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莫斯科1941 作者:[苏] 伊万·斯塔德纽克 >

第52章

莫斯科1941 作者:[苏] 伊万·斯塔德纽克-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月二十九日,当朱可夫向斯大林说出那一番令他五内俱焚,痛断肝肠的话,说基辅只能放弃,将有被围之虞的部队调至普肖尔河地区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心情。他之所以下这样的决心,是因为敌必将出动“中央”集团军群右翼,包围我中央方面军的第三和第二十一集团军,而且可能迂回过第聂伯河东岸基辅方向上的苏军集团,直捣西南方面军后方。

  现在,朱可夫把当时对斯大林说的话,几乎一字不差地又向克鲁格洛夫、利亚平和戈沃罗夫重述了一遍。他说这话时,神情严峻,心中隐隐作痛,自感无能为力,而又不肯溢于言表。

  在他看来,这是昭然若揭的真理,他为当时在莫斯科未能说服斯大林,而深深自责。

  戈沃罗夫又发言。他看着地图,用压低的嗓音说: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不能不同意您的判断。但失去了时间,主动权已操在敌人手中。”

  朱可夫长叹一声,好象是欲哭无泪的样子。稍顷。他并没有征求利亚平和克鲁格洛夫的意见,就从桌上拿起一张纸,说:

  “再次向最高统帅报告,说明我们的判断。法西斯德军必将次第突击我中央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翼侧和后方。正因为如此,敌人才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开先例,在我们掩护的主要战略方向上,被迫转入防御。”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声音嘶哑,好象早就预感到斯大林会不同意,读道:“我作为大本营成员,我认为有必要报告敌军动向。敌人获悉,我已在通往莫斯科的路上集结大批兵力,并把中央方面军和大卢基集团作为两翼,所以暂缓攻打莫斯科,转入对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积极防御,而把所有快速突击力量和坦克部队用来对中央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作战。

  敌人的企图可能是:粉碎中央方面军,进抵切尔尼哥夫——科诺托普——普利卢基地区,从后方实施突击,以粉碎西南方面军所属各集团军。尔后,绕过布良斯克森林,向莫斯科实施主要突击,并进攻顿巴斯。

  为了反击敌军,避免中央方面军覆灭,以及不使敌军前出至西南方面军的后方,我认为有责任报告自己的看法:必须尽快在格卢霍夫——切尔尼哥夫——科诺托普地区集结重兵集团,以便在敌人开始实施其企图之际,打击敌之翼侧……”

  朱可夫建议这个突击集团应有十个步兵师,三至四个骑兵师,不少于一千辆坦克和四百五十架飞机。照他的看法,这些兵力应从远东、莫斯科防区和内地军区抽调。

  他心情沉重,发了这份给斯大林的电报,心想,他这封电报并没有什么特殊发现,因为无论对沙波什尼科夫来说,还是对斯大林来说,现在一切都应该一目了然了。法西斯德国军队集群已箭在弦上,马上就会以泰山压顶之势向苏军冲来。避开打击虽不可能,但不能贻误战机,束手待毙。战争中的新转折点,新的血战高潮,已见端倪。不过还蒙着一层未知数的模糊帷幕,必须拿出新锐兵力,当机立断。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对朱可夫的来电没有拖延答复。当天,即八月十九日,朱可夫关于法西斯德军统帅部近日必有所图的判断,大本营主席和总参谋长甚表同意,而且先后以电报和电话告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已从预备队中调遣新锐部队至有良斯克方向,组建以叶廖缅科中将为首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方面军的部队亦转隶该方面军。

  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任务是:对在罗斯拉夫尔、乌涅奇、绍斯特卡诸方向突进之敌第二装甲集群实施反突击,将其粉碎,并阻止其向西南方面军方向突破。

  这一任务只完成了一部分:敌军在我反突击下,伤亡巨大,但从总体上说,我军尚未取得重大战果。尤其是九月中旬,德军第二装甲集群前出至科诺托普、巴赫马奇地区,、由克列缅丘格基地开来之德军第一装甲集群的光头部队,又在罗姆内地区与该集群会合。这就意味着,敌坦克大军已窜入我西南方面军的右翼和中部。尽管敌人尚未形成水泄不通的包围圈,我军显然已遭到严重损失。 

第四十三章
 
  普遍而抽象的真理,只有理智之眼才能看到。然而,要寻求真理,还必须公平持正,克制自己的感情.摈弃偏爱,因为真理的价值在于它本身,而不在于它出自何人之手。在战争中,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朱可夫大将密切关注近几周来整个苏德战场的形势,向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力陈己见,莫斯科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他深感庆幸,就象肩上卸下了一副重担,现在,他又要担起筹划叶尔尼亚战役的另一副重担。虽然他知道,指明了西南方面军的真实处境,还不等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但是有了希望,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不致在敌优势兵力打击下,由于翼侧暴露而后果不堪设想。

  他立即集中精力,部署叶尔尼亚战役。他要显露锋芒,在卫国战争中大展统兵御敌的才华。他没有犯错误的权利,这倒不单是因为,他是大本营的成员和刚刚卸任的总参谋长。斯木林羞辱他的话:“你只配当个骑兵,而不是总参谋长……”如骨鲢在喉,未尝淡忘。就是他,朱可夫,在战争爆发的头一天,在法西斯德军的主要打击方向尚未明朗的情况下,受斯大林委派到西南方面军。到了真相大白,西方向敌军已近逼明斯克的时候,斯大林急召他回莫斯科,参与制定不可或缓的战略决策。又想起七月二十九日晚,在国防人民委员部的那次言语龈 。朱可夫身为总参谋长,直言力陈,唤起斯大林警觉……不料又被讥之为“只配当个骑兵……”。

