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巴菲特忠告中国股民 >

第13章

巴菲特忠告中国股民-第13章

小说: 巴菲特忠告中国股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如果管理层能把企业看作自己100%拥有的那样去尽心尽力,就是投资者的福气了。他认为,正是菲尔·利舍、本·罗斯纳、罗丝·布拉姆金夫人等明星经理人,让公司股东们变得更富有。
  ★巴菲特购并时特别注重管理层
  查理·芒格跟我平时主要只有两项工作,一个是吸引并维系优秀的经理人来经营我们的各种事业。这项工作并不太难,通常在我们买下一家企业时,其本来的经理人便早已在各种产业展现他们的长才,我们只要确定没有妨碍到他们即可。这点非常重要。如果我的工作是组织一支职业高尔夫球队,若尼克劳斯或阿诺帕玛愿意替我效力,我实在不必太费心去教他们如何挥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公司管理层一定要优秀。巴菲特在购并企业时就特别注重原来的公司管理层是否非常优秀;或者说,企业收购下来后是不是有合适的管理层来负责经营。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这项收购他宁可放弃。应该说,巴菲特这样做很明智,这再次诠释了“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和查理·芒格平时的工作主要只有两项,其中之一就是吸引并维系明星经理人来经营各项事业。
  巴菲特每年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都要刊登一小段收购企业的广告,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条件是具备优秀的管理阶层,并且声明,伯克希尔公司无法提供这样的公司管理层,如果不具备这项条件,伯克希尔公司就不会考虑这项购并事宜;相反,如果具备这样的优秀管理层,那么伯克希尔公司将为他们及其优秀企业提供一个理想的归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他们会把企业看作是自己的(3)
通常的情形是,伯克希尔公司在收购某家企业时,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早就已经在各行各业施展他们的才能了。所以,巴菲特做网罗人才的工作并不需要花太大力气,最关键的是只要不妨碍他们施展抱负就行了。这就像他要组织一支高尔夫球队,其中已经有两名明星球员了,这时候你就用不着去教他如何打球了。
  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明星经理人通常都已经相当富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为公司效力。究其原因在于,他们能从中享受到工作的乐趣,从而散发出冲天干劲。毫无疑问,这些公司管理层都能站在老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这正是巴菲特对他们的最高褒奖。
  也就是说,如果巴菲特说某位经理人能够站在投资者角度考虑问题、时时刻刻为股东着想,这就是对这位经理人的最高评价了。
  巴菲特非常赞赏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大卫·奥美的一句名言:“如果我们雇用比我们矮小的人,那么我们会变成一群侏孺;相反地,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群比我们高大的人,我们就是一群巨人。”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胸襟和用人策略,伯克希尔公司的事业版图才能够一步步扩大。巴菲特说,许多企业规定,一名主管只能管辖一定数量的员工,可是这个规定对伯克希尔公司来说毫无意义。
  他认为,如果你的手下有一群正直能干的人才帮助你管理,你完全可以同时管理一打(12个人)以上这样的人,或许还有空闲时间打个盹。相反,如果你的手下要存心欺骗你,或者虽然没有骗你可是不是能力不够就是没有热情,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你操心的了。从这一点看,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为什么看上去平时悠闲自得,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因为他们的手下有的是精兵强将,用不着他们过多操心。
  巴菲特认为,公司管理层的能力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公司能否长期保持竞争优势、能否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这是他在几十年的商业投资经验中得出的结论。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这一观点已经完全得到证实。
  例如,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为了撰写《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这两本书,进行了长达14年的研究和采访。在回顾采访内容后他吃惊地发现,企业最高领导人最重大的决策不是解决“什么”问题,而是解决“谁”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如果要保持基业长青,最关键的角色不是“战略”,而是“人”。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从根本上说,未来的世界是不确定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要在许多不确定中作出战略,实际上就包含了许多不确定。相反,你只要搞定了人,一切就变得好办了。
  这一观点与巴菲特重视公司优秀管理层可谓不谋而合。
  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美国刮起一股银行业取消管制的冲击波。面对这股即将到来的冲击波,人人都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包括大型银行富国银行也是如此,不知道政府会怎么解除管制、采取哪种方式、对银行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下一步该怎么办,等等。
