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往事亲历 >

第12章

往事亲历-第12章

小说: 往事亲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料元帅
  “外交就和打仗一样,不可能没有风险,为了国家的利益冒点风险是值得的。”正是这种信念支持着陈毅积极地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中。打仗,他是元帅;外交,他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元帅。
  记者: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和缅甸的关系非常亲密,周总理在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后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国和印度,中国和缅甸分别发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宣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在这个准则下,中国和许多独立的亚非殖民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经常会见到陈老总的身影,并且在国际舞台上,陈老总仍以洒脱的诗风而闻名。
  陈昊苏:过去的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通行的规则很简单,只要我有军事力量,我就可以为所欲为。随着亚非殖民地国家慢慢地独立,进入国际政治生活的舞台,这个时候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国际关系时代。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和缅甸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当时我父亲陪同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都访问过缅甸。我记得他自己也访问过缅甸,还和吴奈温主席一起踢过足球,因为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足球爱好者。为这事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中缅之间的友好情结。实际上他给缅甸写的诗还不止这一首。1961年的时候,缅甸的总理吴努在云南和我们举行联欢会,其间父亲陪同他游大理,也写了一首长诗,这首诗也写得不错。
  赠缅甸友人
  1957年12月14日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
  彼此为近邻,友谊长积累。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
  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反帝得自由,和平同一轨。
  彼此是胞波,语言多同汇。团结而互助,和平力量伟。
  临水叹浩淼,登山歌石磊。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
  记者: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时候,陈老总是国务院副总理,他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周总理做好工作。当时周总理刚动过一次手术,身体状况不太好。1955 年4月11日出现了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机上参加亚非会议的代表团其他成员全部罹难。周总理和您父亲因临时改道去仰光而幸免于国民党特务制造的这一谋害事件。周总理、您父亲和其余部分代表团成员到昆明后,毛主席非常关心,打电报嘱咐路上要特别小心。当时陈老总很镇定自若,一点也不慌张。

永恒的关爱…采访陈毅子女(6)
陈昊苏:我父亲说,外交就和打仗一样,不可能没有风险,为了国家的利益冒点风险是值得的。那个时候不像现在,飞机可以飞很远,我们现在北京的飞机直接可以飞到雅加达,但是那个时候中间还要在新加坡停,实际上是先到缅甸仰光,从仰光再到新加坡,从新加坡再过去,分好几段走,而且到了仰光还有很多政治会见。所以每一步都可能有安全上的问题,父亲说当时都很警惕,当然亚非会议最后还是很成功的。父亲说当时他是国务院副总理,但他负责的是科学内政这方面的工作,周总理是兼外交部长,所以他参加这个会议实际上是协助周总理,所以他把整个代表团的安全,特别是周总理的安全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父亲的期望
  “现在国家就是缺少科学技术人才,现在这个时代就是要发展科学技术,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真正地强大起来。”
  陈毅是一个开明的父亲,又是一个严肃的父亲,他认为孩子不但是他自己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建设的后备力量。主持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十几年中,陈毅深感落后就要挨打,他把富国强兵的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
  记者:您受父亲的熏陶,有点文人气质,并且您年轻的时候也是希望学文,可是最终您却选择了理工科,这是不是与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科学技术人才有关系?您现在后悔当初的选择吗?您父亲对你们选择职业有什么影响?
  陈昊苏:我不后悔。我曾经是准备学文科的,但父亲不希望我学文科,父亲跟我说过:我们这个国家经过很多年的奋斗和革命,现在终于独立了。新中国成立了,但是新中国的科学技术还很落后,国家现在就是缺少科学技术人才,当前这个时代就是要发展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新中国才能够真正地强大起来,所以你们这一代人就是要发展科学技术。父亲写过这样的题词:向高级科学技术进军。1956年,当时整个中央的号召就是要向科学技术进军。所以我在1959年上大学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工专业,当然父亲本来就是非常希望我去学科学技术的,可能因为我是长子。到了弟弟他们选择的时候,他就说你们自己决定吧,学什么都可以。但是我的两个弟弟也选择了和我一样的道路,丹淮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小鲁也是学的科技。
  专业的抉择
  1950年,陈毅唯一的女儿出世了。陈毅夫妇一直盼望着能有一个女儿,因为俗话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此时全国已经解放,女儿也盼来了,陈毅特别高兴,说这个女儿姗姗来迟,就叫姗姗吧。
  那几年,陈毅领导下的大上海战后恢复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市长家中也充满了让人羡慕的欢乐。这位曾经戎马倥偬的市长,回到家里,总能被爱女甜甜的笑容洗去一身疲惫。
  姗姗是陈毅元帅的子女中唯一的女孩子,特别受到父母的疼爱和关心。对于父亲和母亲之间深厚的情感,她有着哥哥们所不及的敏感、了解和感悟。
  记者:您的哥哥们当初都选择了理工科专业,以科学技术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而您从小就在北京外语附属中学读外语,并且您现在做了令人羡慕的驻外大使,您当时是怎么考虑要学外语专业的呢?
  陈姗姗:我学外语专业是我父亲的决定。我母亲很希望我学一门艺术,所以小学毕业后填志愿,让我报当时的解放军艺术学院。但我父亲是搞外交的,他对我说:国家现在非常需要外语人才,女孩子也应该搞一些比较文静的工作,所以你还是学外语吧。那时刚刚成立了北京外语附属中学,父亲想从小就培养我,所以我最后考的外语附中。

