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

第13章

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第13章

小说: 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次,年仅十岁的小羲之应伯父王敦之邀,欣然赴宴,酒尽人散时,伯侄俩于是同床而眠。半夜,王敦被一个心腹叫醒,速速来到屏风前密谋篡逆之事。只听王敦说道:“此事非同小可,切不可走漏风声,备足兵器人马后,来个里应外合包围皇宫,到那时如此如此……”说后两人都诡谲地笑起来,以致忘记了小羲之还在睡觉。此时羲之已经醒了,而且完全听清了他们的“逆节之谋”,不禁吓了一身冷汗。他心里很清楚,倘若被伯父他们发现自己没睡,听了他们的秘密就活不成了。情急之下,他用手指拼命地往喉咙里抠,立时吐出许多脏东西,弄污了头面和被褥,接着又闭起眼睛,装作熟睡的样子,还微微打起鼾来。
  王敦和心腹谈了很久,忽地想起屏风后的床上还睡着王羲之呢,两人面面相觑,大为惊恐。为了严守秘密,不使计划泄露,大局为重的王敦不得不忍痛割爱,准备杀人灭口。当他们掀开帐子时,看见小羲之吐唾纵横,睡态正浓,相信他真的没有睡醒。于是王羲之才得以保全性命。
  光阴荏苒,就在小羲之十二岁这年,他拜了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卫夫人在当时声望很高,一些士族的名门子弟大多在她门下学书。悟性颇高的小羲之勤学苦练,悬肘提腕,笔走龙蛇,很快就领会了卫夫人传授的要诀,成为她的得意门生。
  一天,小羲之来到父亲的内室,无意中从枕下发现一本前代的书法传世之作——《笔说》,他喜不自胜,如饥似渴地捧读起来。不知什么时候父亲已站在他身后,诧异地问道:“你为何偷看我秘藏的东西?”小羲之笑而不答。父亲考虑羲之年龄尚幼,传之尚早,又恐其不能保密家传,于是说道:“孩子,你年岁尚小,等以后再传给你吧!”羲之连忙哀求道:“您就让我现在读它吧,倘到以后,恐怕会阻碍我现在才气的发展。”父亲听后很受感动,终于把书给了他。

豪门巨星——王羲之(2)
自从王旷将《笔说》传授给羲之后,他的书法水平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卫夫人见到他写的字,感慨地对人说:“这孩子准是见到了用笔的秘法,以后一定会湮没我的名声。”
  东  床  袒  腹就在羲之十六岁时,领军将军郗鉴派代表到王丞相(王导)府中寻求乘龙快婿。消息传来,乐坏了王府各房中的公子哥儿们。他们早听说郗公府上有一小女,才貌俱佳,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是她的书法,空灵蕴藉,被誉为“女中仙笔”。王家子弟有谁不愿接这个彩球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只有王羲之一人与众不同,他好像压根儿没这回事似的,独自一人在花园的凉亭中铺纸研磨,反复练习“永”字的写法,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就在他一头扎进“永”字的世界中时,一家仆匆匆来报:“公子,老爷吩咐你快些回去换衣服。”这已不止一次来催促了,羲之一脸无奈,只好回去。刚入厅堂,看见兄弟们表面上峨冠博带,正襟危坐,实际上早已心猿意马,焦躁不安地等待着绣球的抛来。对于他们滑稽的表演,羲之觉得好生无趣,便径自走到厅堂东侧的竹榻上,索性解开上衣,露出肚皮,大啖大嚼起来,然后往榻上一躺,摇起鹅毛扇自在取凉。父亲王旷见状呵斥道:“成何体统,还不速去换衣!”话音刚落,家仆传报:“郗府代表到!”这位代表在厅堂里仔细观察了王家诸公子,虽然个个彬彬有礼,年轻英俊,但他对华贵的打扮和矫作的神情似乎不满意。这位代表最终来到东厢房里,看见一位公子斜卧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卓荦不羁,他不禁啧啧称奇。当他得知是王旷的公子王羲之时,手捋胡须,微笑而去。几天后,郗府传下话来,郗公决定招王羲之为婿。一时“东床袒腹”传扬开去,成为佳话。寄  情  于  鹅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好养鸟。但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他生性特别喜欢鹅,时常静静地伫立在池塘边观看成群戏水的鹅。那白毛绿水,红掌清波,涟漪圈圈,鹅影交错的画面,都曾启发过他对字形安排的构想;那鹅的洁白、典雅,伸长的颈项,带着红冠的脑袋,鸣叫的傲然神态,也曾使他从鹅的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曾用如椽大笔写了一个“鹅”字中堂,悬挂墙上,朝夕观赏。
  一天,王羲之听说会稽城外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个老太婆饲养了一只鹅,叫声清脆淡雅。他欣喜若狂,立即驾车前往探视。老大妈听说王羲之要来,喜出望外,便把那只鹅宰了好款待他。羲之来到大妈家,看着盘子里热气腾腾的熟鹅,倒抽了一口凉气,半晌说不出话来。高兴而来,败兴而归。他径自在崎岖的山路间踽踽独行,心情被风吹皱了似的,久久不能平静,他还在为大妈杀鹅相迎一事扼腕叹怀呢! 。 想看书来

