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唐宋词选讲 >

第9章

唐宋词选讲-第9章

小说: 唐宋词选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 
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 
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 
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 
放的基调。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 
无情恼。 

     在一个晚春的日子里,作者外出途中有一段偶然的遭遇,看到了墙里的 
秋千,听见了姑娘的笑声。这好象一颗石子投入湖水,在作者的思想深处激 
起了一轮波澜。他颇有所感,便写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是写景。“花褪残红青杏小”,这头一句就很有特色。宋初词 
人宋祁有一句很著名的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写的是淡红色的杏花盛开 
在校头,呈现出浓郁的春意。相比之下,苏轼笔下的杏树枝头,已经是春意 
将尽了。那红色的花瓣 (残红)已经从枝头脱落(褪)干净,那将要在夏初 
长大、黄熟的杏子,现在又青又小。作者没有局限于以花开花落表示春色变 
化的通常手法,而是抓住杏子初结实的特点,别出心裁地点出了春深的时令。 
接下去两句,作者把目光转向了广阔的画面:那春天渐渐离去,从南方飞回 
的燕子又出现在低空,盘旋飞掠了。围绕房舍的小河,也呈现出春天特有的 
碧绿。燕子、绿水、人家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了诗情画意。从“枝 
上柳绵吹又少”一句,可以看到,作者也没有忽略“柳绵”(柳絮)这个春 

… 页面 27…

深的又一个标志。称它“柳绵”,使字面显得新鲜,也为了适应声调的要求。 
作者避开了飞絮满天的一般写法,从枝头着笔,说柳枝上的柳絮已经被风吹 
入空中,所剩无几了。“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是说在春天滋生的青草, 
也带来了春深的信息,直到天边 (天涯)没有一处不长满了青草。这里称它 
作“芳草”,增加了美感。这里暗用屈原《离骚》中“何所独无芳草兮,又 
何怀乎故宇”的句意。既然直到天边,没有一处没有芳草,那又何必怀念家 
乡呢?这里带有作者自己宽解的意味,从这里正透露出作者在长期飘泊的生 
活中,不免有思乡之感。如果从“花褪残红”中已经透露了作者珍惜春光的 
心情,那么到了“柳绵吹又少”,特别是从那个“又”字上,我们进一步听 
到了作者惜春的心声。直到“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叹,就把他惋惜春光将 
逝的感情和长期飘泊的感叹更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作者就这样在上片用四组 
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晚春的自然风光,又赋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下片从到处都有芳草引起,即到处都有美好的事物来替自己宽慰。但这 
些美好的事物正象景色的恼人那样,也不免令人懊恼。“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道”就是道路。在道旁的院墙里,有人在荡秋 
千。当行人 (作者)经过这里,正听到墙里传出阵阵笑声。他听得出,这笑 
声显然发自荡秋千的女子,而她又该是个“佳人”(漂亮的姑娘)。在古代, 
青少年女子有在春天荡秋千的风俗,秋千架就搭在院子或花园里。这位行人 
所碰到的就是这种美好的情景。他深深地为这笑声所吸引,想借这种美好的 
情景来排遣心头的郁抑。然而,使他扫兴:“笑渐不闻声渐悄。”“悄'qiǎ 
o'”,寂静无声的意思。这时,不仅笑声逐渐听不见(不闻)了,就是墙里 
佳人发出的荡秋千等等声响也消失了。想来,她已经玩罢秋千回房间里去了 
吧。而这时的行人呢,却感到“多情却被无情恼”。“恼”是使人懊恼的意 
思。行人,也就是作者,本来想借美好的事物来排遣郁抑的,这种对墙里佳 
人的多情,却由于墙里佳人根本看不到墙外行人,因而对墙外行人显得毫无 
感情,使墙外行人想排遣郁抑的愿望落空,更陷入一种莫名的怅惘之中,这 
岂不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了吗! 
     这首词从晚春的景色描绘中,从“墙里”“墙外”“多情””无情”这 
种风趣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从艺术上得到借鉴。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 (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 
 (今江西省修水县)人。苏轼很赏识他的诗文。他的诗与苏轼的诗同样受到 
人们的称赞,因此有“苏黄”之称。他与秦观,张耒'lěi'、晁补之又一同拜 
学在苏轼门下,成为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他主张拾取古人的陈言入诗, 
号称“点铁成金”。他做过秘书省的校书郎(校对书籍的官吏),后被贬官, 
流放西南荒僻地区,死在贬所。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清,与其他词人写伤春的词相比, 