  当时的富国银行首席执行官迪克·库利直截了当地说,实际上他也不知道富国银行要怎样做才能度过解除管制的难关,因为可能出现的情况太多太多,谁都无法预料将来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更不用说采取有效对策了。
  不过有一点他很清楚,那就是:只要他手下有一支最能干的管理团队,到时候就一定会船到桥头自然直。也就是说,只要公司管理层精明能干,到时候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他都能应付自如的。
  最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巴菲特后来之所以重点投资富国银行的原因之一,因为它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管理团队。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只要公司管理层精明能干,将来就一定会办法总比困难多。为此他在收购企业时,经常把该公司管理层是否足够优秀看作是决定性的一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回购股票可以看作是风向标
管理当局可透过买回自家股票来对外宣示其重视股东权益的心,而非一味地要扩张个人经营事业的版图。因为后者往往不但对股东没有帮助,甚至反而有害股东利益。如此一来,原有的股东与有兴趣的投资人将会对公司前景更具信心,而股价便会向上反应,与其本身价值更为接近。相对地,那些成天把维护股东权益的口号挂在嘴边,却对买回自家股票建议置之不理的人,很难说服大家他不是口是心非。久而久之,他便会被市场投资人所离弃。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公司管理层一定要优秀。普通投资者对公司管理层是否优秀很难判别,但可以把该公司是否回购自己的股票看作是评判标志之一。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84年伯克希尔公司有几个比较大的投资项目纷纷回购了自己的股票,从而导致作为投资者的伯克希尔公司能够从中得到两点好处:
  一是通过回购股票,流通的总股本少了,相当于花1元钱就能得到原来2元钱的价值,因为每一股股票的内在价值大大提高了。与其花钱去投资别的公司,不如通过这种方式投资效果更好。
  二是公司管理层通过回购股票,实际上对外表明了该公司是非常重视股东权益的。相对来说,有些公司管理层一味扩张经营规模,实际上企业规模的扩大不但对股东没有帮助,有时候甚至是有害的。而公司回购股票,则会使得该公司原有股东以及对该股票感兴趣的其他投资者更加充满信心。
  巴菲特认为,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公司管理层对自己的公司经营情况最了解,公司回购股票,至少表明用这个价格投资该股票是值得的,否则它也没有必要这样做。由于公司回购股票,该股票的价格就会因此上扬,与其内在价值更接近。
  相反,有些公司管理层整天把维护股东权益的口号挂在嘴上,却不肯回购自身股票,这很难说他们不是口是心非。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被投资者所抛弃。
  巴菲特说,在上述两点好处中,第一点好处显而易见,可是第二点好处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实质上也很难衡量。不过要注意的是,时间越长,第二点好处就越容易显示出来。而巴菲特的这条经验,也正可以被广大读者所掌握。
  巴菲特兴致勃勃地说,最近(1984年)伯克希尔公司依靠最大的3个投资项目即政府雇员保险公司、通用食品公司(General Foods)、华盛顿邮报公司大量回购股票,狠狠地大赚了一笔。虽然伯克希尔公司的第四大投资项目埃克森石油公司也在回购股票,不过由于伯克希尔公司刚刚收购该企业,所以效果还不是太明显。
  巴菲特说,总体来看,他对这些具有竞争优势、又真正注重股东权益的公司管理层感到相当满意。他说,发生在这种回购股票背后的故事相当有趣,他对此乐听不疲。
  他举例说,1983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与伯克希尔公司签订协议,从伯克希尔公司手中回购35万股自身股票,为此支付给伯克希尔公司2100万美元的现金。而伯克希尔公司呢,收到这些现金后,由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回购股票后的流通总股本减少了,所以伯克希尔公司出售这35万股股票后,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持股比例依然没有改变。
  这项变动经请教律师后认为,实际上应当看作是减资。根据税法规定,伯克希尔公司只要交纳的集团企业之间的股利税就行了。这样一算,伯克希尔公司得到2100万美元现金要比过去认为没有列在会计账簿上的未分配利润少得多。这就是说,伯克希尔公司从实质上看,是把它作为股利分配来对待的。
  巴菲特说,这种情形并不多见,更不用说这2100万美元的金额也不小,所以伯克希尔公司在当年年报和季报中单独列出一项,提请投资者注意。而这种做法,是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同意的。
  巴菲特说,同样的情况1984年还出现在通用食品公司之上。不同的是,通用食品公司是从股票市场上回购股票的;相同的是,在进行回购交易之前,通用食品公司已经和伯克希尔公司签订协议,然后是每天卖一点,最终仍然维持的原持股比例不变。
  巴菲特特别指出,在上述两家公司回购股票过程中,虽然伯克希尔公司出售股票给这两家公司从中得到了好处,可是对于其他没有卖出股票的投资者来说,效果是一样的。因为一家公司经营业绩良好、财务基础稳健,而股票价格又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时,回购股票是保障股东权益的最好办法。
  不过巴菲特又指出,近年来有一些回购股票是不道德的、抱有不良企图的,这种情形又另当别论了。例如,有时候回购股票的交易双方私下签订有利于自己、不利于该上市公司的回购协议,就侵犯了股东权益。
  通常的情况是,公司回购股票的出价过高,公司管理层则因为这个钱不是自己口袋里掏出来的就睁眼闭眼,最终是那些被蒙在鼓里的、不知情的公司股东被当了冤大头。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除了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