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人策(章选) >

第22章

人策(章选)-第22章

小说: 人策(章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处于贫困恶劣环境中,快乐阀限较低,较小的快乐就可以超过快乐阀限,较小的快乐就会感到快乐;痛苦阀限较高,较小的痛苦不能超过痛苦阀限,较小的痛苦不再感到痛苦。人们处于富有优越环境中,快乐阀限较高,较小的快乐不能超过快乐阀限,较小的快乐不会感到快乐;痛苦阀限较低,较小的痛苦就可以超过痛苦阀限,较小的痛苦就会感到痛苦。快乐阀限与痛苦阀限是负相关关系,快乐阀限高,痛苦阀限就低(出现在富有优越环境中);快乐阀限低,痛苦阀限就高(出现在贫穷恶劣环境中)。

  快乐是人生最高的善

  人们最高目的是得到快乐,人性是趋乐避苦,人们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快乐于*,为人类繁衍不息提供了生理基础;快乐于为人师表,为人类文化繁衍不息提供了心理基础。乐为人师与争强好胜,有着相同的心理含义,这是人类社会竞争的理论基础。

  富贵与贫穷各有好处与坏处

  富贵者:欲望自由大——动用物质的力量大,动用人员的力量大,容易满足欲望;人身自由小——很多人算计富贵者。贫贱者:欲望自由小——动用物质的力量小,动用人员的力量小,不容易满足欲望;人身自由大——无人算计贫贱者。

  各有各的乐,各有各的苦

  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他所盼望的目标,无论这个目标是什么,就会感到愉悦幸福;如果期盼目标无法实现,就会感到焦躁不安。因为人们的目标各有不同,实现与否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与苦恼,各有各的乐,各有各的苦。

  物质富有不是生活的全部

  将经济指标看作幸福的近似值,缺乏说服力,有正相关关系,但没有必然关系。幸福不由经济指标单因素决定,而由多因素决定。随着财富的不断增长,边际效用逐渐递减,趋近于极限零,额外收入不再带来额外快乐。幸福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支柱,欠缺其一,就不会幸福,即使另一支柱极端富有,也是如此,二者可以少量替代,但不能大量替代。

  幸福快乐的阀限具有漂移性

  经济增长导致欲望膨胀,奢华生活越来越显得平淡无奇,因为膨胀的欲望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心理满足。获得相同数量的财富,财富稀缺的人快乐多,财富富有的人快乐少,因为穷人得到快乐的物质阀限较低,富人得到快乐的物质阀限较高。

  知足常乐

  知足者,富有也!心花怒放,喜形于色;不知足者,贫穷也!紧张于心,愁容于面。对于有才能的人,不知足是好事,穷则思变,奋发向上,可成事业;对于无才能的人,不知足是坏事,徒悲愁、不成事,尚不如安于现实,悠乎乐哉。虽然没能成就大事,然而自觉享受一生,有何错哉?

  奢侈源于自觉,节俭源于克制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大手大脚花钱,再让他去过艰苦日子,他将会很难忍受。由节俭到奢侈容易,不知不觉,心情愉快,很短时间就适应了。由奢侈到节俭难,痛苦难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奢侈比节俭更符合人类趋乐避苦的本性,奢侈是人类的自觉行为,节俭是人类的克制行为。自觉行为容易实施,克制行为难以实施。

  生活以简洁朴实为佳

  大自然简洁朴实,以有效与节约为原则,既不不足、也不冗余。人是大自然的产物,物质上的人和精神上的人,都以简洁朴实为本色,人的生活也应当简洁朴实。人的生活以自由舒适为目的,物质为人服务,人就舒适自由;人为物质服务,人就不适拘谨。

  生活上低要求,事业上高要求

  在生活上要用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事业上要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生活上低要求,事业上高要求;前者有利于幸福快乐,后者有利于事业成长。超出现实的生活高要求,会动摇现实的生活基础,生活不能变得更好,只能变得更坏;事业上的低要求,会降低成就事业的动力,使成功缩小或者不能成功,从而动摇或者丧失幸福的基础。

  第四十七章、善良与邪恶

  人之初,性本中;后习之,分善恶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善恶之分,所有婴儿都既不善、也不恶,都处于中的状态。不能说一部分婴儿是善良婴儿,另一部分婴儿是邪恶婴儿。人是在成长过程中,由社会环境造就了善恶,善恶概念是后天灌输的,善恶行为是后天造就的。

  善恶相对一定条件而成立

  是非善恶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内有标准,时空越大善恶的标准就越模糊,长到几万年,大到整个宇宙,就无是非、无善恶了,因为整个时空只剩下一个最高法则就是阴阳。善恶相对于生命个体才有意义,对生命个体有好处的事情是善事,对生命个体有坏处的事情是恶事。对于无生命的东西,无法界定“好”和“坏”,也就无法定义“善”与“恶”。

  善是正道,恶是邪道

  人生在大多数时间里,以与人为善,做好人为主,这是正道;在少数时间里,与人为善无效果,或者出现负效果时,才以恶手段处理,这是邪道。尽管使用恶手段次数时机少,但这往往是人生的关键环节,所以显得尤为重要。人类中绝大多数人是善良的,无恩无怨的陌生人,一般是善良的。人间有邪恶,邪恶是次流,是人类的次要方面;正义善良是主流,是人类的主要方面。