永恒的关爱…采访陈毅子女(7)
记者:您母亲好像当时希望您去学文艺,但父亲就这样决定了您的专业,主观地为您设计了一条人生路。我想女孩子一般都喜欢文艺,您没能按照母亲的意愿去走,您有没有埋怨过父亲?
  陈姗姗:没有,我觉得我父亲他比较了解我,对我特别好。我母亲她比较严厉,天天逼着我弹钢琴,练琴要练一个小时。然后拉小提琴也要拉一个小时。我不太用功,觉得特别枯燥无味,学得没意思。所以我觉得我有点怕她。但我觉得父亲就特别随和,他不强求你做什么,能够体谅我的心情。所以我觉得我父亲说的话特别好接受,他说的话我都信,他说的话我也都去做。
  我虽没能按照母亲的意愿去走文艺这条道路,但我母亲还是很支持我的。她很严格地监督我学外语,非常认真。
  记者:您母亲早年的时候也学过外语,在这方面是不是母亲给了您很大的帮助?
  陈姗姗:母亲学的是美式发音,我到北外附中学习的时候,是英国老师教课,所以有些发音和美国人发音不一样。每周到礼拜天回家,母亲就检查我的作业,要我给她读课文,发现我很多读音不对。她就批评我,说我发音都搞不清楚怎么学其他的。我当时很委屈,觉得老师确实是这么教的,怎么会错呢。后来她明白了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发音不同,就跟我说:姗姗你那个发音也没错,只不过一个是美式发音,一个是英式发音。
  “*”开始后,学校停课了,母亲就督促我在家里学外语。1970年我去了部队医院做护士。有一年放暑假的时候,父亲到北戴河去休养,我母亲就送了我一套医学的书,是英语原版的,让我利用假期学英文。应该说我今天这么深厚的英语基础与他们当年的督促是分不开的。
  携手共艰危
  在陈毅的“忧患”时期,张茜作为他的伴侣和战友,在精神上一直是坚强的支持者和慰藉者。无论是挨批,还是遭贬,都有来自张茜精神上的慰藉;无论是流放,还是身患绝症,都得到张茜的陪伴和照料。
  陈毅去世后,张茜为编辑陈毅诗词耗尽了心血,天不假年。当她无力完成陈毅其他文字整理工作时,她把这件工作交付给自己的儿女:“你们要懂得那些纷扰的争斗和虚浮的颂辞都不过是过眼的云烟,不值得计较和迷恋。在你们爸爸的文章、讲话和诗词作品中却有一些真正有价值、崇高的东西,你们不要等闲置之呵!”
  记者:1971年陈老总得了直肠癌,当时手术很成功,身体恢复得挺快,这个时期您的父母留下了人生最后一张合影,不久之后,陈老总就去世了。
  陈姗姗:我父亲是1971年1月得的直肠癌,当时做了手术,手术后恢复得很快,那张照片就是1971年“五一”前后照的,是他身体恢复得最好的时期,而且我的三哥陈小鲁也从部队回来了,所以那是他最欢乐的一段日子。我们没有想到父亲患了直肠癌居然恢复那么好,大家都非常乐观,战胜这种癌症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所以照片拍得非常成功。但是在1972年,父亲还是没有抵抗住病魔的袭击,离我们远去了。
  记者:陈老总去世不久,您母亲也被查出得了癌症,虽然大家都不敢告诉她,但当她得知这个消息时,老人家却显得很平静,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她呢?
  陈姗姗:当时是这样的,我父亲患病的整个过程,就是从发现到会诊,包括治疗方案,我母亲是全部参与的,所以她对这个癌症了解得非常清楚。我父亲去世以后,她就住院了,很快就查出咳的血里边有癌细胞。医生们都很为难,不知道该不该告诉她,最后是叶帅去跟她说的。当时叶帅也觉得很为难,但是当叶帅来到我母亲面前的时候,她已经明白了,就主动问是不是在痰里找到了癌细胞,叶帅就点点头。母亲说,这也好啊,这样我就可以放心地跟陈老总去了。当时她的外表是非常镇静的,但是我觉得对她的打击也是很沉重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永恒的关爱…采访陈毅子女(8)
记者:父亲去世以后,听说您母亲在医院里还一直坚持做父亲诗词的整理工作?
  陈姗姗:对。我父亲在“*”后期说过,想把诗词整理出来,我母亲就记在了心上。虽然她知道自己已得了癌症,但她下决心在她有生之年要完成我父亲这个愿望。我母亲是非常非常勤奋的,所有的诗词,她都从头开始整理。第一本诗词整理出来的时候还在“*”期间,是不允许出版的,只好用油印。叶帅也很关心,就给我们从军事科学院找了一个打字员把诗稿都打出来,然后油印了一本《陈毅诗词选》,非常简陋的一本书,可那是母亲的心血。
  记者:在您母亲病重的时候,您好像正好要出国读书,当时很仓促,这对老人家的打击是不是挺大的?母亲是怎样表现的?
  陈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