… 页面 28…

它的构思比较别致,描绘得生动、形象、含蓄,具有诗意,令人爱读。 
     词的上片写春天归去。开头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是说春 
天不知归去何处,我寂寞得没有地方可以游玩。“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 
来同住。”假使有人告诉他春天的去处,他就把她叫回来同居共处。人怎么 
会同春天“同住”呢?这是文艺作品中常用的拟人化(即把事物比作人来写) 
的手法。作者运用这样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烈的留恋感情。 
     下片写他寻觅不到春天的失望心情。在他看来,春天一去,无影无踪, 
谁也不知道她的去向。他天真地想到,黄鹂 (黄莺)在春夏之间活动,应该 
知道春天的去处,因此,应去“问取黄鹂”。黄鹂成天飞来飞去的歌唱。它 
那婉转的歌声,虽然很动听,可是并无人能够理解。问的结果,还是一无所 
得。只有眼看黄鹂顺着风势,飞向蔷薇花丛那边去。他仍然找不到春天。“问 
取”,作问解。“百啭”,鸟儿婉转的鸣叫声。“因风”,顺着风势。 
     从这首词本身来分析,并不能看出它的写作背景。冬去春来,春归夏到, 
这本是自然常规。作者为什么却对“春归”表现出这种非同一般的惜春、恋 
春、伤春的深厚感情呢?原来春天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追求春天即追求美好 
的事物,追求蓬勃的生机。联系作者的身世看,作者晚年,曾两次被贬官, 
流放到我国西南荒僻地区,度过十年类似管制的生活;最后,他死在宜州(今 
广西省宜山县)贬所。显然这首词是有所寄托的。可能是作者借伤春之请, 
抒发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怀抱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 

                                 踏 莎 行 
                                 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 (一○四九——一一○○),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在今江 
苏省)人。因苏轼的推荐,做过太学博士兼国史编修官,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参见黄庭坚介绍)。他的词抒情委婉、语言精巧,当时很有名气。 
     他四十八岁时,被撤职流放到郴'chēn'州 (在今湖南省郴县)。这首词 
抒发了他身受打击、流寓客舍的苦闷之情。 
     那是一个春天的傍晚,作者从他寄居的客舍向外望去。看到的只是一片 
朦胧。漫天的雾气遮掩住周围的楼阁,暗淡的月光,使河边的渡口 (津渡) 
也变得模糊难认了。至于那个被晋朝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 
 “世外桃源”,那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的乐土,他费尽了眼力(望断),怎么 
也看不到。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桃源呢?一来,据说这个世外桃源就在武陵郡, 
它和郴州同属于今天的湖南省,寻找桃源出于地理上的联想。二来,据说那 
个世外桃源是秦朝的老百姓由于不满社会动乱而找到的避难的地方,那里没 
有暴政,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作者寻找桃源,表明他向往那个理想的乐土, 
也就透露了他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作者在词的头三句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 
个迷茫的、使人希图逃避的环境。 
     接下去,作者告诉我们,他身边既无亲人又无好友,这时的季节虽已到 

… 页面 29…

了春天,但天气并未转暖,阵阵逼人的寒气使他难以出屋,他只得只身闷居 
在异乡孤单单的客舍里:在夕阳残照的暮色之中,偏偏不断传来杜鹃鸟那好 
似叫人“不如归去”的凄惨的叫声。此情此景,使他感到今人窒息的苦闷。 
 “可堪”,是哪里受得住的意思。“可堪”二字突出了他这种难以忍受的心 
情,并且把以上景色涂上了浓重的凄苦的感情色彩。 
     词的下片,侧重写情。作者被放逐在偏远的地方,没有因远方来信而稍 
感宽慰,反而勾起了他的辛酸。他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 
重数。”驿'yì'即驿站,古时大路上的交通站,是供来往官员和信使休息、 
换马的地方。“尺素”是用来写信的尺许长的白绢。“砌”是把砖石垒起来 
的意思。南朝宋人陆凯曾托传送公文的驿使给友人范晔寄去梅花和书信。古 
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wèi'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秦观在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来表达友人书信的慰问,使文字显得很丰满;还运 
用比喻的手法,把他因此而加深的痛苦比作垒砌成多得数不清层次的传石, 
使抽象的感情转化成了可以感触的形象。 
     在这种心情下,他不由得想到了郴江。“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 
湘去?”“幸自”是本自的意思。“潇湘”是湘江中游与潇水会合后的一段。 
 “郴江”经郴州北流注入湘江。“为谁”,为什么的意思。对于不安心居住 
在郴州的秦观,郴江流经郴州北去的自然现象,便牵动了他心中的难言之隐。 
作者把自己同郴江作了比较,发出了弦外有音的询问:郴江啊,你本是绕着 
郴山流的,又为什么离开这里流到湘江去呢?言下之意是说,郴江这条属于 
当地的河流都宁愿抛弃郴州而离去,何况他这个被流放在这里的异乡人呢! 
他是当然应该离去的,然而却没有这种自由! 
     词的收尾两句,可以说是作者完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