  行善益人,行恶损人

  人的行善过程,是完善德行、积蓄能量的过程;人的做恶过程,是败坏德行、散失能量的过程。前一过程中行为者一般会失去物质利益,后一过程中行为者一般会得到物质利益。行善有两种情况:其一自己受损失,行善于人;其二自己不受损失,行善于人,前一种情况比后一种情况更高尚。成全他人之美的事情做多了,也就容易成全自己之美;成全他人之恶的事情做多了,也就容易成全自己之恶。利人终将利己,损人终将损己。

  善恶报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有报是正理,具有一般性。这是人类心理平衡的需要,人们既不愿意自己欠他人人情,也不愿意他人欠自己人情。既不愿意让他人吃自己的亏,也不愿意让自己吃他人的亏,这是心理正常者的行为方式。善有恶报,恶有善报,善恶不报是反理,具有偶然性。这是心理反常者的行为方式,将人类道德标准错位,将自己欠他人人情,自己让他人吃亏,认定为正常,这种做法其心理平衡。

  对一般人用善,对坏人用恶

  对于亲人、朋友、一般人,要以善良仁慈对待;对于原来做过恶事奸事,现时没有做恶事奸事,并且没有较大潜在危险的恶人奸人,也要以善良仁慈对待,要给恶人奸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于现时的恶人奸人,要以恶毒凶狠对待;决不可怜惜蛇一样的恶人,对恶毒者仁慈,就是对善良者犯罪。对恶人必须以恶人之道,还治于恶人之身;以恶对恶,以牙还牙。除恶宁可过之,不可不及,这是莫须有罪的理论基础。

  善人受人欺

  一方面是善良用错了对象,将善良用于无德之徒,无德之徒是以怨报德,会欺负善良人。另一方面是善良失去威猛,对无德之徒没有威慑力。无德之徒选择欺负对象,不以道德为标准,而以对方对外打击力量为标准,选择对外打击力量小的欺负,选择对外打击力量大的回避。懦弱善良者,受到欺负之后,只会自己生闷气,不产生报复心理,更不会有报复行动,所以无德之徒不怕。

  善人不受欺

  要做威猛的善良者,受到欺负之后,会产生报复心理,会有报复行动,所以无德之徒惧怕。无德之徒在欺负人之前,首先想到的是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不会带来恶果,则欺负;会带来恶果,则不欺负。威猛善良者,虽是善人,亦不受欺负,善良不是受欺负的原因!

  做恶事要慎重

  要考虑到做恶事的后果,因为一件事情缺大德,占了不该占的便宜,可能从此恶名远扬,被社会所排斥,使自己一生都没有立足之地,不为精明之举。人不是活一时,而是活一生。如果只活一时,做恶事可以取得利益,则可以做恶事,因为很快死掉,没有后溯效应,没有什么可怕的;人需要活一生,做恶事就不得不有所顾忌,因为做完恶事之后,还有漫长人生路,有后溯效应,不可不怕!

  没做恶毒事成了恶毒人

  说狠话、说毒话成为习惯的人,虽然没有做狠毒的事情,也会被认为是狠毒的人。在恶人当道的环境中,有狠毒之名是好事、不是坏事,因为恶者兴、善者衰;在善人当道的环境中,有狠毒之名是坏事、不是好事,因为善者兴、恶者衰。

  立人在德,生存在恶

  在以狠毒对狠毒的斗争中,比的是狠毒,大狠毒者胜,小狠毒者败,狠毒就是力量。恶人通过和平方式,无法达到目的时,就会铤而走险,以邪恶途径达到目的。与恶人相斗,必须让自己成为更恶的人。没有恶心,便无法生存;没有良心,便不是人。无德,则形秽誉毁,言无应者,行无随者,大事不成。无恶,遭他人算计,而无策,言无畏者,行无惧者,事难成。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对于恶毒的人和事,不说狠话、只做狠事,表面上无知无为,蒙蔽恶毒的人,使其无思无备,看准机会向致命处突然下手,首招即置恶毒的人于完全失败。如果狠事没做,就把狠话说出来,恶毒的人有了准备,反而失去了下毒手的机会。在不想做狠事的情况下,如果想吓退恶毒的人做恶毒的事情,则可以大张旗鼓地说狠话,但一般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因为恶毒的人在做恶毒的事情以前,已经作了深入思考和周密安排,一般阻力阻不住。

  正义具有威慑力量

  正义所在会给人无穷力量,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对作恶之人有很强的震慑作用,作恶之人惧怕正义;恶人也懂得正义,也知道自己理亏,恶人也懂得邪不压正,故作恶时心虚。恶者大都在诡秘辟静之处作恶,就是因为惧怕正义的力量,这是常态。特殊情况在光天华日之下作恶,是孤注一掷的恶人所为,壮着胆子而为之,或者做好了落网准备而为之,这是特例。

  斗米成恩,石米成仇

  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施斗米者——受米者,生非倚之,只暂窘,而受之;施者,无舍米义务,今舍之,故恩之。施石米者——受米者,生而倚之,生活不善,则怨之。这是救小难、不救大难的理论基础。

  小恩报德,大恩报怨

  小惠成恩——施小惠者,因惠小,而不图报;受惠者,因代价小,愿意报。受惠者,或报,或不报,都赞善于施惠者,恩在也。大恩成仇——施大恩者,因恩大,而图报;受恩者,因代价大,不愿报。施大恩者,心不平,怪责于受恩者,从而成仇,皆人性使然。

  受人恩不能忘,施人惠不可想

  受人恩不能忘——知恩必报,等价回报,是一般庸人品德标准;品德高尚的人,不但知恩必报,而且会超额回报。施人惠不可想——施惠图报,等价回报,是一般庸人施惠心理;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