豪门巨星——王羲之(3)
车声辚辚,峰回路转。一片苍翠葱茏的竹林呈现在王羲之的眼前,竹干像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碧玉,一根根直冲天际,竹叶像一只只欢快的蝴蝶,在空中跳起轻盈的舞蹈,整个竹林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笋不落箨不成竹”,蜕掉的笋壳在阳光下翩翩飞舞,很绅士风度地飘落在地,沙沙的声响如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一座古朴典雅的道观掩映在翠竹林中,连屋檐都返着绿光,香烟袅袅地缭绕在林梢间。活脱脱的一个人间仙境!山中无尘雨;却有空翠湿人衣的感觉,意荡神迷的王羲之信步来到观前,索性推门进院,意外地发现院中池塘里有一群浮鹅追逐嬉戏,一个个精神抖擞,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样子着实惹人怜爱。像是对他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表示欢迎,一个个伸着脖子,瞪着眼睛冲他大叫呢!王羲之静静地观赏着这群池塘浮鹅,宛如欣赏着一幅隽秀的山水画。
  此时,一位鹤发童颜、神情矍铄的老道迎了出来,通了姓名,问名来意。羲之随口说道:“闻鹅声而至,想买几只,不知道长肯割爱否?”道长见说,面露难色地说:“贫道养鹅多年,此乃精选良种,赏玩赏玩倒是可以,至于卖嘛,那是万万舍不得的。”羲之见状忙回道:“在下莽撞,强人所难,实所不该,怎奈晚辈与鹅有着不解之缘,还望道长看在我远道而来的份上,就卖几只吧!”道长感慨道:“看来公子真是爱鹅成癖,君子贵在成人之美,你就用不着破费了,贫道把这群鹅送你好了。不过我有个条件,就是请公子替我抄写一部《道德经》。”王羲之欣然命笔,不到一个时辰,全本《道德经》文不加点,一气呵成。道长看罢,称羡道:“闻名不如眼见,公子果然神笔,贫道当宝藏之。”王羲之意外的收获,笼鹅而归。其实,这位道长早就听说王羲之的大名,对他的书法倾慕不已,朝思暮想地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他听说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酷爱白鹅,就特地挑选了一群优质鹅供养着,诱“鹅痴”王羲之来,好做一番交换。
  天  台  偶  遇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给书法艺术注入一些鲜活的因素,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为了穷艺术之追求,王羲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
  在泰山,他一睹庄重威严的刻石,巍巍石碑,字字雄浑;在古城许昌,饱览了笔力雄健、光彩照人的魏碑;在洛阳,看到汉末大书法家蔡邕的《熹平石经》,百感交集,久久不肯离去。
  最终,他南下来到钟灵毓秀的天台山(今浙江天台县北边),开启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奇遇。传说天台山乃人间仙境,常有仙人云游于此,采药石,炼丹汞。羲之心向往之,决定在山间暂住几日。他尽情欣赏着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倒也给他的书法增添了诸多灵气。

豪门巨星——王羲之(4)
一天晌午,王羲之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皆是。写到兴奋处,随手抓起冷馒头啃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苦苦思索着,右手不时悬空比划着。倏忽间,一阵清风吹来,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悄然来到王羲之的面前,他轻拂尘麈道:“公子真是下笔不凡呀!”“过奖,过奖!”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答道。他见这位老人目不转睛地观看自己的作品,便请教道:“先生,烦您多多赐教!”老人见他诚心向学,于是接过笔语重心长地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我的这首书诀你好好领悟,日后自有所用。”说罢,在纸上挥就了一首书诀,飘然而去。王羲之忙喊道:“仙道家居何处?”只听幽谷中悠悠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迫不及待地取过纸,只见上面写道:“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他反复静思潜想,逐字推敲这十六字书诀的奥秘,最终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他觉得书法的“流美”在“人”也,也就是书法艺术要反映人的主题;再就是“点画之间皆有意”,即追求一种笔外之意,一种超越点线之有限而趋于无限的自由的意味。从而确定了一种“望之惟逸,发之惟静”,由内而外,抒情写意的美学观。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书诀,王羲之打心眼里佩服这位思想深邃的仙道。
  兰  亭  修  禊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人们必须去河边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这种风俗叫做“修禊”。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年过半百的王羲之和一些文人雅士会于景色秀丽的山阴兰亭,来庆祝一年一度的修禊风俗。参加这次风雅###的风流人物,有名满天下的名士谢安,著名辞赋家孙绰,佛法精湛的高僧支遁,以及王羲之的子侄王献之、王涣之等四十一人。###地兰亭一带群山合抱,茂林修竹,蝴蝶翻飞,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里,游宴其间,自然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王羲之的“修禊日”过得很别致,他和大家列坐于曲水两侧,玩起“曲水流觞”的游戏来。这游戏是:将盛酒的杯子从水的上游放出,有树叶托着顺水流漂行,流至谁面前,谁就即兴赋诗,或者讲个故事,否则罚酒三觞。虽无丝竹管弦,却能一觞一咏,畅怀叙情,正所谓:“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酒觞停在谢安跟前,文采斐然的他这次却给大家讲了个故事:一天,王羲之来到一个小集镇上逛悠。人群中有位老太婆抱着一捆六角扇叫卖,喊了半天也引不起过路人的注意。王羲之看见觉得奇怪,因为此时还是春天。他来到老婆婆跟前问道:“大妈,现在天气还不热,为什么就开始卖扇子了呀?”老妪深情凄惨的说:“唉!大儿子被征调去修钱塘江了,二儿子给大户人家帮工去了,家里还躺着个病老头子,上顿不接下顿,我编了几把扇子卖点儿钱,也好糊糊口呀!”“一把扇子能卖几个钱?”心情沉重的王羲之关切地问道。“五个钱。”王羲之借来笔墨,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挥了几个字,老婆婆不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