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法克麦赖夫 >

第30章

法克麦赖夫-第30章

小说: 法克麦赖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人的身心会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这部影片没有《新桥恋人》那样刻骨铭心,但其关注的那段感情是相通的。说它是爱情片,大抵的原因在于此。穷人的爱情中往往都有对心灵解救的成份,本片亦是如此。

  韩兮

  2005年于通县

《灵异拼图》:记忆最深处
即便是高科技也无法抹去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思念。这似乎就是《灵异拼图》所要讲述的道理。

  关于记忆的影片很多,关于科技可以操纵记忆的影片也很多,大多的情节都是反对的,如果要拍续集的话,许多影片在结尾处会留下点没有解决的小问题。

  为什么我们对记忆如此热衷呢?大概人生中的确有不愿忘记或难以忘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由于记忆的存在,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思念一些事情,也可能我们会因为记忆而无法忘掉许多痛苦的经历,因而变得更加痛苦。

  但无论怎样,绝大多数导演还是认为记忆是人的本性之一,任何力量不知道也不能够将其改变的,所以便拍摄了许多关于记忆的影片,改变记忆虽然能够成为一种可能,但是很不道德的事情。

  《灵异拼图》这部影片也是关于记忆的,大体来说就是一位母亲失去了孩子,但突然发现周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都证明她的孩子从来没有存在过,于是,她开始寻找。故事讲到这里,想起了前不久朱迪拍的《空中惊魂》,也是失去了孩子,但最终的结果是现实版的,很惊悚也很合理。《灵异拼图》则有些不同了,于是,关于记忆的问题由代表着高科技的外星人出现了。外星人偷走孩子是为了试验,却不是要将孩成当成笼子中的小白鼠而是要看看是否能消除亲情那种刻骨铭心的思索。

  也许是本人对外星人有种排斥心理,当影片演到最后,结局的指向是外星人在作祟的时候,笔者多少有些失望。关于影片前半部,录相带被抹去,照片中再无孩子的影像,除了母亲以外,所有人都抹去了那段记忆,甚至报纸上都再也没有空难的消息,还有关于国家安全局以外各种各样的令人难以捉摸的信息,这一切显得是那么地诡异,但外星人的出现便将这些诡异完全抹杀了。

  这就好比我们见到一道工序复杂,做出来色香俱全的菜肴,但真正入口之时,味道却出奇的平淡,那时的沮丧是无可比拟的。

  的确,运用外星人可以将影片前半部的所有一切都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不幸地是,这样的解释虽然十分合理便不够智慧,显然十分地仓促而没有味道。

  于是,本人在考虑把外星人换作神,换作其它的可以操纵一切的力量时我会不会接受呢?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那么我所看到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那就是人的力量。

  希望这是一部关于人的力量的较量,主人公爱子如命的命题,亲情是无法割舍的命题可以继续保留,但不要面对如此强悍的力量,因为这样的力量只能让我产生一种错觉,即是导演告诉我们,亲情不可割舍是一厢情愿的。我很难想象,外星人也好,神也罢,即然能消除许多人的记忆甚至消除那些记忆在岁月中所留下的痕迹,为什么却对亲情这种记忆而无动于衷呢?难道借此来表现亲情的记忆无比强大吗?多少有些牵强。

  相反,如果是换了人的某种作为,那么主人公的亲情表现就不会显得强大了吗?

  同样是强大的,因为主人公在寻找儿子而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的态度就很是了不起了,没有必要用外星人或神的力量来反衬。

  这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主题与故事的合协来。本片的主题很明显,是母亲爱儿子的情感,故事则是外星人将儿子劫走,并消除了许多儿子曾在社会上存在的记忆,于是母亲去寻找。故事虽然可以表达主题,但故事的牵强却使主题被弱化了,变得不可信了。

  悬疑片最忌讳的就是这种结局的设定,无论是外星人还是鬼神,这样的设定显得极不负责,极为牵强。因为这样的结局设定可以用到任何版本的故事中,那时,对主题却没有丝毫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说明这样的结局肯定是不是最好的,只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主题,是缺乏智慧的。

  虽然本片在朱莉摩尔的演绎下显得十分地感人,许多观众也为那种母爱而感动不已,但这些都无法掩盖住本片最大的污点,即过分简单过分格式化的结局,当我们用外星人做试验来解释一切的时候,我们有悬疑片肯定会落入一种平庸之中,这是勿庸置疑的。

  所以,笔者认为,凡是悬疑片都只有一种可能的结局,唯一的而不是套路的结局,只有这样的悬疑片才是真正的有智慧有力量的影片。

  韩兮

  2006…8…28于通县

《人性污点》:禁锢
有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白人对黑人,比如纳粹对犹太人,再比如一些大民族对小民族等等。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关于种族歧视的问题,所谓人性污点实际泛指的,不仅仅是指教授而言的。

  故事的开篇是一场车祸,然后是倒叙的手法,中间穿插了若干段的回忆,这些回忆将教授的一生讲述得如同陷入牢笼中一般,虽然从影片台词风格颇多调侃的味道,但那股子潜在的悲伤还是不经意间敲击着人们的心灵。

  一个“鬼”字致使教授失去了工作,妻子也因此而丧命,这对于中国人来说的确有些黑色幽默般的滑稽可笑,但事实上却触及到了美国社会最敏感的问题,即种族问题。于是,教授背上了种族歧视的帽子,在此,出现了两个关健的词汇,一是“种族”,二是“歧视”,这两个字贯穿了整个影片,也给此片罩上了一层不可言喻的灰暗色彩。

