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真假共和 >

第19章

真假共和-第19章

小说: 真假共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地方组织。但革命省份都设立省议会,大体由前清谘议局改组而来。2月16日,由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接受北方统治权案》,规定东北三省、直、鲁、豫、甘、新诸省的谘议局改为临时省议会。结果,各省议会和各省都督之间的冲突也不断出现。天津顺直(指顺天府、直隶省)省议会反对直隶都督张锡銮。江西临时省议会本来是支持李烈钧率部回江西,出任都督,安定秩序,但后来也发生了权限的分歧。李烈钧以公民权利为由,希望改选议员,而共和党系议员则希望更换都督,传闻要请中央任命李盛铎担任江西都督。而社会舆论则指控江西参议员郭同回乡后大赌,大嫖,大抽鸦片烟。广东议会指控都督胡汉民“厉行军政,蹂躏法权”,对于省议会通过的法律文件,多不执行。而胡汉民则向议会宣布,否认省议会有立法权限,只是一个咨询机构。
  袁世凯倒是非常尊重省议会的权利,5月2日发布命令,告诫各地都督尊重议会:“民国成立,各地方设立议会,为该地方立法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并重,自应切实拥护,免致纷扰,方足以昭民国尊重立法权之意。乃近日各地方每有聚众假借名目,以武力胁迫议会情事,甚至强令解散,伤害议员,种种不法,殊于民国前途大有妨害。须知议会一经成立,苟非按照法定手续,不能取消。无论何国议会,决不能无异议之党派,要在改选之时于法律范围内用和平方法,以求达其目的,断不能于议会行使职权之时,强行干涉,更不容以一部分人之私见,任意要挟,希图破坏。”我们如果单纯进行文本分析,袁世凯也就是中国民主运动的前驱人物了。所以,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是,民国初年,民主的牛肉究竟在哪里?
   。。

3.言论自由惹冲突(1)
报纸在清末已经开始发展,民国成立后,革命党人主张共和,报纸就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言论自由,更是热闹非凡,百鸟齐鸣,乌鸦麻雀一起来。章太炎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就创办了《大共和日报》。湖北军政界人士组织民社,也在上海开办《民声日报》。这两个报纸专门对南京临时政府持批评态度,甚至抱着对立的情绪。章士钊主持《民立报》期间,也竟然附和反对派,批评南京政府,他认为报纸的责任就是要监督政府。同盟会的报纸批评同盟会政府,自然要遭到同盟会内部的责难。后来,袁世凯当国,《民立报》的批评声反而减弱了,让人好不奇怪,同盟会内甚至有人怀疑他被袁世凯收买了。
  章士钊,生于1881年3月20日(清光绪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湖南善化人(现长沙),字行严,笔名秋桐。他生在一个乡绅人家,1902年入南京陆师学堂,这是个军事学校。1903年在###中退学,到上海结识了章太炎、邹容等人,并任《苏报》主笔。《苏报》因宣传革命被封,章太炎和邹容被捕,章士钊幸免。1904年冬,章士钊因参与黄兴的革命活动被捕,经营救出狱后流亡日本。他深感革命的年轻人知识太少,将来后患无穷。为此,他拒绝参加同盟会,专心求学,并于1907年赴英国留学,学习法律、政治和逻辑学。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他虽不是同盟会员,但本来都是同志,受黄兴、于右任邀约主持《民立报》,署名“行严”,担任笔政。后来,章士钊也以教科书方式,向社会解释政党政治原理,要求仿行。到了20世纪20年代,他才对在中国这个农业社会里推行议会政治表示怀疑,一度主张农业为立国之本,再度主张读经救国。段祺瑞于1924年任临时执政时,他是段政府的教育总长,反对学生运动。一生主张波浪起伏。
  南京政府内务部于3月间曾颁布暂行报律三章:(1)发行及编辑人,须向内务部注册,或就近向地方高级官厅呈明,咨部注册。(2)著论有犯共和国体者,停版外,发行及编辑人坐罪。(3)污蔑个人名誉当更正,否则科罚。章士钊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以英、美两国为例,主张出版自由,没有限制言论的报律。结果,报律未能施行,言论自由的风气也确实流行开来了。报纸很快发展到500多家,而北京作为首都,占了1/5,各色人等都来办报。同样,各种政治色彩的杂志也发展起来。自从党派纷争之后,报纸也成了各党派间互相责骂的阵地。《真相画报》第八期1912年8月21日《一年来的回顾》中描述:“政党之今昔:(昔)互相提携;(今)同室操戈。言论之今昔:(昔)一致主张共和;(今)肆口谩骂。”
  从现在的眼光看言论自由,当然主要看对执政的袁世凯是否有批评的权利。那时候最激进的,要数《民权报》和它的主笔戴季陶。
  戴季陶,生于1891年1月6日(清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市),长于四川广汉,原名传贤,字季陶,天仇是反清时用的笔名。后来,以戴季陶的名字,在社会上流行。1905年赴日本留学,进东京日本大学法科。1910年任上海《天铎报》主编,发表激烈的反对清政府的言论,1911年被官府通缉,流亡南洋时加入同盟会。《民权报》创刊于1912年3月28日,原为同盟会别支自由党的机关报,后因人事变迁,独自发展,成了同盟会内部号称“激烈”派的报纸。戴季陶主持《民权报》时,署名“天仇”。
  南北和议成立时,民权报社一派的人,也对国家前途抱有希望,以为只要国会早日成立,共和体制就能巩固。他们以为共和国家,政府就是国民的政府,这是自然的道理。但自临时政府迁到北京后,他们就敏感地意识到袁世凯的专横,自4月16日起,即发表了《胆大妄为之袁世凯》,一连发表了10篇,对袁世凯进行批判。袁世凯在相当长时间内,对舆论界的批评听之任之,很有点气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并非是他的民主观念,而是一种权谋。4月19、20日,“天仇”郑重发布《袁世凯罪状》,历数袁世凯摧残革命的劣迹。26日接续发布《讨袁世凯》文,指责袁世凯“俨然帝制自为,且较亡清为尤甚”。年仅21岁的“天仇”真是血气方刚,这同大革命时期的戴季陶简直是两个人,那时候他是一个儒学的卫道士,把孙中山装扮成儒学正统的继承者。

