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贞观政要 >

第18章

贞观政要-第18章

小说: 贞观政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复可行于今。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 
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 
锦绣綦组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至孝武帝,虽 
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 
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 

…  05…

贞观政要                                                               ·102· 

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 
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民间, 
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 
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臣窃寻往代以来成败之事,但有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 
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欲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修政教,当 
修之于可修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则无益也。故人主 
每见前代之亡,则知其政教之所由丧,而皆不知其身之有失。 
是以殷纣笑夏桀之亡,而幽、厉亦笑殷纣之灭。隋帝大业之初, 
又笑周、齐之失国,然今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周、齐也。 
故京房谓汉元帝云 :“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此言 
不可不戒也。 
      往者贞观之初,率土霜俭,一匹绢才得粟一斗,而天下帖 
然。百姓知陛下甚忧怜之,故人人自安,曾无谤讟。自五六年 
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而百姓皆以陛下不忧怜之, 
咸有怨言。又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故也。自古以来,国 
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惟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 
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 
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即世充、李 
密未必能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是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 
收之。若人劳而强敛之,竟以资寇,积之无益也。然俭以息人, 
贞观之初,陛下已躬为之,故今行之不难也。为之一日,则天 
下知之,式歌且舞矣。若人既劳矣,而用之不息,倘中国被水 
旱之灾,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因之窃发,则有不可测之事, 
非徒圣躬旰食晏寝而已。若以陛下之圣明,诚欲励精为政,不 
烦远求上古之术,但及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 
      太宗曰 :“近令造小随身器物,不意百姓遂有嗟怨,此则 

…  06…

贞观政要                                                               ·103· 

朕之过误。”乃命停之。 

…  07…

贞观政要                                                               ·104· 

                            贪鄙第二十六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 
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 
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 
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 
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 
身亦殒,实可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 
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 
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 
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 
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 
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 
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 
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 
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 
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 
蜀王为元龟,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 
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 
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 
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 :‘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 

…  08…

贞观政要                                                               ·105· 

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 
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 
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 
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 
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 :“宣、饶二州诸山大 
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 
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 
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 不见卿推 
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 
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 
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 
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 
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 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 
厚禄, 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 
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 
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 

…  09…

贞观政要                                                               ·106· 

                          崇儒学第二十七 

      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 
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 
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 
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 
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 
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 
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 
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 
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 
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 
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 
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 
有也。 
      贞观十四年诏曰 :“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 
陈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何妥、刘炫,并前代名儒,经术 
可纪,加以所在学徒,多行其讲疏,宜加优赏,以劝后生,可 
访其子孙见在者,录姓名奏闻。”二十一年诏曰 :“左丘明、 
 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 
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 
王肃、王弼、杜预、 范宁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书,垂于国 
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于太学,可并配享尼父庙 

…  10…

贞观政要                                                              ·107· 

堂。”其尊儒重道如此。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 
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 
大夫王珪曰 :“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 
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 
疑断以蒯聩之事。昭帝曰 :‘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 
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信如卿言。” 
      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 
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及功毕,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集诸儒重加详议。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 
端蜂起。而师古辄引晋、宋以来古本,随方晓答,援据详明, 
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太宗称善者久之,赐帛五百匹, 
加授通直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太宗又 
以文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 
定五经疏义,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 》,付国学施行。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 :“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 
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 
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 
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 
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 
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  11…

贞观政要                                                              ·108· 

                           文史第二十八 

      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 :“ 比见前、后《汉 
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 益劝诫, 何假书之史 
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 
须备载。”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 
谓曰 :“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 
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 
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 
竟不许。 
      贞观十三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 
 “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 
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 :“今之起居, 
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 :“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 
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 
侍郎刘洎进曰 :“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 
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 :“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 
瘅恶,足为将来规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