  其实那雪地中的车祸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灰色的凌晨,寂寥的林间路,然后便是车祸,一切都是那么地悲观,这是影片的真正主色调。

  “种族”一直是西方国家无法避免的敏感话题,即便到了现在所谓的文明时代,虽然黑人地位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提高,但这个问题依旧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于是,我们看到影片中年青时代的教授是如何极为摆脱自己的黑人身份的(顺便说一点,影片年轻时代的主人公是《越狱》的主演)。

  父亲是教授第一个需要摆脱的人,当他想成为一个拳击手的时候却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反对,因为在父亲看来,他必须成为一个高材生,而拳击这个运动在当时的美国来说还恰恰主要来自于黑人。坦白地讲,其实父亲的真正企盼是让儿子用高学历来掩盖由于黑人身份带来的不利因素,可以说父亲是诱导教授摆脱黑人身份的主因,所以当我们看到父亲死后而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当拳击手,在他迷茫中却参了军,然后正如父亲所愿的那样成为了一个高学历的人――教授。这个经过符合了父亲的要求,只是迂回了一步而已。

  如果说父亲是主人公摆脱黑人身份的内在诱因,那么爱情则是直接的导火索。对于教授来说,黑人的身份本来并没有那么大的冲击,但当他的爱情由于这个身份而无疾而终的时候,他才真正理解的黑人是被人瞧不起的,于是,当他再找到一个女朋友的时候,他避免了自己的家庭,以黑人为耻,开始了自己所谓的犹太白人的生活。

  教授给自己带上了一个枷锁,使自己生活在一种不知自己是谁的日子里,即便是妻子,他也一直隐瞒着自己的身份。但当那个“鬼”字事件出现的时候,此时已经是新的世纪了,他完全可以用表明自己的身份而解脱那种困境,但事实上他并没有这么做。这个时候,我们便不能再单纯的考虑主人公本身的那种仇黑心理,更主要的是,他成为一个白人的惯性与他表明身份后将会受到的待遇。这是一个潜在的命题,即黑人真正不受歧视的时代并没有到来,他必须还要继续那个谎言,为了自己的尊贵,为了自己的假身份,更为了逃避社会的现实。

  对于一个背叛自己种族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但事实上教授却不得不如此。因为歧视永远没有结束。于是我们看到了有关“歧视”的问题。

  白人如果变成了黑人,那么歧视是肯定存在的,但如果是一个悲惨的女性,甚至粗俗犯过错的女性,她所受到的歧视也是根深蒂固的。尼可扮演的清理工就这样出场了。她性感,但她却低俗,她美丽,但她却无意中使自己的孩子丧生。

  这是一个悲哀的女性,从小的时候开始,她便受到了来自于家庭的*,于是她出走,然后是以浪荡生存着,婚后失子,再离婚,孑然一身。在这种情况下,她与教授走到了一起,一个是内心被歧视所煎熬,一个是永远生活在歧视中,两个人的爱情可以说是建立在一种相同的命运上。

  于是,教授开始从这个女性身上得到一个对歧视反抗的机会,爱情变得火热,但这爱情却是苦涩的,因为爱情建立在一种反抗上,或许它只成为了教授的一种心理安慰,也许它仅仅是一种尝试,其实,这是一个错位的爱情。

  影片在讲述教授与清理工的人生时一直采用的是一种对比方式,首先两个人的身份是一种差异,其次在外人眼中,两个人的过去一个是隐瞒的,一个是路人皆知的,再者,两个人的追求其实也是不一样的,清理工虽然不自信,但她追求的是一种平等的尊重,是一种很正常的生活,但教授则不同,他追求的恰恰是一种反叛,是一种超常规的举止。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悲伤的心理。

  当事实摆在面前的时候,两个人也就走到了绝望的尽头,化解这种绝望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去,离开这个尘世,于是影片回到了开篇,那场车祸。

  其实,影片中这种悲伤的情调几乎弥漫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作家因为某种原因避开尘世,这是一种逃避,清理工的前夫失子之痛用寒冰垂钓来聊以*,甚至是那些过场的角色,教授的前女友,母亲还有妹妹,每一个人都是悲伤的。也许悲伤本身就是人性的弱点,但是不是污点呢?

  影片讲述的是关于种族的问题,但通过两个极端的人物却表明了一种人性的弱点,即禁锢着自己心灵的某些东西,然后用各种方式来逃避,或死去,或离开。

  韩兮

  2006…12…25于通州 。 想看书来

《黑帮暴徒》:救赎吗?
这部影片有人翻译成《救赎》,其实影片在开头的时候便说了Tsotsi是南非的俚语,有街头小混混,市区里的黑人歹徒等意思,所以这样看来救赎更象是影片的主旨,用主旨当片名这种形而上的事情确实挺无聊的,所以我还是将此片当作黑帮暴徒来看。

  这是最佳外语片,故事情节是关于一个黑帮分子由于无意中抢了一个孩子,于是他的人生改变了,说白了,他改邪归正了。听意思,这的确是叫坏人变成好人,救孩子的过程也拯救了自己的灵魂。如果它不是南非的影片,是否能获得奥斯卡的垂青,说实话我真是表现怀疑,因为看完影片后,我第一个感觉是结尾不够有力度。

  那么我们就从结尾说起。

  在黑色的背景下,白衣的Tsotsi举起了双手。导演很做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