搏击之术,这就是最早的武术。而后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断总结创新,这些“拟兽拳法”也就慢慢成型为成套的拳法。像现在流传的很多内家拳,如形意拳、鹰爪功、白鹤咏chūn拳等都是脱胎于早期的“拟兽拳法”。而《六兽形》这种古拳法,更是保留“拟兽拳法”的原汁原味。

    “子牙先祖的名号也是那时闯出来的。只因子牙先祖将《六兽形》中的熊形和鸟形练到了化境,两形结合起来化为一式‘飞熊一杀’,中者非死即残,因而得了‘飞熊’这个名号。”老人缓缓说道。

    没想到姜子牙的“飞熊道人”一说竟是源自于此,姜成的脑袋有点转不过来了。

    老人停了停,让姜成好好消化一下。

    过了一会儿,老人将杯中的茶喝光了,而姜成也将刚才听到的信息梳理得差不多了。

    “好了,我们接着说,”又喝了一口新倒的茶,老人接着说道:“刚刚给你讲了我姜家的起源,现在给你讲讲我姜家一代代赖以存世的生存之道!”

    姜成连忙静心倾听。

    “知道纵横家吗?”

    “知道。纵横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创始人为鬼谷子。其姓王名诩,战国时代卫国人。其长于持身养xìng和纵横术、jīng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我国chūn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经常进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

    他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其后习鬼谷纵横术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如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孙膑、庞涓、郦(lì)食(yī)其(jī)、蒯通等,《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嗯。”对于姜成jīng于历史,老人越发满意,“那你可知纵横家最早创立的宗旨是什么吗?”

    姜成摇摇头,这些上古辛秘他又怎会知道。

    “呵呵,这纵横家的创立宗旨乃是为了兵家一较长短。”

    “哦,这是为何?”姜成奇道,没听说兵家哪招惹纵横家了啊。

    “概因兵家创始人孙武被尊称为‘兵圣’一事。你也知道,我姜家的《六韬》可是成书早于孙武的《孙子兵法》的,算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兵书了。可他孙武却得了‘兵圣’的名头,这又置我先祖子牙公于何地?”

    “啊?难道说鬼谷子是……”姜成瞪大了双眼,问道。

    “没错!”老人严肃说道,“那鬼谷子便是我姜家一改为王姓的先祖,只因看不惯兵家因有个顶着‘兵圣’的祖师爷在,便愤而改名入世,创立了‘纵横’这一学说门派,yù要与兵家一较长短。”

    姜成很是无语,没想到一代奇人鬼谷子竟也是自家先祖,真的假的啊?

    老人没有理会姜成的思绪万千,继续说道:“而为了保证纵横家每一传人都是jīng英中的jīng英,进而不会使学派衰败,所以每一代传人都会选择一对,一个只学‘纵’,一个只学‘横’,两人都只有学到对方的知识才能学会完整的纵横之道。但因为所学知识的对立,两人会在先天上就不对付,不会联合机来互相学习,只会不断竞争,相互争斗,最终留下最优秀的一个执掌学派!”

    “嗯?!”姜成心中大惊,“‘纵横’竟是这个意思!太残忍了吧!”

    细想起来可不就是这样吗,每一代纵横家的传人都是两个,如孙膑和庞涓、苏秦和张仪、盖聂和卫庄等,都是斗了个你死我活,剩下的的确是最优秀的一个,确实也能将学派治理得更好,可这过程却是血腥无比。

    “学派传承乃是大事,容不得妇人之仁。而纵横一脉正是因为这一有些残忍的祖训,方才能再后来儒家独大的社会中流传下来,而没有像法家、兵家、墨家等学派一样被儒家或吸收或消灭。”说着,老人的眼睛眯了眯,“这就是顺其自然,只因自然就是弱肉强食。而我姜家的存世之道也正是脱胎于此!”

    “嗯?!”

    ;



………【第七十章 家族秘史(三)】………

    老人最后一句话彻底惊住了姜成。

    什么叫“姜家的存世之道脱胎于纵横家的处世之道”?岂不是说姜家鼓励每一代子孙相互之间互相争斗,乃至相互残杀吗?!太残忍了吧!

    姜成现在有些理解姜德均当年为什么会离开家族,甚至绝口不提与家族有关的任何事。姜德均身上有着中华传统文人的脾气,或者说他算得上是一位儒学门徒,自然打心眼里反感姜家那一套传自纵横家的规矩。

    不过,姜成也不得不承认老人说的有理。

    纵观历史,先秦诸子百家那些学说,最终流传下来的只有寥寥几家,其中儒家一门独大,消灭了墨家、yīn阳家,融合了兵家、法家、名家乃至道家的一些东西,杂家、农家、道家被边缘化,而纵横家虽然不怎么闻名于世,但却很好地传承了下来,经常会有传人出世。像三国时期的司马懿,隋唐时期的李靖,北宋的苏洵,南宋的贾似道,明朝的刘伯温,乃至清朝的范文程,都是纵横家的传人,而且每个都是一时的风云人物。

    有道是“家传百年,家规峻也”,能传承几百年的世家,自然会有一套严峻的家规。

    “怎么?有什么想法吗?”老人见姜成忽然不说话了,淡然问道。

    姜成叹了一口气道:“我父亲就是因为不能接受这个家规,方才离开家族的吧?”

    老人轻轻抬头,看了看天空,说道:“有这一方面的原因,不过我估计还是我父子俩犯冲才是关键。”

    “我有一言憋在心里很久了,不知当不当问?”

    “……”老人将头低下,深深地看了一眼姜成,说道:“你是想问我为何要如此对待你父亲吧?”

    姜成没有回答,只是重重点了点头,然后直勾勾地看向老人,希望他的回答。经过这一下午的接触,他知道老人绝对jīng明过人,跟他还是实话实说比较好。

    老人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知不知道,我对你父亲很失望。”

    “因为他总是违逆于你?”姜成冷冷地问道,嘴角不仅挂上了一丝嘲讽的笑容。

    “不!”老人重重的道,“我失望的不是这个,而是他明明已经违逆了,为何没有违逆到底的决心!”

    “嗯?!”

    姜成脑袋反应不过来了,老人这是什么意思?

    所幸老人接着就给出了答案:“其实当初他违背我的意愿与你母亲结婚,我并没有怪过他,相反我还很欣慰,欣慰我的这个儿子终于长大了,懂得对我这个父亲说不了。可你说他之后都干了什么?既然婚已经结了,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为何不把媳妇带回来认门?你出生后,他也没有抱你回来让我和他母亲见见孙子,他眼里到底还有没有我和他母亲?”

    “您……难道很希望我父亲违逆您?”姜成一时有点弄不明白了,“那当初nǎinǎi重病时,您为何不让我父亲知道?等nǎinǎi去世时,你为何还不让他进门?”

    听到姜成提起亡妻,老人脸上散过一丝黯然,“我没有告诉他,难道他不会问吗?出门在外难道就不惦记家里的父母吗?这他还有理了?还有,他回来奔丧时我是没有让他进门,可他不会自己闯进来吗?他到底是这个家里的五少爷,难道还真有人会拦他不成?”

    “啊?!”姜成脑袋彻底当机了,没想到这事情在老人说来是另一种说法,怎么这还怪到姜德均头上了?

    不过这种事就是这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归根到底,还是两人之间的沟通不够,导致相互误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