  怎么说呢;自甘受辱就是怯懦。很可能是这样。但,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不是那种自惭形秽。畏缩不前的人。

  同时,他还认为,每个人可能生来就是怯儒的。但人是有理智的……况且他是胸怀韬略的统帅!哪伯有一丝一毫的怯懦,都要让它销声匿迹,涤荡无余……

  是啊,朱可夫没有计较个人恩怨,但他坚持己见,理解时局的险峻,深知敌强我弱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意义,他决心打好这一仗。因此,就必须深思熟虑,多谋普断,坚定不移。

  朱可夫确信,七八月间第二十四集团军力图割裂叶尔尼亚突出部之敌的努力,终归是徒劳的,于是,他在和沙波什尼科夫元帅交换了意见后,于八月二十一日命令拉库京少将停止进攻,拿出十至二十天时间做好准备,再对敌实施坚决的、更有力的、有组织的突击。

  这确实是朱可夫就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后最关紧要的时刻。他和司令部人员一道着手制订这一极其复杂的战役计划。由于地形所限,要想给叶尔尼亚突出部之敌以毁灭性打击,可供选择的方案不多,因而也就不大可能迷惑敌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可能实施突破,进而保证合围德军集团的地段,投入绝对优势兵力。他选定了突出部的根部,即从南北两侧的凸起部突破。据此,提出了坚决果敢,机动作战的战役企图:对敌集群实施两翼包围,尔后各个歼灭。由补充了三个师的第二十四集团军担任主攻。该集团军应以九个步兵师的兵力从东北方向突破敌防线,再以第四十三集团军的几个师从东南方向相向进攻。

  第二十四集团军编成内的坦克部队组成突击集群,在进攻过程中发展战果。为使法西斯统帅部无法机动叶尔尼亚基地内的部队,还应以次要兵力从东部实施助攻。这是总作战企图中的一味“调料”,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已经确悉,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的主力已经南移,不可能在此地组织反击。

  方案制订好之后,呈报莫斯科。很快,朱可夫收到大本营的命令。其中第二项指出:

  “命令预备队方面军主力继续加强奥斯塔什科夫——谢利扎罗沃——奥列尼诺——第聂伯河(维亚兹马以西)——斯帕斯一杰缅斯克——基洛夫一线的防线,左翼之第二十四和第四十三两集团军于八月三十日转入进攻,其任务是:粉碎敌叶尔尼亚集团,占领该地,继而向谢奇诺克和罗斯拉夫尔方向突击,于一九四一年九月八日前,前出至多尔基耶尼维——希斯拉维奇——彼得罗维奇一线……”

  发起进攻的第一天早晨,大雾弥漫。白茫茫的雾气在河港和草地、森林和高地,乃至整个地区的上空,懒洋洋地飘浮。炮兵、迫击炮兵和坦克兵所必不可少的地物,在雾中消失了踪影。蹲在掩体和堑壕中的步兵瞪大眼睛,也在这白雾蒙蒙中看不清德军前沿的通路。

  朱可夫在他的指挥所中得知,大雾迷茫,不利于部队在整个叶尔尼亚突击部的行动,他的心猛地一颤,看了看手表,离炮火准备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了。

  “敌军在大雾中也会自感处境不妙的。”朱可夫沉默片刻说道,虽然自认晦气,此番出师,未兔天公太不作美。

  早晨七时整,八百门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齐鸣,烈火和钢铁向敌防线倾泻。

  交战开始了。此次交战,有的人为初战的小胜而欢欣鼓舞,有的人中弹而死,有的则身负重伤。但这仅仅是苏军将土奋勇拚搏的开端。他们知道,祖国土地惨遭敌军铁蹄践踏,他们理应一往无前,誓死杀敌,虽然那子弹和弹片不问青红皂白,不管谁是勇士,谁是懦夫,谁智谁愚,更不管谁心地高尚,谁灵魂污浊。

  这就是战争中的最大不公平处。但是,无论是祖国的保卫者,还是贪婪的侵略者,概莫例外,谁都要承认这一点。

  预备队方面军发起进攻后,行动进展艰难而缓慢。小群苏联轰炸机只能冲破浓雾,攻击敌军在谢辽沙和奥尔苏弗耶沃两机场。北部集群所属各兵团在开战的第一日,仅前进五百米。

  司令部参谋人员同进攻中的各集团军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断把战区内的瞬息万变的情况,标在朱可夫面前的地图上;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沉默不语,紧锁双眉,全神贯注于地图,思索着战局的发展。此刻,他的内心世界,是难以窥透的。他不能心血来潮,突然改变决心,这样会在奋勇进击的部队中造成混乱。只有一点可以看得出,这位方面军司令员明察秋毫,高瞻远瞩,他的思绪已朝着更远的方向飞去。

  无论是今天的战火,还是已经在即将消逝的彼岸燃烧着的战火,可远观,也可近睹。统帅的头脑,好比洞烛和体察战争的利器,他鉴古知今,善于总结过去,指导当前。朱可夫就属于这种统帅之列,不过,他更胜人一筹,一旦心有所悟,就当机立断。

  格奥尔吉·康斯坦了诺维奇比方面军司令部和下级司令部中的任何人都更敏感。早已想象得出,如同“瓮中之鳖”的叶尔尼亚敌军东冲西突、狗急跳墙的情景了。敌步兵和坦克很可能在出人意料的方向上联合反扑,敌航空兵也一定会对我进攻部队,炮兵阵地以及火箭炮撤离地区,狂轰滥炸,敌军仓促变更部署,则更在意料之中。

  朱可夫根据敌情变化,做出新的决断,而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通晓军事的统帅,谨记着两条重要原则,一是要出敌不意,出奇制胜;二是要不忘一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