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老乡亲 >

第19章

老乡亲-第19章

小说: 老乡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两脚腾空,顺流而下。幸亏车后有一个铁镞子把车挡住,否剐非闹
个人仰车翻不可。所以后来在镇江凡是经过京畿岭,我宁可坐蜗行牛
步的轿子,也不坐人力车了。
    苏北的扬州,人一谈起来总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腰缠十万
贯,骑鹤下扬州”,把个苏杭、扬州说得天花乱坠。其实这些地方,街道
之湫隘,实在出乎想像。路面都是石板砌起来的,永远是湿漉漉一踩
一出水,最宽的马路,也不过仅容一辆吉普一辆人力车擦肩而过,时常
有惊心场面出现。所以到了这些地方,我宁可安步当车,也不愿坐车。



    到了河南省的开封郑州一带,人力车车把也装上一个布篷子,虽
然跑来有点兜风,可是拉车免于再直花花地晒,颇为合乎人道主义,而
且黄河两岸土厚沙多,太阳晒在沙土上散热不易,有个布篷遮阴,的确
可以减少骄阳灼肤的痛楚。民国三十五六年初到台湾,台北市还有不
少人力车,轮圈大,座位高,每次下车把脚总是蹲一下,等后来习惯了,
人力车也取消了。抗战之前,中国各省都有人力车,形形色色各有优
劣,不过仔细衡量一下,北平的人力车还是最令人怀念的。

北平四川茶馆的形形色色
    喝茶好像是中国人的特嗜,无论南北大小省份都有茶馆,三教九
流人人都爱喝茶,除了‘苏浙皖粤的茶馆,以卖点心为主,卖茶为辅,另
说另讲之外,谈到纯卖茶的茶馆,恐怕以北平四川两地的茶馆最为多
彩多姿啦!
    北平大小的清茶馆,大街小巷都有,各个有个人的主道。这路茶
馆天不亮就挑开灶火,烧上开水了。第一拨是寅卯未初遛早儿的,以
年纪来说,大概都是花甲左右,腰干挺直步履轻健的老人;他们把腰腿
遛开了,就直奔茶馆,这种老主顾自备茶壶、茶叶,毛巾、牙刷都存在柜
上,一进门伙计先打洗脸水,等盥漱已毕,茶也焖得差不多啦,一边喝
着茶,一边找熟客聊聊天,茶过三巡,让酽茶涮的肚子觉着有发空啦,
这才信步回家吃早点去。这算茶馆最基本茶客。



    第二拨是遛鸟儿的,要天蒙蒙亮才出门。像红蓝靛颏白翎,比较
娇嫩一点会哨的鸟,既怕夜雾太重,又怕晨雾太浓,总要耗到晨光熹
微,才敢换笼架慢慢往外溜达。勤快的人,早把笼子清洗干净,铜活擦
得锃亮,换上食水,一进茶馆往罩栅底下一挂,各归各类,您就听它们
一套跟一套歌唱比赛吧!如果您的鸟有赃口,那就别不识相跟人家清
口鸟放在一块,赶紧挂得远一点,别让它把别人的鸟教坏了。从前有
一个拉房牵的,是抗肩儿(抗肩儿是北平特有的行业,他们用一块宽木
板给人搬运掸屏帽镜玻璃摆设等不经磕碰的物件,或新娘嫁妆等)的
出身,后来改行,脖梗子磨来蹭去长了两个大肉包,很像骆驼的驼峰,
所以大家都叫他傻骆驼。他改做拉房牵生意后很得法,所以也假充斯
文,喂鸟、养鸟、闻鼻烟、揉核桃,摆起谱儿来。因为他出身不高,满嘴
匪话总也改不了,他的鸟儿受他耳濡目染,嘴还能干净得了吗?所以
他把鸟笼往茶馆架子上一挂,不想惹事的人,只有纷纷摘下鸟笼子,赶
紧远远避开。平素爱走香会要中幡的宝三,一向也是一点亏不吃的粗
鲁汉子,有一天也拎了个鸟笼子到茶馆来喝茶,两雄相遇,双方鸟儿哨
来日肖去的结果,都露出赃口;彼此互指对方鸟儿,把自己鸟儿带坏,越
说越拧,动起手来。傻骆鸵虽然有把子蛮力,如何是宝三真正练家子
的对手?三招两式,一个德克勒(摔跤的招式),就把傻骆驼撂在地上,
而且动弹不得。幸亏当时侦缉队队长马毓林打此经过,他跟双方都有
个认识,才化解了这场龙争虎斗的纠纷,遛鸟儿的茶客能引来不少同
好,也颇受茶馆欢迎。
    第三拨就是一般耍手艺儿的,名为来喝早茶,实际是等工作,譬如