3.言论自由惹冲突(2)
民权报社的年轻人,以有限的事实,给袁世凯扣上了一顶大帽子,年长而稳健的同盟会员也有点看不惯。由章士钊主笔的《民立报》就和《民权报》自己人开起了笔仗。他们批评《民权报》意气用事,一不称自己的心意,就嚷嚷假共和、假共和,胡乱骂人,成了“谩骂”派。他们认为创业艰难,希望大家和衷共济,顾全大局,应对国内外面临的危机。《民立报》即使对袁世凯进行批评,也比较温和。《民立报》成了同盟会内以宋教仁为代表的稳健派的喉舌。
  熊希龄与银行团签订垫款章程后,黄兴和南方革命党人齐声予以谴责,戴季陶竟发表了一篇非常激越的文字,题目就叫《杀》,文字很短,其中四句说:
  熊希龄卖国,杀!
  唐绍仪愚民,杀!
  袁世凯专横,杀!
  章炳麟阿权,杀!
  真有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同时,也说明当时同盟会内激烈派的幼稚,连起码的所谓敌我友的分寸也掌握不了。5月22日下午,公共租界当局以该文鼓吹杀人,将戴季陶拘捕,经各界营救,于翌日交保释放。唐绍仪十分大度,以国务总理的名义,致电上海交涉使说:“言论自由,为约法所保障”,嘱其与租界当局交涉。后经租界当局庭审判决,以妨害秩序罪罚洋30元了结。此后,政治风潮屡起,《民权报》与《民立报》也屡起纷争,章士钊因非同盟会员的缘故,在遭到攻击后离开了民立报社。《民立报》的创办人于右任9月间感慨地说:各派报纸观点不同,互相辩论,无论是同党之间,还是不同党派之间,现在是建设的时代,应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这几个月来,不同党派的报纸之间,他们的关系和水火一样不能相容,说的许多话不符合事实,也在所难免,各有各的目的,也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但是,最让人痛心的,就是同党的人,在内部互相斗争,是特别奇怪的。这里面自然有人在后面操纵,时间已经很长了。
  上海租界地区,在前清的时候,言论就比其他地区要自由一些,甚至同盟会派的报纸可以开了被封,封了再开。《民立报》原来叫《民呼报》,被封以后就改名为《民吁报》,再封之后,就叫《民立报》。在北京地区,袁世凯处于绝对强势地位,但袁世凯在一段时间里比较克制,在北京的同盟会人士也没有上海的激烈,虽有冲突,但还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6月间,唐内阁风潮发生,广东都督胡汉民致袁世凯及各界电说:统一党的电报,对于唐总理,诬蔑他监守自盗、避责潜逃。对于同盟会宋教仁、蔡元培等先生,诬蔑他们结党把持,意图构乱。信口雌黄,任意丑化诋毁。要求袁世凯严厉地予以追究查办,惩治他们假造诬告的罪行,让那些挟私败公的人引以为戒。袁世凯欣然回复胡汉民,响应他的主张:近来称会、称党,名目繁多,记不胜记。发出各种各样的电报,进行污蔑攻击,百怪千奇。甚至把在电报上列入自己的名字,在社会上露脸作为一件光荣的事。如果有人去追查电报的事,就增加了他的价值。即使是我,也常常受到各种报界的丑化和诋毁。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人民自由的风气刚刚兴起,我不希望再把它压制住了,所以,都忍让了。但是,如果老是像村妇那样骂街,还自己吹嘘了不起,这样的坏风气予以放纵的话,就等于让它传染,时间长了不加以控制,人民还会有道德吗?确实应该彻底查究这些假造污蔑的话的由来,让那些挟私败公的人引以为戒。我已交代内务部查明这件事,严加禁止了。在那些岁月里,言论自由,有没有尺度,到底还要不要,如何掌握分寸?谁也说不清楚。但是,从这段对话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执政者,谁也不可能长期忍受“言论自由”了。毕竟,中国社会并没有从暴力对抗走向文明对话的时代。在地方上,尖锐的冲突,大大地压缩了“言论自由”的空间,甚至导致暴力血腥事件的发生。
  在湖北,那里派系冲突非常尖锐,反对黎元洪的“二次革命”声浪一波一波地发生。言论自由的空间就不容乐观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言论自由惹冲突(3)
这时候,武昌起义的“三杰”分成了三派,最先创办的《中华民国公报》为孙武一系控制,蒋翊武的同盟会系统创办了《民心报》,而同属民社的张振武与孙武有矛盾,自创《震旦民报》。三足鼎立。前清被封的革命派报纸《大江报》也于6月复刊,以监督袁世凯、黎元洪为己任。此外,民社另有《强国公报》,同盟会系统也有《汉口民国日报》,以及前清立宪派人士的《共和民报》等等。笔墨战争盛况空前,各怀意见,互相倾轧。但到了8月间,冲突激化起来,笔墨战争为腥风血雨所替代。
  8月初,上海《民立报》上发表了一条湖北的消息:武昌南湖炮队发动倒黎运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