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

第23章

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第23章

小说: 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
  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孙秀才也辞去职事。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就连山东著名的徂徕先生石介,也师事于他。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位孙秀才。范仲淹知道后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样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除了孙复之外,范仲淹还联络和帮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胡瑗、李觏、张载,石介等。或邀聘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务,或荐举他们出任朝廷的学官,或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从海陵到高邮,从苏州到分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教育,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5)
西陲守土边帅军功。原来住在在甘州和凉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的党项族人,本来臣属于宋朝。从宝元元年(1038年)起,党项族首领元昊,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
  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内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宋仁宗也举棋不定。边境上更是狼狈,由于三十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士卒久不经战阵,加上宋将范雍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仁宗与吕夷简商议,派夏竦去做陕西前线主帅,又采纳当时副帅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作另一员副帅——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范仲淹到了延州后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颇多弊端,如不改革军阵体制,并采取严密的战略防御,实难扭转战局。
  好水川和定川砦的惨败,证明进攻方针难以收效,迫使宋仁宗放弃了进攻方针,改而采取范仲淹的守策。战略确定以后,还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它的实行,于是范仲淹推行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和戎等相应的措施。
  在他和士兵的努力下,边防逐渐巩固,局势也渐渐稳定,边境上也开始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
  此刻正是暮春季节,山畔的野花刚刚开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已百花烂漫了。范仲淹不禁有感而发,随口吟起诗来:“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转眼又是夏去秋来。范仲淹为了严密防务,不得不赴大顺城等处踏勘。他今年已逾五十四岁,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望着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慨。深夜难眠,他便挑灯填起词来,一连数阕《渔家傲》更是让守边士卒感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正式达成和议,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庆历三年四月,宋夏局势刚刚和缓,宋仁宗便将范仲淹调回东京,升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
  当时,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行政效率越来越低,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不少有远见的人担心国家的命运,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进行改革。
  在严重的危机面前,宋仁宗三番五次召见范仲淹等人,督促他们立即写出改革方案。
  于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几十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然而不久改革就遭遇了各方面的阻挠和责难,范仲淹也不得不再次离开京城,远赴边塞。
  这年冬天,范仲淹已近五十八岁。边塞的严寒威胁着他的健康,他被允许移到稍暖的邓州(在今河南)做知州。此时,富弼已贬至青州(今山东省益都一带),欧阳修贬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膝宗谅贬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尹洙则流放筠州(今江西省高安附近),并备受凌辱。
  庆历六年(1046年),昔日好友滕宗谅派人送来一幅岳阳楼图,告诉说他已将该楼重新修葺,并将历代有关的赞扬诗赋,也刻石附立,希望范仲淹写一篇岳阳楼记。九月十四日夜晚,秋风送爽,月光皎洁,范仲淹把岳阳楼图张挂起来,开始凝神构思。
  他早年随继父在澧州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读书,曾到过岳阳一带。如今怀想起来,岳阳景色之妙,全妙在那一望无涯的洞庭湖。可是,范仲淹不愿一般地触景抒情,而是想在勾勒洞庭秀色与前人情致之后,提出一些深邃的哲理见解,熔铸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借以激励自己和遭到贬黜的友人们,也启发和教育后代。于是,他乘兴挥毫写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格言更是不胫而走,风也似地传诵开来。仁宗闻此,也不禁慨然称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皇祐元年(1049年),六十一岁的范仲淹奉命移知杭州。在路过陈州时他特意去看望自己的恩师晏殊,晏殊是历仕三朝的###,而今困居贬所。看到恩师的境遇,他不禁感慨万千,回想自己的童年,看着汹涌澎湃的钱塘潮水骤起遽落,不禁对着江水吟问:“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宁非天吐呐,长逐月亏盈。”大约是从潮起潮落中悟出了人生变迁的道理,范仲淹也有了超脱的感觉,他在寄给友人的诗中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奋飞每羡冥鸿远,驰骋那惭老骥闲。
  此日共君方偃息,是非荣辱任循环。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溘然长逝。
  (李    飞)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千古奇才——苏东坡(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书香世家    备受熏陶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祖父苏序,虽没有入仕,但很有文学素养,他的父亲苏洵,人称“老苏”。史传苏洵早年志并不在读书上,二十七岁以后才发愤读书,用功甚勤,大器晚成。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而他的伯父苏澹、苏涣都是进士及第,在朝为官。苏轼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氛围的大家庭中。
  六岁时父亲送他去天庆观北极院乡里办的私塾读书,拜眉山道士张易简为师。在这个清幽深冥、颇有灵气的地方,年幼的苏轼开始崭露头角,他头脑灵活,兴趣广泛,又勤奋好学,好思多问,深得张道士的喜爱。回家又能得到父亲伯父们的精心指点,不久就会吟诗作对写文章了,一时名扬乡里。
  十一岁那年,苏洵送两个儿子到寿昌院,拜州学刘微之为老师,专心学习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刘微之是当地名士,曾作诗《鹭鸶》:“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自己颇为得意,以为绝句,时常在人前吟咏。这天却刚好被苏轼听到了,年少气盛的苏轼竟向老师提出异议来:“师父,弟子以为‘逐风斜’没有写出鹭鸶的归宿,不如改作‘雪片落蒹葭’为妙。”刘微之听了,细细一回味,觉得确实改得妙,不禁赞叹道:“你现在可是我的老师了,我可教不了你了。”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京师候考时,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于是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席间戏弄他。苏轼并不知他们的居心,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一位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猪蹄膀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盘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拿起筷子边吃边微笑道:“诸位兄台不好意思,小弟不客气先请啦!”六个举人一时呆若木鸡。可见苏轼的才情急智多么的厉害!出人头地    一举成名天下知在翌年,苏轼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很像自己的门生曾巩所写,所以虽然他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为了怕别人说他偏袒门生,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会合当时的情景。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带头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苏辙见假山后面一剪寒梅怒放,便站起来摘了瓣馨香梅花瓣,用手指弹了弹,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苏辙要笑她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千古奇才——苏东坡(2)
苏轼虽然在诗文上很有名气,但是在仕途上没有实现大的抱负。他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变法,因此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风流学士    嬉笑怒骂苏轼一生大半的时间屡遭贬谪,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沉沦、消极,而是在山水中寻找到了很多乐趣,不仅诗文传世,也留下了许多为人传诵的奇闻逸事。
  苏轼除了文采出众外还擅长做菜,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苏轼挚友,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