厨师、棚匠。某人应下一宗大生意,可是人手不足,各行各业都有他们
固定聚会的茶馆,只要到茶馆一招呼,问题迎刃而解。北平有句土话
“到口子上找跑大棚子准没错”,就是到指定茶馆找这帮手艺人。
    另外一种是媒拉牵、买卖房地产写字过契、好管闲事、说合官司一
类人等。虽然一来一大帮多下茶钱,多给小费,可是一耗一整天,有时
候说岔了,翻桌子踹凳子飞茶壶掷茶碗,虽然事后照赔,可就把生意耽
误了,所以茶馆并不十分欢迎这路客人。
    有些茶馆,为了招揽茶客聘请一档子说评书先生来拴住茶座。在
北平开茶馆的跟说评书的先生都有个不错,十之八九,是磕过头的把
兄弟,否则岁尾年头好日子口您还请不动那些一流好手呢!说评书分
大书小书两种,大书有《列国》、《三国》、《东汉》、《西汉》、《岳传》、《明英
烈》等类历史书;小书有《水浒》、《聊斋》、《济公传》、《彭公案》、《施公
案》、《三侠剑》、《善恶图》、《绿牡丹》、《五女七贞》、《永庆升平》、《七侠
五义》等等。当年连阔如在天汇轩说《东汉》,王杰魁在永盛馆说《七侠
五义》,白天带灯晚给茶馆挣的钱真不下于一个小戏园子呢!带说评
书的茶馆,上午荼座散了,伙计得连忙收拾,打扫干净,下午三点开书,
晚饭之前收书,代灯晚的,要到十一点才散场呢。有一位说《聊斋》名
家,专好说灯晚,夜场收书,胆小书客真有一人不敢回家,要搭伴同行,
您就可以想到他说书的火候是如何活灵活现了。
    春秋佳日在软红十丈的都市住久了,就想到郊区野外透透新鲜空
气,尤其北平城里乡间风土人情一切景观完全两样,出外城过了关庙
不远,就有野茶馆儿了。两三间不起眼的灰棚儿,前面搭了个芦席棚,



棚底下砌了三两排台儿,上面抹上青灰就是茶桌,再砌几个矮墩就算
凳子。这种野茶馆儿的茶壶茶碗,虽然五光十色、缺嘴少盖,可是茶具
都是用开水烫过,准保卫生。这种生意以春秋平平,夏天最好;时序交
冬,一飘雪花就关门大吉了。
    西直门外万牲园东墙,有一片荷塘,当年慈禧皇太后由此处上船
游幸颐和园,特别盖了一座船坞,种植桃柳。桥影长虹,风景倒也不
俗。看青的老高,在船坞边上,搭了一间寓棚,砌了一个土灶,买几领
芦席,铺在柳阴密处,就卖起茶来。茇荷覆水,吐馥留香,野禽沙鸟,翔
泳悠然,似乎比南京的白鹭洲还多几分野意。所以,每年夏季总会招
来不少茶客,席地品茗,仰天啸傲。可有一宗,就怕来场阵雨,茶客无
处避雨只好一拥而散;本来可以赚个十吊八吊的买卖,天公不作美,卖
了一天力气,等于白玩。这家雨来散茶馆,老北平去过的很多,现在偶
然谈起来,还有人念念不忘这种盎然野趣呢!至于什刹海的茶棚、陶
然亭的卢家茶馆、金鱼池的小丁、积水潭的玉渊泉,各有各个味道,一
时也说之不尽。
    四川人个个都能说善道,据说都是在茶馆摆龙门阵摆出来的。农
业社会时代,既少消闲地方,又乏交谊场所,特别是年龄较大,腿脚不
太利落的人,重庆山城,上坎下坡,备感吃力,只有刭附近的茶馆喝喝
茶,打发打发岁月了。同时山城僻壤,法律力量尚不能普及,国人又有
屈死不打官司的旧观念,于是茶馆乃成了调解仲裁的处所,吃吃讲茶,
彼此一迁就,就能把困难纠纷摆平。
    西南各省的茶馆十之八九是袍哥们开的,他们除了卖茶之外,还有

一项重要任务是传递帮里消息,接待救助帮友工作.,帮里兄弟伙,落座
泡茶之后,只要把茶壶茶碗的盖摆出个帮里暗号姿势,立刻就有帮中人
前来盘底,如果人港,三言两语,就把问题解决了。以战时首都的重庆
来说,市中心最热闹地段,几乎没有什么茶馆,可是一到郊区,这种纯吃
茶的茶馆,就鳞次栉比,多如繁星啦。这些茶馆,差不多都是下江人,也
就是四川同胞所指“脚底下人”开的。房子虽然蓬牖茅椽,倒也开敞通
风,还有藤编竹扎以及可供打盹儿的躺椅。抗战期间,大家流亡在外,
万一晚间找不到地方寻休,跟老板打个商量,再泡一个茶,也就可以在
躺椅上蜷卧一宿,破晓再走了。
    重庆和西南各地的茶馆,很少有准备香片、龙井、瓜片一类茶叶
的,他们泡茶以沱茶为主。沱茶是把茶叶制成文旦大小一个一个的,
掰下一块泡起来,因为压得确实,要用滚热开水,焖得透透的,才能出
味。喝惯了龙井香片的人,初喝觉得有点怪怪的,可是细细品尝,甘而
厚重,别有馨逸。有若干人喝沱茶上瘾,到现在还念念不忘呢!普洱
茶是云南特产,爱喝普洱茶的人也木少,不过茶资比沱茶要稍微高一
点。有的茶客进门来,既不要沱茶,更不要普洱,告诉幺师,“来一碗玻
璃”。所谓玻璃敢情就是一杯白开水,不知道茶客是刮皮呀还是没有
茶癖,这一点我倒不能不佩服幺师的雅量。要玻璃是不花钱的,而幺
师仍旧春风满面,毫无不豫之色,实在太难得了。
    摆龙门阵是四川哥子们的特长。所谓龙门阵势摆得广大高深,越
摆越远,扯到后来离题太远,简直不知所云,大家一笑而罢,才算一等
一高手。藏园老人傅增湘的老弟傅增滢说,四川人摆龙门阵,说者要



有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的襟怀;听者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百听不
厌的耐心,才算龙门阵中高手。简直把人挖苦透啦。
    在茶馆儿里听人家得意之处,总有人说出“安得儿逸”,起初实在
不懂是什么意思,只觉得他们说这句话时,舌头一卷,俏皮轻松,有一
股子特别腔调,说不出的韵味。久而久之才体会出这句话,即上海人
所谓“惬意得来”,是不谋而合的意思。龙门阵摆天皇皇地荒荒,词穷
意尽。听者说:“明天还要起早赶场,你哥子莫涮坛子吧!”再不然来
句:“你老哥板凳郎个?”大家也就一笑而散了。这句四川腔,包括了开
玩笑、寻开心、吹牛、拍马、瞎扯、胡说种种意念在内,实在是句攸德咸
宜的俏皮话,真亏他们如何想出来的。
    初来台湾时,延平北路当时叫太平町一带,还有纯吃茶的老人茶
馆,喝喝老人茶来消磨岁月。近来虽然老人茶大行其道,百块钱一壶,
已非一般老人所能负担,偶或在小街陋巷可能还能找到一两家旧式老
人茶馆;至于新兴的茶道茶艺馆虽然越开越多,可是去古益远。茶馆!
茶馆!喝茶的风气想蓬勃,真正茶馆的味道愈淡薄,不久的将来恐怕
茶馆两字要成为历史上的名词啦!

喝    茶
    自从台湾大力倡导喝茶以来,每年都举行各种品茶会,极品冻顶
龙一斤要卖到几万,研究茶艺的茶馆越开越多,茶叶店橱窗里陈列的
茶具、陶瓯瓷碗,赢镂雕琢令人目迷,一时风尚甚至于年轻人都喝起功
夫茶老人茶来。这里我所谈的只是当年过着悠闲生活的人,平常喝茶
的情形而已。
    北平人有句俗话“早茶、晚酒、饭后烟,快乐似神仙”。本省朋友见
面喜欢说“吃饱没有”?内地朋友清早一见面,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